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12YJAGAT001)

作品数:6 被引量:24H指数:3
相关作者:孙云沈惠平王秀萍更多>>
相关机构:厦门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政治法律

主题

  • 4篇两岸
  • 2篇两岸关系
  • 1篇信任
  • 1篇政治
  • 1篇政治生活
  • 1篇政治意义
  • 1篇治生
  • 1篇社会
  • 1篇社会认知
  • 1篇他者
  • 1篇台湾民众
  • 1篇情感
  • 1篇情感表达
  • 1篇两岸互信
  • 1篇民众
  • 1篇互信
  • 1篇共同体
  • 1篇共同体意识

机构

  • 5篇厦门大学

作者

  • 3篇孙云
  • 2篇沈惠平

传媒

  • 3篇台湾研究集刊
  • 1篇厦门大学学报...
  • 1篇台湾研究

年份

  • 1篇2014
  • 3篇2013
  • 1篇2012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从“我群”到“他者”:20世纪90年代以来台湾民众认同转变的成因分析被引量:10
2013年
20世纪90年代以来,台湾民众的认同经历了剧烈的变化过程,其基本趋向就是在把台湾建构成"我群"的同时,逐渐将中国建构为"他者",并使二者产生某种异己关系、对立关系。认同问题是两岸关系中的一个核心问题。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背景下,如何弥合两岸认同差异,增进台湾民众的国家认同与归属感,无疑显得非常重要与迫切。
孙云
关键词:两岸关系
社会认知与两岸互信的形成被引量:2
2013年
基于不同学科对信任定义的不同以及信任来源的差异,信任可被分为工具型信任与认同型信任两类。从既有研究成果来看,在两岸关系研究中学界更多地侧重于工具型信任的研究,而认同型信任则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和探讨。这样的研究取向对于两岸互信形成问题的解释效力是存在局限的。有鉴于此,我们需要寻找新的解释路径。由社会认知取向可知,应该正确理解两岸因价值观和社会制度差异所导致的不信任感,并着重研究如何消除之。与此同时,通过两岸共同参与的过程,建立起两岸认同,进而形塑两岸之间的认同型信任,才能促进双方更深入的合作与更快的发展。
沈惠平
关键词:社会认知两岸互信
象征政治与两岸认同的建构
2013年
在政治生活中,人们常常发明和使用一些象征,例如标记、符号、仪式、象征物和话语等,通过赋予其政治意义,并在日常生活中的反复传播与演练,以此来整合社会、增强凝聚力和归属感,我们称其为象征政治。象征政治作为意义表述、价值展现和情感表达的重要形式,通常构成特定群体共享的政治文化的一部分。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背景下,两岸应重视象征政治的建构,通过象征符号、象征物、仪式与话语等的运用,培育台湾民众的共同体意识与归属感,不断强化“两岸一家人”的意识,这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深化与推动两岸和平统一具有重要意义。
孙云
关键词:两岸关系政治生活共同体意识政治意义情感表达
认知变迁对大陆涉台政策之影响评析
2012年
国际形势的变化、台湾内部政局和民意的变迁,以及祖国大陆本身的变化,致使大陆对台湾问题的认知发生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必然反映在大陆涉台政策的调整、完善和创新,以及由此带给两岸关系的影响之上。从半个多世纪以来祖国大陆涉台政策的演化历程可以清楚地看出,认知的改变有助于祖国大陆根据新的形势不断改进其涉台工作的方针与政策,有力地促进两岸关系的进一步改善和发展。
沈惠平
论台湾民众两岸“共同体感”的建构被引量:8
2014年
"共同体感"是推动一体化的强大力量,对推动两岸和平发展与和平统一具有重要意义。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台湾当局的"去中国化"政策等原因,台湾民众的两岸共同体感严重流失,两岸共同认同被割裂,对祖国大陆的疏离感在加剧,这种情形严重制约了两岸关系的深入发展。在当前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背景下,要重视对台湾民众的社会心理建设,尤其不断强化台湾民众"共同体感"的建构,培养其对两岸共同家园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不断强化"两岸一家亲"理念,为两岸和平统一奠定心理基础和情感支持。
孙云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