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11CB707305)

作品数:34 被引量:105H指数:7
相关作者:李道伦卢德唐查文舒郭照立王磊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石油与天然气工程理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3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1篇石油与天然气...
  • 8篇理学
  • 2篇化学工程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动力工程及工...

主题

  • 15篇试井
  • 10篇数值试井
  • 10篇网格
  • 10篇PEBI网格
  • 5篇多孔介质
  • 5篇渗流
  • 5篇渗透率
  • 5篇试井解释
  • 5篇格子BOLT...
  • 3篇试井曲线
  • 2篇低渗
  • 2篇低渗透
  • 2篇动压力
  • 2篇多相流
  • 2篇压力梯度
  • 2篇页岩
  • 2篇页岩气
  • 2篇油层
  • 2篇有效渗透率
  • 2篇粘度

机构

  • 19篇中国科学技术...
  • 7篇华中科技大学
  • 5篇中国石油天然...
  • 4篇合肥工业大学
  • 3篇中国石油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
  • 2篇中国石油
  • 1篇华东理工大学
  • 1篇上海第二工业...
  • 1篇上海电力学院
  • 1篇教育部
  • 1篇马鞍山钢铁股...
  • 1篇中国石油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化工...
  • 1篇中国石油大学
  • 1篇川庆钻探工程...
  • 1篇中国石化
  • 1篇陕西延长石油...

作者

  • 16篇李道伦
  • 15篇卢德唐
  • 9篇查文舒
  • 6篇郭照立
  • 5篇王磊
  • 4篇张龙军
  • 3篇施保昌
  • 3篇岳湘安
  • 3篇谢青
  • 2篇孟旭辉
  • 2篇刘淑芬
  • 2篇王磊
  • 2篇刘高洁
  • 2篇何朋
  • 1篇丁名臣
  • 1篇郑德温
  • 1篇陈俊辉
  • 1篇陶实
  • 1篇黄昌盛
  • 1篇何南忠

传媒

  • 13篇油气井测试
  • 5篇计算物理
  • 2篇力学学报
  • 2篇西南石油大学...
  • 1篇大庆石油地质...
  • 1篇高分子通报
  • 1篇科学通报
  • 1篇化工学报
  • 1篇物理学报
  • 1篇计算机研究与...
  • 1篇油田化学
  • 1篇石油钻采工艺
  • 1篇Chines...
  • 1篇中国石油大学...
  • 1篇排灌机械工程...
  • 1篇Commun...

