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1BKS006)

作品数:14 被引量:15H指数:2
相关作者:胡建何云峰更多>>
相关机构:浙江行政学院上海师范大学中共浙江省委党校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经济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社会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哲学宗教
  • 3篇经济管理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社会学

主题

  • 6篇生态
  • 5篇生态文明
  • 4篇生态社会主义
  • 4篇伦理
  • 3篇生态伦理
  • 3篇生态伦理学
  • 3篇生态中心主义
  • 3篇理学
  • 3篇伦理学
  • 3篇大地伦理
  • 2篇生态问题
  • 2篇生态学
  • 2篇生态意识
  • 2篇消费主义
  • 2篇理路
  • 2篇美德
  • 2篇价值观
  • 2篇工业文明
  • 2篇必然性
  • 1篇顶级

机构

  • 7篇浙江行政学院
  • 4篇上海师范大学
  • 1篇中共浙江省委...

作者

  • 8篇胡建
  • 4篇何云峰

传媒

  • 2篇中共浙江省委...
  • 2篇中共宁波市委...
  • 2篇哈尔滨工业大...
  • 1篇理论探讨
  • 1篇观察与思考
  • 1篇上海师范大学...
  • 1篇绿叶
  • 1篇中共杭州市委...
  • 1篇浙江工商大学...
  • 1篇浙江传媒学院...
  • 1篇理论经纬

