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江苏省“135”工程重点医学人才基金(135-57)

作品数:2 被引量:15H指数:2
相关作者:李立新鲁艾林胡卫星顾培元骆慧更多>>
相关机构:江苏省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江苏省“135”工程重点医学人才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篇血管
  • 1篇血管瘤
  • 1篇营养因子
  • 1篇源性
  • 1篇源性神经营养...
  • 1篇神经营养
  • 1篇神经营养因子
  • 1篇手术
  • 1篇手术治疗
  • 1篇体外
  • 1篇体外构建
  • 1篇细胞
  • 1篇细胞分化
  • 1篇脑源性
  • 1篇脑源性神经
  • 1篇脑源性神经营...
  • 1篇脑源性神经营...
  • 1篇脊髓
  • 1篇脊髓损伤
  • 1篇海绵状

机构

  • 2篇江苏省人民医...

作者

  • 2篇胡卫星
  • 2篇鲁艾林
  • 2篇李立新
  • 1篇傅震
  • 1篇付震
  • 1篇吴幼章
  • 1篇郭峰
  • 1篇谢青松
  • 1篇宋金海
  • 1篇程刚
  • 1篇苗毅
  • 1篇骆慧
  • 1篇顾培元
  • 1篇黄保胜

传媒

  • 1篇中华神经外科...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年份

  • 1篇2007
  • 1篇2006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手术治疗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体会被引量:12
2006年
目的研究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的于术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2004年收治的9例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资料,比较经改良翼点入路开颅显微手术和射频辅助显微手术这二种手术治疗方法的治疗结果。结果9例病人均行手术治疗,无手术死亡,其中经改良翼点入路开颅显微手术治疗6例,经改良翼点入路开颅射频辅助显微手术治疗3例。经改良翼点入路开颅显微手术和射频辅助显微手术的肿瘤全切率分别为1例(17%)和3例(100%),次全切除率分别为5例(83%)和0例(0%),次全切除病例中有2例因大出血而终止手术,术中平均出血量分别为3500ml和500ml,术后Ⅲ、Ⅳ、Ⅴ、Ⅵ等颅神经功能损害分别有4例(67%)和1例(33%)。结论经改良翼点入路开颅射频辅助显微手术出血少,肿瘤全切率高,是治疗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的一种有效的手术方法。
李立新胡卫星傅震苗毅郭峰吴幼章鲁艾林顾培元程刚骆慧宋金海
关键词:海绵状血管瘤海绵窦
脊髓组织工程的体外构建被引量:3
2007年
目的:观察神经干细胞在聚乳酸-羟基乙酸支架上的生长和分化行为,探讨组织工程体外构建人工脊髓修复脊髓损伤。方法:实验于2005-10/2006-06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①在聚乳酸-羟基乙酸支架(孔径200~300μm,孔隙率90%,聚乳酸/聚羟基乙酸=75∶25;山东医疗器械研究所)上种植孕14d的胚胎大鼠脑细胞,培养7d。②将培养7d的聚乳酸-羟基乙酸支架置入含体积分数为0.05的胎牛血清和含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20μg/L的DMEM/F12培养基中继续培养5d,诱导其向神经元分化。③用倒置相差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细胞在聚乳酸-羟基乙酸支架上的生长和分化行为;应用免疫组织化学鉴定聚乳酸-羟基乙酸支架上培养的细胞。结果:①神经干细胞生长形态:神经干细胞克隆球充满聚乳酸-羟基乙酸支架孔隙,其形状近似孔隙的不规则几何形状。②神经干细胞超微结构:诱导分化后,大量神经干细胞长出的神经突触跨越支架孔隙的三维空间结构,布满支架的表面和孔隙,并彼此建立了突触联系。③诱导分化前后的聚乳酸-羟基乙酸石蜡切片免疫组织化学鉴定结果:诱导分化前后免疫组织化学鉴定分别为巢蛋白和微管相关蛋白2抗体阳性,说明诱导分化前是神经干细胞,诱导分化后有神经元形成。结论:聚乳酸-羟基乙酸适合神经干细胞的生长和分化,其孔隙结构规范调节了神经干细胞生长增殖的空间排列,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调控了神经干细胞的分化方向,可以利用该支架的空间结构和细胞因子适度调控神经干细胞在聚乳酸-羟基乙酸上的生长和分化构建脊髓组织。
谢青松李立新黄保胜付震胡卫星鲁艾林
关键词:干细胞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细胞分化脊髓损伤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