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物理与空间信息学院

作品数:2,936 被引量:15,712H指数:48
相关作者:顾汉明陈超刘天佑朱培民王家映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长江大学地球物理与石油资源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159篇期刊文章
  • 763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2,369篇天文地球
  • 156篇自动化与计算...
  • 87篇石油与天然气...
  • 80篇文化科学
  • 74篇环境科学与工...
  • 56篇水利工程
  • 53篇电子电信
  • 49篇建筑科学
  • 41篇交通运输工程
  • 39篇理学
  • 24篇机械工程
  • 21篇矿业工程
  • 20篇电气工程
  • 12篇经济管理
  • 11篇历史地理
  • 7篇一般工业技术
  • 5篇农业科学
  • 5篇军事
  • 4篇动力工程及工...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01篇反演
  • 217篇勘探
  • 207篇地震
  • 202篇地质
  • 196篇地电
  • 185篇大地电磁
  • 180篇地球物理
  • 147篇磁法
  • 136篇正演
  • 116篇电磁法
  • 104篇磁测
  • 91篇电阻率
  • 86篇电法
  • 84篇测井
  • 83篇滑坡
  • 79篇岩石
  • 78篇小波
  • 75篇储层
  • 72篇油气
  • 67篇探地

机构

  • 2,923篇中国地质大学
  • 87篇中国科学院
  • 87篇中国地质科学...
  • 85篇中国地质大学...
  • 72篇中国地质调查...
  • 62篇武汉大学
  • 55篇中国石油化工...
  • 49篇中国地质大学...
  • 46篇长江大学
  • 44篇中国石油天然...
  • 30篇中国地震局地...
  • 30篇中国地震局
  • 30篇中国石油化工...
  • 29篇中国石化
  • 28篇成都理工大学
  • 27篇华中科技大学
  • 25篇中国地质大学...
  • 24篇国家海洋局第...
  • 23篇中国石油
  • 19篇吉林大学

作者

  • 224篇胡祥云
  • 164篇顾汉明
  • 133篇刘天佑
  • 107篇陈超
  • 96篇牛瑞卿
  • 94篇王家映
  • 87篇刘江平
  • 86篇张玉芬
  • 82篇潘和平
  • 79篇朱培民
  • 69篇师学明
  • 64篇王传雷
  • 63篇李长安
  • 53篇刘庆生
  • 51篇董浩斌
  • 50篇李振宇
  • 49篇昌彦君
  • 48篇张学强
  • 48篇杜劲松
  • 45篇徐义贤

传媒

  • 319篇工程地球物理...
  • 135篇地球科学(中...
  • 123篇地球物理学报
  • 121篇石油地球物理...
  • 112篇物探与化探
  • 109篇地球物理学进...
  • 76篇地质科技情报
  • 55篇石油物探
  • 39篇地球科学
  • 27篇人民长江
  • 27篇CT理论与应...
  • 26篇石油天然气学...
  • 26篇教育教学论坛
  • 25篇物探化探计算...
  • 22篇武汉大学学报...
  • 21篇勘探地球物理...
  • 20篇吉林大学学报...
  • 20篇中国地球物理...
  • 19篇中国地质教育
  • 18篇安全与环境工...

