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心理学系

作品数:70 被引量:189H指数:8
相关机构:西南大学心理学部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心理学系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广西壮族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化科学医药卫生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56篇期刊文章
  • 1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8篇哲学宗教
  • 21篇文化科学
  • 10篇医药卫生
  • 7篇经济管理
  • 6篇社会学
  • 2篇政治法律
  • 1篇电子电信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语言文字

主题

  • 15篇中介
  • 11篇中介作用
  • 11篇社会
  • 10篇社会行为
  • 10篇亲社会
  • 10篇亲社会行为
  • 9篇大学生
  • 8篇心理
  • 6篇生命
  • 6篇生命意义
  • 6篇命意
  • 5篇情绪
  • 5篇物质主义
  • 4篇道德
  • 4篇抑郁
  • 4篇高中生
  • 4篇儿童
  • 3篇道德判断
  • 3篇心理健康
  • 3篇人际信任

机构

  • 69篇广西师范大学
  • 5篇西南大学
  • 4篇北京师范大学
  • 3篇广西水利电力...
  • 2篇武汉大学
  • 2篇荆州市第一人...
  • 1篇福建师范大学
  • 1篇广州大学
  • 1篇北京大学
  • 1篇广西大学
  • 1篇长江大学
  • 1篇广西民族大学
  • 1篇暨南大学
  • 1篇内江师范学院
  • 1篇华南师范大学
  • 1篇江汉大学
  • 1篇深圳大学
  • 1篇湖北第二师范...
  • 1篇江西师范大学
  • 1篇太原理工大学

作者

  • 5篇方建东
  • 4篇常保瑞
  • 3篇邓开琴
  • 2篇谢天
  • 1篇王耘
  • 1篇董奇
  • 1篇张树东
  • 1篇安慧萍
  • 1篇李宏翰
  • 1篇伍丽梅
  • 1篇张忠炉
  • 1篇刘显翠
  • 1篇任艳蕊
  • 1篇左西年
  • 1篇王兴华
  • 1篇陈继文
  • 1篇闫瑜
  • 1篇邢丽霞
  • 1篇程诗婷
  • 1篇许磊

传媒

  • 6篇心理学进展
  • 4篇心理科学
  • 4篇社区心理学研...
  • 3篇应用心理学
  • 3篇内江师范学院...
  • 3篇心理科学进展
  • 3篇心理技术与应...
  • 2篇心理学报
  • 2篇心理发展与教...
  • 2篇心理学探新
  • 2篇中国健康心理...
  • 2篇护理学报
  • 2篇心理研究
  • 2篇中国社会心理...
  • 1篇中国特殊教育
  • 1篇中国健康教育
  • 1篇民族教育研究
  • 1篇科学通报
  • 1篇中国临床心理...
  • 1篇华南师范大学...

