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闽江学院海洋学院地理科学系

作品数:18 被引量:123H指数:7
相关机构: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福建农林大学林学院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福建省亚热带资源与环境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福建省高等学校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经济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农业科学
  • 3篇经济管理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天文地球
  • 1篇生物学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建筑科学
  • 1篇文化科学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5篇农业
  • 3篇影响因素
  • 3篇有机碳
  • 2篇养分
  • 2篇土壤
  • 2篇农业技术
  • 2篇闽江下游
  • 2篇功能性状
  • 2篇红壤
  • 1篇地理
  • 1篇地理学
  • 1篇地形
  • 1篇凋落
  • 1篇凋落物
  • 1篇行道树
  • 1篇性状
  • 1篇虚拟现实
  • 1篇养分有效性
  • 1篇野外实践
  • 1篇野外实践教学

机构

  • 18篇闽江学院
  • 10篇福建师范大学
  • 2篇福建农林大学
  • 2篇福建省湿润亚...
  • 1篇西北农林科技...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气象科学...
  • 1篇中国气象局

作者

  • 2篇杨玉盛
  • 2篇韦素琼
  • 1篇林伟盛
  • 1篇游巍斌
  • 1篇谢锦升
  • 1篇陈松林
  • 1篇李小飞
  • 1篇黄佳芳
  • 1篇仝川
  • 1篇赵俊芳
  • 1篇陈莹
  • 1篇郭跃东
  • 1篇郑德祥
  • 1篇吕茂奎
  • 1篇江淼华
  • 1篇陈志强
  • 1篇陈志彪
  • 1篇侯美亭
  • 1篇钱伟
  • 1篇严小燕

传媒

  • 2篇应用与环境生...
  • 2篇江西农业
  • 1篇生态学报
  • 1篇台湾农业探索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环境科学研究
  • 1篇地理科学
  • 1篇台湾研究集刊
  • 1篇热带地理
  • 1篇福建电脑
  • 1篇热带农业工程
  • 1篇气候与环境研...
  • 1篇创新创业理论...
  • 1篇亚热带资源与...
  • 1篇宁德师范学院...
  • 1篇气象科技进展

