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农田土壤污染防控与修复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作品数:92 被引量:943 H指数:18 相关作者: 王娅静 季玉洁 更多>> 相关机构: 潍坊学院生物与农业工程学院 河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青岛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 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 更多>> 相关领域: 环境科学与工程 农业科学 生物学 文化科学 更多>>
粪肥还田对土壤-植物系统中抗生素和抗性基因分布特征的影响研究综述 2024年 粪肥还田对土壤-植物系统造成了抗生素和抗性基因(ARGs)的污染,具有潜在环境风险。本文系统总结了粪肥、土壤、植物中抗生素和ARGs的分布特征,分析了土壤-植物系统中的关键影响因素。通过分析发现,微生物长时间处于低抑制浓度的抗生素和重金属环境中容易诱导ARGs的产生,粪肥还田和改良土壤中抗生素浓度和ARGs丰度存在明显的地理分区和粪肥种类差异。总体来看猪粪和鸡粪肥及对应土壤中的抗生素和ARGs残留高于牛粪肥,叶类与茄科类蔬菜容易富集抗生素及ARGs。粪肥类型、植物种类、土壤理化性质、重金属以及微生物群落等均影响土壤-植物系统中的抗生素和ARGs的分布规律;粪肥中抗生素向土壤和植物的迁移受抗生素特性的影响较大,且其浓度随跨介质迁移过程不断降低;细菌群落显著影响ARGs的迁移,ARGs在从土壤到植物的迁移过程中可被稀释100~1000倍。未来需加强有机肥产品中抗生素及ARGs的浓度控制标准以及环境中ARGs的产生与迁移机制等研究。本综述旨在全面揭示土壤-植物系统中抗生素及抗性基因的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为科学有效应对微生物耐药性的跨介质迁移提供基础。 王子寒 李红娜 王雪荣 李思关键词:畜禽养殖 粪肥 抗生素 抗性基因 土壤-植物系统 基于文献分析的北方冬麦田氨挥发特性 被引量:8 2020年 中国北方地区是冬小麦-夏玉米种植体系的主要集约化农业区,过去30多年间化学氮肥投入量大和肥料利用率低的现象较为普遍,氨挥发等农业面源污染严重,需要对冬小麦生长过程中的氨挥发规律及测定方法等进行系统研究。该研究对1980年至2018年的华北平原冬小麦氨挥发文献进行研究总结,采用回归方程和T检验等统计学方法分析了不同施氮水平、施肥时期和测定方法对冬小麦氨挥发的影响。研究发现,随着化肥施氮量的增加,冬小麦氨挥发累积量呈现指数函数增加趋势(y=2.64e0.006 6x),净氨挥发量呈现幂函数增加特征(y=0.004 8x1.358 9)。不考虑激发效应的净氨挥发量比考虑激发效应的高估约21.8%。冬小麦生产中,基追比为1∶1的情况下,基肥期氨挥发量显著高于追肥期氨挥发量(P<0.05),占整个生育期氨挥发量分别为58.7%和41.3%。在180 kg/hm2氮肥水平时,海绵吸收法与真空抽气法测定的氨挥发数量无显著性差异。冬小麦季的氨挥发控制,应该重点通过优化氮肥施用数量,主要在基肥期进行控制。田间生产中,采用海绵吸收法和真空抽气法监测氨挥发应考虑不同施肥水平下的高估。 康飞 孟凡乔关键词:冬小麦 氨挥发 氮肥量 施肥时期 碳氮比对鸡粪堆肥腐熟度和臭气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30 2020年 为确定鸡粪堆肥最优碳氮比(C/N比),该研究以新鲜鸡粪为堆肥原料,添加玉米秸秆调节初始C/N比为14、18和22进行好氧堆肥,研究不同C/N比对鸡粪堆肥腐熟度和臭气排放(NH3和H2S)的影响。结果表明:C/N比为14的处理堆肥产品未腐熟,C/N比为18和22的处理均达到腐熟。C/N比为18的处理NH3累积排放量和总氮(TN)损失率最高;C/N比为18~22时,C/N比越高,NH3累积排放量和TN损失率越低。C/N比为14的处理H2S累积排放量和总硫(TS)损失率最高;C/N比为18和22的2个处理,H2S累积排放量显著降低,且无显著差异。此外,C/N比为18处理的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在整个堆肥过程中显著高于C/N比为14和22处理。堆肥的理化指标、臭气排放与微生物群落之间的相关性分析表明,高温、高pH值和缺氧环境会增加Firmicutes丰度,进而促进NH_3和H_2S的排放,相反地,低温、低pH和氧气充足的环境更有利于Actinobacteria增殖,有利于减少NH3和H2S的排放。综合考虑堆肥产品腐熟度和臭气减排效果,建议低C/N比鸡粪堆肥的初始C/N比为18~22。当秸秆资源不足时,建议初始C/N比为18;秸秆资源充足时,建议初始C/N比为22。 