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561004)

作品数:10 被引量:56H指数:6
相关作者:王铁娟张颖娟韩国栋李伟琼张淑艳更多>>
相关机构: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赤峰市第二中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生物学
  • 4篇农业科学

主题

  • 4篇ISSR
  • 3篇种群
  • 3篇蒿属
  • 3篇RAPD
  • 2篇遗传分化
  • 2篇植物
  • 2篇沙生
  • 2篇沙蒿
  • 2篇自然种群
  • 2篇红砂
  • 2篇RAPD分析
  • 2篇濒危
  • 2篇长叶红砂
  • 1篇地理成分
  • 1篇叶绿
  • 1篇叶绿体
  • 1篇叶绿体DNA
  • 1篇营养枝
  • 1篇珍稀
  • 1篇珍稀濒危

机构

  • 9篇内蒙古师范大...
  • 4篇内蒙古农业大...
  • 1篇赤峰市第二中...

作者

  • 8篇王铁娟
  • 3篇张淑艳
  • 3篇李伟琼
  • 3篇张颖娟
  • 3篇韩国栋
  • 2篇王玉山
  • 1篇高艳春
  • 1篇韩文娟
  • 1篇李青丰
  • 1篇孟翔飞
  • 1篇柴兆芳
  • 1篇李富雄
  • 1篇孙旭生
  • 1篇丁丽香

传媒

  • 2篇林业科学
  • 2篇内蒙古大学学...
  • 2篇植物研究
  • 1篇干旱区资源与...
  • 1篇内蒙古师范大...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中国草地学报

