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新疆农业大学草业工程学院

作品数:170 被引量:917H指数:16
相关作者:孙宗玖李培英李卫军石定燧李雪锋更多>>
相关机构:新疆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校科研计划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天文地球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59篇期刊文章
  • 1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35篇农业科学
  • 13篇生物学
  • 7篇天文地球
  • 6篇经济管理
  • 5篇环境科学与工...
  • 5篇文化科学
  • 3篇医药卫生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政治法律
  • 1篇理学

主题

  • 42篇草地
  • 29篇苜蓿
  • 19篇土壤
  • 16篇植物
  • 15篇荒漠
  • 13篇种子
  • 11篇群落
  • 10篇狗牙
  • 10篇狗牙根
  • 9篇植被
  • 9篇胁迫
  • 8篇伊犁绢蒿
  • 8篇草原
  • 7篇天山北坡
  • 7篇萌发
  • 7篇干旱
  • 6篇草地资源
  • 5篇有机碳
  • 5篇植物群
  • 5篇植物群落

机构

  • 170篇新疆农业大学
  • 18篇教育部
  • 13篇中国科学院新...
  • 8篇新疆畜牧科学...
  • 8篇新疆生产建设...
  • 5篇新疆大学
  • 5篇乌鲁木齐市畜...
  • 5篇北京市农林科...
  • 3篇中国农业大学
  • 3篇新疆师范大学
  • 3篇新疆气象局
  • 2篇河南省农业科...
  • 2篇新疆农垦科学...
  • 2篇同济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
  • 1篇哈尔滨师范大...
  • 1篇北京大学
  • 1篇兰州大学
  • 1篇新疆农业科学...
  • 1篇新疆农业职业...

作者

  • 28篇安沙舟
  • 25篇孙宗玖
  • 13篇朱进忠
  • 12篇靳瑰丽
  • 10篇张博
  • 9篇许鹏
  • 9篇赵清
  • 8篇李卫军
  • 8篇李培英
  • 8篇阿不来提
  • 7篇刘长娥
  • 6篇孟林
  • 5篇于辉
  • 5篇张延辉
  • 5篇李雪锋
  • 5篇董志国
  • 4篇贠静
  • 3篇谭艳梅
  • 3篇冯缨
  • 3篇祁军

传媒

  • 38篇草业科学
  • 15篇草地学报
  • 14篇新疆农业科学
  • 10篇新疆农业大学...
  • 9篇草原与草坪
  • 8篇中国草地学报
  • 7篇干旱区研究
  • 6篇草业学报
  • 6篇草食家畜
  • 3篇新疆气象
  • 3篇中国草学会六...
  • 2篇新疆师范大学...
  • 2篇干旱区资源与...
  • 2篇中国草食动物
  • 2篇新疆畜牧业
  • 2篇干旱区地理
  • 2篇华南农业大学...
  • 2篇四川草原
  • 2篇现代农业科技
  • 2篇草业与畜牧

