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 作品数:140 被引量:289H指数:9
- 相关机构: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博士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社会学文化科学政治法律更多>>
- 武陵地区历史上的族际关系及其影响机制研究——以明清时期为中心被引量:5
- 2020年
- 各民族生存环境的改变会引起族际关系变迁。明清时期先后在武陵地区设置卫所,推行改土归流,对社会治理方式进行重大改革。改革引发的移民迁徙流动导致武陵地区的族际居住格局发生变化,进而对族际关系构成影响。武陵地区的族际关系在变迁过程中主要表现为族际冲突和族际交融两种状态。影响族际关系变迁方向的主要是文化差异和资源竞争两个要素。文化差异在族际接触的初期对族际关系形成主要影响,文化差异越大族际接触的拒斥性回应越激烈,也越容易造成族际冲突。资源竞争则是族际接触持续一段时间后影响族际关系的主要因素,当某一主体认为出现明显的竞争失利时就可能产生族际冲突。竞争主体对资源竞争失利与否的判断不仅涉及占有资源的多少,还涉及他们能够接受占有资源差距的范围,文化差异越大,能够接受的差距越小。历史上,官方采用过限定政治、经济资源的竞争条件,推广儒学、鼓励移民等方法来对族际关系进行调控,促进族际政治、经济、文化互嵌,但每种方法的效果和见效时间不一。针对当前民族居住格局的变动状态,我们应关注社会治理方式的因时改进。
- 杨洪林
- 关键词:族际关系文化差异资源竞争
- “圆锁”仪式的文化意蕴——以山西长治地区为例被引量:1
- 2019年
- “圆锁”仪式是北方地区为十二岁至十五岁的孩子举行的人生仪礼,主要包括挂“锁”和开“锁”两个过程。“圆锁”仪式主要是通过“锁”在家庭角色间的流动,强化家庭成员不同角色意识及其相互关系。“圆锁”仪式具有促进家庭和谐以及增强家族认同的功能。
- 薛雯
- 关键词:符号互动理论文化意蕴
- 跨省域少数民族聚集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以武陵山片区为中心被引量:7
- 2021年
-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的空间分布呈现出鲜明的地域特征,研究非遗的地域特征有利于加强非遗的系统性保护,并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重要支撑。运用GIS空间技术分析,从文化地理学的角度,对武陵山片区126项国家级非遗和424项省级非遗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武陵山片区非遗呈现集聚分布格局,但地域差异明显,总体上具有“中部多四周少、西部多东部少、北部多南部少”的特征,以湖南省湘西州为中心向四周扩散的分布格局,其中,数量上湖南省最多,湖北省次之,再次是重庆市,贵州省最少。(2)从非遗十大类型来看,传统体育、曲艺呈现随机离散分布的特点,传统医药和民间文学呈现集聚—随机分布态势,传统戏剧、传统技艺、民俗、传统美术、传统舞蹈和传统音乐呈现出明显的集聚分布态势。(3)武陵山片区非遗的空间分布格局的形成主要受地形地貌、人口分布、交通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和传统村落分布等因素的影响,其中地形地貌、人口分布、传统村落分布等因素的影响更为明显。
- 廖正丽
-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地理
- 现代生态养老与旅游融合发展可行性研究--以湖北省恩施州为例
- 2022年
- 近年来,中国的养老压力不断增大,如何增促社会进步,缩减社会代价,是当前重要的研究内容之一。恩施州作为旅游型城市,其旅游产业已初具规模,具有天然的生态养老优势,而要实现生态养老模式,关键在于怎样将养老与生态、与旅游相融合,从而促进社会的良性运行,最终实现以生态推动养老,以养老带动旅游,以绿色助力健康。
- 谭芳彭烈娥张圆黄倩
- 关键词:旅游产业
- 民族地区乡村发展旅游的现实困境和路径选择——以鹤峰县燕子镇石龙洞村为个案
- 2020年
