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西藏农牧学院西藏高原森林生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作品数:16 被引量:69H指数:6
相关机构:中央民族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华中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西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高层次人才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农业科学
  • 8篇生物学

主题

  • 6篇色季拉山
  • 5篇养分
  • 5篇植物
  • 5篇土壤
  • 4篇东南
  • 4篇土壤养分
  • 4篇冷杉
  • 4篇急尖长苞冷杉
  • 4篇藏东南
  • 3篇苔藓
  • 3篇苔藓植物
  • 2篇幼苗
  • 2篇山松
  • 2篇区系
  • 2篇藓类
  • 2篇物种
  • 2篇林型
  • 2篇高山松
  • 1篇地理
  • 1篇地理区系

机构

  • 16篇西藏农牧学院
  • 1篇华中农业大学
  • 1篇中央民族大学
  • 1篇中国农业大学
  • 1篇雅安市林业局

作者

  • 5篇马和平
  • 4篇郑维列
  • 4篇李江荣
  • 3篇卢杰
  • 2篇王瑞红
  • 2篇潘刚
  • 2篇权红
  • 2篇石玉龙
  • 1篇龙春林
  • 1篇姜炎彬
  • 1篇邵小明
  • 1篇叶彦辉
  • 1篇方江平
  • 1篇臧建成
  • 1篇周晨霓
  • 1篇唐晓琴
  • 1篇杨小林
  • 1篇兰小中
  • 1篇张新军

传媒

  • 5篇西北农林科技...
  • 2篇植物资源与环...
  • 2篇中南林业科技...
  • 2篇浙江农林大学...
  • 1篇生物学杂志
  • 1篇水土保持通报
  • 1篇中国农学通报
  • 1篇高原农业
  • 1篇植物科学学报

