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资源与环境科学系

作品数:9 被引量:71H指数:4
相关机构:哈尔滨师范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河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甘肃农业大学农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河北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指导项目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承德市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农业科学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生物学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5篇土壤
  • 2篇有机质
  • 2篇植被
  • 2篇人工植被
  • 1篇地下水
  • 1篇地下水水质
  • 1篇遥感
  • 1篇饮用
  • 1篇饮用水
  • 1篇应用课程
  • 1篇植物
  • 1篇容重
  • 1篇生态风险
  • 1篇生态风险评价
  • 1篇生物量
  • 1篇实践能力培养
  • 1篇数码
  • 1篇数码相机
  • 1篇数字图像
  • 1篇水分

机构

  • 9篇河北民族师范...
  • 1篇哈尔滨师范大...
  • 1篇河北师范大学
  • 1篇吉林师范大学
  • 1篇甘肃农业大学
  • 1篇中央民族大学
  • 1篇北京市社会科...
  • 1篇河北省地矿局

作者

  • 1篇杜会石
  • 1篇杨越
  • 1篇钱金平
  • 1篇夏建新

传媒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湖北农业科学
  • 1篇西北林学院学...
  • 1篇光谱学与光谱...
  • 1篇中国农学通报
  • 1篇灌溉排水学报
  • 1篇生态与农村环...
  • 1篇生态环境学报
  • 1篇教育教学论坛

