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04JZD0027)

作品数:14 被引量:56H指数:4
相关作者:刘家和蒋重跃孙卫国乔治忠陈新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哲学宗教文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历史地理
  • 3篇哲学宗教
  • 1篇文学

主题

  • 7篇史学
  • 2篇学术
  • 2篇中国史
  • 2篇中国史学
  • 2篇中国史学史
  • 2篇中国史学史研...
  • 2篇史观
  • 2篇史学理论
  • 2篇史学史
  • 2篇史学史研究
  • 2篇历史观
  • 2篇国史
  • 2篇黑格尔
  • 1篇大一统
  • 1篇道理
  • 1篇道论
  • 1篇学术成果
  • 1篇学术创新
  • 1篇学术队伍
  • 1篇学术方法

机构

  • 8篇北京师范大学
  • 4篇南开大学
  • 1篇复旦大学
  • 1篇黑龙江大学
  • 1篇陕西师范大学

作者

  • 3篇蒋重跃
  • 3篇刘家和
  • 2篇孙卫国
  • 2篇乔治忠
  • 1篇易宁
  • 1篇骆扬
  • 1篇周文玖
  • 1篇陈新
  • 1篇陈金海
  • 1篇岳成

传媒

  • 4篇南京大学学报...
  • 2篇北京师范大学...
  • 2篇史学月刊
  • 1篇孔子研究
  • 1篇郑州大学学报...
  • 1篇天津社会科学
  • 1篇清华大学学报...
  • 1篇史学史研究
  • 1篇山东理工大学...

