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2003AA205001)

作品数:18 被引量:101H指数:7
相关作者:裴国献江汕刘勇金丹姚旺祥更多>>
相关机构: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解放军第89医院中山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1篇组织工程骨
  • 7篇缺损
  • 7篇骨缺损
  • 4篇血管
  • 4篇细胞
  • 4篇相关肽
  • 4篇基因
  • 4篇基因相关肽
  • 4篇降钙素
  • 4篇降钙素基因
  • 4篇降钙素基因相...
  • 4篇降钙素基因相...
  • 4篇骨修复
  • 4篇钙素基因相关...
  • 4篇大段
  • 3篇动物
  • 3篇血管化
  • 3篇植入
  • 3篇神经化
  • 3篇筋膜

机构

  • 18篇南方医科大学...
  • 2篇解放军第89...
  • 1篇杭州市第一人...
  • 1篇中山大学
  • 1篇浙江省医学科...
  • 1篇解放军第二六...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作者

  • 18篇裴国献
  • 10篇江汕
  • 9篇刘勇
  • 7篇梁双武
  • 7篇赵培冉
  • 7篇金丹
  • 7篇姚旺祥
  • 6篇魏宽海
  • 5篇任高宏
  • 3篇崔建德
  • 3篇王秋实
  • 3篇戴金良
  • 3篇张洪涛
  • 3篇胡稷杰
  • 2篇黄爱文
  • 1篇王永刚
  • 1篇马安
  • 1篇全大萍
  • 1篇钟世镇
  • 1篇云雄

传媒

  • 4篇中国组织工程...
  • 2篇中华实验外科...
  • 2篇中华骨科杂志
  • 2篇中国临床康复
  • 2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山东医药
  • 1篇中国矫形外科...
  • 1篇中华外科杂志
  • 1篇解放军医学杂...
  • 1篇实用医药杂志
  • 1篇中华创伤骨科...

