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12ZX07102-003-04)
- 作品数:9 被引量:87H指数:6
- 相关作者:祖艳群李元李博陈建军湛方栋更多>>
- 相关机构:云南农业大学云南省农业科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更多>>
- 金沙江干热河谷地区植物叶片中各生源要素的化学计量特征以及异速增长关系被引量:22
- 2012年
- 植物生源要素的化学计量比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以及植物生理代谢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迄今为止,对植物叶片的N、P元素与其他生源要素含量间相关关系的研究较少,限制了生态化学计量学的应用广度。为了解金沙江干热河谷地区植物叶片中各种生源要素间的异速增长关系,该研究通过对当地51个样方中107个样本的测量,探索个体水平、物种水平和样方水平上各生源要素间的异速增长关系。结果显示:叶片中各元素的比例N:P:K:S:Fe:Ca为100.00:6.64:88.20:11.59:2.48:91.64,N、P含量分别为11.21和0.744mg·g–1,明显低于全国平均值,而N:P与全国平均值相当,表明植物生长受到N、P的双重限制。各种生源要素间存在正相关增长关系,在个体水平上,植物叶片中N-P大致呈等速增长关系,Fe与Ca元素相对于N、P、K的增长速率显著大于1,Fe的增长速率最大,依次为Fe>Ca>P>N>S>K;物种水平上Fe与Ca相对于N、P、K的增长速率显著大于1;样方水平上,Fe元素相对于N、P、K的增长速率依旧显著大于1,但Ca、S相对于N的增长速率显著大于1,元素增长速率为Fe>Ca>P>S>K>N,其中N相对于P的异速增长斜率与2/3极为接近,K相对于P的异速增长斜率接近3/4。个体水平和样方水平上各种元素间的相关关系以及拟合优度不一致,表明群落构建在介导不同层次上元素关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 闫帮国何光熊李纪潮纪中华
- 关键词:干热河谷生源要素植物养分化学计量
- 滇池流域群落演替对森林水源涵养能力的影响被引量:3
- 2015年
- 利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对滇池流域4个主要天然森林群落(灌木林、针叶林、针阔混交林、常绿阔叶林)的物种多样性和森林水源涵养能力进行分析,旨在了解群落演替对森林林冠层、枯落物层和土壤层水文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1)随着灌木林→针叶林→针阔混交林→常绿阔叶林的演替顺序,物种数和丰富度逐渐降低,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和Pielou指数呈"U"型趋势,并以常绿阔叶林最大,分别为1.61,0.68,0.36。(2)群落演替能增加林冠郁闭度,并显著增加林冠降雨截留率;林冠截留率与降雨量存在指数关系,即y=aebx;4种群落类型中,常绿阔叶林林冠郁闭度最大,为0.86,降雨截留率达到100%时的临界降雨量最高,为5.90mm。(3)群落演替能增加森林枯落物总蓄积量和有效拦蓄量,并以常绿阔叶林(顶级群落)最高,分别为11.35,8.37t/hm2;枯落物未分解层和半分解层在分别浸水8h和6h时达到饱和状态,且持水量与浸水时间的关系为Q=aln(t)+b。(4)0-20cm森林土壤容重随着群落演替过程逐渐降低,以常绿阔叶林最低(0.89g/cm3),灌木林最高(1.40g/cm3);自然含水率、总孔隙度和持水力逐渐增加,并以常绿阔叶林最高,分别为25.31%,49.79%,148.40t/hm2,灌木林最低,分别为19.91%,38.63%,42.20t/hm2。(5)随着群落演替的进行,森林优势种逐渐明显,均匀程度逐渐增加,群落逐渐趋于稳定,且森林林冠层、枯落物层和土壤层水源涵养能力逐渐增加。
- 张鑫李博祖艳群陈建军湛方栋郭先华李元
- 关键词:群落演替林冠层枯落物层土壤层水源涵养能力
- 不同种植模式下红壤坡田水土及养分流失研究被引量:2
- 2015年