年份

  • 1篇2022
  • 2篇2021
  • 6篇2020
  • 6篇2019
  • 3篇2018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琅岐岛4种优势植物叶功能性状及其影响因子被引量:28
2020年
深入理解海岛植物叶功能性状及其影响因子,有利于发现植物适应海岛生境规律和制定滨海盐碱地森林生态系统恢复和保护策略.以福建省福州琅岐岛的台湾相思(Acacia confusa Merr.)、柠檬桉(Eucalyptus citriodora Hook.f.)、朴树(Celtis sinensis Pers.)、高山榕(Ficus altissima)4种优势植物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植物不同朝向叶片的叶厚度(LT)、叶面积(LA)、比叶面积(SLA)、叶干物质含量(LDMC)、叶体积(LV)、叶组织密度(LD)、相对水分亏缺(RWD)等叶功能性状以及地形、土壤等环境因子指标,探讨叶功能性状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显示:(1)4种植物的叶功能性状种间差异明显.台湾相思的LT最大,其LDMC、LD、RWD最小;柠檬桉的LDMC最大;朴树的LD、RWD最大;高山榕的LA、LV最大,LT最小.但4种植物的SLA无显著差异.(2)4种植物的SLA与LDMC、LD均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LDMC与LD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3)主成分分析显示,7个叶功能性状指标中,LA、LT和SLA可作为反映海岛4种优势植物适应生境的重要指标.(4)树冠朝向对4种植物的种内影响不显著.(5)4种优势植物的叶功能性状主要受坡度、海拔、土壤电导率、土壤含水量等环境因子的影响.本研究表明福州琅岐岛的植物可以通过各功能性状以及与环境因子间的相互作用弥补生境的不足,较好地适应琅岐岛恶劣的生存环境,结果可也为滨海盐碱地森林生态系统恢复和保护提供理论依据.
张秀芳穆振北林美娇江淼华巩嘉欣游巍斌
关键词:土壤地形
中国台商农业技术时空扩散的格局、路径与机制——以福建省漳浦县为例被引量:7
2019年
结合统计数据及实地调研、访谈数据,研究中国台湾青枣种植技术透过台商直接投资渠道在福建省漳浦县落地、发散与传播过程,分析其时空扩散路径、格局与机制,以期揭示中国台商农业技术在中国大陆地区独具特色的扩散规律与机制,为加速两岸农业合作交流、制定技术应用政策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研究发现,在时间维度,中国台商农业技术扩散过程呈现典型的S型曲线,但其扩散迅速、周期较短,扩散阻力小且示范效应显著;在空间维度,形成多核心、多强度、梯度扩散体系(中国台湾扩散源与本地扩散节点),扩散场相互叠加,以就近扩展扩散为主、等级扩散为辅的特色扩散格局。
陈嘉韦素琼陈松林
城市化进程中乡村景观的变迁与保护——以闽西古村落芷溪村为例被引量:2
2020年
【目的/意义】在城市化的进程中,乡村社会经济变化日新月异,传统乡村景观的变迁乃至衰退现象日趋严重,通过了解传统古村落乡村景观的变化与保护现状为乡村景观发展规划指明方向。【方法/过程】选择闽西山区的历史文化古村落芷溪村为研究对象,结合走访调查结果,探究乡村景观的变迁与保护,重点分析景观变迁的过程和特点,系统阐述该村现阶段的保护利用现状和衰退原因,提出发展建议。【结果/结论】芷溪村乡村景观变迁主要表现在:自然与生态遭受破坏;传统人文景观与意境正在散失;非物质文化景观与表现载体受到冲击。由城市化的发展所带来的土地利用方式变化、乡村人口结构转变、生产方式转型、乡村发展自发性和人们观念变化等是乡村景观变迁的主要原因。当前乡村景观的保护与发展需着重保护自然生态景观;注重乡村人文景观的保留与重构;要提高公众参与和保护意识;发挥古村落景观优势,适度发展特色旅游产业。
黄桥明姚成杨福英蔡晓禾
关键词:城市化乡村景观景观保护
生态恢复对红壤侵蚀地土壤有机碳组成及稳定性的影响被引量:10
2018年
为了研究红壤侵蚀区生态恢复过程中土壤有机碳的组成与动态变化,选择红壤侵蚀区生态恢复10 a和30 a的马尾松林为对象,以侵蚀裸地和次生林为对照,应用土壤有机碳物理分组方法,研究了侵蚀地植被恢复过程中表层土壤粗颗粒态有机碳(cPOC)、细颗粒态有机碳(f POC)和矿质结合有机碳(MOC)含量及POC/MOC比值的变化。结果表明:生态恢复显著提高了土壤有机碳含量(P<0.05),土壤中不同组分有机碳含量也相应增加。生态恢复10 a,土壤有机碳主要以f POC形式积累,cPOC和MOC没有显著变化,其中0—10 cm土层POC占总土壤有机碳(SOC)比例高达64.1%,但稳定性较差。与恢复10 a相比,生态恢复至30 a时,0—10 cm土壤f POC含量相对不变,cPOC和MOC含量均显著增加(P<0.05),10—20 cm土壤f POC和MOC增加量达到显著水平,而cPOC含量仍未显著增加,说明生态恢复过程中土壤固碳模式符合SOC饱和理论。生态恢复过程中土壤POC/MOC比值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且表层土壤大于亚表层土壤,说明随着生态恢复时间的增加,土壤有机碳稳定性逐渐提高,且亚表层土壤高于表层。因此,生态恢复对于侵蚀地碳固定的长期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江淼华吕茂奎林伟盛谢锦升杨玉盛
关键词:颗粒态有机碳稳定性
氮添加对侵蚀退化红壤化学性质及芒萁叶功能性状的影响被引量:8
2021年