年份

  • 5篇2016
  • 7篇2015
  • 3篇2014
  • 13篇2013
  • 3篇2012
  • 3篇2011
3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乙醇中沉淀聚合合成聚(AAm-DVB)微球被引量:1
2015年
以偶氮二异丁腈为引发剂,采用沉淀聚合法在低毒性溶剂乙醇中制备出了平均粒径在2.933μm^4.742μm之间的聚(丙烯酰胺-二乙烯基苯)微球。通过粒度分析、电镜扫描、热重分析,研究不同因素对反应产物的形态和耐温性的影响发现:只有当温度为70℃,交联单体二乙烯基苯的加量控制在25%~50%之间,单体浓度低于4%时,反应才可得到形状规则的微球;增加单体中二乙烯基苯的含量有利于增加微球的耐温性,微球耐温可高达320℃;延长反应时间有利于增大微球粒径,增加引发剂用量有利于降低微球粒径,但二者均能增加微球的产率。
贺杰岳湘安孙雨谭鑫
关键词:乙醇丙烯酰胺微球
有效渗透率与绝对渗透率的差异性分析被引量:3
2013年
压力数据试井解释不仅能得到井筒参数,还能得到平均地层压力与渗透率等。对多相流体的压力数据,现场往往采用单相渗流进行试井解释,所得到的渗透率是有效渗透率。有效渗透率与绝对渗透率有很大的差异。通过对有效渗透率的分析,揭示有效渗透率与绝对渗透率间的关系,有效渗透率要小于绝对渗透率,二者的差距主要由饱和度与相对渗透率决定。由此可获得油田开发状况如饱和度分布等的有用信息。
李道伦卢德唐王磊何朋
关键词:有效渗透率绝对渗透率数值试井相对渗透率PEBI网格
页岩气井组分比例变化规律研究被引量:2
2015年
页岩气开发过程中,生产井产出气的组分比例会随时间发生变化.本文基于组分模型数值模拟研究了生产井中甲烷组分比例变化的规律.研究表明,吸附气、渗透率与孔隙度影响页岩气组分比例的瞬态响应特征.吸附气显著影响组分比例的变化规律,吸附量的大小决定组分比例的变化值及组分比例导数曲线的上下位置.渗透率影响组分比例初期变化规律,但在后期,不同渗透率对瞬态组分比例规律的影响基本一致.孔隙度对组分比例变化及其导数曲线的影响与吸附气的影响类似,但在生产初期,孔隙度对组分比例的影响要小于吸附气对组分比例的影响.本文的研究提供了一种进行页岩地层参数评价的新方法.
李道伦郑德温方朝合张龙军查文舒卢德唐
关键词:视渗透率页岩气
不同滑移边界下的页岩渗透率修正模型被引量:3
2015年
页岩中的孔隙直径通常为纳米量级,基于连续流的达西定律已不能描述纳米级孔隙内的气体流动规律,一般采用附加滑移边界条件的Navier--Stokes方程对其进行描述.由此可导出与压力相关的渗透率公式(称为"视渗透率"),并用来修正达西定律.因而,渗透率修正方法研究成为页岩气流动研究的热点之一.首先,基于Hagen--Poiseuille流推导出一般形式二阶滑移模型下的速度分布和流量公式,并推导出相应的渗透率修正公式.该渗透率修正公式基本能将现有的滑移速度模型统一表达为对渗透率的修正.基于一般形式的渗透率修正公式,重点研究了Maxwell,Hsia,Beskok与Ng滑移模型速度分布渗透率修正系数、及其对井底压力的影响;提出了基于Ng滑移速度模型的渗透率修正公式.基于页岩实际储层温压系统及孔隙分布,计算了Kn范围及储层条件下页岩气的流动形态,表明页岩气流动存在滑移流、过渡流与分子自由流.而Ng模型能描述Kn<88的滑移流、过渡流、自由分子流的流量规律,因此可以用于描述页岩实际储层中页岩气的流动特征.计算表明,随着Kn的增加,不同滑移模型下的渗透率修正系数差异增大.Maxwell与Hsia模型适用于滑移流与过渡流早期,Beskok与Ng模型可描述自由分子流下的流动规律,但二者在虚拟的孔径均为10 nm页岩中,井底压力的差别开始显现;在虚拟的孔径均为1 nm页岩中,井底压力的差别开始明显.
查文舒李道伦王磊张龙军曾忆山卢德唐
关键词:页岩气数值模拟
解析试井与多相流数值试井一体化应用方法
2013年
