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西北大学文学院

作品数:4,430 被引量:3,910H指数:15
相关作者:郝润华谷鹏飞房日晰周燕芬吴迎君更多>>
相关机构:南京大学文学院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商洛学院中文系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艺术文化科学语言文字更多>>

文献类型

  • 2,984篇期刊文章
  • 18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681篇文学
  • 512篇艺术
  • 295篇文化科学
  • 244篇历史地理
  • 221篇哲学宗教
  • 211篇语言文字
  • 82篇社会学
  • 69篇经济管理
  • 24篇政治法律
  • 11篇建筑科学
  • 10篇农业科学
  • 9篇医药卫生
  • 6篇自动化与计算...
  • 4篇天文地球
  • 4篇电子电信
  • 3篇轻工技术与工...
  • 2篇水利工程
  • 2篇理学
  • 1篇生物学
  • 1篇机械工程

主题

  • 400篇文学
  • 233篇电影
  • 218篇文化
  • 180篇小说
  • 139篇叙事
  • 125篇艺术
  • 109篇审美
  • 94篇诗歌
  • 87篇代文
  • 76篇美学
  • 67篇女性
  • 62篇教育
  • 60篇语言
  • 60篇文艺
  • 59篇唐代
  • 57篇主义
  • 56篇意象
  • 54篇写作
  • 53篇汉语
  • 52篇戏剧

机构

  • 3,165篇西北大学
  • 28篇陕西师范大学
  • 19篇渭南师范学院
  • 18篇陕西科技大学
  • 16篇咸阳师范学院
  • 15篇西北工业大学
  • 14篇南京大学
  • 14篇商洛学院
  • 13篇西安交通大学
  • 13篇西安外国语大...
  • 12篇西安文理学院
  • 11篇宝鸡文理学院
  • 11篇陕西中医药大...
  • 8篇西安建筑科技...
  • 8篇宁夏师范学院
  • 8篇西安航空学院
  • 7篇西安美术学院
  • 7篇西藏民族大学
  • 6篇山东艺术学院
  • 6篇空军工程大学

作者

  • 68篇谷鹏飞
  • 59篇房日晰
  • 54篇周燕芬
  • 49篇段建军
  • 43篇高字民
  • 39篇郝润华
  • 39篇普慧
  • 37篇张文利
  • 35篇张阿利
  • 35篇李芳民
  • 34篇李浩
  • 30篇姜彩燕
  • 29篇张碧
  • 29篇王鹏程
  • 27篇薛瑞生
  • 26篇安晓东
  • 25篇梁晓菲
  • 24篇贾三强
  • 23篇曹小晶
  • 22篇陈晓辉

传媒

  • 357篇西北大学学报...
  • 58篇新丝路(下旬...
  • 51篇电影评介
  • 51篇唐都学刊
  • 43篇人文杂志
  • 39篇小说评论
  • 39篇西安文理学院...
  • 37篇宁夏大学学报...
  • 34篇电影文学
  • 34篇咸阳师范学院...
  • 33篇西部学刊
  • 31篇宝鸡文理学院...
  • 30篇陕西师范大学...
  • 30篇商洛学院学报
  • 26篇文学遗产
  • 26篇华夏文化
  • 24篇文学评论
  • 23篇理论导刊
  • 23篇山西水利
  • 22篇当代戏剧

