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

作品数:6,314 被引量:35,927H指数:68
相关作者:乔文孝狄帮让黄志龙鞠晓东刘洛夫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盆地与油藏研究中心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理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4,972篇期刊文章
  • 1,328篇会议论文
  • 8篇专利
  • 2篇科技成果

领域

  • 3,228篇天文地球
  • 2,894篇石油与天然气...
  • 105篇理学
  • 74篇自动化与计算...
  • 59篇环境科学与工...
  • 51篇建筑科学
  • 31篇矿业工程
  • 28篇机械工程
  • 27篇一般工业技术
  • 23篇化学工程
  • 21篇文化科学
  • 15篇动力工程及工...
  • 14篇经济管理
  • 13篇生物学
  • 13篇金属学及工艺
  • 12篇电子电信
  • 11篇水利工程
  • 11篇农业科学
  • 9篇医药卫生
  • 7篇电气工程

主题

  • 1,791篇盆地
  • 903篇油气
  • 728篇储层
  • 643篇凹陷
  • 579篇成藏
  • 463篇页岩
  • 374篇测井
  • 325篇气藏
  • 316篇地质
  • 311篇孔隙
  • 305篇地层
  • 304篇塔里木盆地
  • 298篇烃源
  • 296篇砂岩
  • 292篇源岩
  • 279篇烃源岩
  • 279篇勘探
  • 249篇准噶尔盆地
  • 245篇鄂尔多斯盆地
  • 244篇油藏

机构

  • 6,310篇中国石油大学...
  • 3,171篇中国石油大学...
  • 1,277篇中国石油天然...
  • 713篇中国石油
  • 374篇中国石油化工...
  • 293篇中国石化
  • 162篇中国石油大学...
  • 14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40篇中国石油化工...
  • 128篇长江大学
  • 114篇中海石油(中...
  • 97篇中国石油大学
  • 93篇中国科学院
  • 70篇西安石油大学
  • 64篇中国石油冀东...
  • 62篇中国石化胜利...
  • 59篇西南石油大学
  • 57篇东北石油大学
  • 55篇中国地质科学...
  • 54篇国土资源部

作者

  • 302篇庞雄奇
  • 237篇姜振学
  • 228篇李根生
  • 170篇邱楠生
  • 161篇刘震
  • 151篇朱筱敏
  • 146篇汤良杰
  • 134篇张枝焕
  • 132篇黄中伟
  • 127篇曾溅辉
  • 124篇刘洛夫
  • 119篇陈践发
  • 115篇黄志龙
  • 111篇王英民
  • 106篇刘洋
  • 104篇肖立志
  • 103篇柳广弟
  • 99篇陈小宏
  • 97篇吕修祥
  • 90篇漆家福

传媒

  • 216篇石油与天然气...
  • 201篇石油学报
  • 201篇天然气地球科...
  • 165篇现代地质
  • 155篇中国石油大学...
  • 149篇石油地球物理...
  • 129篇地球物理学报
  • 126篇沉积学报
  • 125篇石油实验地质
  • 124篇石油勘探与开...
  • 111篇科学技术与工...
  • 111篇石油科学通报
  • 103篇新疆石油地质
  • 102篇古地理学报
  • 96篇地质学报
  • 79篇天然气工业
  • 77篇石油机械
  • 76篇地球物理学进...
  • 76篇地学前缘
  • 72篇西安石油大学...