- 乡村旅游以其独特的地方文化、淳朴的民风民情以及优美的自然环境吸引游客,现今发展乡村旅游具有广阔的前景。民族地区乡村虽然具备发展旅游的自然资源优势和文化资源优势,但是民族地区乡村在发展旅游的过程中也遇到了诸多困境。通过对鹤峰县燕子镇石龙洞村发展乡村旅游的典型个案研究,总结出民族地区乡村发展旅游面临着乡村精英缺失、乡风乡情淡薄、民族文化消逝等现实困境,可通过培养和留住乡村人才,推动乡村旅游发展;培育乡风文明,营造和谐的乡村氛围;挖掘民族文化内涵,打造特色文化旅游村这3项重要举措推动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 丁洁莹
- 关键词:乡村旅游个案研究
- 由巴到中华: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下巫山神女传说变迁研究被引量:1
- 2023年
- “巫山神女”的传说经过千年演变,成为当今中华文明爱情神话的典范。结合考古、文献等方法对其进行微观剖析发现,这个变迁过程是以巫山神女为代表的三峡地区巴等群体在战国末期融入楚,后又在秦汉时期和楚一起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反映。由此可见,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在空间上经历了由局部到整体,维度上由经济到政治最后到文化的过程。当下推动各民族的共有文化符号建设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内容之一。
- 郭峰
- 关键词:巫山神女
- 明代永顺土司与道教
- 2023年
- 明代位于武陵山地区的永顺土司,首领入道、遣人学法、修建宫观、引入道俗,道教成为其主流信仰并逐步实现地方化与民间化。永顺土司追崇道教首先受到皇家崇奉的影响,其次是利用道教加强社会控制。永顺土司道教的兴盛既是道教在土司地区的传播,更是土司的主动选择。道教在土司地区乃至民族地区的传播与发展,有效地弥合了土司与中央王朝、小传统的土司文化与大传统的中华文明之间的间隙,是促进民族之间、区域之间文化交流交往交融的重要媒介。
- 郭峰
- 关键词:道教西南少数民族土家族
- 多民族手工艺的共享实践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被引量:1
- 2023年
- 中华民族是各民族在长期交往交流交融中形成的,各民族在此过程中携手创造并传承了类别丰富、风格多样的手工艺文化。中华民族长期以来形成的多元一体格局及和谐共生的民族关系奠定了多民族手工艺的共享根基,并建构了多民族手工艺材料共用、技艺互鉴、纹样共享、文化共融的共享机制。多民族共创、共用、共享的手工艺文化,蕴含了各民族共同的文化记忆和认同意识,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动力。
- 王庆贺王潇
- 关键词:共享机制精神动力
- 关于鄂西南传统村落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思考——基于宣恩县清水塘村的个案考察
- 2021年
- 传统村落作为活化的文化遗产,承载了大量的历史记忆、人文生态和社会发展脉络,具有丰厚的历史底蕴与人文情怀。宣恩县清水塘村因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然而在发展出现了村落传统风貌被破坏、村落特色彰显不足、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开发管理制度有待完善等方面的问题。为了实现传统村落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要深度挖掘村落本源特色,培育特色旅游品牌,注重村落整体规划,美化村落环境,发挥乡村精英的引领作用。
- 谭萌
- 关键词:鄂西南传统村落旅游可持续发展
- 恩施富硒土豆产业发展的基本状况与对策——以“小猪拱拱”为例被引量:2
- 2020年
- 本文以恩施州"小猪拱拱"土豆产业为例,认为恩施富硒土豆产业发展依然存在"产业融合度不高、企业整体规划不足、市场营销状况不佳和品牌建设不足"等问题,并据此提出了"设计开发产品种类、促进产业融合发展、科学谋划产业规划、拓展销售渠道、加强人才和加强品牌建设"等建设性对策。
- 胡瑞洋谭洁
- 关键词:市场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