年份

  • 1篇2024
  • 2篇2023
  • 1篇2022
  • 5篇2021
  • 2篇2020
  • 2篇2019
  • 3篇2018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色季拉山急尖长苞冷杉幼苗天然更新的影响因子研究被引量:4
2021年
【目的】分析影响色季拉山典型天然林急尖长苞冷杉Abies georgei var. smithii天然更新影响因子,为有效提高其天然更新提供理论指导。【方法】基于野外样方调查,分析色季拉山阴坡与阳坡5种影响因子与急尖长苞冷杉天然更新幼苗密度的相关性;通过通径分析找到影响其天然更新的关键因子。【结果】阳坡和阴坡种子带翅长度、种子千粒重、苔藓厚度、凋落物厚度及阳坡林分郁闭度与急尖长苞冷杉天然更新幼苗密度均呈现极显著正相关(P<0.01);通径分析认为阳坡凋落物厚度是影响急尖长苞冷杉天然更新幼苗生长的最关键因子,阳坡各影响因子对幼苗密度的影响大小依次为凋落物厚度、种子千粒重、苔藓厚度、种子带翅长度、林分郁闭度;阴坡苔藓厚度是影响急尖长苞冷杉天然更新幼苗生长的最关键因子,阴坡各影响因子对幼苗密度的影响大小依次为苔藓厚度、凋落物厚度、种子千粒重、林分郁闭度、种子带翅长度。【结论】凋落物厚度是影响色季拉山阳坡急尖长苞冷杉天然更新幼苗密度的最大因子,阴坡苔藓厚度是最关键因子。
王瑞红潘刚张新军潘刚张新军
关键词:急尖长苞冷杉通径分析色季拉山
西藏墨脱典型区域藓类植物的物种组成及区系特征初步研究被引量:1
2023年
为研究西藏墨脱典型区域藓类植物的多样性和区系特征,采用线路采集和普采的方法对该地区藓类植物进行调查、标本采集、物种鉴定和区系分析。结果表明:墨脱典型区域共有藓类植物43科169属412种(含亚种、变种和变型,下同),共有12个优势科、14个优势属和13个优势种。其中,优势科分别为珠藓科(Bartramiaceae)、青藓科(Brachytheciaceae)、真藓科(Bryaceae)、曲尾藓科(Dicranaceae)、绢藓科(Entodontaceae)、紫萼藓科(Grimmiaceae)、灰藓科(Hypnaceae)、蔓藓科(Meteoriaceae)、提灯藓科(Mniaceae)、金发藓科(Polytrichaceae)、丛藓科(Pottiaceae)和羽藓科(Thuidiaceae),这12个优势科含102属304种,分别占该地区藓类植物总科数、总属数和总种数的27.9%、60.3%和74.0%;优势属分别为扭口藓属(Barbula Hedw.)、青藓属(Brachythecium B.S.G.)、真藓属(Bryum Hedw.)、对齿藓属(Didymodon Hedw.)、绢藓属(Entodon Müll.Hal.)、美喙藓属(Eurhynchium B.S.G.)、紫萼藓属(Grimmia Ehrh.ex Hedw.)、灰藓属(Hypnum Hedw.)、泽藓属(Philonotis Brid.)、匐灯藓属(Plagiomnium T.Kop.)、棉藓属(Plagiothecium B.S.G.)、小金发藓属(Pogonatum P.Beauv.)、丝瓜藓属(Pohlia Hedw.)和羽藓属(Thuidium B.S.G.),这14个优势属含144种,占该地区藓类植物总种数的35.1%。墨脱典型区域藓类植物区系划分为10个分布区类型,以东亚分布、温带分布、中国特有分布和热带亚洲分布为主,所含种数分别占该地区藓类植物总种数的30.1%、25.2%、10.4%和8.5%,说明该地区藓类植物区系以温带成分为主,兼具热带性质。综上所述,墨脱典型区域藓类植物丰富,具有热带—温带过渡区的特征。
马和平司孟鑫王彪陈利
关键词:藓类植物物种多样性植物区系
藏东南高山松林表层土壤养分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特征被引量:9
2021年
[目的]探究藏东南高山松林表层土壤养分的分布特征,为高山松林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为西藏生态安全屏障的建立提供指导。[方法]以藏东南林芝市4个地区(巴宜区、波密县、察隅县、米林县)高山松林为研究对象,于2019年9月采集、测定0~10 cm土层土壤的有机质(SOM)、全氮(TN)、全磷(TP)、全钾(TK)、碱解氮(AN)、速效磷(AP)、速效钾(AK)含量,并计算土壤化学计量比(C∶N、C∶P、N∶P),分析不同地区土壤养分含量、化学计量比的差异及土壤养分含量之间及其与土壤化学计量比之间的相关性,并分析土壤养分及其化学计量比与海拔、经度、纬度间的相关性。[结果](1)高山松林表层土壤养分含量均较低,尤以土壤TP、AP含量最低,在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养分分级标准中均处于"极缺"水平。除了土壤AP、AK属于强变异外,其他养分含量均属于中等变异。(2)不同地区土壤养分含量有差异,总体上察隅县、巴宜区较高,米林县、波密县较低。(3)高山松林表层土壤C∶N由大到小表现为米林县>巴宜区>察隅县>波密县。土壤C∶P、N∶P由大到小均表现为察隅县>波密县>巴宜区>米林县。(4)除了土壤TK与其他土壤养分(AP除外)间呈负相关外,其他土壤养分间均呈正相关关系。除了土壤C∶N与土壤TN、TK呈显著负相关以及土壤C∶P、N∶P与土壤TP呈极显著负相关外,土壤C∶N、C∶P、N∶P与其他土壤养分含量之间的相关性均不显著。(5)海拔与土壤AK呈显著正相关,与土壤其他养分含量及化学计量比之间的相关性不显著。经度、纬度与土壤养分含量和化学计量比之间的相关性均不显著。[结论]藏东南高山松林表层土壤养分瘠薄,尤以TP、AP含量较低,且土壤养分含量具有较大的空间变异性;受土壤氮、磷养分含量的影响,表层土壤C∶N、C∶P、N∶P均高于全国森林土壤。