年份

  • 2篇2015
  • 3篇2014
  • 2篇2013
  • 4篇2012
  • 1篇2010
  • 2篇2009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论中国传统史学直书精神的形成和特点——兼谈直书与“名教”之关系被引量:2
2009年
中国传统史学直书精神的形成,与中国古代的史官制度有密切的关系。古代史官在履行自己职责时,逐渐形成了秉笔直书、善恶必记的优良传统,并重视从道德方面对史官、史家提出直书的要求。从先秦时期的"书法无隐"到清代章学诚明确提出"史德",反映了中国传统史学直书精神的不断发展。传统史学的直书,始终受到名教的支配。从今天的认识看,强调直书又重视"名教",带有很大的局限性,但在传统史学中,它们是矛盾统一体的两个方面。因此,应历史地具体地分析和评价名教对史学的影响。
周文玖
关键词:直书史官名教
试论孟子说《春秋》——关于《诗》与《春秋》的关系及《春秋》的三重内涵被引量:4
2012年
从孟子"《诗》亡然后《春秋》作"的叙述不仅可以看到《诗》与《春秋》在时间上的前后承接,更重要地还可以看到它们在政治上所发挥的功能具有相似性。《春秋》取代《诗》而出现,意味着史已经从诗中分离独立出来。由《诗》到《春秋》的这种变化,意味着先秦史学的一种发展,而也正是因为先秦史学自身的不断发展以及史书所具有的鉴戒特点,孔子方能于《诗》亡之后以《春秋》担当王道教化的作用。进一步分析孟子对《春秋》事、文、义三个方面的叙述,可以发现先秦时期中国传统史学就已经奠定了大致的基础。而细究史所蕴含的这三个方面,因"事"而著"文",由"文"而见"义",传统史学似乎有以"义"为终归的倾向;然而"义"信必有待于"事"真,而"事"之不存,则"义"将焉附?"义"只有立于坚实的"事"的基础上,才能避免无限制的主观发挥与牵强附会。而《春秋》具体特殊的"事"与抽象普遍的"义"最终统一于"文"的载体,事、文、义之间各自存在着一种张力,三者密不可分。
骆扬
关键词:《诗》孔子
论朝鲜王朝《时政记》之纂修及其特征被引量:3
2012年
朝鲜王朝仿效宋朝编修《时政记》,乃是一项重要的修史制度。朝鲜《时政记》的编修,并非像唐宋由宰相或枢密院副使执笔,而是由专职史官编修。为确保《时政记》依时完成,朝鲜建立了严格的监督与考察史官的制度,依据《时政记》的好坏,评定史官的考核等级;《时政记》乃是在《承政院日记》及各司文书基础上,重点记录现行的各项制度并加以评论,是编修实录的重要史料来源;一旦实录编成,《时政记》与史草一同被洗草。因为《时政记》乃记录当朝人物与政事,也成为朝鲜党争的重要因由,朝鲜历史上的"戊午史祸"与"乙巳史祸"皆不同程度与《时政记》相关。研究《时政记》,也可以透视朝鲜王朝政治斗争的某些特征。
孙卫国
关键词:朝鲜王朝
试说《老子》之“道”及其中含蕴的历史观被引量:7
2014年
关于《老子》的道,应从矛盾中来分析其思维理路的历史展现亦即其历史性。"道"有不可"道"之常道与可"道"之非常道之分,"名"亦有不可"名"之常名与可"名"之非常名之别。正负之间恰好形成矛盾。黑格尔说《老子》之道以"无"或"虚空"为最高本质。若果真如此,那么老子的哲学就真的像他所说"停在初级的阶段"了。《老子》全书重在说"道",而"道"的丰富、发展与致用必须从抽象进入具体;而进入具体之路,首先是由道而理,进而是象与数。要专就人类社会历史进行讨论,那么,"道"从抽象进入具体的途径之第一步,就是由"道"而"德"。"道"经由"德"而在人类社会中显示了具体功能与作用。"德"正如同其来源"道"那样,其自身中也包含了内在的矛盾。综观《老子》由"道"而"德"而"仁"而"义"而"礼"的论证,可以看出那就是一个矛盾在以上诸层次上不断展开、演进的过程,这也就是人类历史文化的进程。每个后一阶段皆为前一阶段矛盾的必然结果。因此,这样的展开演进的过程就不能不具有其必然性。《老子》从"道"与"德"的内在矛盾看到了一种历史发展的必然性或不可避免性,这在古代中国以及古代世界哲学史上都是一次意义重大的突破。
刘家和
关键词:《老子》历史观黑格尔
《荀子》的“类”与道的范畴化发展被引量:1
2014年
黑格尔认为中国人在文化方面有很高的声名,却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哲学,理由是中国人提出了作为最高本质的道,但只是抽象的普遍,在过渡到具体时,却没有能力给思想创造一个范畴[规定]的王国。事实果真如此吗?《荀子》中的"类"观念可以回答这个问题。荀子明确提出道可以从不同方面来认识的观念,进而提出"类不悖,虽久同理"的观点,意思是说同类则同理,异类则异理。这就使道在过渡到具体时有了范畴的方式或规定。他把"虚壹而静"当作解蔽的方法,其实就是把它当作认识各类具体事物中的道的方法。他的正名思想主张同类则同名,异类则异名,显然是把具体事物当做类概念来对待的;他提出"当簿其类然后可"的观点,主张认识要以感觉经验符合事物的类为基础,表现了鲜明的经验论的哲学色彩。荀子关于"类"的思想,上接老子的道论辩证法,下启韩非的道理论,恰恰表明古代中国人有能力给思想创造一个范畴的王国。不过,与古希腊哲学比较起来,由于实用功利目的的强势引领,荀子的范畴思想在概念化和体系化上发展得并不充分,这也是不容否认的。