年份

  • 1篇2021
  • 5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6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冀北山区某矿区周边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及生态风险评价被引量:35
2020年
以冀北山区某矿区周边耕地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25个土壤表层(0~20 cm)样品中Hg、As、Cd、Pb、Cu、Zn、Ni、Cr含量,基于地统计法分析土壤重金属的空间分布规律,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Pi)、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PN)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IR)评价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潜在生态风险程度,并利用多元统计分析对土壤中重金属来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土壤中除As以外的其他几种重金属含量平均值均超出河北土壤背景值,Hg、Pb、Zn和Ni含量平均值未超出GB 15618—2018《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风险筛选值,Cd、Cu和Cr含量的超标率分别为33%、46%和8%,其中Zn、Hg、Cd、Pb、Cu和As含量高值区主要集中于矿区北部及中南部,Cr和Ni含量高值区出现在矿区北部和中部;各重金属的单因子污染指数从大到小依次为Cd>Pb>Cu>Hg>Cr>Ni>Zn>As。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显示重金属污染较严重,1个样点为无污染,其他24个样品均表现为不同程度污染。综合潜在生态风险等级为轻微,8种重金属的IR为38.1~218.8,Cd和Hg为污染的主要贡献因子。来源分析表明,土壤中Hg、As、Cd、Zn、Pb和Cu主要受人为污染因素影响,Cr和Ni主要受成土母质及地质活动的影响。
孙德尧薛忠财韩兴赵颖璠孙维悦张科
关键词:耕地重金属污染评价生态风险
冀北坝上地区3种人工灌木林地防风蚀效果的比较被引量:5
2020年
选取冀北坝上地区防风固沙林为研究对象,通过观测风速、地表粗糙度、临界起沙风速、输沙量、风沙流结构等指标,对比分析3种人工灌木林地(沙棘林地、柠条林地、沙柳林地)防风蚀效果。结果表明:人工植被能够增加地表粗糙度,改变近地表风场和风沙流结构,降低风速,减少输沙量,有效防治土壤风蚀。不同人工灌木林地防风蚀效果存在较大差异。从主要观测指标来看,粗糙度和临界起沙风速为柠条林地>沙棘林地>沙柳林地;输沙量为柠条林地<沙棘林地<沙柳林地;防风效应为沙棘林地>沙柳林地>柠条林地;固沙效应为柠条林地>沙棘林地>沙柳林地。冀北坝上地区应充分发挥林木防风固沙、保持水土的特性,采用生物治沙技术与措施,合理配置人工植被开展生态建设,防治土壤风蚀,改善生态环境。
杨越吴才武武智勇杨依天韩永娇张月丛
关键词:人工植被土壤风蚀粗糙度
冀北坝上地区农田防护林防风固沙效应研究被引量:6
2020年
以冀北坝上地区农田防护林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观测风速和输沙量变化,对比分析乔木(杨树)、灌木(沙棘)、乔灌混交(榆树+柠条)3种不同类型防护林的防风固沙效应。结果表明,不同类型农田防护林水平方向上的防风效应差异显著,最大防风效应位置和防护范围不同;乔木防护林最大防风效应在林后2H(18 m)处,防护范围相对较大;灌木防护林最大防风效应在林后5H(12 m)处,乔灌混交防护林最大防风效应在林后3H(8 m)处,防护范围相对较小;总的来看,30、200 cm高度平均防风效应:灌木防护林(25.0%、20.8%)>乔灌混交防护林(24.2%、20.2%)>乔木防护林(15.9%、12.9%);垂直方向上的防风效应整体上呈现随着高度的增加而降低,30 cm高度防风效应优于200 cm高度。不同类型农田防护林能够降低风沙流高度,起到明显的固沙效应且差异显著;近地面0~60 cm高度输沙量随垂直高度的增加呈减小趋势,大部分集中在近地面0~20 cm内;总的来看,平均输沙通量乔木防护林(0.48 g·cm^-2·min^-1)>灌木防护林(0.36 g·cm^-2·min^-1)>乔灌混交防护林(0.35 g·cm^-2·min^-1);乔灌混交防护林和灌木防护林固沙效果优于乔木防护林。冀北坝上地区应综合考虑防风固沙效应和自然环境条件,积极探索与推广乔灌木混交、灌木为主的农田防护林建设。
杨越杨依天武智勇郭翠恩孙百生成福伟
关键词:农田防护林防风效应集沙仪
冀北坝上地区不同退耕还林模式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被引量:3
2020年
旨在探讨不同退耕还林模式下土壤理化性质的演变规律。选取冀北坝上地区退耕还林地为研究对象,以退耕封育草地为对照,对比分析3种不同退耕还林样地(沙棘林、柠条林、榆树林)的土壤理化性质。结果表明:不同退耕还林模式下土壤理化性质变化明显。土壤容重平均值排序:沙棘林(1.17 g/cm^3)<榆树林(1.24 g/cm^3)<柠条林(1.26 g/cm^3)<封育草地(1.61 g/cm^3);土壤总孔隙度平均值排序:沙棘林(55.29%)>榆树林(52.55%)>柠条林(51.93%)>封育草地(38.85%);有机质含量平均值排序:沙棘林(3.191%)>柠条林(3.128%)>榆树林(2.804%)>封育草地(2.536%)。退耕还林实施后植被对土壤理化性质产生积极作用,不同退耕还林模式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存在差异,沙棘林对土壤理化性质的改良效果最佳。
杨越杨依天武智勇吴才武韩永娇
关键词:退耕还林土壤理化性质土壤容重有机质
鹰手营子矿区地下水水质的农业影响分析被引量:1
2021年
