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都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作品数:55 被引量:111 H指数:5 相关作者: 刘毅 林高平 章鸣 刘文生 温素英 更多>> 相关机构: 赣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江西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郴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更多>> 发文基金: 江西省赣州市指导性科技计划项目 赣州市指导性科技计划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经济管理 哲学宗教 理学 更多>>
于都县2010年动物伤人特征调查分析 2011年 于都县位于江西省南部,2010年末总人口为1020931人,以低山、丘陵为主,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本地群众有饲养犬、猫习惯,因此犬、猫等动物伤人情况时有发生,给群众生命安全和经济上、 章鸣关键词:动物伤人 气候温和 生命安全 总人口 2006年赣州市医疗机构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监测状况研究 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了解赣州市医疗机构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监测敏感性,评估前期传染病防控知识培训效果。[方法]采用现场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相关信息,分析市、县、乡三级医疗机构临床医生对不明原因肺炎定义判断和报告处置情况。[结果]赣州市市级医疗机构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监测敏感性明显高于县、乡级(P<0.01),但县级与乡级无差异(P>0.05)。县、乡级机构各科室间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监测敏感性有差异(P<0.01),内儿科最高、普通门诊最低。医生职称高低及是否接受培训是影响医生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监测敏感性的主要因素,职称越高敏感性越强,接受培训者明显敏感于未接受培训者;但在本单位接受培训和到上级接受培训对诊断和报告无差异(P>0.05)。[结论]赣州市县、乡级医疗机构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监测敏感性较低,前期培训效果良好但缺乏连续性。 唐鸿飞 杨静 刘文生关键词:不明原因肺炎 于都县2016-2020年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分析 被引量:2 2022年 目的分析2016—2020年于都县手足口病(HFMD)流行特征。方法收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和病原学监测数据,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手足口病流行特点和病原学的变化。结果2016—2020年于都县共报告手足口病病例6093例,未报告重症、死亡病例,年均报告发病率139.85/10万,不同年份报告发病率呈下降趋势(χ^(2)=1036.04,P<0.001);发病时间呈双峰分布,分别在5—7月和9—11月形成两次发病高峰;男性发病高于女性(χ^(2)=509.84,P<0.001);病例集中在4岁以下儿童,报告5360例,占87.97%;以散居儿童为主,报告5005例,占82.14%;病原学标本阳性率为69.75%,其中其他肠道病毒、EV71和CoxA16占比各为71.07%、8.26%和20.66%,2018年后未检出EV71。结论2016—2020年于都县手足口病发病呈下降趋势,流行特征明显。针对高发季节、重点地区和4岁以下儿童,需加强干预和宣教工作,推广EV71疫苗接种,同时继续做好病原学监测工作。 陈慧明 刘毅 邹于生 邹莉 刘冬秀关键词:手足口病 临床护理路径干预措施在预防高龄患者肝内外胆管结石手术肺部感染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5 2019年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干预措施在预防高龄患者肝内外胆管结石手术肺部感染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5月~2018年5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60例高龄肝内外胆管结石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0例)与观察组(3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临床护理路径形式的护理干预措施,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肺部感染发生情况以及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肺部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高龄肝内外胆管结石患者手术中,加强患者围术期的综合护理干预措施,不仅可以有效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还可以有效减少肺部感染的发生,效果较好,值得应用。 胡惠敏 欧阳石女关键词:肺部感染 肝内外胆管结石 高龄患者 于都县中小学生营养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调查分析 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分析于都县中小学生营养状况,并调查影响学生营养的因素。方法采取多阶段抽样方法抽取于都县小学、初中、高中各一所学校的学生为研究对象,总计186名学生。收集所有学生的一般资料,并对其发放问卷,调查学生的营养状况,同时分析影响学生营养状况的因素。结果小学学生体质量指数为(18.32±2.42)Kg/m^(2),其中营养状况为消瘦者31例(47.59%),正常19例(29.23%),肥胖15例(23.08%);初中学生体质量指数为(20.16±3.08)Kg/m^(2),其中营养状况为消瘦者33例(52.38%),正常19例(30.16%),肥胖11例(17.46%);高中学生体质量指数为(22.28±2.11)Kg/m^(2),其中营养状况为消瘦者30例(51.72%),正常15例(25.86%),肥胖13例(22.41%)。三组体质量指数两两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营养状况两两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年龄、家庭状态、饮食状态、营养知识了解程度等是影响学生营养状况的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家庭状态、饮食状态、营养知识了解程度等是影响学生营养状况的主要因素,且与学生营养状态呈正相关。