年份

  • 3篇2014
  • 7篇2013
  • 4篇2012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国当下“消费主义”现象之反思——基于“生态社会主义”的视角
2013年
作为用马克思主义研究生态问题的主要流派,“生态社会主义”的“消费主义批判”理论对克服我国当下存在的因“异化消费”而产生的生态问题.具有重大的文化启示意义。
胡建
关键词:生态社会主义消费主义马克思主义研究生态问题文化启示异化消费
“大地伦理”的意境及其逻辑走向——从“大地伦理”过渡至“大地美德”的必然性
2014年
利奥波德的"大地伦理"是生态伦理学的第一个形式,它的理论前提承认"大自然的内在价值";意义取向植基于西方社会的主流价值——近代启蒙确立的自由、平等、民主的"天赋权利";基本原则为"生态中心主义";据此,"大地伦理"成为易于被西方人接受的生态文明思想之一。然而,囿于"大地伦理"本根性的历史局限,它不可避免地生发出"功利主义"与"义务论"的悖论;"无主体"的伦理责任悖论;"环境法西斯主义"悖论。在这种境遇中,"大地伦理"必须走向"大地美德",才能摆脱生态伦理学继续演进的困境,于是"环境美德伦理学"应运而生。
胡建
关键词:大地伦理生态中心主义
“大地伦理”与“大地美德”的合题——罗尔斯顿的生态伦理学述评
2014年
罗尔斯顿的生态伦理学从整体上看,是从自然价值本体论的角度展开理论路向的,因此从客观性的角度超越式地继承了利奥波德的"大地伦理"学说。但罗尔斯顿强调,我们在肯定自然价值的同时,也应看到,这种存在有赖于人类的感知与评价。由于人类是文化的动物,因此他是通过文化实践而认知并体验自然的,据此确定了人类具有最高的生态权利与生态义务,并依据文化的尺度实行生态伦理。这就在事实上建构了人类主体性的"大地美德"。在这个意义上,罗尔斯顿学说的本质是"大地伦理"与"大地美德"的合题。
胡建
关键词:大地伦理自然价值
“支配自然”的价值观之再剖析——释生态社会主义的生态意识
2013年
生态社会主义(亦称"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意识,是对马克思剖析"支配自然"的价值观进行再剖析之后确立的。它认为,"支配自然"的价值观之理论理路内在于千百年来的人类理性,今天又与现代工业文明的实践理路相契合,因此,它演化为"极端人类中心主义"的质底乃顺理成章之事,而它的负向度功能也必然是根深蒂固的。鉴于"人类中心主义"的不可避免性,生态社会主义并不赞同反其道而行之的"生态中心主义",而是采用马克思的"生态人类中心主义"作为生态意识,并根据"生态人类中心主义"对"支配自然"的命题进行了马克思主义式的再解读。生态社会主义的生态意识对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深刻的文化启迪意义。
胡建
关键词:生态中心主义
马克思的生态文明消费观探析被引量:1
2012年
马克思的"消费观"历经了由工业文明的意义向生态文明价值的转型,通过对资本主义"三大拜物教"的批判,建构了生态文明消费观的未来展望。其主要内容为:人类要克服"三大拜物教",必须扬弃工业文明的"必要劳动"生活模式而实行共产主义的"自由劳动"生活模式,因为后者乃构成生态文明价值认同系统的社会存在条件。它具体表现为:就人类而言,由于生产资料"公有制"取代了资本主义"私有制",使"三大拜物教"失去了制度性保障,这为生态文明消费观的确立开拓了通途。就社会而言,由于"自由王国"取代了"必然王国",使"生产无限发展→消费无限提高"的社会目标失去了规律性前提,从而必然让路于生态文明的消费观。就个人而言,由于"自由劳动"的生活模式超越了"必要劳动"的生活模式,使得"异化消费"失去了作为生活目的的资格,从而必然被生态文明的消费观所演替。
胡建
生态社会主义“幸福”观探析被引量:3
2013年
生态社会主义(亦称"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是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流派之一。它认为,以"消费主义"为特征的当代西方资本主义的主流幸福观是一种"他者性"的幸福观,不仅在质底上不能真正实现,而且还会造成个人人生意义的异化、社会生产目的与消费手段的异化、自然从生存根基到谋利工具的异化。据此,后资本主义的生态社会主义社会应改择马克思的"自由劳动"作为"自为性"幸福观的内容。其重要意义在于:在人与自身的关系上,个人只有选择了"自由劳动"的幸福观,才能克服"消费主义"所导致的幸福的异化;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人们只有选择了"自由劳动"的幸福观,才能复归正常的"生产社会";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人类只有选择了"自由劳动"的幸福观,才能从源头上解决生态问题。生态社会主义对"幸福"观所作的探讨,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但也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历史性"困境"。这需要当代全体马克思主义者继续努力奋斗来加以"解困"。
胡建何云峰
关键词:消费主义
论马克思“劳动观”的双重视角──基于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的不同立场被引量:1
2012年
马克思对"劳动观"的阐述具有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的双重视角。对于前者,马克思一方面从具体中抽象出具有永恒意义的劳动价值──劳动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本体论意义;另一方面,又从具体中解读出工业文明的劳动模式(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典型)之本根上的人性悖论与反自然性,揭示其不可持续的质底。对于后者,马克思规定了"劳动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关系"的内涵,剖析出个人、社会、人类三重视角中的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关系,并提出了如何用生态文明生产方式妥善处理这三重关系,以解决劳动可持续性问题的见解。
胡建
关键词:劳动观对象化活动工业文明生态文明
从“极端人类中心主义”到“生态人类中心主义”——新中国毛泽东时期的生态文明理路被引量:4
2014年
新中国在毛泽东时期的生态思想经历了一个由"极端人类中心主义"过渡至"生态人类中心主义"的心路。作为"极端人类中心主义"的反映,毛泽东在"大跃进"前后的生态意识是"向自然开战"──人作为绝对主体而征服自然、造福自身──的思想。它具体表现为:在本体论意义上,单向度的"人多力量大"之发展生产力的构思;在认识论意义上,单向度的"积极平衡"之发展经济的思路;在价值论意义上,单向度的人类利益视角之"改天换地"精神。这种生态意识指导下的实践对新中国造成了严重的生态问题。这促使毛泽东经过实践检验而扬弃"极端人类中心主义",改择马克思的"生态人类中心主义"。这具体反映在毛泽东的思维上:在本体论意义上,中国应该确立人口规模与"生产的自然条件"相协调的生产力发展模式;在认识论意义上,认知与实践要做到"人的尺度"与"物的尺度"的统一;在价值观意义上,改造自然的活动应做到人的价值与自然价值的双赢。毛泽东时期的生态文明思想作为新中国生态文明思想的源头,为以后的生态文明思想发展提供了理论与实践前提。
胡建
“生产的自然条件”与生产力发展的二重性——析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之生态文明视角被引量:2
2012年
马克思的生产力理论具有双重视角。唯物史观所谓的"生产力标准",是立足于工业文明的视角,在不考虑"生产的自然条件"前提下而得出的价值观;因此,它尽管赋有"决定历史发展的终极动力"地位,毕竟只能在普遍性的意义上存在。而在对现实的生产力发展模式的研究中,马克思立足于后工业文明的生态文明视角,创立了"生产的自然条件"范畴,并据此界定了生产力发展的现实意义:生产力能否实现与"生产的自然条件"之良性结合。这就为人类从工业文明的生产方式转型为生态文明的生产方式指明了路向。
胡建
关键词:生产力理论工业文明生态文明
“生物演替─顶级群落”的论析——从“生态学”到“生态伦理学”的必然性被引量:1
2013年
20世纪前期的"生态学"界发生了关于"生物演替─顶级群落"理论的论战。论战双方在价值路向上的歧异说明,人类研究生态问题不能限于"生态学"。生态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本质上体现着人类对自然对象的一种知解性把握,因此,它只以一种价值中立的冷峻态度寻求"实是"中的"是",并不能满足人类根本性的生态利益。而人类的生态利益乃人类对自身的存在意义和价值取向的探源式追问和归本性回答,因此只能植基于一门以"求善"为目的的人文科学。依据这种价值逻辑,"生态学"必然过渡至"生态伦理学"。
胡建何云峰
关键词:生态学生态伦理学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