年份

  • 1篇2010
  • 1篇2009
  • 8篇2008
  • 3篇2007
  • 4篇2006
  • 1篇2005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恒河猴体内构建组织工程骨的生物学安全性评价被引量:1
2007年
目的:对恒河猴体内构建的组织工程骨进行生物学安全性评价。方法:实验于2003-05/2004-12在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完成。雄性恒河猴6只,体质量4~6kg,分别抽取实验动物的骨髓,体外培养骨髓基质干细胞并向成骨细胞诱导,将诱导后的骨髓基质干细胞以5×109L-1的浓度与可吸收羟基磷灰石复合,体外培养3d后回植入恒河猴背阔肌异位构建组织工程骨,分别于术前、术后2,4,12周4个时间点进行长期毒性试验(观察植入后动物的生理状况及血生化指标在术后各时间点与术前的变化)、肌内植入试验(观察炎性浸润、纤维包囊形成及有无异形细胞)、遗传毒性试验(观察嗜多染红细胞,记录微核数)等检测。结果:纳入恒河猴6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体内构建组织工程骨后,动物精神、行为、活动、摄食及粪便无异常,无血尿,体质量逐渐增加。术后2,4,12周和术前相比,外周血象、血生化指标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各时间点骨髓相均增生活跃、形态正常;植入试验2周周围肌肉可见少量炎性细胞浸润,4,12周未见明显炎性细胞和异型细胞。③各组骨髓涂片在镜下难以见到嗜多染红细胞,均未发现有微核形成。结论:恒河猴体内构建组织工程骨具有良好的生物学安全性。
汪群力裴国献云雄金丹魏宽海任高宏
关键词:恒河猴安全性
负载不同浓度骨形态发生蛋白的组织工程骨体内成骨的量效关系被引量:12
2006年
目的以聚乳酸-羟基乙酸[poly-(D,L-lactide-co-glycolide),PLGA]为支架,负载不同浓度的骨形态发生蛋白(bonemorphogeneticprotein,BMP),与骨髓基质干细胞(bonemarrowstemcells,BMSCs)构建成新型的组织工程骨,并观察其体内成骨的量效关系。方法制作新西兰大白兔桡骨中段15mm骨缺损实验模型,植入不同含量BMP的组织工程骨。24只兔随机分为三组:第一组:植入同时负载5.0mgBMP及1×106个已向成骨细胞诱导的BMSCs的组织工程骨(10只);第二组:植入同时负载2.5mgBMP及1×106个已向成骨细胞诱导的BMSCs的组织工程骨(7只);第三组:植入同时负载1.0mgBMP及1×106个已向成骨细胞诱导的BMSCs的组织工程骨(7只)。术后对动物进行大体观察,摄X线片观察各组术后4、8、12周骨缺损修复情况,比较不同时相的骨缺损区X线阻射密度。于术后第4、8、12周取出骨缺损区标本进行大体观察和组织学切片观察,图像分析骨缺损区域骨小梁的生成数量;取第12周标本行生物力学检测。结果X线片显示术后4周三组动物的桡骨缺损区域均有明显骨痂生成;12周时三组的骨缺损完全愈合率分别为7/8、3/5、3/5;各时相局部X线阻射密度值与新生骨小梁百分比计量显示第一组的新生骨痂及骨小梁最多,并可见髓腔再通现象。生物力学检测结果显示第一组的压缩刚度、扭转刚度、三点弯曲断裂载荷均大于其他两组。结论含5.0mgBMP的PLGA支架与BMSCs复合构建的组织工程骨修复兔桡骨15mm骨缺损的效果最佳。
胡稷杰金丹全大萍魏宽海陈炅昊钟世镇裴国献
关键词:骨形态发生蛋白质类干细胞
带血管蒂筋膜瓣包裹组织工程骨修复兔桡骨缺损对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和神经肽Y表达的影响被引量:3
2008年
目的研究带血管蒂筋膜瓣包裹组织工程骨修复兔桡骨缺损对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和神经肽Y(NPY)表达的影响。方法12只新西兰大白兔,每只动物均在左、右侧桡骨中段制作长1.5cm的骨与骨膜缺损,然后植入组织工程骨修复骨缺损,左侧采用带血管蒂筋膜瓣包裹组织工程骨(实验组),右侧仅放置组织工程骨(对照组)。于术后3、6、12个月分别处死4只动物,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修复骨段内CGRP和NPY的表达,并用图像分析软件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两组CGRP和NPY的表达量均随时间延长而增高(P<0.05),且各时间点实验组两者的表达均高于对照组(P<0.05)。3个月时两组CGRP阳性表达部位大致相同,多在血管和骨髓处,新生骨边缘和骨膜处也有少量阳性表达,而6和12个月时以骨膜处和血管周围最多。在各时间点两组的NPY阳性表达部位无明显差异,在灶状骨髓的血管周围表达最多,新生骨质边缘及骨膜处也有少量表达。结论与单纯组织工程骨植入相比,采用带血管蒂筋膜瓣包裹组织工程骨修复兔骨缺损在术后12个月内可以明显促进CGRP和NPY的表达。