在对河北省承德市鹰手营子矿区地下水进行水环境质量评价的基础上,着重开展矿区饮用水质的影响因素调查。内梅罗指数法的评价结果显示,该矿区4处水井的水质均属于Ⅲ类水,但各水井水质差异较显著。通过调查矿区的土地利用情况、生活污水和农田径流状况发现,矿区水源地保护区内及其周边分布有大量居民和农田,生活污水和农业施肥严重影响了饮用水质,是造成该矿区水环境恶化的重要因素。
郭巾巾武智勇马志军
关键词:饮用水地下水
以实践能力培养为取向的遥感软件应用课程教学改革
2016年
针对遥感软件应用课程自身特点和目前教学现状,以实践能力培养为取向,从优化教学内容、完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注重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教学改革和探索,以期培养创新型GIS专业人才,满足社会对遥感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杜会石杨越
关键词:实践能力培养GIS教学改革
西北典型荒漠植物红砂生物量及根系形态特征对降水格局的响应被引量:14
2018年
红砂(Corispermum candelabrum)是一种广泛分布于荒漠生态系统中的典型沙生植物。以红砂为研究对象,利用塑料遮雨棚,人工模拟不同降水格局(降水量不变,W;降水减少30%,W1-;降水减少60%;W2-;降水增加30%;W1+;降水增加60%,W2+),研究红砂生物量及根系形态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红砂地上和地下生物量均表现为:降水增加>CK>降水减少,其中地上生物量差异达显著(P<0.05)。对于降水增加处理,红砂不同器官生物量大致表现为茎>叶>花;对于降水减少处理,不同器官生物量大致表现为叶>茎>花。不同降水处理下根冠比差异均不显著(P>0.05)。(2)不同土层根重和根长密度基本表现为降水增加>对照>降水减少;根重和根长密度均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小,在40~50cm土层根重和根长密度较低。(3)降水对红砂根系形态特征具有显著的影响,其中降水增加(W1+、W2+)增加了根平均直径、根总长、总表面积、比根长;降水减少(W1-、W2-)降低了根平均直径、根总长、总表面积、比根长。比根长和比表面积则呈现出相反的变化趋势。(4)随着降水的增加,根系分形维数逐渐增加,其中降水增加显著增加了根系分形维数(P<0.05),降水减少显著降低了根系分形维数(P<0.05);根系丰度呈相反的变化趋势,并且红砂根系分形维数和分形丰度间均存在极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5)红砂根系形态特征排序分析表明,降水增加根系形态特征主要分布在排序轴的左侧,具有较高的生物量以及较低的比根长和比表面积;而降水减少位于排序轴的右侧具有相反的特征,其形态特征与比根长和比表面积具有较强的负相关,说明红砂根系具有较强的形态可塑性。
孙百生钱金平赵欢蕊
关键词:荒漠植物红砂根系形态
冀北坝上地区不同人工植被土壤水分变化特征被引量:3
2020年
[目的]探讨不同人工植被对土壤水分的影响,为植被恢复与生态建设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冀北坝上地区退耕还林地为研究对象,以退耕封育草地为对照,采用土钻取样烘干法测定土壤水分,对比分析3种不同人工植被样地(沙棘林、柠条林、榆树林)0~100 cm的土壤水分变化特征。[结果]雨季(6、7、8月)3种退耕还林地0~100 cm土壤含水率高于封育草地,有利于土壤水分保持;旱季(5、9、10月)则低于封育草地,加剧土壤水分消耗。封育草地浅表层0~20 cm土层含水率下降明显,沙棘林地0~40 cm土层水分消耗明显,柠条林地30~60 cm土层水分消耗明显,榆树林地20~100 cm土层水分持续消耗。[结论]不同人工植被土壤水分随季节变化存在显著差异,随土层深度的变化具有明显趋势特征;人工恢复植被必须充分考虑区域降水、温度、土壤等环境条件,遵循自然地带性规律,因地制宜合理布局。
杨越吴才武杨依天武智勇孙百生张月丛
关键词:人工植被土壤水分
基于数字图像颜色提取的土壤有机质预测研究被引量:4
2019年
有机质是土壤质量的重要判定标准,其快速测定可为精准农业的实施提供基本的数据支撑。传统有机质测定法,通过野外取样,实验室化学分析,不仅费时费力,还效率低,完全不能满足现今社会发展对土壤信息的大量需求。通过光谱仪测定土壤反射率建立有机质估测模型,可快速预测有机质含量,但光谱仪价格较高,对操作环境要求严格,限制了其广泛应用。仅有RGB三波段的可见光传感器,相比光谱仪而言不仅价格便宜,还易于操作,借助其诸多优势,通过定量获取土壤表面颜色信息,解决土壤有机质快速测定问题,不管是从实用性还是经济性角度,都值得去探索研究。为验证可见光下提取数字图像颜色信息能快速预测有机质的可行性和适用性,采用数码相机获取土壤表面颜色,分析土壤表面组成特点,确定最佳取样面积,并比较不同土样制样标准(<1 mm和<0.5 mm)与有机质的相关性,同时选取相关性高的颜色变量,通过回归分析,建立有机质预测模型。研究结果表明,以950 pixel×950 pixel作为取样面积,可以较稳定获取土样表面颜色,并减少边缘效应对取样结果的影响;对比<1 mm和<0.5 mm土样与有机质的相关性发现,<1 mm土样的RGB三波段与有机质的相关性更高,适合作为土壤颜色获取时的制样标准。在RGB三波段中, Red波段表现了与有机质的最高相关性,其相关系数为-0.70;通过对RGB三波段进行数学变换与超红(ExR)计算,可增加各颜色值与有机质的相关性,其中ExR指数表现了与有机质最高的相关性,其相关系数为-0.86。单变量建模过程中, ExR倒数模型获得了最好预测效果;多变量建模时,各颜色标准差参与建模,使颜色信息描述更为全面,明显提高了模型的预测精度,获得了最好的建模效果,其R^2=0.80, RMSE=0.51,检验结果R■=0.84, RMSE_(val)=0.54,能较好反应研究区有机质变异特点。通过黑土检验所建模型
吴才武杨浩夏建新常佳宁杨越张月丛成福伟
关键词:数码相机土壤颜色土壤有机质超红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