年份

  • 2篇2024
  • 37篇2023
  • 29篇2022
  • 2篇2021
  • 1篇2010
  • 1篇2009
  • 17篇2008
  • 17篇2007
  • 16篇2006
  • 28篇2005
  • 16篇2004
  • 4篇2003
17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牧民定居后草地畜牧业生产经营优化模式研究被引量:12
2004年
运用系统工程的原理和方法 ,遵循生态经济规律和资源高效持续利用的原则 ,研究提出了牧民定居后新的生产方式下新疆天山北坡中段草地畜牧业生产经营优化模式 (暖季放牧、冷季舍饲 +放牧 )。该模式能有效缓解草畜矛盾 ,人均收入比现行系统提高了 6 3 39% ,且使天然草地的生产能力、能量转化效率都有大幅度提高。
李海梅安沙舟朱进忠吐尔逊娜依
关键词:牧民定居草地畜牧业资源分布
不同的滴灌定额对乳熟期玉米根系分布特征及产量的影响被引量:2
2021年
为了探寻不同滴灌定额对玉米根系空间分布特征的影响,本文通过设置不同灌溉定额,对比分析不同灌溉量下玉米根系生长发育、空间分布及玉米地上部的变化特征。试验于2014—2016年进行,共设置4个处理方案:滴灌4200 m^(3)/hm^(2)、4800 m^(3)/hm^(2)、5400 m^(3)/hm^(2)和6000 m^(3)/hm^(2),通过田间对比试验研究不同灌溉定额下,玉米根系特征及产量的变化。研究表明根系长度随着滴灌量的增加呈现出“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滴灌玉米的主要根系分布范围为水平0~25 cm、垂直0~15 cm的椭圆形范围内,灌溉量的增加使得下层根表面积、根重量增加,根系外移,椭球体体积增大。玉米产量随着灌溉量增加呈单峰型增长趋势,以籽粒平均产量为依变量(y),滴灌量为自变量(x),根据产量得到回归方程为y=-0.0017x^(2)+17.785x-30393,R^(2)=0.7413;理论上滴灌量(x)为5230 m^(3)/hm^(2)时,滴灌玉米每公顷产量(y)最高为16122.6 kg。本研究表明随着灌溉量的增加,玉米产量呈现出增长趋势,且滴灌量过大与过小均影响玉米产量提高,本试验中最佳滴灌量为4600~5500 m^(3)/hm^(2)。
田宇欣梁飞李全胜李全胜曾胜和
关键词:膜下滴灌玉米根系
新疆荒漠草地生物量估算及影响因素研究被引量:5
2022年
为探究新疆荒漠草地生物量反演模型及其影响因子,基于Terra/MODIS,NOAA CDR NDVI,SPOT/VGT等遥感产品数据及草地地上生物量实测数据,构建研究区荒漠草地地上生物量植被指数反演模型,分析新疆荒漠草地地上生物量时空分布规律,运用趋势分析法和相关性等方法,揭示了生物量演变趋势与气温、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建立的不同遥感数据源生物量模型中,指数函数反演模型精度最高,决定系数和估算精度分别为0.66和70.93%;基于2000—2019年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变化趋势发现,新疆荒漠草地以稳定和改善为主;研究区2000—2019年间荒漠草地地上生物量空间分布格局整体表现为北高南低的趋势,20年间荒漠草地平均地上生物量为38.92 g·m-2;2000—2019年气温与降水均上升,年平均升温率和降水率达到了0.32℃·(10 a)-1和2.18 mm·(10 a)-1,50%以上的地区荒漠草地与气温、降水呈正相关关系,生物量与降水的相关性优于气温。研究结果可为新疆草地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王公鑫井长青董萍侯志雄郭文章赵苇康
关键词:荒漠草地植被指数多源数据气象因子
风洞模拟“攀援植物-围栏”复合沙障不同疏透度下的防风效果
2022年
