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6BA15B03)

作品数:10 被引量:220H指数:6
相关作者:李少昆谢瑞芝高世菊金亚征王克如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绿洲生态农业重点实验室新疆农业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农业科学
  • 1篇理学

主题

  • 8篇保护性耕作
  • 3篇沙尘
  • 3篇沙尘暴
  • 3篇尘暴
  • 2篇玉米
  • 2篇农户
  • 2篇耐老化
  • 2篇风蚀
  • 2篇春玉
  • 2篇春玉米
  • 1篇冬小麦
  • 1篇植被
  • 1篇沙尘暴天气
  • 1篇塔里木盆地
  • 1篇土壤
  • 1篇土壤风蚀
  • 1篇农户调查
  • 1篇农户认知
  • 1篇农业
  • 1篇盆地

机构

  • 10篇中国农业科学...
  • 3篇新疆生产建设...
  • 2篇吉林省农业科...
  • 2篇新疆农业大学
  • 2篇新疆农业科学...
  • 1篇黑龙江八一农...
  • 1篇中国农业大学
  • 1篇石河子大学

作者

  • 10篇李少昆
  • 9篇谢瑞芝
  • 7篇高世菊
  • 6篇王克如
  • 6篇金亚征
  • 5篇汤秋香
  • 4篇刘国庆
  • 3篇谭海珍
  • 2篇柏军华
  • 2篇刘武仁
  • 2篇林涛
  • 2篇牛兴奎
  • 2篇初振东
  • 2篇郑金玉
  • 2篇李小君
  • 1篇冯聚凯
  • 1篇章建新
  • 1篇马林
  • 1篇胡震斌
  • 1篇王旭

传媒

  • 4篇中国农业科学
  • 2篇玉米科学
  • 1篇生态学报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作物杂志
  • 1篇石河子大学学...

