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373186)

作品数:14 被引量:73H指数:6
相关作者:李向培厉小梅陶金辉汪国生项楠更多>>
相关机构: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卫生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3篇系统性红斑
  • 13篇系统性红斑狼...
  • 13篇狼疮
  • 13篇红斑
  • 13篇红斑狼疮
  • 5篇细胞
  • 4篇系统性红斑狼...
  • 4篇红斑狼疮患者
  • 3篇调节性
  • 3篇自身免疫
  • 3篇自身免疫病
  • 3篇微小RNA
  • 3篇淋巴
  • 3篇淋巴细胞
  • 3篇免疫病
  • 3篇节性
  • 3篇发病
  • 3篇ETS-1
  • 2篇血小板
  • 2篇生成素

机构

  • 13篇安徽医科大学...
  • 1篇中国科学技术...

作者

  • 9篇李向培
  • 5篇陶金辉
  • 5篇厉小梅
  • 4篇汪国生
  • 4篇项楠
  • 3篇张敏
  • 3篇方璇
  • 3篇孙晓歌
  • 3篇戴超
  • 2篇金莉
  • 2篇马倩
  • 2篇任启洁
  • 1篇钱龙
  • 1篇马艳
  • 1篇何孝亮
  • 1篇王钢
  • 1篇方旋
  • 1篇王维娟

传媒

  • 5篇中华风湿病学...
  • 4篇安徽医科大学...
  • 2篇中华临床免疫...
  • 1篇中华内科杂志
  • 1篇安徽医药
  • 1篇协和医学杂志