年份

  • 10篇2024
  • 327篇2023
  • 353篇2022
  • 308篇2021
  • 294篇2020
  • 272篇2019
  • 325篇2018
  • 350篇2017
  • 369篇2016
  • 598篇2015
  • 512篇2014
  • 536篇2013
  • 383篇2012
  • 316篇2011
  • 330篇2010
  • 312篇2009
  • 154篇2008
  • 109篇2007
  • 129篇2006
  • 88篇2005
6,3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大型压裂后复杂缝网条件下地层流体渗流特征研究
为促进非常规气藏压裂评价、动态监测和提高采收率研究,介绍了一种新型复杂缝网渗流模型.基于此,研究了地层流体在复杂缝网条件下的渗流特征.结果发现,复杂缝网条件下地层流体渗流特征可划分为井筒流体储集和表皮效应阶段、裂缝双线性...
陈志明廖新维赵晓亮于伟
关键词:非常规气藏水力压裂渗流特征
塔里木盆地雅克拉断凸中生界底界不整合及其油气勘探意义被引量:19
2012年
雅克拉断凸中生界底界是一个长期发育的重要不整合面,其上、下地层差异变形很大。通过解释雅克拉断凸三维地震资料,并结合钻井、区域地质资料以及该地区地层展布特征,依据不整合的成因机制及其形态的主控因素,将与该反射界面有关的不整合类型划分为非整合、削截、超覆和岩溶不整合。非整合主要分布在东、西部,其所在地区中生界下伏地层被全部剥蚀,分布最广;削截不整合的单斜区、皱褶区和断皱区从西至东依次分布于中、西部区域;超覆不整合沿雅克拉断凸南翼分布;岩溶不整合主要分布在上古生界被全部剥蚀而出露碳酸盐岩的中、西部区域。不整合对油气成藏有重要意义,既可作为油气运移的良好通道,也可改善储集层条件,还可形成大量圈闭。综合分析各类不整合特征及其分布规律,发现其因该地区"东强西弱"构造变形强度所导致。
罗小龙汤良杰谢大庆罗双涵蒋华山杨勇陈绪云
关键词:不整合圈闭塔里木盆地
井震结合的曲流河储层构型表征方法及其应用--以秦皇岛32-6油田为例被引量:25
2018年
以曲流河定量构型模式为指导,采用地震正演、分频地震属性分析与分频反演相结合的方法,在海上大井距条件下,对渤海秦皇岛32-6油田明化镇组曲流河储层进行了多级次精细构型解剖。首先,提出了先优选地震数据频段,再优选地震属性的分频属性优选方法,精细刻画了复合曲流带的分布;其次,采用"井震结合""规模控制""动态验证"的方法,在复合曲流带内部识别了单一曲流带和单一点坝。研究结果表明:(1)三种河道边界砂体叠合方式均表现为在叠合部位振幅减弱的特征,正演响应规律为应用波形预测井间砂体分布提供了可靠依据;(2)分频地震属性优选方法明显提高了地震属性与砂体厚度的相关性,从而提高了复合曲流带预测精度;(3)在研究区目的层地震数据中心频率55Hz的情况下,采用分频地震属性分析、分频反演和正演相结合的方法,在大井距条件下精确刻画了单一曲流带及内部点坝分布,在研究区识别出了5个单一曲流带与19个保存完整的点坝,将对秦皇岛32-6油田下一步高效开发与剩余油挖潜起到有效的指导作用。本文提出的方法对相似沉积特征和资料基础的油田构型分析具有借鉴意义。
岳大力胡光义李伟李伟胡嘉靖乔慧丽
关键词:地震正演
东海盆地西湖凹陷凝析气藏成藏特征及分布控制因素被引量:9
2019年
实际勘探证实西湖凹陷油气藏具有上油下气的特征,油气资源分布表现为南多北少。通过西湖凹陷凝析油和凝析气地球化学参数的分析,认为西湖凹陷的凝析油和凝析气具有相同的成因类型和成熟度,均为平湖组煤系源岩生成的油气。根据西部斜坡带和中央反转带油气藏类型、油气成藏期次及圈闭形成时间研究成果,认为:西部斜坡带油气首先充注在平湖组中,后期由于断层开启调整至花港组中,因压力降低油气分离和天然气散失而在花港组中形成凝析油藏;在中央反转带,由于圈闭定型时间晚,油气主要经历一期成藏再通过断层运移至花港组,花港组上部压力低,使油气分离、天然气散失而形成纯凝析油藏。通过对油气成藏和分布特征的研究,认为生烃中心的分布控制着油气藏的分布,断层分布和断穿层位控制着油气藏丰度,超压控制着西部斜坡带凝析油和凝析气藏的分布界面。
魏恒飞陈践发陈晓东
关键词:西湖凹陷凝析油气藏成藏特征成藏模式
基于核磁共振测井的砂砾岩储层分类与产能预测方法被引量:4
2022年
