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2003AA205009)

作品数:16 被引量:79H指数:6
相关作者:霍金龙曾养志焦志军周光炎陈实更多>>
相关机构:云南农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资助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 7篇生物学

主题

  • 5篇细胞
  • 3篇基因
  • 2篇血管
  • 2篇抑制性
  • 2篇免疫
  • 2篇免疫抑制
  • 1篇调节性
  • 1篇调节性T细胞
  • 1篇动物
  • 1篇动物模型
  • 1篇端粒
  • 1篇心跳
  • 1篇心脏
  • 1篇心脏移植
  • 1篇血管内皮
  • 1篇血管内皮细胞
  • 1篇移植后
  • 1篇移植物
  • 1篇移植物排斥
  • 1篇胰组织

机构

  • 6篇云南农业大学
  • 4篇华中科技大学
  • 2篇上海第二医科...
  • 2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暨南大学附属...
  • 1篇中国热带农业...
  • 1篇广东省第二人...
  • 1篇天津市人民医...

作者

  • 7篇曾养志
  • 7篇霍金龙
  • 4篇陈实
  • 4篇周光炎
  • 4篇焦志军
  • 3篇辛利军
  • 3篇郭晖
  • 3篇谢林
  • 3篇王璐
  • 3篇周芸
  • 3篇李荣
  • 3篇苗永旺
  • 3篇路丽明
  • 3篇丁庆
  • 2篇曾梦华
  • 2篇江阳
  • 2篇周晓荣
  • 2篇黄亚冰
  • 2篇王树森
  • 1篇陈松

传媒

  • 3篇生物技术通报
  • 2篇生物技术通讯
  • 2篇中华器官移植...
  • 2篇现代免疫学
  • 1篇中国免疫学杂...
  • 1篇细胞生物学杂...
  • 1篇上海畜牧兽医...
  • 1篇中国病理生理...
  • 1篇医学研究生学...
  • 1篇中国实验动物...
  • 1篇国际免疫学杂...