- 于2013年5月-10月在滇池流域宝象河库区面山垦殖区建立9个种植小区,测定了地表径流、泥沙及径流养分流失量,并进行冠层截留试验,探讨不同种植模式对水土及径流养分流失的控制效果。结果表明:地表径流、泥沙及径流中TN、NH_4^+-N、NO_3^--N的流失量均表现为紫花苜蓿-鸭茅/桃树间作<紫花苜蓿-鸭茅间作<桃树单作。TP流失量表现为紫花苜蓿-鸭茅间作<紫花苜蓿-鸭茅/桃树间作<桃树单作;桃林冠层截留效果对径流流失量有一定影响,截留率在5.2%~18.4%之间。总的来说,紫花苜蓿-鸭茅/桃树间作模式对坡耕地水土及径流养分流失有明显的控制作用。
- 荆文涛陈澍祖艳群陈建军
- 关键词:滇池流域流失量
- 不同缓释肥施用比例对桃树-大豆间作农田地表径流氮、磷流失及土壤养分的影响被引量:21
- 2015年
- 针对滇池流域坡耕地不合理施肥、农业面源污染风险大的现状,试验通过在滇池流域桃树-大豆间作模式下施用不同比例的缓释肥(处理Ⅰ(2/3缓释肥+1/3复合肥)、处理Ⅱ(全部施用缓释肥)、CK(全部施用复合肥)),对在自然降雨形成的地表径流进行了采样与分析,研究了不同比例缓释肥施用对农田地表径流中氮、磷流失量的影响;同时,通过定期对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分析研究了施用不同比例的缓释肥对土壤养分及物理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处理Ⅰ与处理Ⅱ的总氮流失量分别削减了16.77%和24.99%,铵氮流失量分别削减了24.65%和29.74%,硝氮流失量分别削减了16.06%和30.42%,总磷流失量分别削减了31.51%和34.60%。随着时间的推移,全部施用缓释肥可以使0—20cm和20—40cm 2个土层的养分含量显著高于对照。因此,在桃树-大豆间作模式中,施用缓释肥显著降低了氮、磷流失量,并提高了土壤中养分含量。
- 丁志磊李元蒋翔祖艳群
- 关键词:农林复合系统缓释肥土壤养分
- 秸秆覆盖对玉米和青花农田土壤面源污染负荷的影响被引量:9
- 2014年
- 在滇池流域通过田间试验,研究稻草秸秆覆盖对玉米和青花农田地表径流流失量、地表径流中总氮(TN)、铵态氮、硝态氮、总磷(TP)及径流泥沙含量的削减。结果表明:(1)地表径流的大小与降雨量呈显著正相关。与未覆盖相比,在稻草秸秆覆盖下玉米地的地表径流量削减率为31.6%,径流中总氮、铵态氮、硝态氮、总磷和泥沙含量的削减率达到16.9%~44.9%。(2)在稻草秸秆覆盖下青花地地表径流量削减率为35.4%,径流中总氮、铵态氮、硝态氮、总磷和泥沙含量的削减率分别为35.8%~38.0%。(3)秸秆覆盖可显著增加玉米各部位和青花根中总氮含量、青花和玉米根部及果实中总磷含量。因此,秸秆覆盖能促进植物对氮、磷的吸收,减少地表径流及养分输出,可有效降低农田面源污染的输出。
- 祖艳群杨静湛方栋李元李博
- 关键词:秸秆覆盖间作地表径流
- 不同配比的蔬菜与玉米间套作削减农田径流污染的研究被引量:14
- 2013年
- 2011年7月到9月采用田间试验,在自然降雨条件下,对滇池流域不同比例蔬菜与玉米间套作蔬菜种植模式下农田地表径流产生量与地表径流、TN、TP、COD、SS的流失量进行分析,寻求控制农田径流污染的蔬菜与玉米适宜比例种植模式。结果表明:蔬菜单作地表径流流失量为73.78 m3·hm-2,TN、TP、COD和SS流失量分别为0.79、0.195、2.86、44.46kg·hm-2。1:2玉米//青花-西葫芦间套作地表径流流失量为41.06 m3·hm-2,TN、TP、COD和SS流失量分别为0.41、0.112、1.08、13.06kg·hm-2。1:3和1:4玉米//青花-西葫芦间套作地表径流和TN、TP、COD、SS流失量均高于1∶2模式。与蔬菜单作相比,1:2玉米//青花-西葫芦间套作能削减44.35%的地表径流量、48.46%的TN、42.38%的TP、62.13%的COD、72.92%的SS。因此,1:2玉米//青花-西葫芦间套作种植模式削减农田地表径流和径流污染的效果最好。
- 杨翠玲祖艳群李元湛方栋傅志兴杨静
- 关键词:滇池流域蔬菜地表径流
- 秸秆覆盖对玉米和青花生长特征、生物量和产量的影响
- 通过大田试验,研究水稻秸秆覆盖对作物玉米和蔬菜青花的株高、冠幅、叶面积、生物量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秸秆覆盖促进玉米株高、冠幅、叶面积和生物量增加,玉米产量分别比未覆盖和地膜覆盖增加16.4%和11.8%。地膜覆...