为探索受风蚀影响围封区域的新型治理技术措施,本研究对不同疏透度(β)“攀援植物-围栏”复合沙障的防风作用进行了风洞模拟试验。分别在6、8和10 m·s^(-1)净风条件下对模型A(网围栏,β:96%~98%)与4种复合沙障[模型B(无叶期,β:59%~64%)、模型C(无叶期,β:50%~55%)、模型D(有叶期,β:40%~45%)、模型E(有叶期,β:30%~35%)]进行试验。结果表明:1)不同类型复合沙障流场结构均呈“减-增-减”的变化趋势,障体背风侧存在风影减速区,网围栏前后流场结构一致,不存在减速区。2)不同风速条件下,无叶期复合沙障(模型B、模型C)在10 m·s^(-1)风速下近地表平均防风效能最低,分别为18.55%与18.38%,有叶期复合沙障(模型D、模型E)则在6 m·s^(-1)风速下最低,分别为44.03%与45.42%,有叶期复合沙障防风效应随风速的增大而增强,无叶期复合沙障则相反。3)综合分析表明,当障体疏透度为59%~64%时便可产生防风效果,复合沙障防风效果优于网围栏,障体有叶期防风效果优于无叶期,可测范围内无叶期复合沙障防护距离为0.6H~15H(H表示障体高度,1H=15 cm),有叶期复合沙障防护距离为0H~15H,复合沙障防风效果与疏透度呈反比。因而,“攀援植物-围栏”复合沙障可以提高围封区域的防风效果,降低风力作用下的地表物质流失。
赵淳宇李生宇郑伟范敬龙王海峰程锋梅
关键词:疏透度防风效能风洞模拟
借助超星学习通平台开展兽医内科学教学改革与实践
2023年
为探索更适合兽医内科学的教学方法,笔者采用超星学习通平台对动物医学本科生进行教学。超星学习通是众多新型教学平台之一,正在改变传统课程教学模式。超星学习通平台强大的师生互动模块,仅需教师在课前配置优质课程资源,上传至教学平台,结合学生学情分析结果,设置灵活的自定义课程设计,放大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亲和力的同时,增强了课前、课中、课后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通过将超星学习通平台教学方法应用到兽医内科学课程的教学,笔者认为在线下教学过程中可以更加灵活和快速调用教学资源,有效保持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掌握学生的学习数据,并根据师生互动反馈,调整教学方式,因材施教。超星学习通平台教学方法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路,对于新入职的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有较大帮助。
呼尔查郭庆勇李建龙刘丹丹胡政香
关键词:兽医内科学互动式教学教学改革
滴施不同水溶性磷肥对石灰性土壤磷分布及玉米磷素吸收利用的影响被引量:4
2022年
【目的】磷的形态影响着其施入土壤后的移动分布。研究滴灌施肥中不同水溶性磷肥在石灰性土壤中的分布特征及玉米对磷素的吸收和利用,为滴灌玉米生产中的磷肥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18—2020年在新疆石河子市实验站开展滴灌玉米田间试验,选用玉米品种‘郑单958’作为试验材料。试验共设磷酸脲(UP)、磷酸二氢钾(MKP)、聚磷酸铵(APP)、磷酸二铵(DAP)、磷酸一铵(MAP)、不施磷肥(CK)6个处理,除CK不施磷肥外,其余处理灌溉量及氮磷钾投入量均相同。玉米开花期和成熟期,分别在滴头下、根系、宽行3个位点,在垂直方向0—10、10—20、20—40 cm处采集土样,测定pH、速效磷和全磷含量。采集玉米地上部植物样品,测定茎、叶、穗器官磷素含量。在完熟期测产,计算磷肥利用效率等指标。【结果】与DAP和CK处理相比,UP处理能显著降低0—40 cm土层土壤pH,开花期UP处理土壤pH较CK和DAP分别降低了0.20和0.32个单位,成熟期分别降低了0.24和0.31个单位,MAP、APP和MKP也不同程度地降低了滴头下0—10 cm土层土壤pH。UP处理土壤有效磷在0—40 cm土层的分布最均匀,APP处理10—20 cm土壤速效磷含量显著高于UP和MAP。玉米开花期APP、UP、MAP处理土壤速效磷含量较DAP分别增加了65.47%、44.18%和23.14%,成熟期分别增加了58.08%、40.13%和127.89%。APP处理的玉米穗、叶和总磷素积累量均最高,开花期较DAP分别显著增加了29.22%、43.97%和22.43%,成熟期较DAP分别增加了65.39%、26.63%和50.60%。APP、UP、MAP处理的玉米产量没有显著差异,较DAP分别增产了18.03%、11.64%和9.46%,磷肥利用率分别较DAP增加了29.62个百分点、13.65个百分点和9.93个百分点。APP处理的磷肥偏生产力和磷肥农学效率分别较DAP增加了18.03%和174.96%。相关分析表明,玉米产量和磷素积累量与0—20 cm土层的土壤有效磷含量正相关,与20—40 cm土层土壤�
