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岛市山海关第一中学
- 作品数:103 被引量:35H指数:3
- 相关作者:朱昊马志国隋鹏威杨立明王铁军更多>>
- 相关机构:安徽省芜湖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北京市第八十中学安徽省芜湖市第十二中学更多>>
- 发文基金: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文学理学语言文字更多>>
- “性状分离比模拟实验”数字化教具的制作与使用
- 2024年
- 本文阐述了“性状分离比模拟实验”教具设计的原因、设计原理、制作方法、使用方法和使用效果,该教具具有智能化、自动化、易操作、视觉效果好等特点。
- 朱昊吴志强
- 关键词:教具
- 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识图能力的策略
- 2023年
- 高中地理的课堂教学中,学生识图能力培养是教学的首要任务,既是学生学习与掌握地理知识要具备的技能,又是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组成部分,由此可知,学生具备识图能力,对其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及其学习能力提高有着重要影响。鉴于此,本文主要对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识图能力的优势进行探讨,并提出具体教学策略。
- 杨学梅
- 关键词:高中地理识图能力教学
- 依托考试大数据对高三英语教学的反思
- 2019年
- 进入高三已经半年有余了,本校高三大型考试进行了4次,依托考试的大数据我针对本年级的英语教学进行了反思和总结,希望能够对英语同仁有一定的启示。根据表1的数据,听力、阅读有着较大的提升率和正确率。因此以下对听力教学、阅读教学、词汇教学进行有效教学的总结。
- 宫政
- 关键词:大数据有效教学词汇教学高三提升率
- 新时期高中德育教育创新的实践探索
-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的发展也越来越迅速。高中学生的德育教育成为当代教育事业中的重点问题。要想提高高中德育教育的教学质量,就需要对德育教学内容不断创新,结合时代特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积极主动地开展德育教育。高中学...
- 姚子荣
- 关键词:德育教育
- 文献传递
- 原电池中的氧化-还原原理被引量:1
- 2006年
- 利用化学反应产生电能的装置,称为原电池。电池由两个电极和电极之间的电解质构成,因而原电池电化学的研究内容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电解质的研究,即电解质学,其中包括电解质的导电性质、离子的传输性质、参与反应离子的平衡性质等,其中电解质溶液的物理化学研究常称作电解质溶液理论;另一方面是电极的研究,即电极学,其中包括电极的平衡性质、通电后的极化性质以及电极的氧化-还原反应等,也就是电极和电解质界面上的电化学行为。本文就原电池中电极的氧化-还原反应原理作了初步探讨。
- 王俊萍
- 关键词:原电池电极
- 基于生物学核心素养的“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实验教学设计被引量:7
- 2019年
- 以"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为例进行教学设计。本节课依据科学探究实验的一般流程展开,力求凸显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等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通过对实验装置和实验方法进行优化改进,并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师生之间有效地互动,使探究课落到实处。
- 朱昊
- 关键词:实验教学设计酶活性科学思维
- 《进学解》成语集释
- 2004年
- “文起八代之衰”.名冠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的韩愈,把“务去陈言”“词必己出”作为不懈的追求,在散文中创造了大量新颖、生动的成语,丰富了祖国的语言宝库。令人惊叹的是,一篇不足八百字的散文《进学解》,竟成了二十条成语的源头。
- 马志国
- 关键词:《进学解》成语散文语文
- 名家·名作·名句
- 2004年
- 走进世界文学名作宝库,我们眼花缭乱,不同种族、不同肤色的各国文学大师们呕心沥血写就的一部部、一篇篇脍炙人口的作品,是全人类文学爱好者的共同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举凡名家名作中的语言,无不字字珠玑,脍炙人口。其中有些饱蕴哲理、启迪世人的句子,更是广为流传。它们已经成为人类共同的语言财富,现从中采撷数例品析。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 马志国
- 关键词:文学著作学习辅导作文指导
- 谈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改革现状、误区和对策分析被引量:2
- 2010年
- 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在诸多国内外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念的指导下,整个高中阶段信息技术教学在教育资源、教学模式、教育观念、教学研究等方面有了比较大的改变,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改革对信息技术教育的未来发展有积极的指导意义,但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改革的具体实施过程中的某些环节和方面还存在误区和偏差。本文从多方面深入论述了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信息技术教学的现状,指出其误区和偏差,深入剖析其成因,并且在实地调查研究和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就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改革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和偏差提出了具有建设性和可操作性的措施及改进对策。
- 张全军
-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改革
- “也”字的妙用
- 2009年
- 众所周知,在汉字大家庭里,“也”是一个极普通的成员;在汉语词汇宝库中.它也只是一个常见的虚词。但在现实写作生活中,我们万万不可小瞧这个看似简单的“也”字。如果运用巧妙。这个在古今汉语中有着使用频率不低的词.可以在诗文写作中起到我们意想不到的神奇效果。放眼古今中外文苑。都不乏在文人墨客笔下,化寻常为神奇。妙用“也”字,为文章添色增辉的有趣实例。
- 马志国
- 关键词:妙用汉语词汇大家庭写作虚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