- 祖艳群杨静李元湛方栋李博
- 关键词:秸秆覆盖玉米青花
- 文献传递
- 滇池流域2种坡耕地农林复合系统的地表径流、泥沙输出及径流N、P流失的特征被引量:7
- 2015年
- 针对滇池宝象河流域坡耕地水土流失严重的现状,为寻求更合理的坡耕地种植模式,实验对2种农林复合系统的径流流失量、泥沙流失量和径流中氮磷流失的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玉米//花椒间作模式对径流流失具有较好的削减效果,与玉米单作模式相比,径流流失量减少了9.72%。桃树//玉米套作模式对径流中氮素流失的削减效果最好,相比玉米单作模式,分别削减了30.87%的TN、61.33%的氨氮和34.11%的硝氮。2种模式对磷素流失的削减均不显著。
- 丁志磊祖艳群陈建军李博李元
- 关键词:磷流失
- 施用不同比例缓释肥对农林复合系统地表径流氮磷流失过程的影响被引量:6
- 2016年
- 试验通过在滇池流域桃树/大豆间作模式中施用不同比例的缓释肥作为处理,研究了不同缓释肥施肥比例[处理Ⅰ(2/3缓释肥+1/3复合肥)、处理Ⅱ(全部施用缓释肥)、对照(全部施用复合肥)]对桃树/大豆间作模式的径流、泥沙流失量和径流中氮磷流失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桃树/大豆间作模式中,与对照相比,施用不同比例的缓释肥显著地降低了径流中氮磷的浓度和氮磷流失总量中泥沙所占的比例;3种处理条件流失过程相似,均表现为初期增大中期减小后期趋于稳定的状态;与对照(CK)相比,处理Ⅰ与处理Ⅱ的径流流失量分别削减了8.15%和23.60%,泥沙流失量分别削减了5.25%和18.55%。说明在桃树/大豆间作模式下,施用缓释肥对于径流流失、泥沙流失和氮磷养分流失均具有较好的控制效果。
- 丁志磊祖艳群陈建军李博李元
- 关键词:农林复合系统缓释肥磷
- 滇池流域4种典型次生林径流养分输出特征及机理被引量:7
- 2014年
- 2013年5-10月通过野外群落调查和室内分析的方法对滇池流域4种典型次生林(华山松林、云南松林、针阔混交林和常绿阔叶林)径流、土壤养分含量和输出量及枯落物淋溶量进行初步研究,旨在了解不同次生林径流养分含量和流失量差异及机理,研究结果表明:4种次生林,径流养分含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且总氮、总磷、铵氮含量以常绿阔叶林最高;土壤中总氮和总磷含量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常绿阔叶林土壤铵氮含量以表层最低;4种次生林枯落物蓄积量以常绿阔叶林最大,为11.98t/hm2,云南松林最小,为7.31t/hm2;枯落物未分解层和半分解层分别在浸水4h和2h后基本达到养分淋溶饱和状态,饱和状态时枯落物总磷、总氮、铵氮淋溶量均以常绿阔叶林最大,且未分解层分别为2.47,28.06,8.06g/kg,半分解层分别为1.17,16.05,3.69g/kg,枯落物淋溶作用是导致4种次生林径流养分含量差异的主要原因,半分解层因淋溶速率大从而在次生林径流淋溶中起着最重要作用;总磷、总氮、铵氮输出量以针阔混交林最大,分别可达0.109,2.153,0.339mg/m2;常绿阔叶林因郁闭度和枯落物蓄积量大,能减小地表径流量,并有效控制总磷、总氮、铵氮等养分的流失。
- 张鑫李博祖艳群陈建军湛方栋郭先华李元
- 关键词:次生林径流枯落物森林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