结论于都县中小学生营养状况影响因素较多,主要有家庭状态、饮食状态、营养知识了解程度等。学校和父母应重视学生的营养状况,并多给与学生关爱以及营养知识宣教,以提高学生的营养状态。 郭美兰 肖勍关键词:营养状况 影响因素 于都地区重症肺炎患儿营养风险与不良临床结局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3 2019年 目的探讨于都地区重症肺炎患儿营养风险与不良临床结局的关系。方法选择于都地区某医院2015年9月至2017年9月148例重症肺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儿科营养不良评估筛查工具(STAMP)对患儿进行营养评估,根据STAMP评分分为低度营养风险组(LR组,61例)、中度营养风险组(MR组,53例)以及高度营养风险组(HR组,34例)。检测所有患儿内分泌代谢指标(瘦素、脂联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非酯化脂肪酸、转铁蛋白、清蛋白、前清蛋白及视黄醇结合蛋白)水平,观察不良临床结局发生情况,分析营养风险与不良临床结局之间是否具有相关性。结果3组患儿转铁蛋白、清蛋白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R组患儿瘦素、脂联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前清蛋白以及视黄醇结合蛋白水平明显高于MR组、HR组,MR组高于HR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R组非酯化脂肪酸水平明显低于MR组、HR组,MR组低于HR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儿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R组机械通气率、入住ICU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MR组、HR组,MR组低于HR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症肺炎患儿营养风险与机械通气率、入住ICU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呈正相关(P<0.05),与病死率无相关性(P>0.05)。结论营养风险筛查对重症肺炎患儿的预后评估具有重要价值,高度营养不良的患儿临床预后较差,应尽早给予营养支持,改善临床结局。 谢起理 丁兆辉关键词:重症肺炎 营养风险 机械通气 重症监护病房 20例重度溃疡性结肠炎的护理分析 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探讨护理对重度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及预后的作用。方法通过总结医院20例重度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治疗与护理观察,了解护理对重度溃疡性结肠炎预后的作用。结果20例重度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通过积极治疗及护理,治愈12例,好转6例,死亡2例。结论积极的病情观察及饮食、心理、宣教护理,患者治疗顺利,病情恢复较快,预后较好。 吴有秀关键词:重度溃疡性结肠炎 护理 预后 新医院会计制度下的固定资产折旧 2013年 一、医院固定资产会计处理工作现状分析新医院会计制度推行之前的现行医院固定资产会计处理工作中存在着诸多问题,严重制约了医院财务会计工作质量提升。首先,当前我国医疗卫生事业蓬勃发展,医院对于大型医疗设备以及其他方面的支出越来越多,但是现行财务会计体制无法有效体现医院的收入与支出配比情况,无法通过财务会计报表等数据信息真实有效的对医院当期经营结果进行反应,从而严重影响医院固定资产有效核算。 宋愈宏关键词:医院会计制度 固定资产折旧 财务会计工作 大型医疗设备 财务会计报表 会计处理 肥厚型心肌病左室流出道压差的超声测量与有创测量的对比研究 2014年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在肥厚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HCM)左室流出道压力阶差测量中的诊断价值。方法:以自身对比的方法,分析2009年1月~2012年12月共24例临床诊断HCM拟行室间隔心肌消融术患者超声测量与有创测量二种方法测量出的左室流出道压力阶差,并探讨二者的一致性。结果:左室流出道压力阶差的超声测量和左心室造影时有创测量结果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47.2±15.9 vs 41.5±12.1 mmHg,P〈0.05)。24例患者超声诊断13例有梗阻,而有创测量仅9例有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种检查具有较好的一致性(Kappa=0.824,P〈0.01)。结论:超声心动图测量HCM左室流出道压力阶差与有创测量虽有一定差异,但一致性较好,是一种无创、操作简单的诊断HCM梗阻程度检查方法,可用于室间隔心肌消融术筛查病例。 周爱琴 吴有秀 王小萍 葛贻珑 李法权关键词:肥厚型心肌病 压力阶差 超声心动图 左心室造影 高中三年级学生的艾滋病知识、态度和社会行为调查 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通过对高中三年级学生的艾滋病知识、态度和社会行为进行调查分析,探讨高中生艾滋病知晓情况与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为青少年艾滋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已有的文献证据设计问卷调查表,于2016-09/11对高中三年级275名学生的艾滋病知识、态度和社会行为进行调查;对问卷结果进行描述性统计和Logistic回归分析,了解艾滋病知晓情况与学校教育和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结果调查高三学生259名,艾滋病知晓情况的总体分布为18~35分,平均为25.06±2.90分;高分区间(30~35分)学生为46人(17.8%),中等和低分区间(低于30分)学生合计213人(82.2%),低分区间(低于25分)学生为67人(25.9%)。对于HIV/AIDS患者的态度方面,所有被调查学生自认为不会歧视艾滋病患者,但20.5%的学生表示不愿意与感染者接触。社会行为调查中发现有42人(16.2%)处于/曾有恋爱关系,18人(6.9%)曾有性行为,其中首次性行为使用安全套比率为27.8%(5/18)最近1次使用安全套比例为38.9%(7/18)。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不愿意与艾滋病患者接触(OR=0.11,95%CI=0.02~0.65,P=0.014)和首次性行为使用安全套(OR=4.61,95%CI=1.63~13.06,P=0.004)与知晓率水平存在显著相关性。结论高中三年级学生作为从中学到大专院校过渡的关键人群,需要学校、疾控中心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从综合性的学校教育,多样的信息渠道和支持性的社会环境中获得足够的艾滋病防治信息和知识。 谢起理关键词:艾滋病 青少年 高中生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