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重庆市神经病学重点实验室

作品数:46 被引量:152H指数:7
相关作者:李国秧杨梁更多>>
相关机构: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重庆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庆市渝中区科技计划项目重庆市卫生局科研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1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5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22篇细胞
  • 9篇缺血
  • 9篇脑缺血
  • 8篇蛋白
  • 7篇再灌注
  • 7篇灌注
  • 5篇应激
  • 5篇头痛
  • 5篇内质网
  • 5篇内质网应激
  • 5篇偏头痛
  • 5篇慢性
  • 5篇局灶
  • 4篇电刺激
  • 4篇电刺激小脑
  • 4篇电刺激小脑顶...
  • 4篇心肌
  • 4篇心肌细胞
  • 4篇移植瘤
  • 4篇尾核

机构

  • 46篇重庆市神经病...
  • 41篇重庆医科大学...
  • 3篇重庆医科大学
  • 3篇绵阳市第三人...
  • 2篇成都市第二人...
  • 2篇重庆市急救医...
  • 2篇重庆市北碚区...
  • 1篇川北医学院
  • 1篇川北医学院第...
  • 1篇重庆医科大学...
  • 1篇南充市中心医...
  • 1篇重庆三峡医药...
  • 1篇重庆医科大学...

作者

  • 15篇汤为学
  • 10篇陈力学
  • 9篇罗勇
  • 6篇周冀英
  • 5篇甘华
  • 5篇吴诚义
  • 5篇秦光成
  • 5篇屈洪波
  • 4篇范原铭
  • 4篇常晓东
  • 3篇韩明利
  • 3篇黄艳君
  • 3篇王莎
  • 2篇张中念
  • 2篇曾妮
  • 2篇王永红
  • 2篇何兰英
  • 2篇董为伟
  • 2篇杜晓刚
  • 2篇蒋迎九