崔建德裴国献金丹江汕戴金良黄爱文王秋实赵培冉梁双武
关键词:骨代用品带血管蒂筋膜瓣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组织工程骨神经化构建的影像学研究
2008年
目的通过影像学观察不同神经束植入组织工程骨后对成骨活动的影响,探讨组织工程骨神经化构建的方法。方法将新西兰大白兔的骨髓基质干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BMSCs)进行诱导分化为成骨细胞,与β-磷酸三钙(β-tricalcium phosphate,β-TCP)复合制作组织工程骨,分别将不同类型神经束植入组织工程骨,进行以下分组:A组,组织工程骨组;B组,感觉神经束植入组;C组,运动神经束植入组;D组,血管束(含有自主神经)植入组;E组,感觉、运动神经束联合植入组。分别用于修复兔股骨1.5cm骨缺损;各组分别在术后4、8、12周进行放射学检查,并在12周进行大体标本、骨密度检测用以比较骨缺损修复情况。结果在观察期内,有感觉神经植入的组别和血管束植入的组别具有明显的促组织工程骨骨化作用,而运动神经束植入却没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结论感觉神经束和血管束具有明显的促组织工程骨成骨作用,可以作为组织工程骨神经化构建的一种方法。
刘勇裴国献江汕任高宏梁双武赵培冉
关键词:组织工程骨神经化骨缺损
带蒂筋膜瓣促组织工程骨修复兔大段骨缺损的动态研究被引量:5
2007年
组织工程骨的血管化构建方法较多。我们利用带蒂筋膜瓣包裹组织工程骨的方法,采用自身对照,多种检测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对其修复兔桡骨大段骨缺损的过程进行动态观察,借以探索其一般规律。
刘勇裴国献江汕姚旺祥张洪涛梁双武赵培冉梅良斌
关键词:组织工程骨大段骨缺损带蒂筋膜瓣骨修复血管化动态观
筋膜瓣包裹组织工程骨修复兔大段骨缺损的动态变化被引量:9
2008年
背景:组织工程骨的血管化是构建过程中的关键环节。目的:动态观察带蒂筋膜瓣包裹组织工程骨的血管化过程,以及其修复大段骨缺损的一般规律。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5-10/2006-04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创伤骨科实验室完成。材料:6月龄健康新西兰大白兔12只双侧髂骨抽取骨髓分离骨髓基质干细胞诱导分化成骨细胞。圆柱状(3×15)mm多孔β-磷酸三钙为法国贝奥路公司产品。方法:将成骨细胞与β-磷酸三钙复合培养7d后细胞量达到1×109L-1为组织工程骨,实验组兔左侧前肢内侧剥离带蒂筋膜瓣(2×1.5)cm包裹圆柱状组织工程骨植入1.5cm桡骨缺损处,对照组于同一只兔右侧桡骨1.5cm骨缺损处植入未包裹组织工程骨。主要观察指标:植入后2,4,6,8,12周进行大体观察、组织学、放射学、骨密度和放射性核素骨显像检测。结果:①从第4周以后各时间点实验组修复效果均优于对照组,X射线相对阻射值定量分析实验组的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骨密度值高于对照组(P<0.05),放射性强度高于对照组(P<0.05)。②从第4周以后各个观察点实验组在血管化程度、新骨形成量、材料降解速度、骨缺损修复时间、骨修复改建质量都优于对照组。结论:采用蒂筋膜瓣包裹组织工程骨修复骨缺损,4周后,在血管化程度、新骨形成量、材料降解速度及骨缺损修复时间方面均优于无筋膜包裹的组织工程骨,提示早期的快速血管化直接影响到骨缺损修复的全过程。
刘勇裴国献江汕梁双武赵培冉
关键词:组织工程骨血管化
神经肽在血管神经化组织工程骨中的分布被引量:5
2010年