蕨类植物芒萁(Dicranopteris dichotoma)是我国南方红壤侵蚀区重要的水土保持植物,但目前氮添加对芒萁叶功能性状及其基部土壤化学性质以及这二者之间关系的影响尚不清楚.以芒萁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盆栽实验,设置CK(0 gm^(-2)a^(-1))、N1(1.1 gm^(-2)a^(-1))、N2(2.3 gm^(-2)a^(-1))、N3(3.4 gm^(-2)a^(-1))、N4(4.5 gm^(-2)a^(-1))、N5(5.6 gm^(-2)a^(-1))共6个梯度的氮添加处理,研究氮添加对芒萁主要叶功能性状及其基部土壤主要理化性质的影响,并分析芒萁叶功能性状与土壤化学性质间的相关关系,为南方红壤侵蚀区生态恢复以及可持续发展提供相关科学依据.结果显示:(1)氮添加显著增加土壤全氮、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P <0.05),显著降低pH值和全磷含量(P <0.05),表明氮添加能提高氮素有效性及导致红壤酸化.(2)氮添加显著增大芒萁叶面积、叶绿素含量与叶氮含量(P <0.05),但未对比叶面积和叶组织密度产生显著影响.(3)芒萁叶面积与土壤pH及其全磷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P <0.01),与土壤全氮、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 <0.05);叶氮含量与土壤pH呈极显著负相关(P <0.01),与土壤全磷含量呈显著负相关(P <0.05),与土壤全氮、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 <0.05);叶磷含量与土壤pH呈显著正相关(P <0.05),与土壤全氮、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P <0.01),与土壤全磷含量相关不明显;叶绿素含量与土壤各化学性质指标均未存在显著相关性.上述结果表明,氮添加会提高退化土壤氮素有效性,促进芒萁对土壤氮素的吸收,导致叶氮含量升高;适度的氮添加会提高叶磷含量,但过量的氮添加则会显著降低叶磷含量.(图1表2参62)
余华余华陈志强陈志强陈志彪
关键词:养分有效性叶性状芒萁
增温和降雨减少对杉木幼林土壤酶活性的影响被引量:17
2018年
土壤酶在土壤过程中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其通过参与凋落物和土壤有机质的分解过程从而驱动着土壤养分循环和碳循环,而影响这个过程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温度和土壤含水量。本研究在中亚热带杉木人工幼林进行对照、增温、隔离降雨以及增温+隔离降雨联合处理实验,探究温度和水分变化对土壤胞外酶活性的影响,包括参与碳循环的β-葡萄糖苷酶(βG)、纤维素水解酶(CBH)、酚氧化酶(PHO)、过氧化物酶(PEO),和参与氮循环的β-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NAG)以及参与磷循环的酸性磷酸酶(AP)。结果表明:增温和隔离降雨以及两者的交互作用使土壤含水量、微生物生物量氮、可溶性有机氮和可溶性有机碳(DOC)显著下降(P<0.05)。此外,增温显著增加了铵态氮(NH_4^+-N)和硝态氮含量(P<0.05),以及βG、CBH和NAG酶活性(P<0.05);隔离降雨在一定程度上对βG、CBH和NAG(P <0. 05)酶活性起到促进作用;而增温+隔离降雨处理下,βG、CBH、NAG、PHO、PEO酶活性都略微上升(P> 0.05); AP酶活性在各个处理后均剧烈下降(P <0.05)。冗余分析结果显示,全氮、NH_4^+-N和DOC是驱动土壤酶活性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研究表明,参与碳、氮循环的土壤酶在温度升高和降水减少下响应较为积极,酶活性有所上升,从而加速了土壤碳分解,但参与磷循环的土壤酶活性却显著下降,未来该地区的磷限制情况将进一步加剧。本研究将为未来气候变暖和降水减少下对预测养分循环和碳循环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江淼华江淼华周嘉聪陈岳民杨玉盛
关键词:增温杉木土壤有效养分
农户禀赋、社会网络对农户采纳台湾农业技术行为的影响研究——基于漳州市漳浦县农户的调研
2020年
通过对漳浦县台湾青枣种植户的问卷访谈,尝试探究农户禀赋、社会网络等因素对农户采纳台湾农业技术行为之影响,研究结论表明:对于新品种的技术采纳决策,多数农户采纳或更新了新品种,仅2.9%的农户未进行更新。在大多数的技术采纳样本中,近半数农户进行了旧有品种向新品种的更新,超半数农户则直接采纳了新品种。在影响因素方面,农户禀赋与社会网络均对其技术采纳行为产生影响,其中青枣种植情况(规模、比重及年份)因子正向影响技术采纳,而家庭务农劳动力数量则为负向影响因素;与台湾农户联系及主要销售渠道是正向影响技术采纳行为的社会网络因子,而与周边农户联系则呈负向影响,凸显出台湾农业技术的商业性特征。此外,政府组织及机构联系在扩散过程中的作用亦有待发挥。据此,文章提出了进一步推动闽台农业技术合作及台湾农业技术扩散与传播的策略。
陈嘉韦素琼
关键词:技术采纳社会网络农业技术扩散
物联网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被引量:3
2019年
随着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农业物联网越来越得到人们的关注,如何创新应用物联网,实现农作物科学种植,培育出高质量、高产量的农产品,是人们关注的问题。基于此,在分析物联网及农业物联网的基础上,从农业物联网的整体架构入手,探讨物联网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陈小玲张锦新梁锋娜郑凯雯涂聪宝
关键词:物联网农业生产整体架构
高等院校自然地理野外实践教学模式改革被引量:2
2022年
野外实践教学是自然地理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野外工作能力和综合性地理思维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该文对目前高校自然地理野外实践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存在的若干问题,对教学模式提出改革建议,以促进自然地理野外实践教学的有效开展,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专业素质,实现优质高效的野外实践教学。
靳少非吴永红
关键词:自然地理学野外实践教学教学模式
osg环境下虚拟地理场景系统设计与实现被引量:1
2018年
采用三维建模方法实现虚拟场景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但这种三维场景仅具有浏览效果,缺乏人机交互性。本文通过采集实地三维地理数据,构建虚拟地理场景,利用开源的OSG三维驱动引擎,设计和开发出校园虚拟地理场景系统,最终实现三维场景渲染,天气环境模拟,漫游,三维导航等人机交互功能。该系统可以根据用户需求加载不同三维场景,帮助用户模拟三维应用问题,降低研究成本。
陈彤邓钟
关键词:虚拟现实OSG系统仿真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