传媒

  • 5篇中国疼痛医学...
  • 4篇中国康复理论...
  • 3篇中国病理生理...
  • 2篇世界科技研究...
  • 2篇中国老年学杂...
  • 2篇第四军医大学...
  • 2篇中国肿瘤临床
  • 1篇生命科学研究
  • 1篇中华物理医学...
  • 1篇中国中西医结...
  • 1篇中华内科杂志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中国生化药物...
  • 1篇中华实验外科...
  • 1篇现代预防医学
  • 1篇重庆医学
  • 1篇中国医科大学...
  • 1篇中国康复医学...
  • 1篇重庆医科大学...
  • 1篇四川精神卫生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8
  • 3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5
  • 3篇2014
  • 9篇2013
  • 3篇2012
  • 4篇2011
  • 4篇2010
  • 7篇2009
  • 3篇2008
  • 2篇2007
  • 3篇2006
4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底型和HER2过表达型BCSCs裸鼠移植瘤生物学特性的比较
2013年
目的建立基底型及HER2过表达型乳腺癌干细胞(BCSCs)裸鼠移植瘤模型,比较两亚型BCSCs生物学特性。方法以临床乳腺癌组织标本为研究对象,通过无血清悬浮培养筛选原代BCSCs;有限稀释法检测BCSCs自我更新能力;体内裸鼠移植瘤实验比较两亚型BCSCs成瘤时间、瘤体体积及瘤体质量,绘制生长曲线;Western blot检测肿瘤组织E-cadherin、N-cadherin、MMP2及MMP7蛋白表达。结果无血清悬浮培养能有效筛选出BCSCs;有限稀释实验显示HER2过表达型及基底型BCSCs含量分别为(4.55±0.19)%和(0.90±0.04)%,前者是后者的5.0倍;两亚型BCSCs成瘤率均为100%;HER2过表达型移植瘤生长速率、瘤体体积和质量均高于基底型乳腺癌(P<0.05)。Western blot显示HER2过表达型乳腺癌间质样标志物N-cadherin及侵袭相关标志物MMP2、MMP7蛋白表达明显上调(P<0.05),上皮样标志物E-cadherin蛋白表达明显下调(P<0.05)。结论成功建立基底型及HER2过表达型乳腺癌裸鼠移植瘤模型,HER2可能通过调控EMT增强HER2过表达型BCSCs体外自我更新能力、体内致瘤性及侵袭性。
屈洪波吴诚义汤为学
关键词:乳腺癌干细胞移植瘤分子亚型生物学特性
ASIC3在慢性偏头痛大鼠三叉神经脊束尾核的表达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本文通过检测酸敏感离子通道3(acid sensing ion channel 3,ASIC3)在慢性偏头痛大鼠三叉神经脊束尾核(trigeminal nucleus caudalis,TNC)的表达变化,探讨其在慢性偏头痛发病中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将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7组,假手术组(n=18),模型组(n=18),模型+溶剂组(n=5),模型+ASIC3抑制剂5μM组(n=5),模型+ASIC3抑制剂10μM组(n=5),模型+ASIC3激动剂100μM组(n=5),模型+ASIC3激动剂200μM组(n=5)。使用Von Frey纤维丝测定大鼠眶周及足底的机械痛阈值,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 RT-PCR)检测ASIC3 m RNA,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检测ASIC3、CGRP蛋白表达,免疫荧光技术检测ASIC3和CGRP在TNC部位的表达和定位情况。结果:(1)硬脑膜反复给予"炎性汤"后,大鼠眶周及足底的机械痛阈值显著降低(P<0.01);(2)与Sham组相比,CM组大鼠ASIC3在TNC的表达明显升高(P<0.05);(3)给予ASIC3抑制剂后,大鼠眶周及足底机械痛阈值均显著增加(P<0.05),CGRP蛋白的表达也明显降低(P<0.05),而给予ASIC3激动剂后,大鼠眶周及足底机械痛阈值均显著降低(P<0.05),CGRP蛋白的表达明显增加(P<0.05);(4)免疫荧光检测显示在TNC部位,ASIC3主要表达于神经元,且与CGRP有少量共表达。结论:ASIC3在慢性偏头痛大鼠TNC部位表达上调,且通过调节机械痛阈值的变化及CGRP的表达参与了慢性偏头痛的发生发展过程。
王莎吴白雪刘超阳秦光成周冀英陈力学
关键词:慢性偏头痛
PTEN下调表达对反复发作性偏头痛大鼠模型行为学的影响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探讨下调第10号染色体同源丢失性磷酸酶张力蛋白基因(phosphatase and tensin homolog deleted on chromosome ten,PTEN)对反复发作性偏头痛大鼠模型行为学的影响。方法:SD大鼠分4组,对照组(Normal组,n=8),假手术组(Sham+Ad-RFP组,n=8),模型组(IS组,n=15),干预组(IS+Ad R-si PTEN组,n=15)。炎性汤(inflammation soup,IS)刺激大鼠硬脑膜,建立反复发作性偏头痛大鼠模型,干预组在建立模型前1周三叉神经核(trigeminal nucleus caudalis,TNC)注射Ad R-si PTEN干预,通过畏光、痛阈等方法对大鼠行为学评价。结果:滴注IS后大鼠出现抓耳挠头,过度理毛等症状;9次IS后大鼠的痛阈阈值下降到<2.0 g;12次IS后大鼠表现为恐光,但是下调PTEN能有效逆转上述行为学改变(P<0.05)。结论:下调PTEN基因能有效逆转反复发作性偏头痛大鼠模型的行为学改变,对反复发作性偏头痛具有保护作用。
