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7BAD43B02)

作品数:18 被引量:232H指数:10
相关作者:徐开达张洪亮周永东王伟定贺舟挺更多>>
相关机构: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浙江海洋学院浙江省海洋水产养殖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轻工技术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2篇农业科学
  • 5篇生物学
  • 1篇天文地球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6篇群落
  • 5篇群落结构
  • 5篇放流
  • 4篇优势种
  • 3篇优势度
  • 3篇渔业
  • 3篇增殖放流
  • 3篇物种
  • 3篇CO
  • 2篇鱼礁
  • 2篇水域
  • 2篇人工鱼礁
  • 2篇物种多样性
  • 2篇基因
  • 2篇潮间带
  • 1篇大型底栖动物
  • 1篇大型底栖生物
  • 1篇带鱼
  • 1篇底栖动物
  • 1篇东海北部

机构

  • 11篇浙江省海洋水...
  • 5篇浙江海洋学院
  • 4篇浙江省海洋水...
  • 2篇上海海洋大学
  • 2篇浙江省近岸水...
  • 1篇温州医学院
  • 1篇上海水产大学
  • 1篇中华人民共和...

作者

  • 7篇徐开达
  • 7篇张洪亮
  • 6篇周永东
  • 6篇王伟定
  • 5篇贺舟挺
  • 5篇李鹏飞
  • 4篇梁君
  • 4篇彭欣
  • 3篇仇建标
  • 3篇薛利建
  • 3篇朱文斌
  • 3篇虞宝存
  • 3篇朱增军
  • 2篇张亚洲
  • 2篇吴洪喜
  • 2篇徐汉祥
  • 2篇谢起浪
  • 2篇陈少波
  • 1篇刘子藩
  • 1篇陈峰

传媒

  • 7篇浙江海洋学院...
  • 2篇海洋渔业
  • 2篇水生生物学报
  • 1篇生态学报
  • 1篇中国水产科学
  • 1篇水产养殖
  • 1篇福建水产
  • 1篇热带海洋学报
  • 1篇海洋学研究
  • 1篇南方水产