由于数值试井计算速度慢,拟合时间长,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多先用解析试井进行粗略的试井解释,为数值试井提供初值,加快数值试井拟合速度。解析试井解释的参数不能完全带入到多相流的数值试井中,需要修改各相的PVT、修改井的生产制度,添加井的组分产量、层的饱和度与相对渗透率曲线,并将有效渗透率改为绝对渗透率。本文从单相渗流方程与多相渗流方程间的内在联系出发,给出了相关改动的原因及其方法。
刘淑芬李道伦卢德唐
关键词:数值试井有效渗透率
基于PEBI非结构网格的多相渗流求解方法研究
2013年
基于非结构PEBI离散获得的多相渗流离散格式的系数矩阵,是稀疏不规则的非对称矩阵,传统的求解方法与预处理方法对其不能有效处理。通过Orthomin迭代法和GMRES迭代法的对比研究、GMRES迭代法与不完全LU分解的组合研究,表明GMRES迭代法较Orthomin迭代法更有优势;采用松弛ILU预处理算法效果最佳,数值试井过程中出现的方程组的求解宜采用0级或者1级的填充级。
卢德唐李道伦王磊查文舒
叠加原理不能求解含启动压力梯度渗流方程被引量:6
2015年
由于含启动压力梯度的渗流方程不是齐次方程,使用叠加原理对其进行求解时会引起误差。首先建立含启动压力梯度的渗流方程,然后基于PEBI网格进行数值求解,最后将数值计算的试井曲线与基于叠加原理的试井曲线进行对比。数值求解的计算结果表明:启动压力梯度使得关井后的井底压力很快稳定,并且井底压力不能恢复到原始压力,同时,关井段的压力导数曲线下掉。基于叠加原理的计算结果表明:启动压力梯度使关井后的井底压力持续上升、数百天乃至数千天都不能使恢复压力稳定,并且压力导数上翘。这不仅与数值解有很大的差别,而且也与封闭边界压力导数下掉的趋势相悖。这表明叠加原理不适用来求解含启动压力梯度的渗流方程。
李道伦杨景海查文舒王磊卢德唐
关键词:启动压力梯度低渗透PEBI网格试井曲线
低渗透井注入/压降资料试井解释方法被引量:1
2014年
低渗透井产液量很低,压力测试和DST测试资料往往不能进行试井分析。为正确评价地层参数,提出注入/压降测试,向低渗地层注入高压水,结合停注后井底压力降落数据进行试井分析。由于注水压力过高,往往出现压破地层现象。根据压裂与渗流理论,建立井筒、裂缝流动方程及地层渗流方程,通过点源积分得到井底压力表达式,并对裂缝闭合后形成的椭圆流进行分析,给出考虑注入时间影响的椭圆流等效时间修正关系式。给出一个注入/压降试井资料解释实例,并与G函数压降分析法解释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较为接近。本研究结果也适用于气体注入,但需定义拟压力后再进行试井分析。
柳瑶阁王磊殷荣网卢德唐
关键词:低渗透储层G函数试井分析
微通道内反应流体粘性指进的数值研究被引量:8
2016年
采用格子Boltzmann方法数值模拟化学反应中混溶流体在微通道中的粘性指进现象.模拟采用单浓度变量的双稳态化学反应模型,重点研究指进的形态位置随化学反应速率和稳态浓度参数(即无化学反应发生的界面浓度)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反应速率的增加,指进界面变薄;而稳态浓度参数的变化则影响反应区的分布以及反应速率,导致指进形态以及位置的改变,甚至出现指尖液滴分离.
雷体蔓孟旭辉郭照立
关键词:格子BOLTZMANN方法粘性指进化学反应
多孔介质内混溶流体间粘性指进现象的格子Boltzmann模型被引量:3
2015年
提出一个模拟多孔介质内混溶流体间粘性指进现象的格子Boltzmann模型.采用双分布函数分别求解压力场和浓度场.在浓度场平衡态分布函数中引入与浓度扩散相关的参数.通过调节参数,使粒子碰撞过程中的松弛时间保持恒定.模拟了粘度相同的流体间的混相驱替问题.不同网格下的模拟结果均与解析解吻合良好,验证了模型的可行性.进一步研究粘度比和贝克莱数(Pe)对粘性指进现象的影响.结果显示,增大粘度比会促进"手指"的增长.当粘度比不变时,存在Pe的临界值.当Pe超过临界值时,"手指"前缘会出现分裂现象.对横向平均浓度场的研究显示,混合区域的长度随时间的变化分为两个阶段,它首先随着t1/2成线性增长,然后随着t成线性增长.
金鑫刘高洁郭照立
关键词:格子BOLTZMANN方法粘性指进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