年份

  • 1篇2020
  • 2篇2010
  • 1篇2009
  • 2篇2008
  • 3篇2007
  • 1篇2006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国蒿属沙生地理替代种亲缘关系的RAPD分析被引量:11
2007年
运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技术对中国蒿属沙生地理替代种共23个地理种群的遗传差异进行了检测,15个引物共获得303个位点。根据遗传距离的聚类分析结果显示:每个种的不同种群均各自聚到一起,反映出种间存在着一定的遗传分化。23个种群被分为三大支,白沙蒿与准噶尔沙蒿为一支,表明两者有着很近的亲缘关系。黑沙蒿、褐沙蒿、差不嘎蒿聚为一支,且遗传距离很小,反映出三个种有着最近的亲缘关系,乌丹蒿则自成一支,与其它种亲缘关系较远。结合形态与分布,提出褐沙蒿应作为黑沙蒿的地理亚种。
王铁娟韩国栋
关键词:蒿属RAPD亲缘关系
准噶尔沙蒿自然种群遗传结构的ISSR与RAPD分析被引量:1
2020年
采集我国荒漠区重要的防风固沙植物准噶尔沙蒿5个地理种群,利用ISSR和RAPD两种方法进行遗传多样性与遗传结构的研究。结果表明:12个ISSR引物扩增出254个条带,其中多态条带为253个,多态条带百分率(PPB)达99.61%,Shannon指数为0.3321;10个RAPD引物扩增出170个条带,其中多态条带169个,PPB为99.41%,Shannon指数为0.4109;说明准噶尔沙蒿有着很高的遗传多样性。采用AMOVA分析种群间的遗传分化,ISSR标记的结果为19.98%,RAPD标记的结果为13.19%,均表明大多数的遗传变异存在于种群内部,种群间分化较小。聚类分析显示,位于分布区东部的甘肃嘉峪关种群与内蒙古的额济纳种群聚到一起,来自新疆的阜康、吉木乃、布尔津种群聚到一起。通过Mantel法检验地理距离与遗传距离的相关性,ISSR与RAPD的结果分别为极显著正相关(P<0.01)和显著正相关(P<0.05)。
张淑艳王铁娟
关键词:ISSRRAPD
蒿属叶绿体DNA trnL-F的序列分析与系统发育的意义被引量:8
2007年
对蒿属Artemisia Linn.两个亚属5个组38个种进行了trnL-F序列的分析,同时选取了紊蒿Elachanthemum intricatum作为外类群.结果表明,蒿属的trnL-F序列长度为786-799bp,GC含量为34.79%-35.94%.组间变异小,38个种共有62个变异位点,18个信息位点.根据形态学划分的蒿亚属和龙蒿亚属没有得到很好的分辨,但艾组多数种具有6bp“TACATA”的缺失和三个位点组内多数种的共同变异,使得该组具有较明显的分化.总的来说,trnL-F序列在蒿属植物间有着高度的一致性,讨论系统发育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王铁娟韩国栋柴兆芳
关键词:蒿属TRNL-F序列系统发育
内蒙古沙生植物的区系特征被引量:6
2007年
内蒙古有沙生植物48科,177属,378种,50变种,其中荒漠区的沙生植物39科,122属,213种,草原区46科,158属,309种,表现出草原区的沙生植物更为丰富。科属组成上,是以豆科、菊科、藜科、禾本科为主,蒿属、虫实属、棘豆属、黄芪属为含沙生种类较多的属。生活型从种数上虽均以多年生草本为主,其次为一、二年生草本,但灌木与半灌木在群落中常具有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荒漠区,成为植被的基本层片。水分生态类型较为贫乏,以旱生为主,中生占有一定比例。区系地理成分上,荒漠区以蒙古成分和戈壁成分为主,草原区以蒙古成分和东亚成分为主,而温带成分均具有较大的比例,反映出地理位置及与周边地区的联系。
王铁娟韩国栋李富雄
关键词:沙生植物生活型水分生态类型区系地理成分
六种沙蒿花粉形态的比较研究被引量:7
2006年
通过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了蒿属6种沙生半灌木的花粉形态.结果表明,6种沙蒿的花粉形态高度一致,极面观均为三裂圆形,赤道面观为圆形或椭圆形,具三孔沟,外壁纹饰在光镜下为表面颗粒状,在电镜下为排列较疏的刺,刺基外延.
王铁娟张颖娟
关键词:蒿属花粉形态
差不嘎蒿自然种群的遗传多样性与遗传分化被引量:4
2010年
差不嘎蒿(Artemisia halodendron)也称盐蒿,是菊科(Compositae)蒿属(Artemisia)的多年生半灌木,为中旱生沙生植物。可生长于流动沙丘的背风坡、半流动沙丘、半固定沙地、固定沙地和干旱坡地,在半流动、半固定沙地优势作用明显(李进,1991;
王铁娟李伟琼张淑艳孟翔飞
关键词:差不嘎蒿ISSR遗传分化
六种蒿属沙生植物叶、营养枝解剖特征的比较研究被引量:7
2009年
采用石蜡切片法,光学显微镜观察,对中国北方六种蒿属沙生植物叶、营养枝的解剖特征及其数量指标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显示在解剖特征上,六个种的结构一致;在数量指标上,各个种的差异较好地反映了它们对各自环境的适应性.其中乌丹蒿与其它种有一定的不同,反映了其特有的生境适应特性及与其它种的区别,分布于荒漠区的准噶尔沙蒿和白沙蒿体现了明显的旱生适应性.
李伟琼王铁娟高艳春孙旭生丁丽香
关键词:营养枝
西鄂尔多斯珍稀濒危植物长叶红砂种子萌发特征被引量:9
2008年
珍稀濒危灌木长叶红砂是我国西北干旱地区荒漠植被中的古老残遗物种,对维持荒漠植被稳定具有重要作用.本文研究了长叶红砂种子特性,及其在不同光照、温度、土壤水分和沙埋等环境因子中的萌发策略.结果表明:长叶红砂种子具有高活力、高萌发率、耐贮存的特点,在光照和黑暗条件下均能很好地萌发.种子萌发的适宜温度为恒温20℃~25℃或变温15℃/25℃,萌发率高达93.土壤含水量为2时,种子开始萌发;土壤含水量为12时,其萌发率最高,达89.长叶红砂种子适宜的沙埋深度为1cm,>5cm沙埋不出苗.沙埋深度对出苗率和幼苗生长高度的影响显著,而对幼苗质量的影响不显著.水分条件和沙埋深度是制约长叶红砂种子萌发和出苗的主要因素,而种子的高萌发率增加了幼苗生存的风险,不利于其应对荒漠极端环境变化.这种特性是长叶红砂濒危的重要原因之一.
张颖娟王玉山李青丰
关键词:长叶红砂种子萌发光照
濒危小灌木长叶红砂种群的遗传多样性被引量:13
2008年
采用RAPD和ISSR2种分子标记对濒危小灌木长叶红砂5个种群的遗传多样性进行检测。18个RAPD引物和14个ISSR引物分别扩增出118和114个位点,多态位点比率(P)分别为88.98%和89.47%。在物种水平上,RAPD标记的结果为:Shannon’s信息多样性指数(I)为0.4656,Nei’s指数(H)为0.3303;ISSR检测的结果:I=0.4688,H=0.3083。2种分子标记均表明濒危小灌木长叶红砂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水平。Nei基因多样性指数表明,大部分遗传变异存在于种群内。RAPD分析发现86.22%的遗传变异发生在种群内;ISSR分析发现89.29%的遗传变异发生在种群内。种群间遗传变异低的主要原因是种群间存在较强的基因流(Nm)分别为3.0097和4.1787)。长叶红砂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水平与物种特性和对高胁迫环境的长期适应有关,濒危植物并不一定表现为遗传变异水平的降低。
张颖娟王玉山
关键词:RAPDISSR长叶红砂
白沙蒿不同地理种群遗传分化的ISSR分析被引量:5
2010年
运用ISSR技术,对白沙蒿的5个种群进行遗传分化的分析。12个引物在108个个体中共扩增出222个位点,其中,多态位点为218个,多态位点百分率为98.20%,Shannon多样性指数为0.3154,具有高的多态性。种群间的遗传分化系数(Gst)为0.0767,与AMOVA分析的结果一致(Фst为7.96%),表明绝大多数的遗传变异存在于种群内部。各种群间遗传一致度高达98%以上,遗传距离很小,基因流达3.0082,均表现出白沙蒿各种群存在着广泛的基因交流,有着很小的遗传分化。
张淑艳王铁娟李伟琼韩文娟
关键词:白沙蒿遗传分化ISSR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