年份

  • 1篇2016
  • 5篇2013
  • 4篇2012
  • 1篇2011
  • 4篇2010
  • 2篇2009
  • 2篇2008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东海带鱼DNA条形码的建立及COⅠ序列变异分析被引量:9
2013年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对浙江近海水域带鱼群体(n=15)的mtDNA COⅠ基因序列进行扩增,获得了大小约为650 bp的扩增产物。对PCR产物进行双向测序,得到了609 bp的基因片段(除去两端的部分序列),获得了带鱼的DNA条形编码。用DNAMAN软件进行了排序比较发现,东海带鱼的COⅠ基因序列同源性高达99.69%;用DNASP软件分析得知,15个序列共有10个单倍型(在GenBank登录号:GU970070-GU970075,GU970079-GU970082),在15个个体中,共检测到13个变异位点,包括11个转换和2个颠换位点。运用MEGA软件计算出了不同个体间的遗传距离,并据此构建了UPGMA和NJ系统树。用DNASP软件计算出的多态位点数为13、核苷酸多样性指数和平均核苷酸差异数分别为0.005 13和3.124。研究结果表明,东海带鱼的COI基因个体变异程度比较小,对研究带鱼的种群结构和不同地理种群的遗传分化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李鹏飞朱文斌贺舟挺徐开达薛利建张洪亮
关键词:带鱼
岩礁潮间带大型底栖生物对资源增殖保护区建立的生态响应——以台州大陈岛为例被引量:3
2012年
于2006、2007和2009年台州大陈岛猪腰屿资源增殖保护区建立前、后,对该保护区内潮间带大型底栖生物进行了采样调查,分析了大型底栖生物的种类组成、数量、群落结构及增殖放流品种对保护区建立的生态响应。结果显示:保护区建立后,大型底栖生物的物种数、生物量和丰度均比建区前有明显提高;增殖放流黄口荔枝螺Thais luteostoma Holten和厚壳贻贝Mytilus coruscus Gould后,大型底栖生物群落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已呈衰退趋势的黄口荔枝螺和厚壳贻贝在经过增殖放流后成为该区的主要优势种;大型底栖生物群落多样性指数(H′)和丰富度指数(d)较建区前有了明显的提高,群落结构更趋稳定。其主要原因是资源增殖保护区建立后,人为扰动大大减少,由于加强了日常养护管理,从而为大型底栖生物创造了一个稳定的栖息和生长环境,而通过增殖放流衰退品种,使得潮间带大型底栖生物资源量得以大大提高,生态系统得到改善和恢复。
彭欣吴洪喜高鹏程陈清建仇建标蔡景波李磊
关键词:大型底栖生物优势度群落结构大陈岛
朱家尖人工鱼礁区鱼类和大型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变动初探被引量:12
2010年
基于2002年朱家尖建礁水域的本底调查和2005~2006年4个航次跟踪调查数据,初步探讨了朱家尖人工鱼礁海域投礁前后鱼类和大型无脊椎动物的组成、优势种和群落结构变化。结果表明,投礁后出现的种类数为投礁前的2.8倍,鱼礁海域采集到鱼类和大型无脊椎动物53种,由鱼类、甲壳类和软体类3大类组成,鱼类和甲壳类分别占调查种类的49%和45%;投礁前后,甲壳类优势种发生了很大变化,从低值虾类转变成以日本(Charybdis japonica)和日本鼓虾(Alpheus japonicus)等经济虾、蟹类为主;甲壳类为拖网渔获的主要构成部分;投礁前后鱼类和大型无脊椎动物种类组成具有相近的群落多样性测度值,但皆未达到中等相似水平,优势种在不同月份差异大。人工鱼礁的建设使石首鱼科种类和岩礁性鱼类增加明显,鱼礁生境既具有维持固有种类的优势,还可为更多生物提供栖息地。
梁君王伟定潘国良虞宝存
关键词:人工鱼礁群落结构
东海北部近海棘头梅童鱼食物组成的季节变化及随发育的变化被引量:10
2012年
根据2006年7月~2008年12月采集于东海北部近海的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s lucidus)样品,共测定体长在23~157 mm范围内的棘头梅童鱼474 ind,应用卡方检验和聚类分析等方法,对棘头梅童鱼食物组成的季节变化及随个体发育的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东海北部近海棘头梅童鱼的食物种类夏季出现较多,春季出现较少;91~110 mm体长组出现较多,≤50 mm体长组和>130 mm体长组出现较少。食物多样性指数春季较高,秋季较低;≤50 mm体长组较低,>130 mm体长组较高,食物多样性指数随体长的增加而升高。卡方检验显示,棘头梅童鱼主要食物种类宽尾刺糠虾(Acanthomysis latiscauda)、中国毛虾(Aceteschinensis)、七星底灯鱼(Myctophum pterotum)和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的出现频率有极显著的季节变化,中华假磷虾(Pseudeuphausia sinica)的出现频率有显著的季节变化;宽尾刺糠虾和七星底灯鱼的出现频率随体长的变化极显著,而中国毛虾、中华假磷虾和中华哲水蚤的出现频率随体长的变化不显著。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棘头梅童鱼春冬季、夏季和秋季三个时期的食物组成差异显著;体长聚类分两组,即体长>70 mm和≤70mm之间食物组成有明显差异。通过分析发现:东海北部近海棘头梅童鱼食物的季节变化与该海域饵料生物的季节变化密切相关;食物组成随发育的变化符合"最佳摄食理论",其饵料生物种类和大小随棘头梅童鱼体长的增加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贺舟挺张亚洲薛利建金海卫周永东
关键词:东海北部棘头梅童鱼食物组成体长
乐清湾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分布格局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响应被引量:30
2011年