年份

  • 1篇2010
  • 2篇2009
  • 5篇2008
  • 2篇2007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南疆主要地表类型土壤风蚀对形成沙尘暴天气的影响被引量:7
2008年
【目的】弄清南疆主要地表类型土壤风蚀对形成沙尘暴天气的影响,为明确该区域沙尘暴主要尘源和科学治理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美国BSNE集沙仪,在沙尘暴天气条件下对塔里木盆地主要地表类型土壤风蚀状况、输沙率随高度的变化进行观测与采样分析。【结果】不同地表类型的输沙量变化趋势为:裸露、弃耕农田最多,其次为活化灌丛沙堆、沙漠边缘的活动沙丘、乡村道路;而封育砂质农田、覆膜棉田、苜蓿地、冬小麦、棉秆与地膜相间覆盖棉田、林地、棉秆留茬地输沙量较少。种植行向与风向一致时棉田输沙量大,垂直时明显减少。输沙量在0~160cm高度的分布特征明显与地表类型有关,其中裸露、弃耕农田、活化灌丛沙堆、活动沙丘等植被、残茬覆盖地表类型,输沙量(M,g·cm-2)随高度(Z,cm)变化遵循幂函数M=aZb规律,在有植被及覆盖条件下的农田、林地等地表,输沙量用多项式M=a+bZ+cZ2+dZ3拟合效果最好。输沙量随植被覆盖度和土壤表层含水量的增加呈指数形式减少,当植被盖度达到20%以上或土壤表层含水量达到5%以上时可以明显降低输沙量。【结论】裸露农田、弃耕沙质农田、活化灌丛沙堆、活动沙丘以及乡村道路的风蚀程度严重,是南疆沙尘暴天气沙尘的主要来源。在农区,扩大冬小麦、多年生牧草等冬春绿色覆盖作物种植,实行保护性耕作制;在绿洲与沙漠过渡带,采取禁止放牧及合理开垦,实行天然封育和弃耕地改造;对乡村道路实现硬化,是南疆控制土壤风蚀、减少沙尘暴沙尘源的重要途径。
李少昆路明王克如王旭
关键词:沙尘暴塔里木盆地土壤风蚀
东北春玉米区耐老化膜常年覆盖种植模式研究初探被引量:6
2007年
对东北地区春玉米耐老化膜常年覆盖种植及宽窄行留高茬交替休闲种植方式的研究结果表明,与传统种植方式相比,耐老化膜常年覆盖种植方式使生育期提前2~3d;播种出苗阶段及苗期0~20cm土壤平均含水量比均匀垄传统种植方式高1.15个百分点和0.8个百分点;增温效果明显,播种出苗阶段≥10℃积温较均匀垄传统种植方式高34.1℃·d;产量显著提高,较均匀垄传统种植方式高15.56%,达极显著水平。
初振东李少昆谢瑞芝王克如刘武仁郑金玉
关键词:春玉米保护性耕作
基于农户认知的保护性耕作模式产量效应模糊数学分析被引量:6
2009年
为了从产量角度评价不同生态区主体保护性耕作模式,以东北平原、华北平原、成都平原、西北绿洲区不同耕作模式为研究对象。经过专家咨询和相关文献分析,筛选确定7个因素作为保护性耕作影响产量的指标集,通过农户一对一调查,将农户对影响产量因素的认知作为基础数据,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不同生态区主体保护性耕作模式进行评价。结果显示:不同生态区得分最高的模式分别为东北平原宽窄行留高茬交替休闲种植模式;华北平原上茬玉米秸秆还田+旋耕播种小麦,下茬小麦秸秆还田+免耕直播玉米模式;西北绿洲留高茬免耕直播模式;成都平原小麦或油菜或马铃薯等免耕+稻草覆盖模式。为选择各地具有产量优势的保护性耕作模式提供参考。
汤秋香谢瑞芝李少昆马林林涛石书兵高世菊刘国庆胡震斌牛兴奎
关键词:保护性耕作模式农户认知
典型生态区保护性耕作主体模式及影响农户采用的因子分析被引量:25
2009年
【目的】明确中国典型生态区保护性耕作主体模式及农户采用情况,并揭示影响农户采用的因子。【方法】在典型生态类型区-东北平原、华北平原、成都平原、西北绿洲区的保护性耕作技术示范区,通过农户一对一的问卷调查,获取原始数据,统计分析影响农户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因子。【结果】研究发现,华北平原和成都平原农户保护性耕作采用率较高,东北平原和西北绿洲区相对较低;不同区域均有适应当地生态条件的保护性耕作模式,其中东北平原宽窄行留高茬交替休闲种植及破茬合垄耕作模式、华北平原玉米秸秆还田旋耕播种小麦和小麦秸秆还田免耕直播玉米、成都平原稻草覆盖地免耕种植小麦或油菜或马铃薯等作物的保护性耕作模式具有明显的增产效果。数据分析表明,作物产量增加、政府示范与宣传引导、邻里效应等是吸引农户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的主要原因,而机具不配套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应用。【结论】由于不同区域的生态因子和生产条件的差异,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应用要因地制宜,针对主要限制因子,选择合适的技术模式,采用有效的宣传推广手段,促进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发展。
汤秋香谢瑞芝章建新李少昆高世菊李晓君林涛谭海珍刘国庆金亚征牛兴奎
关键词:保护性耕作农户调查
和田地区主要地表类型风蚀研究被引量:4
2008年
为了解沙尘暴多发区和田地区主要地表类型的土壤风蚀量情况,利用集沙仪进行了中、小尺度条件下的沙尘暴实地测定,结果表明:在中尺度下,主要地表类型沙漠、过渡带和绿洲土壤输沙量、降尘量具有显著性差异,并与覆盖度存在明显的相关性。在小尺度下观测的结果表明,不同地表类型输沙量也存在显著差异,相同高度下平均覆盖度82%的农田输沙量不足沙漠输沙量的10%,沙漠观测点下风口输沙量比上风口增长2.39%,弃耕地下风口输沙量比上风口增长7.90%,而覆盖农田下风口输沙量比上风口减少2.24%,说明提高植被覆盖对减少当地土壤风蚀的重要性。
刘国庆李少昆柏军华王克如谢瑞芝高世菊谭海珍汤秋香金亚征
关键词:沙尘暴风蚀植被保护性耕作
华北平原保护性耕作方式下冬小麦稳产技术研究被引量:9