年份

  • 1篇2012
  • 1篇2010
  • 1篇2008
  • 6篇2007
  • 5篇2006
  • 2篇2005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建立同种大鼠心脏移植超急性排斥反应动物模型被引量:2
2006年
目的建立大鼠心脏移植超急性排斥反应的实验动物模型。方法以BN大鼠为供者,Lewis大鼠为受者。供、受者间连续进行3次皮肤移植,使受者预致敏。再进行颈部异位心脏移植。采用微量淋巴毒试验监测受者体内抗供者抗体滴度的变化。结果预致敏后的受者体内抗供者抗体滴度明显升高。7只受者心脏移植后有6只移植心在24h内被排斥,病理学证实为超急性排斥反应。结论供、受者间连续3次皮肤移植预致敏后,再行心脏移植可以建立稳定的同种移植超急性排斥反应模型。
李荣郭晖王大卫谢林曾梦华王树森王璐陈实
关键词:心脏移植动物移植物排斥
同种大鼠胚胎胰组织移植后在异体内的增殖和分化
2006年
目的研究同种大鼠胚胎胰组织移植后在异体内重新血管化并再生长发育的可能性。方法将妊娠14.5 d(E14.5)和妊娠15.5 d(E15.5)的Lewis大鼠胚胎胰移植到成年健康Lewis大鼠的肾包膜下,分别在移植后3周和6周开腹观察移植胰的发育情况,并取标本作病理切片观察,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半定量和定位。结果(1)E14.5和E15.5的胚胎胰移植入肾包膜下3周后,体积均增大约10-15倍,外分泌部分腺泡导管分化发育,B细胞大量增殖,形成胰岛,组织周围有新生血管,且胰岛素分泌功能正常。(2)胚胎胰植入肾包膜下6周后,E14.5的胚胎胰内分泌部分进一步增殖;E15.5的胚胎胰则未见增殖,外分泌部分均有纤维化表现,内分泌部分与外分泌部分有分离趋势。结论(1)E14.5与E15.5的胚胎胰移植于同种大鼠肾包膜下均可在异体内再血管化,并发育为近似正常的胰腺组织。(2)E14.5和E15.5胎龄的大鼠胚胎胰都是比较适合移植的。
王璐黄亚冰郭晖王树森谢林曾梦华李荣陈实
关键词:胚胎组织移植再血管化
一种新的CIITA显性负向突变体的构建和功能研究被引量:2
2006年
II类反式激活因子(CIITA)参与MHC II类基因转录表达的调控,本研究采用RT-PCR等分子克隆技术构建含起始密码子和NLS序列,但是删除N和P/S/T结构域的CIITA突变体质粒pCDNA3.1(+)mCIITA,用脂质体转染法将上述突变体及pCDNA3.1(+)空载体转入来源于BALB/c小鼠的1B4.B6细胞株,用流式细胞术和RT-PCR观察I-A分子表达的影响,并通过混合淋巴细胞反应观察C3H小鼠CD4+T细胞对转入突变体及空载体的1B4.B6细胞的免疫应答强度。结果在细胞和分子水平证实pCDNA3.1(+)mCIITA对1B4.B6细胞I-A的表达起明显抑制作用,强阳性克隆抑制率为90%以上。细胞已基本丧失了对受者CD4+T细胞的刺激能力。以上结果为减低同种异体/异种器官细胞性排斥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手段。
路丽明丁庆江阳焦志军辛利军周芸周晓荣周光炎
关键词:I-A
基因突变的分子检测技术被引量:3
2007年
基因突变的分子检测是确定生物性状与某种遗传变异的关系、探讨生物物种内基因的差异、了解生物种间亲缘和进化的关键技术,对群体遗传学和生物分类学研究、遗传病诊断等都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因此,对于基因突变的检测方法的研究目前受到广泛关注。对基因突变的形式及其分子检测技术作了全面综述。
霍金龙苗永旺曾养志
关键词:基因基因突变突变检测
野黄苓甙在体外肝脏灌流复苏大鼠无心跳边缘供肝中的作用
2012年
目的:探讨野黄苓甙在大鼠体外肝脏灌流复苏无心跳边缘供肝过程中对供肝功能和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采用清洁级雄性Wistar大鼠24只,无心跳供肝按热缺血时间和处理方法的不同随机分为3组。A组(n=8)无心跳供肝的热缺血时间在安全时限内(15~20 min),B组(n=8)和C组(n=8)无心跳供肝的热缺血时间均为45 min;3组均采用体外肝脏灌流系统(ECLP)常温灌流6 h,其中C组在灌流液中定时加入定量的野黄芩甙溶液。观察灌流后1 h、3 h和6 h供肝胆汁分泌量的变化以及灌流液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内皮素-1(ET-1)水平的变化;在灌流前和灌流后1 h、3 h和6 h分别取3组供肝标本,通过透射电镜观察肝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B、C 2组供肝在灌流后1 h和3 h胆汁分泌量与A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但随着灌流时间的延长,在灌流后6 h 3组差异不显著(P>0.05),灌流后3 h B和C组差异显著(P<0.05)。灌流液中ALT和ET-1的水平在3个时点B组、C组与A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和C组在灌流后3 h和6 h差异显著(P<0.05),但在灌流后1 h差异不显著(P>0.05)。超微病理变化显示灌注前与A组相比,B、C 2组供肝的肝细胞线粒体部分膜断裂,嵴疏松溶解,核皱缩变形,染色质粗糙,核仁浓缩甚至裂解。灌流3 h后B、C 2组供肝的超微结构均有明显的恢复,灌流6 h后C组肝细胞结构恢复得更加明显。结论:体外肝脏灌流野黄苓甙能够改善无心跳边缘供肝的功能和超微结构。
龚瑾兰薇龙刚王西墨杜江黄志宇陈建帆陈实
海绵共附生微生物的研究新进展被引量:8
2007年
海绵是最原始的一类后生动物,已被作为海洋活性化合物的重要来源之一,其独特的孔状结构使其成为许多海洋微生物的优良宿主。近年来国内对海绵及其共附生微生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它们产生的活性物质方面,但对海绵共附生微生物的分布、多样性及其对宿主海绵作用的研究鲜有报道,就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刘玲枝黄惠琴鲍时翔
关键词:海绵海绵共附生微生物海洋微生物化学防御
小鼠B7H1-Ig融合蛋白诱导免疫抑制的机制研究被引量:7
2006年
为了探讨小鼠B7H1-Ig融合蛋白诱导免疫抑制的机制,应用抗CD3抗体协同B7H1-Ig融合蛋白刺激纯化的CD4+T细胞,检测其增殖效应和培养上清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并观察B7H1-Ig对不同品系小鼠混合淋巴细胞反应的抑制作用。发现B7H1-Ig有引起T细胞先增殖后抑制的现象,其抑制作用通过IL-10、TGF-β和受体PD-1,并有调节性T细胞的参与。研究为B7H1-Ig进一步应用于临床疾病的免疫调控打下基础。
丁庆路丽明周芸辛利军江阳焦志军周晓荣周光炎
关键词:免疫抑制共刺激调节性T细胞
生物芯片技术在肿瘤研究中的应用被引量:1
2010年
人类基因组计划的逐步实施以及分子生物学相关学科的迅猛发展,基因序列数据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增长。生物芯片是后基因组时代医学研究中的重要手段,其在转录组、蛋白质组与肿瘤功能基因组研究中的作用日益突出。生物芯片技术以其高通量、高敏感性、高准确率等突出优点,被广泛应用于生命科学研究领域,也推进肿瘤研究的进展。其在肿瘤的诊断、分子分型、预后评价及治疗研究中广泛使用。本文概述了生物芯片这一新兴技术在肿瘤研究的状况及临床应用的前景。
张静霍金龙曾养志
关键词:生物芯片肿瘤
细胞衰老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08年
细胞衰老的关键特征是经长期正常生长后停止生长,并伴随着一系列功能上和形态学上的变化,但仍保持代谢功能。根据不同的诱导机制,细胞衰老分为复制衰老和应激诱导衰老两类。随着细胞衰老的深入研究,产生了多种学说,其中自由基学说、端粒学说研究得较为深入。p16^INK4a/Rb,p19^ABF/p53/p21^Cipl是引发细胞衰老的两条重要通路,它们相互作用,但当所涉及的关键调节因子发生突变时,细胞将延缓衰老或绕过衰老程序继续增殖。
马树宝霍金龙曾养志
关键词:细胞衰老自由基线粒体端粒
基因治疗的应用及研究进展被引量:7
2007年
基因治疗是一种新的治疗手段,可用于癌症、遗传性疾病、感染性疾病、心血管疾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的治疗。癌症基因治疗是基因治疗的主要应用领域。过去几年里,全球基因治疗临床试验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也遇到了很多困难。未来基因治疗的主要目标是发展安全和高效的基因导入系统,它们能将外源遗传物质靶向性地导入特异的细胞。简要综述了基因治疗研究和应用的进展、困难及其发展前景。
张峰霍金龙曾养志
关键词:基因治疗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