秦光成谢景梅刘春晓陈力学桂蓓周冀英
关键词:PTEN大鼠模型
电刺激小脑顶核对成年大鼠局灶脑缺血再灌注后脑内神经营养因子bFGF mRNA的影响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观察对局灶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进行电刺激小脑顶核(FNS)后,侧脑室和海马神经营养因子bFGF mRNA的动态变化。方法将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NC组)、假手术组(SC组)、模型组(I/R组)、小脑顶核假刺激组(I/RFs组)、小脑顶核刺激组(I/RF组),每组于缺血再灌注后1d,3d,7d,14d,21d,28d6个时间点进行观察(n=6)。采用线栓法制备大鼠右侧大脑中动脉局灶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应用原位杂交检测缺血侧侧脑室和海马bFGF mRNA随缺血再灌注后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 (1)在侧脑室区域,局灶脑缺血/再灌注后1d,I/R组缺血侧bFGF mRNA 3d时达一小高峰(P<0.01),7d开始下降(P<0.01),14d后迅速下降,28d时下降到略高于正常水平(P<0.05);局灶脑缺血/再灌注后再给予FNS,I/RF组1d时bFGF mRNA即明显增加(P<0.01),3d时增加更明显(P<0.01),7d才达到高峰(P<0.01),14d后缓慢下降,28d时虽已明显下降,但仍高于其他各组水平(P<0.05)。(2)在海马,局灶脑缺血/再灌注后,I/R组缺血侧bFGFmRNA 1d时开始增加(P<0.05),3d即达一小高峰(P<0.01),7d开始下降;局灶脑缺血/再灌注后再给予FNS,缺血侧海马bFGFmRNA的表达更加强烈,1d时明显增加(P<0.01),3d后bFGFmRNA继续升高(P<0.01),到7d时才达高峰(P<0.01),峰值更高,14d时缓慢下降(P<0.01)。结论 FNS能够持续上调bFGF mRNA的表达,使其反应更迅速、表达更高,并使其高峰延迟,表达时程更长,提示FNS对缺血性脑损伤具有较持久的脑保护作用。
黄艳君张中念罗勇
关键词:电刺激小脑顶核侧脑室
微血管内皮细胞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心肌样分化
目的探讨微血管内皮细胞诱导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心肌分化的潜能,以期寻找一种理想的集特异、高效、安全优势于一体的诱导方式。方法常规分离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织块法培养纯化大鼠微血管内皮细胞,transwell小室嵌入培...
廖礼强张晓刚史若飞王丁琼汤为学
文献传递
NLRP3炎性小体在慢性偏头痛小鼠三叉神经脊束尾核的表达及作用被引量:2
2020年
目的:观察炎性小体NLRP3(Nod-like receptor protein 3)在慢性偏头痛小鼠三叉神经脊束尾核(trigeminal nucleus caudalis,TNC)中的表达变化,并探讨其在慢性偏头痛中的作用。方法:C57BL6/J雄性小鼠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生理盐水对照组(n=16),模型组(n=16),模型+溶剂组(n=8),模型+NLRP3抑制剂5 mg/kg组(n=8),模型+NLRP3抑制剂10 mg/kg组(n=8)。采用腹腔隔日重复注射硝酸甘油(nitroglycerin,NTG)建立慢性偏头痛小鼠模型。使用von Frey test测定小鼠眶周和后足机械痛阈值。Western blot检测NLRP3及神经元活化标志蛋白p-ERK的表达变化,免疫荧光检测NLRP3在TNC的定位情况。结果:反复腹腔注射NTG后,小鼠眶周和后足的机械痛阈显著降低(P<0.05),而TNC部位的NLRP3和p-ERK蛋白表达显著增加(P<0.05)。使用NLRP3的小分子抑制剂MCC950可以显著提高小鼠眶周和足底机械痛阈值,降低p-ERK的表达。荧光染色显示NLRP3与小胶质细胞共定位。结论:本研究表明TNC部位NLRP3炎性小体上调,可能通过影响神经元活化状态参与慢性偏头痛的病理生理过程。
贺维龙婷张艺馨秦光成陈力学周冀英
关键词:慢性偏头痛小胶质细胞
沉默FOXC2对TGF-β_1诱导的MCF-7细胞上皮-间质转化的逆转作用被引量:10
2013年
目的:探讨沉默叉头框C2(FOXC2)表达对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诱导的人乳腺癌MCF-7细胞上皮-间质转化(EMT)的逆转作用和对乳腺癌侵袭性的影响。方法:将体外培养的MCF-7细胞用5μg/L TGF-β1处理,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免疫荧光检测EMT相关标志物表达。慢病毒介导的FOXC2-siRNA载体转染至TGF-β1诱导成功的MCF-7细胞,以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FOXC2及EMT相关标志物上皮性钙黏蛋白(E-cad)、紧密连接蛋白1(CLDN1)、纤维连接蛋白1(FN1)mRNA及蛋白表达;Transwell小室模型检测沉默FOXC2表达对TGF-β1诱导的MCF-7细胞侵袭性的影响。结果:TGF-β1可诱导MCF-7细胞向间质样细胞表型转换,并上调间质样标志物FN1表达和下调上皮样标志物E-cad及CLDN1表达;而沉默FOXC2表达可逆转已间质化的MCF-7细胞恢复至上皮表型,并降低其侵袭性。结论:TGF-β1可诱导人乳腺癌MCF-7细胞发生EMT并增加其侵袭性,且TGF-β1这种诱导作用能被FOXC2-siRNA所逆转,并降低细胞的侵袭能力。