年份

  • 1篇2019
  • 3篇2018
  • 3篇2017
  • 4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糖皮质激素在系统性红斑狼疮目标治疗中的应用进展被引量:14
2017年
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多系统受累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糖皮质激素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应用中的机制与作用、不良反应与安全值等问题越来越引起广泛关注。近年目标治疗的原则已经被成功地运用于类风湿关节炎等多种疾病,确定合理的治疗目标以及给予相应的系统化治疗,有助于控制患者的病情,改善患者的预后。本文综述了糖皮质激素的免疫抑制机制及在系统性红斑狼疮目标治疗中合理地使用,对于增加患者在治疗中获益及减少临床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王钢李向培
关键词:系统性红斑狼疮糖皮质激素
微小RNA调控干扰素-α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2019年
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多系统受累的自身免疫病。干扰素-α作为系统性红斑狼疮免疫紊乱的关键因素,对其作用机制及信号通路的研究可进一步揭示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发病机制,并为该病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策略。近年研究发现,微小RNA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机制中具有重要作用,且微小RNA异常表达参与Ⅰ型干扰素通路的调节。本文综述了微小RNA对Ⅰ型干扰素通路的调节及其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对进一步认识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发病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夏源李向培
关键词:系统性红斑狼疮微小RNA干扰素-Α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CD4^+CD25^+Treg细胞中Ets-1的表达被引量:6
2014年
目的研究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CD4+CD25+Treg细胞中E26转录因子-1(Ets-1)mRNA的表达水平,探讨其表达变化与SLE发病的相关性。方法收集30例SLE患者及健康者的抗凝静脉血20 ml,采用磁珠分选试剂盒分选出CD4+CD25+Treg细胞,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Treg细胞中Ets-1 mRNA的表达水平,分析其与SLE疾病活动指数(SLEDAI),以及主要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指标之间的关联。结果 SLE组CD4+CD25+Treg细胞中Ets-1 mRNA表达水平[0.225(0.111,0.416)]低于健康对照组[0.503(0.248,0.785)](P=0.011);根据SLEDAI评分将SLE患者分为疾病活动组和稳定组,疾病活动组Ets-1 mRNA表达水平[0.190(0.121,0.617)]低于稳定组[0.243(0.094,0.304)],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95);与健康对照组相比,疾病活动组和疾病稳定组Ets-1 mRNA表达水平均降低(P<0.05)。SLE患者Ets-1 mRNA的表达水平与SLEDAI、主要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指标之间均无相关性。结论SLE患者CD4+CD25+Treg中Ets-1 mRNA表达水平显著降低,提示CD4+CD25+Treg中Ets-1的表达异常可能与SLE的发病有关。
项楠李向培厉小梅汪国生陶金辉马倩任启洁方旋
关键词:系统性红斑狼疮调节性T淋巴细胞ETS-1ETS-1
系统性红斑狼疮Th17细胞分子调控机制研究进展被引量:6
2016年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典型的多系统炎症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机制复杂。Th17细胞是一种以分泌IL-17为主的CD4+T细胞亚群,与肿瘤、感染、过敏以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相关。Th17细胞生物学特性及其相关的细胞因子与其致病机制密切相关,研究发现Th17细胞在SLE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归纳近年来Th17细胞的研究进展,探讨其在SLE可能的发病机制,为治疗提供新的依据。
戴超李向培
关键词:T淋巴细胞亚群白细胞介素17
长期糖皮质激素维持治疗对缓解期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影响被引量:10
2018年
目的研究长期低剂量糖皮质激素维持治疗对缓解期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轴)的影响。方法在安徽省立医院纳入缓解期SLE者171例和健康对照者54人,受检者均于清晨静息状态下空腹抽取肘静脉血3 ml,采用化学发光免疫法检测血清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和皮质醇(COR)水平。分别按当前口服泼尼松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疗程、累积泼尼松剂量将SLE患者进行分组,比较各组患者血清ACTH和COR水平的差异。结果 SLE组患者血清ACTH和COR水平均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ACTH:(6.01±5.61)pmol/L vs.(8.02±3.77)pmol/L;COR:(189.08±140.50)nmol/L vs.(371.57±93.91)n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分别P=0.015和P<0.001)。口服>7.5 mg/d泼尼松组患者血清ACTH水平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5 mg/d泼尼松组、>5~7.5 mg/d泼尼松组患者血清ACTH水平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当前剂量泼尼松组患者血清COR水平均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5年疗程组、5~<10年疗程组、≥10年疗程组组间血清ACTH和COR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累积泼尼松剂量≤18.25 g组患者血清ACTH和COR水平与>18.25 g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分别P=0.357和P=0.138)。结论缓解期SLE患者长期口服低剂量泼尼松维持治疗可导致患者血清ACTH和COR水平降低,当前口服泼尼松剂量大者血清ACTH和COR水平降低更明显,糖皮质激素疗程及累积泼尼松剂量对患者血清ACTH和COR水平无明显影响。
窦正伟王钢厉小梅汪国生陶金辉李向培
关键词:红斑狼疮泼尼松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Ets-1表达及其调控微小RNAs的研究被引量:6
2013年