高郯权红卢杰卢杰
关键词:化学计量空间异质性藏东南
西藏2种伞形科植物新分布被引量:2
2021年
利用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试点之西藏自治区中(藏)药资源普查获得的第一手资料,对采集到的植物标本进行分类学鉴定,并查阅相关工具书。结果表明:伞形科的亮蛇床(Selinum cryptotaenium de Boiss.)和高山囊瓣芹(Pternopetalum subalpinum Hand.-Mazz.)均为西藏自治区新记录植物。旨在摸清西藏自治区植物资源分布情况,丰富西藏的物种多样性。
张超奇徐元江权红郑维列郑维列
关键词:伞形科
赤松梢斑螟在藏东南高山松上的生物学特性被引量:4
2020年
【目的】研究赤松梢斑螟(Dioryctria sylvestrella(Ratzeburg))在藏东南高山松上的生物学特性,为监测和防治该害虫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藏东南选择4块有代表性的高山松林进行野外观察,每7 d从观察林地采集5个有虫球果于室内解剖,测量其中的赤松梢斑螟幼虫形态指标;然后将赤松梢斑螟幼虫饲养在室外水培枝高山松球果中,观察其取食、结茧、羽化、交配、产卵、孵化、越冬等生物学特性。【结果】赤松梢斑螟成虫雌雄同型,体长13~17 mm,翅展23~28 mm;老熟幼虫体长约12 mm,头宽约2.5 mm,头部黑褐色、有光泽;初龄幼虫乳白色,后渐变为淡红色,腹足趾钩单序环式,臀足趾钩双序缺环式;卵呈卵圆形,黄白色;蛹体长约13 mm,宽约3.5 mm,尾部有6根臀棘。赤松梢斑螟在藏东南高山松上1年发生1代,以幼虫危害高山松当年生球果并以幼虫越冬,幼虫期约300 d、5龄,蛹期约40 d,成虫期约8 d,卵期约10 d。赤松梢斑螟成虫多数白天上午羽化,次日傍晚交尾,交尾时间长达6~9 h,幼虫一果一虫,无转移危害现象;被害球果畸形,结实不良。【结论】赤松梢斑螟危害高山松球果,成虫和卵阶段在球果外,幼虫和蛹阶段在球果内,有较强隐蔽性。每年6-7月是防治赤松梢斑螟的关键期。
唐晓琴唐晓琴卢杰臧建成付彩青
关键词:生物学特性高山松藏东南
尼洋河流域高山松次生林林分因子与林龄的相关性被引量:4
2019年
【目的】揭示藏东南尼洋河流域高山松次生林的林分特征,研究主要林分因子与林龄的相互关系。【方法】以西藏林芝尼洋河流域17块高山松次生林样地实测数据为依据,测算林分密度、林分平均胸径、林分平均高、优势木平均胸径、优势木平均高、林分胸高断面积、林分蓄积量等主要林分因子,并按照五点取样法在每个样地内设置5个2m×2m的小样方进行林下更新苗调查。通过钻取标准木髓芯,运用LINTABTM6年轮分析仪确定林龄,采用回归分析等方法对尼洋河流域高山松次生林主要林分因子与林龄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结果】尼洋河流域高山松林属于优势种群,且种群稳定,各林分因子与林龄显著相关。林分的胸径分布随林龄增加呈现出中间高两边低的近似正态分布;林分密度与林龄之间存在极显著负相关关系(R2=0.816);林分平均胸径、平均高、胸高断面积和蓄积量与林龄呈极显著正相关,R2分别为0.762,0.829,0.853和0.885,其与林龄之间的回归关系用幂函数方程拟合最好;优势木的平均胸径和平均高与林龄也具有极显著相关性,R2分别为0.790和0.914;林下幼苗更新数量变动较大(更新密度为0~9000株/hm2,平均为(2912±2986)株/hm2),且与林龄无显著相关性。【结论】作为尼洋河流域主要建群种之一,该区域高山松次生林林分结构稳定,生长潜力大;主要林分因子与林龄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林下更新苗数量差异较大且与林龄无显著相关关系。
王小兰陈甲瑞杨小林张传龙
关键词:林分因子
西藏尼洋河中上游流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养分含量差异分析被引量:9
2021年
为研究西藏尼洋河中上游流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养分含量变化特征,以尼洋河中上游流域耕地、草地和林地为研究对象,采用标准取样法分层采集土壤样品216份(0~10、10~20、20~30 cm),并测定土壤全氮、碱解氮、全钾、速效钾、全磷、速效磷和有机质。结果表明,西藏尼洋河中上游流域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含量,林地>草地>耕地,且三者之间均表现出显著差异(P<0.05)。草地和林地的全钾含量相差不大,速效钾含量林地>草地>耕地。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全量养分和速效养分的分布均表现出一定的表聚性,0~10 cm深度土壤全量养分和速效养分的含量明显高于10~20 cm和20~30 cm,且三者之间表现出显著差异(P<0.05)。研究区3种土地利用方式下林地土壤中的碱解氮平均含量最大,耕地的含量最小。耕地的土壤速效磷平均含量(19.47 mg/kg)显著大于草地(5.73 mg/kg)和林地(5.19 mg/kg)平均含量。上述结果说明长期开展植被恢复能够提升尼洋河中上游流域流域的土壤质量。研究结果为改良该区域的土壤效应提供了基础支撑。
马和平屈兴乐王建科宋小广
关键词:土壤养分土地利用方式土壤质量速效养分