屈洪波吴诚义范原铭韩明利陈鑫汤为学
关键词:上皮-间质转化FOXC2MCF-7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Β
小鼠诱导多能干细胞体外分化为心肌细胞的实验研究
目的:观察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和维生素C对小鼠诱导多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iPSCs)体...
熊挺淋张丽莎王浩宇赵超美周振宇赵霞杨梁刘涛
内质网应激在高脂血症引起肾脏损害中的作用被引量:7
2010年
目的探讨内质网应激在高脂血症引起的肾脏损害中的作用。方法4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C,n=20)和高脂喂养组(HF,n=20),分别给予普通饲料和高脂饲料喂养。分别于4、8、12、18周时各组随机选取5只大鼠,观察血脂、24 h尿蛋白、肾组织病理改变;TUNEL方法检测肾组织细胞凋亡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肾组织葡萄糖调节蛋白78(GRP78)的表达;RT-PCR方法检测肾组织GRP78 mRNA和CHOP mRNA的表达。结果与NC组相比,HF组血脂水平、GRP78 mRNA及蛋白的表达在4、8、12、18周时明显增加(P<0.05);而24 h尿蛋白、肾组织细胞凋亡指数及CHOP mRNA的表达在8、12、18周时明显增加(P<0.05)。结论内质网应激通过CHOP途径参与了高脂血症引起的肾脏损伤。
常晓东甘华杜晓刚陈力学
关键词:高脂血症内质网应激葡萄糖调节蛋白78CHOP
Borna病病毒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病例对照被引量:1
2006年
目的:检测人类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中Borna病病毒的感染率情况,分析Borna病病毒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是否存在相关性。方法:选取2004-01/2005-06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收治的符合细胞形态学、免疫学及遗传学分型诊断标准的30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确诊患者,另以30例健康自愿献血者作为正常对照。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和正常对照人群均取10mL外周枸橼酸二钠抗凝血,采用Ficoll-conray液分离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提取RNA,随后采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A260,A280值,计算RNA浓度。采用琼脂糖凝胶电泳进行RNA完整性检测,建立Borna病病毒P24阳性定量标准曲线,随机抽取一浓度质粒聚合酶链反应扩增产物进行克隆测序。采用荧光定量套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RNA中Borna病病毒P24基因片段。结果:①5个梯度阳性模板定量扩增后均呈典型的S形,起始模板浓度与循环阈值相关系数达0.99969,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质粒PCR产物克隆测序结果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基因列数据库中调出Borna病病毒的第二开放阅读框(ORFⅡ)区P24序列一致,确定扩增成功。②4份样本电泳后可见28s,18s两条清晰的条带和稍欠清晰的5s条带。A260/A280值分别为1.825,1.946,1.833,1.895,均在1.8以上。RNA浓度分别为0.584,0.872,0.416,0.524mg/L。RNA的提取质量达到聚合酶链反应要求。③电泳条带清晰,反转录及第1轮聚合酶链反应扩增成功。④第2轮聚合酶链反应阳性模板扩增荧光呈典型的S形,说明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扩增成功,起始模板浓度与循环阈值相关系数达0.99以上,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Borna病病毒P24基因片段与正常对照者的阳性率均为0%,无差异。结论:本实验不支持Borna病病毒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发生具有相关性。
赵立波谢鹏牟君杨泽松李亚军邹德智刘庆军
关键词: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