刘道刘梦洁梁飞李全胜李全胜贾宏涛
关键词:石灰性土壤水溶性磷肥玉米磷素吸收
MODIS数据在乌鲁木齐地区植被景观动态监测中的应用被引量:4
2005年
根据EOS/MODIS卫星时次高覆盖面广的特征,选取从4~10月的MODIS晴空资料,对整个乌鲁木齐地区植被景观进行动态监测,利用植被指数最大合成法制作了每月植被指数专题图。为了能够结合物候更好地分析乌鲁木齐地区植被随季节变化趋势以及不同时期植被生长状况,我们还制作了植被景观专题图及其变化评价图。评价图的优势在于能直观地反映植被变化的趋势,并能将变化的程度数字化,还可以根据不同的评价图叠加DEM做相应的分析。为乌鲁木齐地区植被变化研究提供有效的依据。
李聪肖继东宫恒瑞石玉冯志敏
关键词:EOS/MODIS植被指数动态监测
麻黄组织培养及诱导枝条生根条件初探被引量:3
2004年
本文包括两方面的工作 ,一是麻黄组织培养 ,由愈伤组织诱生不定芽 ;二是诱导自然生长的麻黄枝条段生根 .在第一部分工作中 ,木贼麻黄 ( Ephedra equisatina Bge)无菌苗子叶切段在 M4( MS+ 2 ,4-D1 .5 mg/ L +KT0 .5 mg/ L)上脱分化效果好 ,愈伤组织白色透明 ,生长快 .在第二部分工作中 ,选用中麻黄 ( Ephedra interme-dia)自然生长的枝条段为材 .经过多种处理发现 ,以 2 0 ppm NAA溶液浸泡枝条 6h,扦插入粗沙中对生根有利 ,埋入沙中的结节处膨大 ,呈浅黄色 .同时 ,灭菌麻黄枝条段在 号培养基 ( 1 / 2 MS+ KT0 .1 mg/ L + NAA3 .0 mg/L)中生长良好 ,末端膨大 。
李瑛李金玉计巧灵
关键词:麻黄不定芽
伊犁绢蒿荒漠受损草地植物群落春季演变趋势分析被引量:24
2007年
对伊犁绢蒿Seriphidium transillense荒漠受损草地植物群落春季数量特征、组分进行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在放牧胁迫下,植物群落组分由未退化阶段的伊犁绢蒿、叉毛蓬Petrosimonia sibirica、角果藜Ceratocarpus arenarius,转变为极度退化阶段的叉毛蓬、弯果胡芦巴Trigonella arcuata、串珠老鹳草Gera-nillm transversale;随着草地受损程度的增加,群落的植物种数、密度呈上升趋势;高度呈递减趋势;群落盖度从未退化至中度退化阶段呈下降趋势,中度至极度阶段呈上升趋势;地上生物量具有一定的波动性,但与未退化阶段相比较,其值明显下降;群落经历量变、量变与质变交互、质变的演替过程。
靳瑰丽朱进忠陈乐宁刘洪来吴咏梅
关键词:植物群落春季
不同混播比例对箭筈豌豆+燕麦混播草地土壤氮素替代潜力的影响
2022年
为评估不同混播比例下箭筈豌豆(Vicia sativa)对燕麦(Avena sativa)草地氮素替代潜力的影响,分别以9种豆禾混播比例和5种施氮水平为试验因素进行单因素随机区组盆栽和田间试验,探究豆禾混播系统的固氮和转氮能力,估测不同混播比例下箭筈豌豆对燕麦草地产量的氮肥替代效果。结果表明:1)箭筈豌豆的转氮率(PNt)和转氮量(WNt)均随豆/禾的增加呈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趋势。2)箭筈豌豆固氮酶活性与固氮量、转氮量、转氮率皆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丛枝菌根真菌(AMF)侵染强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3)盆栽试验混播箭筈豌豆可代替其70%以上的氮肥施入量,而小区试验混播12.5%~50%的箭筈豌豆可代替60%以上的氮肥施入量。4)箭筈豌豆与燕麦混播比例为12.5:87.5、25:75、50:50时的氮代替潜力显著高于混播比例为62.5:37.5、75:25和87.5:12.5。综合分析表明,12.5:87.5为豆禾混作系统的最优混播比例,可使氮素替代潜力最大化;各混播比例下豆禾混播生物固氮可代替40.17%~104.86%的施氮肥量,具有较高氮替代潜力,可实现豆禾混作草地的减氮增效。
窦梓镱黎松松田新春张晶郑伟祁军陈雪王宁欣
关键词:混播比例施氮量固氮作用
共17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