2008年
在华北地区研究了小麦、玉米一年两熟条件下不同耕作方式、不同品种、不同播量、不同播期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试验中玉米秸秆粉碎覆盖还田免耕播种小麦较玉米秸秆不还田翻耕、玉米秸秆粉碎还田旋耕播种小麦3年均表现为减产,减产幅度8.3%~25.0%;而通过选择适宜的品种、播期,增加播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小保护性耕作方式下冬小麦的减产幅度。
金亚征谢瑞芝李少昆冯聚凯于青高世菊
关键词:华北平原冬小麦保护性耕作
中国保护性耕作研究分析——保护性耕作与作物生产被引量:115
2007年
保护性耕作(conservation tillage,CT)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本研究通过收集中国公开发表的与保护性耕作相关的研究论文,整理前人研究提供的试验数据,分析保护性耕作措施对作物生产的影响,为保护性耕作条件下的作物稳产丰产研究提供支持。研究发现,保护性耕作对作物的生长发育、病虫害发生、水分利用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以当地传统耕作模式为对照,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的作物产量平均增加12.51%。但有10.92%数据显示减产,表明保护性耕作减产是客观存在的,文章归纳了影响保护性耕作条件下作物产量的主要原因。中国自"六五"期间开始进行保护性耕作的研究工作,在理论研究和生产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随着对保护性耕作概念的深入理解,中国保护性耕作的研究和应用工作得到了长足发展,作为实践性较强的应用型研究,保护性耕作要充分重视理论研究和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利用新型研究技术和研究手段,明确保护性耕作影响作物生产的机制,为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创新和推广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谢瑞芝李少昆李小君金亚征王克如初震东高世菊
关键词:保护性耕作可持续农业作物生产
中国保护性耕作试验研究的产量效应分析被引量:54
2008年
【目的】明确中国目前开展的保护性耕作研究的产量效应以及具体分布情况。【方法】收集公开发表的涉及保护性耕作的研究论文,对有关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结果】研究发现,中国保护性耕作研究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少耕研究集中在东北地区,免耕研究集中在长江下游及东南地区,秸秆处理和综合型措施的研究以西北地区最多。中国保护性耕作的产量研究结果多为增产,但也有10.92%的减产数据见诸于各地的报道,其中黄淮海、华北平原、西北内陆、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区的减产概率比较高;少耕和免耕处理的减产概率较高;小麦减产概率最高,玉米减产概率最小。不同区域、不同作物对保护性耕作措施的反应不同:小麦在黄淮海、华北平原及西北地区的减产发生频率较高,少耕处理的减产概率最大,但在西南地区的稳产性能较好;水稻在西南地区减产概率高,在长江中下游和东南地区的稳产性能较好,秸秆处理减产概率高,而免耕稳产性能较好。少、免耕和秸秆处理相结合的综合型保护性耕作措施减产概率很低,且在所有区域对所有作物的表现相同,值得重点研究。【结论】保护性耕作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但保护性耕作措施的选择应因地制宜,根据生产条件采用最具生产价值的耕作模式。本研究的结果能够为我国保护性耕作的稳产丰产研究和推广应用提供指导。
谢瑞芝李少昆金亚征李小君汤秋香王克如高世菊
关键词:保护性耕作
河西走廊东部潜在尘源及其与2005年7月17日沙尘暴的关系
2008年
通过实地取样、试验及遥感影像分析,分析了河西走廊东部主要地表类型颗粒组成,估算了各地表类型表层土壤潜在尘源总量,分析了潜在尘源与2005年7月17日沙尘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绿洲耕作区易起尘颗粒百分含量最高,戈壁、灌丛、退化草原潜在尘源总量最大,农田次之、沙漠最少;该地区西部、西北部的沙尘源为7月17日沙尘暴提供了物质条件;增加上述地区的植被覆盖度可减轻当地沙尘暴危害。
刘国庆李少昆柏军华王克如谢瑞芝高世菊谭海珍汤秋香金亚征
关键词:沙尘暴河西走廊尘源
东北春玉米耐老化膜覆盖及留高茬交替休闲保护性耕作效应研究被引量:5
2010年
对东北地区春玉米耐老化膜常年覆盖种植及宽窄行留高茬交替休闲种植方式的研究结果表明,与传统种植方式相比,耐老化膜常年覆盖种植和宽窄行留高茬交替休闲种植在产量、经济效益和生态效应上均表现出较好的态势。耐老化膜常年覆盖种植的增产优势明显,与均匀垄传统种植相比,产量增加15.56%,并且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经济效益显著增加,播种出苗阶段及苗期风蚀量降低562%和303%,田间养分损耗量明显下降。耐老化膜常年覆盖种植方式在东北地区是具有推广前景的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
初振东谢瑞芝李少昆王克如刘武仁郑金玉
关键词:春玉米留高茬保护性耕作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