色季拉山东坡树干附生藓类的生物量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被引量:1
2022年
在色季拉山东坡海拔3700~4400 m范围内,以样地内胸径大于30 cm的裂毛雪山杜鹃〔Rhododendron aganniphum var.schizopeplum(Balf.f.et Forrest)T.L.Ming〕、方枝柏(Juniperus saltuaria Rehder et E.H.Wilson)和急尖长苞冷杉〔Abies georgei var.smithii(Viguie et Gaussen)W.C.Cheng et L.K.Fu〕树干为调查对象,对3个树种树干不同高度〔距地面0(基部)、50、100和150 cm处〕和不同方位(东部、南部、西部和北部)附生藓类生物量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在色季拉山东坡样地中,3个树种树干附生藓类植物共有19科33属57种,优势科为曲尾藓科(Dicranaceae)、紫萼藓科(Grimmiaceae)和提灯藓科(Mniaceae)。3个树种树干附生藓类生物量随着海拔的升高波动减小,海拔3700 m处生物量最大(125.00 g·m^(-2)),海拔4400 m处生物量最小(29.00 g·m^(-2))。从不同树干高度看,树干基部附生藓类生物量最大(78.10 g·m^(-2)),其后依次为树干距地面50、150、100 cm处,树干附生藓类生物量分别为49.60、37.50和26.90 g·m^(-2)。从树干不同方位看,树干西部附生藓类生物量最大,其后依次为树干东部、北部、南部。上述研究结果显示:色季拉山东坡树干附生藓类生物量受样地海拔及藓类在树干上的高度和方位综合影响。
马和平石玉龙赵文茵
关键词:生物量色季拉山
色季拉山6种典型林型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2023年
【目的】为探讨不同林分类型对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揭示藏东南色季拉山林区森林生态系统养分限制及循环规律。【方法】在藏东南色季拉山林区分布的6种典型林型(方枝柏、急尖长苞冷杉、林芝云杉、川滇高山栎、高山松、华山松)内设置样地,采集0~10、10~20和20~40 cm土层土壤样品,对土壤pH值、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全钾(TK)含量进行测定,并计算土壤养分化学计量比。【结果】1)6种林型土壤pH值均呈酸性,随土层加深而增大,SOC、TN含量表现为林芝云杉林>方枝柏林>急尖长苞冷杉林>高山栎林>华山松林>高山松林,分别为10.48~54.02 g/kg、0.49~2.57 g/kg,且随土层加深而降低。2)6种林型0~10 cm土层C︰P、C︰K显著高于20~40 cm土层,而C︰N、P︰K没有随土层加深而变化;川滇高山栎林、高山松林和急尖长苞冷杉林土壤N︰P、N︰K在不同土层间存在显著差异。3个土层6种林型的土壤C︰N、C︰K、N︰K差异不显著,而N︰P存在显著差异,主要表现为川滇高山栎林显著高于高山松林。3)不同林型土壤养分含量与生态化学计量比的相关关系无一致规律,土壤SOC、TN、TP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P <0.001),C︰P、C︰K、N︰K、N︰P与SOC、TN呈显著正相关(P <0.05、P <0.01、P <0.001),与TK呈显著负相关(P <0.05、P <0.01),而土壤C︰N与P︰K、N︰K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关系。【结论】在色季拉山林区,高山松林土壤SOC、TN含量较缺乏,其他5种林型土壤SOC、TN含量整体较高;6种林型土壤TP含量较低,均受到P限制。
肖思颖付芳伟李江荣陈文盛丁慧慧李月瑶
关键词:色季拉山土壤养分
不同生境条件下西藏原始冷杉林凋落物分解特征与土壤养分的关系被引量:9
2020年
[目的]研究不同生境条件下(林内、林外、林缘)藏东南急尖长苞冷杉林(Abies georgei var.smithii)凋落物分解特征与土壤养分特征之间的关系,为深入了解高寒高山森林生态系统物质循环过程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野外分解袋法和室内分析相结合,在林内、林外、林缘3种不同生境条件下对藏东南急尖长苞冷杉林凋落物进行了原位分解试验。[结果]分解速率总体上呈现出:林内>林缘>林外的特点,逐月分解率的变异系数表现为:林内(34.83%)<林缘(57.35%)<林外(72.09%);Olson指数衰减模型的模拟结果显示不同生境条件下(林内、林缘、林外)凋落物分解50%需要的时间为2.11,2.52,2.34 a,分解95%需要的时间为8.96,10.01,10.84 a;3种不同生境土壤养分在空间上差异显著,林内生境中与凋落物分解速率呈现极显著相关的土壤养分因子有土壤总有机碳(TOC)含量、N含量、土壤微生物量碳(SMBC)含量、土壤微生物量氮(SMBN)含量以及WC∶WN值;林外、林缘生境中与凋落物分解速率相关性最大的为土壤TOC含量,其次为WC∶WN值。[结论]生境条件的差异对凋落物分解速率有显著影响,在不同的生境条件下对凋落物分解影响起主导作用的土壤养分因素不同,凋落物—土壤生物地化循环紧密联系,相互作用关系复杂,生境作用效应突出。
代松家段斐方江平龙春林龙春林
关键词:凋落物分解土壤养分急尖长苞冷杉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