蒋重跃
关键词:黑格尔《荀子》解蔽正名
贺拉斯“希腊文化征服罗马”说考释被引量:3
2015年
关于希腊文化与罗马文化的关系,学界经常引用古罗马奥古斯都时期的著名诗人贺拉斯的"希腊文化征服罗马"说:"被征服的希腊人,把他们的艺术带到了土气的拉丁姆,用这种方式征服了他们野蛮的征服者。"基于这句话,东西方学者普遍认为贺拉斯推崇希腊文化,贬斥罗马文化,从而得出罗马人在军事征服希腊人的同时,反而被希腊文化征服的结论。文章全面考释了贺拉斯在诗歌中关于希腊文化与罗马文化的阐述,纠正了传统上对贺拉斯的"希腊文化征服罗马"说的片面认识,认为贺拉斯的"希腊文化征服罗马"说事实上传递的是罗马文化与希腊文化各有优势和劣势,可以取长补短,交融合一。贺拉斯对希腊文化的尊重与推崇是建立在正确认识希腊文化基础上的,并不是妄自菲薄,而是对罗马文化未来高度的自信。
岳成
关键词:贺拉斯诗歌希腊文化罗马文化
二十世纪以来中西史学理论比较史研究被引量:7
2010年
20世纪以来中国史学研究难以离开西方因素的影响。在20世纪,中国史家从悲愤走向自信,因此近现代中国史学发展的历史也是一部学术信心重构的心理史。中西史学理论比较的历史与现实,贯穿着这一心路历程。20世纪中西史学理论比较历程可划分三段,每一阶段的突出特点是:第一阶段以西律中,反古制、求革新,重目的方法之比较;第二阶段则借西释中,鉴它者、塑自我,重概念史观之比较;第三阶段求异志同,辨同异、明一多,重思维类型之比较。这三个阶段依次展开,对于中西史学理论比较研究的步步深入,也不断加深我们对于中西史学本质特征的领悟。当前,在这一研究领域中,中国史家占据了主导位置,西方史家的介入则有可能为我们提供更为广阔的视野。
陈新
关键词:史学理论历史比较历史思维
道的生成属性及其本体化发展——先秦道论初探被引量:3
2012年
关于先秦时期世界观意义上的道,学界历来强调其宇宙本原的意义,即使有人指出它同时具有本体的意义,也未对两者是怎样联系起来的做出有说服力的解释。其实,道的本义是"道路",可指事物的由来或来历,即事物之所以然的原因。这说明道具有生成属性,也因而具有本体意义。《老子》用概念("有"或"有名")作为"万物母",已然踏上了本体化发展的征程。从《庄子》、《管子》、《黄帝四经》、《韩非子》和《易传》可知,战国中后期思想家已明确地用理指代物类的特点,确信理从道而生成,系道在物上的具体化,道和理之间具有概念的种属关系。可见在生成论中探寻本体意义先秦时期就发生了,不必等待玄学或理学。不过,先秦时期的理更多的是指物类的外部特征,而论证又多采用形象的譬喻,所以道论的本体化还处在浅层次上,终究不能突破生成论的束缚,也未能获得独立发展的机会。
蒋重跃
关键词:先秦道理本原本体
李维的史学思想与罗马史学传统被引量:4
2009年
早期罗马人的历史连续性观念,源于以现实为基点而推向过去和未来的历史思维。他们从不断变易的历史内容中寻求相对不变的东西,用之于现在且传之于未来。罗马共和国时期的史家,将相对不变的东西从"多"而抽象为"一"即道德,并视之为过去、现在和未来事物共有的属性。李维受希腊"实质主义"的影响,其所说的道德已成为具体事物之不变的共性。与希腊"实质主义"不同的是,李维所说的道德始终呈现在历史的时空之中,呈现在不断变易的历史内容之中。李维的思想表现出重视思辨的希腊思想和重视经验的罗马思想结合时,逻辑上存在不可逾越的矛盾。
易宁陈金海
关键词:史学传统
中日两国传统政治历史观的纠结
2013年
中国相当成熟的传统史学与政治历史观,传入社会发展尚属早期的日本,经其作出一定改造之后,对整个日本的社会政治起到导引路向、改铸结构的作用。日本史学是在中国影响下诞生的,其早期史书《古事记》、《日本书纪》无不明显表现出中国史学的影响。日本古代天皇"万世一系"的政治面貌,实际是在中国儒学历史观和正统论影响下形成的,但却被用为日本优越于中国的根据;在"大一统"观念和"华夷"思想上,日本同样在接受中国理念时有所改造,造成同源文化之间相异之处的纠结。从历史文化根源上对此予以探研,具有深刻的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
乔治忠
关键词:纠结大一统正统论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