年份

  • 6篇2024
  • 69篇2023
  • 96篇2022
  • 85篇2021
  • 133篇2020
  • 91篇2019
  • 127篇2018
  • 125篇2017
  • 109篇2016
  • 164篇2015
  • 182篇2014
  • 111篇2013
  • 108篇2012
  • 142篇2011
  • 136篇2010
  • 161篇2009
  • 110篇2008
  • 114篇2007
  • 157篇2006
  • 175篇2005
2,93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PBL教学模式在固体地球物理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应用
以问题为基础、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的PBL教学模式已被广泛应用.本文针对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固体地球物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结合专业选修课设计了教学方案,分析了PBL教学模式应用的可行性和逻辑过程,讨论了需要注意的问题.
梁青罗银河陈超
文献传递
基于MPI的大地电磁三维反演并行计算
胡祥云彭荣华韩波李焱
文献传递
时移磁测方法正反演研究被引量:1
2007年
对于地球物理探测技术用于动态监测问题,近年来出现了时移地震、四维重力等新的方法和理论。一个运动的磁性目标,如水下潜艇、火山与岩浆活动、与磁性体有关的滑坡及水利工程的监测等,用高精度磁测技术对其进行探测,探测目标所产生的磁场是空间和时间的函数,这种与时间相关的变化的磁场可以称之为时移磁场。本文以运动磁偶极子为例,研究了时移磁场的正反演问题,正演计算了一个运动磁偶极子在不同情况下的时移磁场,分析了时移磁场的特点,提出了对时移磁场的反演方法,并用理论模型进行了数值模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文探讨的时移磁场的分析及计算问题可用于运动目标的位置分析等实际问题。同时,对磁偶极子模型下的时移磁场的研究结论,也可以推广到其他地质目标的时移磁场的正反演问题。
杨波姬广忠
关键词:时移磁偶极子正演反演
伽马能谱测量和米测温在地热调查中的应用被引量:3
2007年
介绍了伽马射性脉冲计数和米测温的工作原理,总结了已知温泉附近伽马射性脉冲计数和米测温特点:张性断层上方具有较高的伽马射线脉冲计数;在脉冲计数最大测点做伽马能谱测量得出该地铀元素含量较高;米温结果显示该地具有较高的热背景值。依据上述特征,在同一断层的另一泉水出露地区,开展了伽马射线脉冲计数和米测温工作,但伽马射线脉冲计数较小,米测温没有发现有利的地热背景值。泉水化学分析表明,未知区泉水来自浅地表水。地表露头也显示该处断裂后期改造强烈,且形成长达300 m的压性断裂带,不宜形成储热构造。
强建科李大心
关键词:地热勘探放射性测量
江汉平原主要河流沉积物磁学特征及其与物源区表壳岩性的响应被引量:4
2011年
为了建立江汉平原沉积物示踪的磁学模型,对汇入江汉平原的主要河流现代沉积物磁学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在江汉平原范围内,无论长江、汉江,还是周边的漳河、沮水、玛瑙河和清江,它们的现代沉积物的磁学参数特征均显示出明显的差异,而且和源区表壳岩性也显示出极好的相关性;(2)长江和汉江现代沉积物中铁磁性矿物均以亚铁磁性矿物为主,它们主导了样品的磁性特征,但长江沉积物比汉江沉积物亚铁磁性矿物含量高;(3)长江和汉江沉积物的亚铁磁性矿物晶粒都以假单畴-多畴为主,并且长江沉积物磁性颗粒总体上要比汉江的粗;(4)在汇入江汉平原的主要支流中,汉江的亚铁磁性矿物含量远远高于其他支流,且磁性矿物的晶粒也比其他支流的粗;(5)除汉江以外的支流中,玛瑙河沉积物中磁性矿物的晶粒比较细且不完全反铁磁性矿物含量较高,漳河中的超顺磁物质含量较高,而清江中不完全反铁磁性矿物含量较高且磁性矿物的晶粒相对较粗.上述结果表明,在江汉平原利用沉积物的磁学特征可达到沉积物物源示踪的目的.
张玉芬李长安康春国严玲琴邵磊张勇
关键词:沉积物磁学特征物源示踪
X射线荧光技术在胶东地区现场勘查金矿的研究被引量:3
1990年
应用核物探X射线荧光技术,可以利用轻便型X射线荧光仪在野外原生产状条件下(在土壤中或原生露头上)直接测量,了解金矿的指示元素或指示元素总量(如砷、亲铜元素组和银组)的分布规律。由于金与其指示元素或其总量具有密切的相关关系,而且指示元素的分布范围宽广和深远。
章晔谢庭周周四春葛良全赖万昌
关键词:X射线荧光技术地质勘查金矿地球化学
水上地震映像震源多次波的压制
水上勘探任务越来越多,水下分层和查找构造主要采用地震反射波法,多道接收方法在水上施工起来比较困难, 主要是因为炮点和检波器难成一条直线,并且捧列和测线也难以重合,所以,一般采用一道接收的地震映像法。该方法的震源一般采用震...
张学强朱翔鹏严哲师学明
关键词:地震映像预测反褶积分辨率
基于ES51966的高精度电位监测仪的研制
2014年
设计了一种基于嵌入式平台的页岩气开采电位监测系统设计方案,主要介绍了由ARM芯片STM32F105与数字万用表芯片ES51966构成的高精度数据采集系统,以及CTM8251高速隔离CAN收发模块组网的CAN通讯。阐述了系统的硬件及软件设计方案,对信号采集及CAN总线通信等进行了野外实测,实现了1μV级的稳定数据采集。实验结果表明,基于ES51966的电位监测仪测试数据稳定、准确,该系统应用于页岩气勘探开采的监测中,具有较好的工程应用前景。
詹晨希董浩斌刘欢
关键词:电法勘探数据采集CAN总线
武汉天兴洲近代沉积物的磁性特征及其环境意义被引量:5
2011年
利用多磁性参数(包括质量磁化率、频率磁化率、饱和等温剩磁、退磁系数以及热磁曲线)及磁组构分析,以长江中游武汉天兴洲近代河流沉积物为研究对象,探讨了近100年以来沉积物磁性参数变化特征及其对长江中上游水文变化及气候环境的指示.结果表明,上部组合带(0.60~1.50m)和下部组合带(2.40~3.30m)沉积物的磁性载体以亚铁磁性矿物磁铁矿为主,同时存在少量较稳定的不完整反铁磁性物质,中部(1.50~2.40m)亚铁磁性矿物相对较少,且剖面上部沉积物的超顺磁(SP)颗粒对沉积物Х贡献较大.整个沉积剖面自下而上磁性矿物含量呈“C”字型变化,反映了“软”-“硬”-“软”的磁性特性.沉积物磁组构组合带研究显示,历史时期沉积环境水动力强度、颗粒排列有序化程度以及长江流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沉积环境水动力强度经历了“不稳定”-“稳定”-“不稳定”的变化过程,反映了长江古水文状况的变化.近代沉积物磁性特征变化格局与1900年以来以来长江中上游“暖湿”-“温凉”-“暖湿”气候环境变化和“强降水”-“弱降水”-“强降水”以及长江汉口站流量变化过程相吻合.这一研究成果为深刻认识历史时期长江流域气候环境变迁其及对长江古水文和沉积环境的影响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李永涛顾延生曲赞
关键词:沉积物环境磁学磁组构地球物理
基于有限元数学模型的隧道围岩初始地应力场反演被引量:4
2011年
由于初始地应力场的分布是影响隧道围岩稳定性的重要因素之一,得合理有效地模拟地应力场的分布在隧道工程中的应用显的尤为重要。本文根据地应力实测数据和有限元数学模型,提出了区域构造应变回归分析方法。在此基础上结合工程实例,运用构造应变回归分析和当前应用广泛的边界应力回归分析两种方法模拟了隧道围岩的地应力场的分布,并对两种方法计算结果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以构造应变进行回归分析计算,其方法是可行的,成果更可靠,结果可供相同的隧道工程施工和设计参考。
陈香梅任永强徐智勇范建强
关键词:初始地应力场有限元
共293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