年份

  • 57篇2024
  • 187篇2023
  • 169篇2022
  • 149篇2021
  • 150篇2020
  • 199篇2019
  • 201篇2018
  • 136篇2017
  • 157篇2016
  • 162篇2015
  • 126篇2014
  • 129篇2013
  • 122篇2012
  • 158篇2011
  • 143篇2010
  • 153篇2009
  • 137篇2008
  • 96篇2007
  • 68篇2006
  • 54篇2005
4,43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苍茫大地主沉浮——毛泽东传记片初探
2014年
现有的毛泽东传记片可以分为两类:长时段传记片和横断面传记片.长时段传记片包括:韩三平导演的《毛泽东的故事》(1992),宋洪波、王学新导演的《毛泽东与斯诺》(2000),和《毛泽东回韶山》(2006).横断面传记片包括:张今标导演的《毛泽东和他的儿子》(1991),《毛泽东在1925》(2001);康健民导演的《毛泽东去安源》(2003),陈力导演的《湘江北去》(2011).由于毛泽东的银幕形象众多,而本文仅选取以毛泽东为中心人物的传记片,所以故事片《秋收起义》、《大决战》、《西安事变》等故事片不列为本文的研究范畴.
郑欣
关键词:传记片斯诺故事片毛泽东
浑然天成的女性观——王小波笔下的女性美探析被引量:1
2012年
王小波小说所描写的女性群体是个不同以往华语文学创作的另类存在,她们人格独立,精神畅达,厌恶枯燥乏味,追求人生乐趣———以一种非常规的姿态张扬着自身的生命之美。这些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不但是王小波笔下一道靓丽而独特的风景线,也为我国当代小说人物画廊增添了一抹充满活力的亮色,并在彰显作品文学魅力、反映作者女性观的同时,更进一步折射出王小波本人全部的审美趣味和艺术态度。
韩琳
关键词:女性美
《古炉》中的疾病叙事与伦理诉求被引量:5
2013年
《古炉》中的疾病书写并非仅仅是写实,在很大程度上是民族精神病态的隐喻,是反映社会混乱的一种修辞手法。贾平凹通过一系列与疾病有关的叙述,呈现了乡村民间生活的丰富原态,表达出重建伦理秩序的诉求,并以曲折隐晦的方式完成了对政治权力话语的批判,隐含着对中国历史与文化的迷惘与忧思。因此,《古炉》对患病、疗病、"说病"的叙述,实际上包含着作家对中国历史、文化、道德、伦理问题的洞察与思考。
姜彩燕
关键词:疾病叙事伦理诉求隐喻
如梦似幻 缘来如此——从小说《命若琴弦》到电影《边走边唱》被引量:2
2016年
纵观世界电影史,许多电影来自其他文学样式的改编,有些甚至成为电影的经典作品。这其中有原作的基础贡献,也有后续电影导演编剧的功劳,更有小说改编后发优势。从中国当代小说《命若琴弦》改编的电影《边走边唱》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陈凯歌导演的电影《边走边唱》改编自史铁生的小说《命若琴弦》,作品充满如梦似幻般的隐喻,记述了两代瞎子说书人的命运,老瞎子相信了师傅弹断一千根琴弦就可看见光明的话,这句话作为老艺人活下去的动力。临终时他又把这句谎言传给了小瞎子徒弟,传给了活下去的勇气。《命若琴弦》以寓言的形式展开叙事,命运具有象征的寓言意义,充满浪漫主义和神秘化的情调和氛围。陈凯歌保留了原著的基本人物和框架,也对原著做了删改和再创作,如增强原文的宗教意识,增加了原著的美学意蕴等。
金鑫
关键词:小说《命若琴弦》电影
《文心雕龙·比兴》“拟容取心”句义释被引量:1
2007年
对于《文心雕龙.比兴》赞语中“拟容取心”一句的解释,学者们分歧颇多。但任何阐释都应当尽量接近文本原初的意义。据此原则,该句中“心”的义指,既有客体蕴含的义理精神,也有主体的情感体认;而“拟容取心”既是针对“比”而言,也是针对“兴”而言。另外,“拟容”与“取心”在逻辑上应属于顺承关系。
马新广
关键词:《文心雕龙》比兴
21世纪文学批评的生存危机
2009年
随着我国文学理论及文学创作的发展,有着独立存在领域的文学批评也在二者的刺激与推动下有了长足的发展。可以说,20世纪末是我国理论与批评界最值得炫耀的时期。可是,步入21世纪我国文学批评却面临新的生存危机:越来越被人瞧不起。为什么会出现此种尴尬,本文主要从我国当代文学创作状况、文学批评理论的现状、文学批评主体自身三个角度进行分析,以期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
刘立芸
关键词:文学批评文学创作文学理论
巫楚文化其骨 秦汉文化其表——贾平凹文学创作之文化背景被引量:4
2011年
当代著名作家贾平凹深受巫楚文化的影响,巫楚文化对贾平凹产生影响之原因,主要是他出生地——商洛特有地理环境之影响、秦风楚韵的民风民俗之熏陶、作家性情之契合三方面;巫楚文化对贾平凹创作影响具体表现在贾平凹在其文学作品中对巫舞祭神之迷恋、对神秘主义之嗜好以及对浪漫灵秀的文学特质之钟爱三个方面。
蒋正治贾三强
关键词:巫楚文化文化背景
我国应用语言学研究国际化面临的困境及解决措施分析
2020年
随着我国对于应用语言学的深入研究,在经济、贸易和文化发展中更多的运用到了应用语言学。但在利用应用语言学进行国际化研究的过程中,仍然面临这一些困境需要解决。本文首先对于我国应用语言学研究国际化面临的困境进行分析,从而对于我国应用语言学研究国际化面临困境的解决措施进行研究。希望通过本文,能够为我国应用语言学研究国际化发展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
张桂铖
关键词:应用语言学
两段失语间的短促扬声:“抗日统一战线”路向香港左派电影批评被引量:2
2021年
自"九一八事变"至1941年"香港沦陷",中国共产党香港支部领导的香港左派影评工作,分别在港英政府与日本军方的政治压迫下长期无法发声,在两段空白间,存在一个时间短促的扬声——1941年4月至12月,中共创办的香港《华商报》借由蔡楚生、司徒慧敏等的电影批评,开创香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左派电影批评道路,大体形成"抗战电影问题批评""抗战电影作品批评""苏联社会主义电影批评"三种方向,成为香港左派电影批评的真正历史起点。
吴迎君
关键词:电影批评统一战线《华商报》
“十七年”时期“新英雄人物”的生成与定型--以戏剧与电影的互动为中心被引量:1
2021年
“新英雄人物”的塑造是“十七年”文艺的核心议题。一个颇为普遍却耐人寻味的现象是,戏剧与电影中最为光彩夺目、影响最为深远的“新英雄人物”常常是由剧影接力塑造完成的。电影对“新英雄人物”的塑造受到戏曲的深刻影响,呈现出脸谱化、程式化的特征,消除了其“庸常性”和个人化的情感表达,转而突出一种“崇高性”和阶级情感,使得“新英雄人物”成为正确观念或国家政策的符号化表征。
张也奇
共317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