砂砾岩储层具有岩石颗粒粒径范围大、低孔低渗、孔隙结构复杂和非均质性强等特点,其品质分类与产能预测难度较大。基于核磁共振测井,提出了砂砾岩储层的分类方案与产能预测方法。利用岩石核磁共振实验测量的横向弛豫时间(T_(2))分布,提取三孔隙组分百分比(小孔隙组分百分比S_(1)、中孔隙组分百分比S_(2)、大孔隙组分百分比S_(3))、T_(2)分布几何平均值(T_(2)_LM)等T_(2)分布特征参数,构建了综合反映储层孔隙结构和岩石物理性质的储层品质指数(I_(RQ))。T_(2)分布特征参数和储层品质指数与孔喉半径、排驱压力等压汞实验参数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可定量表征岩石孔隙结构。利用S_(3)/S_(1)和I_(RQ)建立了砂砾岩储层分类图版,基于S_(3)/S_(1)、T_(2)_LM、I_(RQ)和储层有效厚度(H)构建了砂砾岩储层的产能预测综合指数(F)和产能预测模型。基于核磁共振测井的砂砾岩储层分类方法和产能预测模型在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西斜坡百口泉组砂砾岩储层研究中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研究方法与认识对开展砂砾岩储层的分类与产能研究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金国文王堂宇刘忠华谢然红邵亮李博宇
关键词:砂砾岩储层核磁共振测井储层分类产能预测
烃源岩油气藏的圈层效应特征、差异成藏机制与有序分布模式被引量:1
2023年
近源找油、进源勘探是未来油气勘探的方向。目前近源找油、进源勘探还面临很大的风险,主要原因是对烃源岩附近,尤其是烃源岩内的油气成藏条件、成藏机理、分布规律认识不到位。重新定义了烃源岩系统和烃源岩油气藏的概念,认为一个烃源岩系统就是一个独立的油气成藏单元,而烃源岩油气藏为赋存于烃源岩系统内的油气聚集。划分出常规油气藏与非常规油气藏两大类,泥岩裂缝油气藏等6种烃源岩油气藏,受构造控制,造就了它们独有的形成机制和特定的分布规律,形成了横向并列成圈、纵向有序成串、上下分层过渡、常规与非常规差异机理成藏和有序共生的圈层结构特征:即从内圈的深湖相页岩油气藏、浊积砂岩性油气藏,到中圈的半深湖相的致密油气藏,再到外圈的浅湖-半深湖过渡相的岩性尖灭油气藏分布序列。成藏机制上,也形成了内圈的页岩油气藏以原地连续性“滞留”与微运移“停留”,中圈的致密油气藏以大面积初次运移“停留”、外圈的岩性尖灭油气藏以浮力二次运移“截流”为特征的有序成藏机理序列。明确了页岩油气藏甜点区位于深盆区内圈前三角洲相带的具有“优势组构-滞留烃超越效应”的区域;致密油气藏甜点区位于深盆区中圈三角洲前缘相带的具有“优势孔缝耦合”的区域;岩性尖灭油气藏有利分布区位于深盆区外圈三角洲平原相带具有汇聚脊优势运移通道的圈闭区域。烃源岩油气藏类型众多、潜力巨大,人类对烃源岩油气藏的勘探、开发、利用才刚刚开始。
罗群赵贤正蒲秀刚金凤鸣姜文亚张宏利邱兆轩文璠
关键词:成藏机制
基于深度卷积神经网络的岩石矿物组分含量测井评价方法研究
2023年
岩石矿物组分含量是地球物理勘探开发中的重点关注对象.在岩心与地层元素测井资料较少的情况下,如何提高矿物组分含量参数的预测精度显得尤为关键.本文采用深度学习方法,利用常规测井曲线对来自于地层元素测井获得的矿物组分含量进行预测.首先基于残差网络(ResNet)框架,利用一维卷积核和池化核构建了卷积神经网络模型.模型采用自然伽马、自然电位、井径、阵列感应电阻率、三孔隙度以及光电吸收截面指数测井参数作为输入,地层元素测井获得的矿物组分含量作为输出.随后对所搭建卷积神经网络进行了训练,建立了输入与输出之间的实际映射关系.最后,利用测试数据集和真实地层资料,对所建立的卷积神经网络进行了精度检验,并与人工神经网络和多元线性回归的评价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卷积神经网络在测试数据集上的总体预测数值相关性为0.90,明显优于人工神经网络的0.68与多元线性回归的0.51.通过处理实际测井资料,进一步验证了该方法的预测优越性和鲁棒性,以及其在地层参数评价方向的良好应用前景.
王玥天毛志强胡琮李高仁何伟马凤情
关键词:测井评价卷积神经网络
基于多方向波场分离成像条件的最小二乘逆时偏移
<正>在传统的基于波场分离成像条件的最小二乘逆时偏移中,梯度的计算利用震源下行波场和检波点上行波场进行互相关成像,进而进行梯度的更新。传统的上下行波分离成像条件对垂直构造不能很好成像,同时由于不能避免同向波场和相邻波场成...
薛浩刘洋贾万丽
文献传递
沾化凹陷陆相页岩油富集评价指标研究
以中国东部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沾化凹陷沙河街组四段和三段为例,对样品进行实验分析,通过两种不同的含油饱和度指数OS工与H工S各自的优缺点做对比分析,来研究中国东部陆相页岩油的富集条件评价指标.结果表明:HS工较OS工可以更...
苏思远姜振学陈委涛黄璞姜伟佳宁传祥
关键词:储层物性评价指标
文献传递
北黄海盆地东部坳陷构造演化与油气地质特征被引量:30
2009年
北黄海盆地是我国近海海域惟一没有形成工业油气流的含油气盆地,东部坳陷是北黄海盆地勘探潜力最好的一个区域,该坳陷的油气地质特征和勘探方向研究成为实现这一盆地油气勘探突破的关键。通过对已取得的勘探成果和现有资料的综合研究,指出东部坳陷存在三套生、储、盖组合,其中下白垩统生、储、盖组合最具勘探潜力。
龚承林雷怀彦王英民刘振湖官宝聪胡小强陆金波
关键词:油气地质成藏条件勘探方向北黄海盆地
共631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