年份

  • 3篇2025
  • 15篇2024
  • 14篇2023
  • 6篇2022
  • 9篇2021
  • 6篇2020
  • 8篇2019
  • 2篇2018
  • 4篇2017
  • 2篇2016
7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萨文化对侗族学生性别刻板印象的影响
萨是侗族的祖母神,被侗族人民视为最高的保护神。在侗族人心中,萨无所不能,她既是生育神,也是太阳神、英雄神、女性神等的化身。性别刻板印象是个体对性别群体的特征和行为比较固定的观念和想法,是社会制度、文化规范、个体认同等多方...
冯若丹张积家张姝玥
关键词:侗族性别刻板印象
相生相成:拥有生命意义与亲社会行为相互关系的纵向研究被引量:20
2020年
本研究旨在探讨拥有生命意义与亲社会行为的相互关系。研究1对我国10省15所高校2375名学生的拥有生命意义、亲社会行为进行横断面调查。研究2对四川某高校878名学生的拥有生命意义和亲社会行为进行间隔三个月和六个月的三次追踪测量。结果发现:大学生拥有生命意义与亲社会行为具有相互促进的关系,拥有生命意义能稳定正向预测亲社会行为,亲社会行为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拥有生命意义,但这种促进作用不够稳定;拥有生命意义对利他的、情绪的、匿名的、依从的、紧急的亲社会行为有显著正向影响;而只有利他的亲社会行为能显著预测拥有生命意义。
刘群刘群张姝玥
关键词:亲社会行为因果关系
家庭经济压力与青少年学习投入的关系:家庭冲突与家庭亲密度的多重中介作用
2023年
目的:基于家庭压力模型,探讨家庭经济压力与学习投入的关系及家庭冲突与家庭亲密度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家庭经济压力量表、学习投入量表、家庭亲密度量表、家庭环境量表对1549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①家庭经济压力与家庭冲突显著正相关(r=0.25,P<0.01),与家庭亲密度(r=-0.29,P<0.01)和青少年学习投入(r=-0.09,P<0.01)显著负相关,家庭冲突与家庭亲密度(r=-0.45,P<0.01)、学习投入(r=-0.24,P<0.01)显著负相关,家庭亲密度与学习投入(r=0.39,P<0.01)显著正相关;②多重中介模型中,家庭经济压力对青少年学习投入的直接预测作用不显著,其主要通过家庭冲突和家庭亲密度的中介作用及二者的链式中介作用间接影响学习投入。结论:家庭冲突和家庭亲密度在家庭经济压力和青少年学习投入的关系中起链式中介作用。
张凤娟林嘉俊吕军伟张菀秦
关键词:家庭冲突家庭亲密度
行为者的忠诚偏向效应:道德价值启动对道德行为及道德判断的影响
2023年
基于道德基础理论,从行为者与观察者视角,考察道德行为与判断过程中的忠诚偏向效应,探讨忠诚偏向效应的行为者与观察者分离现象。研究发现,当个体是行为者时,在团体间竞争情境下,个体道德行为与判断出现忠诚偏向效应,更可能为团体利益做出忠诚不公平行为,对此行为给予更宽松的道德判断;公平价值启动会削弱这种效应;当个体作为观察者时,道德判断不存在忠诚偏向效应,表现出行为者和观察者的分离现象。
徐科朋陈佳莉吴家虹杨凌倩欧倩倩罗冬丽张姝玥
关键词:忠诚公平道德判断
社会排斥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被妒忌感的调节作用被引量:1
2022年
为了考察大学生社会排斥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及被妒忌感的调节作用,研究1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628名大学生进行研究,研究2采用实验法操纵社会排斥(VS控制组)对135名大学生进行研究.结果显示:(1)社会排斥与亲社会行为负相关;(2)被妒忌感的调节作用显著.结论:大学生社会排斥显著负向预测其亲社会行为,被妒忌感在二者之间的调节作用显著.
张清桃黄江喜常保瑞
关键词:社会排斥亲社会行为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校辅导员职业幸福感的提升策略被引量:1
2021年
职业幸福感关系到辅导员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低水平的职业幸福感容易导致辅导员出现职业倦怠、消极怠工等现象。工作负荷、职业角色和职业认同等均在不同程度上影响辅导员的职业幸福感。本文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提出挖掘自身潜能、经营人际关系、探明职业意义等三个职业幸福感的提升策略,以促进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水平,为发挥辅导员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功能奠定基础。
权方英黎献梅王露
关键词:职业幸福感辅导员积极心理
物质主义对学业投入的影响: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2023年
为考察物质主义与学业投入的关系及心理需要满足和社会经济地位在此关系中的作用机制,研究1采用物质主义价值观量表、基本心理需求量表、学习投入量表、MacArthur阶梯量表对1312名高校大学生和研究生进行问卷调查。研究2以223名研究生为被试,采用情境实验法操纵物质主义。两个研究得到一致结果:物质主义负向预测学业投入;心理需要满足在物质主义与学业投入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物质主义对学业投入的影响受到社会经济地位的调节。
方建东常保瑞
关键词:物质主义
时间多普勒效应的检验及其边界问题
2021年
本文基于Caruso等人的研究发现人们对相同距离的未来时间的感知比过去的更短,即时间多普勒效应。通过四个实验逐步检验时间多普勒效应并考察其边界问题。实验1在Caruso等人的研究基础上设置3个时间水平,分别是7天、4天、半天,发现在7天和4天的时间距离下存在多普勒效应。实验2则是在实验1的基础上设置3天、2天、1天,3个水平,发现都不存在时间多普勒效应。实验3设置以年为单位的2年、1年、半年,3个水平,发现也都不存在时间多普勒效应。实验4扩展时间距离设置3个水平,分别是7年、4年、3年,发现不存在时间多普勒效应。结果表明,1周内以天为单位的时间距离中存在时间多普勒效应及其边界,其边界为3~4天之间。
陆燕妮李宏翰李宏翰方宣皓
关键词:时间知觉边界值
广西某监狱服刑人员个性研究
通过对广西某监狱3387名在押犯人发放罪犯个性分测验,以了解监狱在押犯人的个性现状以及不同学历、年龄、犯罪类型的罪犯的个性差异。结果表明:(1)不同年龄的罪犯在外倾和同情这两个个性特质上的得分存在显著差异,在外倾这一个性...
林爽; 秦素琼;
关键词:罪犯个性特质学历年龄犯罪类型
文献传递
拖延行为的产生机制及干预
2025年
拖延行为这一常见心理现象在个体学业,工作以及日常生活中都有着广泛而又深刻的影响。本研究的目的是回顾近年来国内外对拖延行为进行心理学研究的情况,并探讨拖延行为产生的机制和干预策略。本研究采用文献检索、筛选与评估等方法,对拖延行为的界定、产生原因、影响因素与干预措施等方面进行全面剖析,旨在为心理学研究与实践提供一些有益借鉴。研究发现,拖延行为的产生机制涵盖了人格特质、动机、任务特性及外部环境等诸多因素,而有效的干预策略则包括心理干预和行为干预两大类。未来的研究应进一步探讨拖延行为的深层次心理机制,并开发更具针对性的干预措施。Procrastination, a common psychological phenomenon, has a wide and profound impact in individuals’ academic, work and daily life.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review the psychological research on procrastination in recent years at home and abroad, and to explore the mechanisms of procrastination and intervention strategies. This study adopts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search, screening and evaluation to comprehensively analyze the definition, causes,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interventions of procrastination, aiming to provide some useful reference for psychological research and practice. It is found that the mechanism of procrastination covers many factors such as personality traits, motivation, task characteristics and external environment, while effective intervention strategies include two major categories: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and behavioral intervention. Future research should further explore the deep-rooted psychological mechanisms of procrastination and develop more targeted interventions.
韦婷婷
关键词:拖延行为干预策略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