于2006年9月和2007年5月对乐清湾5条潮间带断面进行了大型底栖动物调查。共鉴定出大型底栖动物113种,其中软体动物40种,多毛类25种,甲壳动物24种,棘皮动物9种,其它动物15种。从季节来看,物种数秋季(81种)高于春季(68种),但平均生物量和平均栖息密度春季(分别为(91.90±59.14)g/m2和(1541±1261.41)个/m2)明显高于秋季(29.20±22.20)g/m2和(201±52.97)个/m2);春季以焦河蓝蛤[Potamocorbula ustulata(Reeve)]幼体、彩虹明樱蛤[Moerella iridescens(Benson)]、婆罗囊螺[Retusa(Coelophysis)boenensis(A.Adams)]、绯拟沼螺[Assiminea latericea H.et A.Adams]为主要优势种,而秋季以短拟沼螺[Assiminea brevicula]、彩虹明樱蛤、淡水泥蟹[Ilyoplax tansuiensis Sakai]、巢沙蚕[Diopatra neapolitana DelleChiaje]为主要优势种,说明乐清湾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随着季节有着较大的变化。各断面的Shannon-Winner指数(H')为2.34-3.31,平均为2.85±0.35;Margalef's species richness指数(d)为3.02-6.42,平均为4.29±1.10;Pielou's evenness指数(J')为0.46—0.73,平均为0.62±0.09。运用ABC曲线、等级聚类和MDS对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分析发现,群落结构已受到中度干扰,稳定性差。与以往历史资料相比,乐清湾大型底栖动物向次生型群落转化,原因可能与过度采捕、生境恶化、海岸工程以及围塘养殖等人类活动的影响有关。
彭欣谢起浪陈少波黄晓林仇建标仲伟关万春
关键词: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优势度
几种标志方法在渔业资源增殖放流中的应用效果被引量:34
2008年
本文简要介绍了在国内外渔业资源增殖放流中通常使用的几种标志技术和方法。同时,阐述了我国在挂牌标志法、切鳍法、荧光标记法、金属线码标记法、分离式卫星标志法和生物标志法等多种标志方法的实际应用状况,分析比较了近年来在东海区增殖放流中传统标志方法和国外引进的先进标志方法的标志效果,文中最后分析探讨了今后标志技术的改进方向和应用前景。
周永东徐汉祥戴小杰徐开达
关键词:增殖放流
人工鱼礁建设对浙江嵊泗海域营养盐与水质的影响被引量:28
2010年
根据2003—2007年对嵊泗人工鱼礁海域11个航次调查所获得的实验数据,运用鱼礁区和对照区相比较的方法,分析了该海域不同季节氮、磷营养盐和水质在投放人工鱼礁后的变化,并对海域水质状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无机氮大多数处于阈值范围或低于最小阈值,活性磷酸盐含量则严重超标,N/P值范围为0.6280—14.8273,嵊泗海域处于氮限制,溶解氧不成为该海域浮游生物的生长限制因子。投放人工鱼礁后,生态效应不能在短期里得以体现,鱼礁区的水质情况要好于对照区,海域对P的富集强度大于N,人工鱼礁建设对再生生产力影响较大,对新生产力的贡献很小。
王伟定梁君章守宇
关键词:人工鱼礁营养盐水质富营养化
浙江衢山岛南部近岸水域甲壳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分析被引量:3
2013年
根据2011年冬季(2月)、春季(5月)、夏季(8月)与秋季(11月)进行的共4个航次的定置刺网渔业资源调查资料,对浙江衢山岛南部近岸水域甲壳动物群落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四季共捕获甲壳动物15种,它们隶属于1纲2目9科15属;所有种类中除2种不确定外,其余分别为广温广盐种10种、广温低盐种2种、高温广盐种1种;夏季的重量密度、尾数密度与其余三个季节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口虾蛄为各季节的共同优势种;丰富度指数(D)与平均表温呈二次曲线相关(P<0.05),重量密度与平均表温呈幂函数曲线相关(P<0.05)。总体而言,春季、夏季与秋季衢山岛南部近岸水域甲壳动物均以广温广盐种为主。
张洪亮张龙陈峰朱增军王伟定
关键词:甲壳动物优势种物种多样性群落结构
基于COⅠ基因和D-loop序列的东海鳓鱼种质资源遗传变异研究被引量:2
2013年
以东海区鳓鱼背部肌肉的线粒体DNA作为模板,对16个个体的COⅠ基因和D-loop序列进行了扩增,通过对PCR产物进行双向测序,最终得到了691 bp的COⅠ基因片段和718 bp的D-loop序列片断。用DNASP软件分析得知,16个COⅠ基因序列定义了6个单倍型(在GenBank登录号:HM030765-HM030768,HM030769-HM030770),在6个单倍型中,共检测到6个变异位点,其中有5个变异位点发生在第三密码子位置上,有1个变异位点发生在第一密码子位置上。东海区鳓鱼16个个体D-loop序列共定义了14个单倍型(GenBank登录号:HM030781,HM030783-HM030792,HM030794-HM030796)。除去插入/缺失位点,14个单倍型共检测到30个多态位点,主要发生在D-loop序列的两端区域;D-loop序列还检测到80个插入或缺失位点,碱基插入主要发生在340~419 bp之间的中央区域,以40 bp重复片断插入的形式进行。每个个体含有2~4个连续重复片断。对鳓鱼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COⅠ基因序列的单倍型多样性为0.617,核苷酸多样性指数为0.001 37,平均核苷酸差异数为0.950。D-loop序列的单倍型多样性为0.983,核苷酸多样性指数为0.009 98,平均核苷酸差异数为6.367。综合分析,东海区鳓鱼的遗传多样性并不高,有必要采取综合措施对其进行种质资源保护。
李鹏飞贺舟挺徐开达朱文斌薛利建张洪亮
关键词:鳓鱼种质资源
浙江沿岸大黄鱼标志放流及回捕率调查研究被引量:10
2016年
为有效修复大黄鱼资源及评估增殖放流效果,1998-2014年,分别在位于浙江沿岸的象山港、岱衢洋、洞头列岛三个水域采用金属线码标记、荧光色素可见式标记和挂牌标记等标志方法,进行大黄鱼标志放流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标记方法的不同及海区的选取对标志鱼的回捕有差别性影响。在目前渔获交易的市场体制下,金属线码标记和荧光色素标记识别率较低,回捕效果不明显,放流宜采用较为直观的挂牌标志;三个水域的回捕率为象山港海域高于洞头海域,岱衢洋海域最低。放流后,标志鱼在三个放流水域均能够存活、生长和索饵洄游,并呈现不同的移动分布特点和回捕效果。文章还对影响回捕率的因素和试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以期为今后的增殖放流提供参考依据。
马晓林周永东徐开达张洪亮李鹏飞
关键词:大黄鱼标志放流回捕率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