目的 观察在组织工程骨内植入血管、神经束对大段组织工程骨成骨的]响,并探讨神经肽类物质在其中的分布.方法 36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3组:A组,单纯组织工程骨组 B组,血管束植入组(股血管束) C组,感觉神经束植入组(隐神经柬).每只兔均在右侧股骨制造长1.5 cm的段缺性骨与骨膜缺损,钢板固定后植入3种方法制备的组织工程骨.术后4、8、12周行大体观察、X线观察、新生骨组织定量观察成骨效果,神经肽Y(NPY)及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其在组织工程骨内的分布,并行半定量分析.结果 在组织工程骨内植入血管、神经后,比单纯组织工程骨的修复效果有提高,术后12周新生骨小梁占骨缺损面积的平均百分数分别为(48.67±4.21)%、(75.13±5.75)%、(73.44±2.99)%.对新生骨的组织学染色半定量分析显示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5.735,P<0.0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神经肽类物质NPY、CGRP在B组与C组中的表达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0.509及16.475,P<0.01).结论 在组织工程骨内植人血管、神经束在早期可促进成骨,其机制可能是植入的血管、神经束在组织工程骨内发芽并分泌神经肽所致.
姚旺祥马安裴国献刘勇
关键词: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绿色荧光蛋白标记骨髓基质干细胞在恒河猴体内构建组织工程骨的示踪作用被引量:8
2007年
目的用绿色荧光蛋白(GFP)标记恒河猴骨髓基质干细胞(rBMSC),以示踪其在体内参与组织工程骨形成的情况。方法用QBI-293A细胞对腺病毒Ad5.CMV-GFP进行扩增,用Ad5.CMV-GFP转染rBMSc,将转染成功的第三代BMSc在转染后48h消化制成细胞悬液,接种至块状可吸收HA上,体外培养3d后,将其植入恒河猴(同体移植)背阔肌的肌袋内,以未转染GFP的BMSC用同样的方法接种块状可吸收HA上,作为对照,术后6周取材,4%的中性多聚甲醛固定,塑料包埋,制作骨磨片PI染色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进行观测。结果转染GFP后,rBMSc仍贴壁生长,呈梭形或多角形,仍分裂增殖,但增殖速度有所降低。48h可见细胞发出强烈的荧光,呈全细胞分布,计数转染率达80%。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骨磨片,可见材料内有发出较强荧光的细胞结构,能同时被PI染液着色。结论绿色荧光蛋白能有效示踪组织工程骨种子细胞,种入体内的BMSC是组织工程骨骨组织形成的主要细胞来源。
汪群力裴国献云雄金丹魏宽海任高宏
关键词:绿色荧光蛋白恒河猴
血管神经化组织工程化骨动物模型的建立与意义被引量:7
2006年
目的利用组织工程的方法建立血管神经化组织工程骨的动物模型。方法在12只6个月龄新西兰大白兔髂骨处抽取骨髓,分离骨髓间充质的干细胞并体外扩增、诱导为成骨细胞,并与β-磷酸三钙(-βTCP)复合构建组织工程化骨,修复新西兰大白兔股骨15mm骨缺损,同时将血管神经束植入材料,构建血管神经化组织工程化骨。术后第4、8、12周行影像学、组织学检查,观察血管神经化情况。结果不同时间点的影像学、组织学均显示不同程度的血管神经化现象,术后12周组织工程化骨完全骨化。结论利用组织工程的方法,采用血管神经束植入的方式,在新西兰大白兔股骨上构建血管神经化组织工程化骨的动物模型是成功的。为组织工程化骨的血管神经化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刘勇裴国献王永刚姚旺祥
关键词:骨组织工程动物模型组织学检查
兔陈旧性关节软骨缺损模型的制备被引量:4
2008年
背景:临床所见的骨性关节炎的软骨缺损大多为不规则的、深至软骨下的陈旧性骨缺损,但目前关节软骨缺损动物模型多为新鲜骨缺损。目的:观察制动时间和缺损大小对兔关节软骨陈旧性缺损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4-04/2006-05在南方医科大学创伤骨科组织工程实验室完成。材料:6周龄新西兰大白兔6只,随机分为6,12周观测组两组,每组3只6侧膝关节。干预:无菌操作下显露两侧股骨髁关节面,用牙科钻打圆形孔,每孔直径4mm,深度约3mm,达软骨下骨,术毕下肢固定,笼中自由喂养,后膝伸直位制动12周复制的膝关节陈旧性软骨缺损模型。主要观察指标:制动6,12周模型取出关节软骨缺损区标本进行大体观察和组织学切片观察。结果:6只兔均进入结果分析。兔关节软骨及周围组织情况:12周时炎症反应较6周轻,纤维瘢痕化较6周明显;12周时出现增生性改变,尤其是关节周围的肌腱、关节囊、韧带、滑囊等结缔组织较6周时更易形成瘢痕、粘连、纤维化等陈旧性损伤组织学改变。12周后可见自行修复不完全,缺损明显。结论:构建的兔后膝股骨髁关节面软骨缺损直径4mm,深度约3mm,达软骨下骨,符合实验要求,适用于骨性关节炎的基础实验。
黎健伟金丹梁兰萍魏宽海胡稷杰裴国献
关键词:关节软骨缺损动物模型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