目的检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中Ets-1及其相关微小RNAs(miRNAs)的表达水平,探讨其在SLE发病中的作用。方法以Ets-1为靶基因,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miRanda、TargetScan和PicTar软件)筛选出相关miRNAs(miR.326、miR.155、miR-21、miR-222o收集SLE患者50例[SLE疾病活动指数(SLEDAI)评分≥5分为活动组30例,〈5分为稳定组20例],健康志愿者20名作为健康对照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PBMCs中Ets-1和miRNAs的表达水平,分析其与临床及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结果①SLE活动组和稳定组Ets-1表达水平[0.54(0.37~0.66)和0.50(0.35-0.71)]与健康对照组[0.74(0.64~1.14)]相比均显著减低(Z=-3.525,P〈0.01;Z=-3.273,P〈0.01)。②SLE活动组miR-326、miR-155、miR-221、miR-222表达水平比SLE稳定组、健康对照组显著增高(P〈0.05)。③SLE组miRNAs与Ets-1之间无相关性(P〉0.05)。④SLE组Ets-1与SLEDAI之间无相关性(P〉0.05),4种miRNAs与SLEDAI呈正相关(r=0.475,0.542,0.397,0.507;P〈0.05)。⑤SLE组Ets-1与抗核抗体呈负相关(r=-0.366,P〈0.05),miR-155、miR-221、miR-222与抗核抗体呈正相关(r=0.363,0.371,0.371;P〈0.05)。结论SLE患者外周血PBMCs中Ets-1表达降低,其可能与SLE发病相关;miR-326、miR-155、miR-221、miR-222在SLE活动组表达升高,可能作为SLE疾病活动的生物学标志。
马倩李向培陶金辉厉小梅汪国生钱龙项楠任启洁何孝亮方璇
关键词:红斑狼疮ETS-1微小RNAS
调节性T细胞相关microRNA在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作用机制进展被引量:2
2015年
SLE是一种典型的自身免疫病,其发病机制尚未阐明,但外周免疫耐受异常在SLE的发病中起了重要作用。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是一群具有免疫抑制功能的细胞。CD4+CD25+调节性T细胞是调节性T细胞的主要组成成分,其细胞数量和功能的异常与SLE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孙晓歌李向培
关键词:CD4+CD25+调节性T细胞MICRORNA系统性红斑狼疮外周免疫耐受免疫抑制功能自身免疫病
抗血小板生成素及其受体抗体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血小板减少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被引量:6
2017年
血小板减少症是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的常见临床表现,是SLE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研究SLE伴血小板减少的发病机制是SLE治疗领域的重点,血小板生成素(thrombopoietin,TPO)是促进骨髓巨核细胞成熟、分化、释放血小板的主要细胞因子,通过与靶细胞膜上特异性血小板生成素受体(c-mpl)结合发挥生理效应。本文对抗TPO抗体及抗c-mpl抗体在SLE伴血小板减少发病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王维娟李向培
关键词:系统性红斑狼疮血小板减少
系统性红斑狼疮缓解期患者长期服用小剂量泼尼松对骨密度的影响被引量:13
2017年
目的研究长期服用小剂量泼尼松对缓解期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骨密度的影响。方法选长期服用小剂量泼尼松的女性缓解期SLE患者118例,同时选年龄、性别、BMI相匹配的健康对照者29例。采用双能X线吸收法测所有受试者骨密度,分析骨密度与病程及泼尼松剂量的相关性。结果118例女性缓解期SLE患者中骨量减少50例(42.4%),骨质疏松17例(14.4%)。股骨颈、股骨、桡骨远端、桡骨、腰椎(L2~4)的骨密度口服泼尼松≤7.5 mg/d SLE患者[(0.897±0.116) g/cm2,(0.931±0.115) g/cm^2,(0.366±0.058) g/cm^2,(0.523±0.054) g/cm^2,(1.052±0.143) g/cm^2]、泼尼松7.5~10 mg/d者[(0.871±0.138) g/cm^2, (0.935±0.143) g/cm^2, (0.358±0.055) g/cm^2, (0.515±0.056) g/cm^2, (1.056±0.140)g/cm^2]均低于健康对照者[(1.020±0.107) g/cm^2, (1.081±0.129) g/cm^2, (0.393±0.524) g/cm^2, (0.556±0.050) g/cm^2, (1.239±0.114)g/cm^2,P〈0.05]。SLE病程≤3年者、SLE病程4~5年者、SLE病程6~10年者、SLE病程〉10年者上述检测部位的骨密度均低于健康对照者(P〈0.05),SLE病程〉10年者上述检测部位的骨密度均低于SLE病程≤3年者、SLE病程4~5年者、SLE病程6~10年者(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累积泼尼松剂量与骨量减少相关(OR=1.069,95% CI 1.008~1.133,P=0.025),补充钙剂(OR=0.343,95% CI 0.135~0.868,P=0.024)、阿法骨化醇(OR=0.320,95% CI 0.112~0.913,P=0.033)是骨密度的保护性因素。结论缓解期SLE患者长期服用小剂量泼尼松导致不同程度的骨密度减低,以腰椎和股骨颈的发生率最高。长期应用泼尼松≤7.5 mg/d也导致骨密度明显减低。补充钙剂、阿法骨化醇是骨密度的保护性因素。
王钢李向培厉小梅汪国生陶金辉马艳
关键词:泼尼松骨密度骨质疏松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抗TPO及抗c-mpl抗体与血小板减少的相关性分析被引量:3
2018年
目的探讨抗血小板生成素(TPO)抗体及抗血小板生成素受体(c-mpl)抗体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伴血小板减少的相关性。方法选取SLE伴血小板减少患者36例(A组)、无血小板减少患者26例(B组)和健康对照者11例(C组),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分别检测血清中TPO、抗TPO抗体、抗c-mpl抗体水平,分析其与临床表现及实验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1)血清TPO在A组明显高于C组; SLE患者中抗TPO抗体总阳性率为41. 9%,抗TPO抗体在A组、B组和C组的阳性率分别为55. 6%、23. 1%和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抗TPO抗体阳性率在A、B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抗TPO抗体阳性者较阴性者易出现皮疹(P <0. 05);抗体阴性者易出现抗核小体抗体(P <0. 05);抗体阴性组较抗体阳性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均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抗TPO抗体阳性组和阴性组间血小板计数、血清TPO、补体C3及C4、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抗双链DNA(ds-DNA)抗体阳性率、抗β2糖蛋白1(β2-GP1)及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指数(SLEDAI)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2) SLE患者中抗c-mpl抗体总阳性率为25. 8%,抗c-mpl抗体在A组、B组和C组的阳性率分别为25%、26. 9%和0,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抗c-mpl抗体阳性率在A、B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抗c-mpl抗体阳性者较阴性者易出现皮疹(P <0. 05);(3) SLE血小板减少患者抗TPO抗体阳性率与抗c-mpl抗体呈正相关。结论血清抗TPO抗体在SLE血小板减少患者中升高,抗TPO抗体及抗c-mpl抗体可能在SLE血小板减少的发病机制中发挥作用。
王维娟方璇厉小梅汪国生陶金辉王钢李向培
关键词:血小板血小板生成素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