马若男 李丹阳 亓传仁 李国学 王国英 刘燕 孙少泽 袁京关键词:堆肥 挥发性物质 C/N比 腐熟度 微生物群落 基于Web of Science和万方专利对土壤酸化和改良材料研究的计量分析 被引量:11 2021年 为探索土壤酸化和改良材料应用现状,本文以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和万方专利数据库为基础,以“acid soil”or“soil acidi”为检索式检索1990—2019年的期刊论文,以“酸化、酸性土壤改良剂、调理剂”为主题词检索2010—2019年的发明专利,分别检索出10193篇期刊论文和297篇发明专利,采用VOSviewer、CiteSpace和HistCite等可视化软件对关键词、期刊、作者、机构、国家等字段进行共现、共被引和引文分析等。结果表明土壤酸化及其改良材料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进一步加强土壤酸化及其改良研究对土壤基础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研究领域聚焦于土壤酸化的生物化学过程、土壤铝毒及其防治、土壤重金属活化及其钝化、土壤酸化及其改良材料应用4大方面;近10年来,土壤酸化改良主要聚焦于石灰、农业废弃物/副产品、工业废弃物/副产品和矿物类等热点改良材料,而生物质炭、天然高分子、腐植酸盐和微生物菌剂等新型热点材料越来越受到学者的关注;高产国家美国、中国和澳大利亚等农业大国合作关系密切;高产机构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大学和西澳大学等机构有密切合作关系;高产作者Baligar V C,Xu R K,Fageria N K等有密切合作关系。本研究有助于全面了解土壤酸化及其改良研究领域现状和趋势,为土壤酸化调控和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参考和依据。 康飞 杜学军 胡树文 任雪芹关键词:土壤酸化 碳氮投入对4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磷含量及胞外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3 2023年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磷素循环特征存在差异性,土壤有机磷在酶解作用下的生物转化是磷素循环过程的重要环节。外源碳氮的投入可能改变土壤磷素的生物转化,对于提高土壤磷素生物活性具有关键作用。为研究外源C、N对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有机磷和胞外酶活性的影响,采用设施菜田、粮田、草地、森林4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分别设置对照(CK)、葡萄糖(G,500 mg/kg土壤)、硝酸钾(N,300 mg/kg土壤)、葡萄糖和硝酸钾(GN,500 mg/kg葡萄糖土壤和300 mg/kg硝酸钾土壤)4个处理,进行室内培养试验,研究外源碳氮添加对土壤有机磷和速效磷含量及磷酸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处理相比,添加碳源显著提高了菜田和森林土壤有机磷含量,分别提高了89.7%,40.6%;添加氮源,菜田土壤速效磷增加了14.2%,森林土壤速效磷降低了14.0%;与对照CK相比,添加碳源草地和森林土壤中碱性磷酸酶活性分别降低35.9%,25.5%,但其对菜田和粮田土壤中的碱性磷酸酶活性无显著影响;同时添加外源碳氮相较于CK处理增加了4种土壤的β-葡萄糖苷酶活性,且在菜田和草地土壤中差异显著;在添加碳源的基础上,氮源添加降低草地和森林土壤CO_(2)累积排放量分别达19.7%,16.5%,但对菜田和粮田土壤的CO_(2)累积排放量无显著影响。综上所述,在菜田、粮田土壤中,外源碳氮投入后土壤胞外酶活性提升,将有机磷更多地矿化为无机磷,土壤有机碳的含量为影响有机磷在土壤中矿化的主要因素;在草地、森林土壤中,外源碳氮的投入降低了碱性磷酸酶的活性,减缓了有机磷的矿化过程,因此,磷酸酶的活性为影响该土壤有机磷矿化的主要因素。 赵媛媛 靳嘉雯 陈硕 张帅 金予溦 江佳艺 郝祥蕊 张德龙 陈清关键词:土壤磷 Β-葡萄糖苷酶 华北平原潮土区粮田氮淋失阻控措施及效果分析 被引量:9 2021年 华北平原潮土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改革开放40多年来该区农业经历了以高水肥投入为主要特征的集约化进程,相应的氮淋失导致的面源污染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不断加剧。本研究针对华北平原潮土为主要类型的粮田,对过去40多年间主要研究文献进行全面分析,梳理氮肥和水分投入与氮淋失之间的定量关系,比较主要农田管理措施对氮淋失的阻控效果及其机理,以期为我国农业面源污染提供决策支持。研究发现,氮肥和灌溉是影响华北平原潮土区粮田氮淋失的主要因素,其中氮淋失与氮盈余量之间呈指数关系,比与施氮量的指数关系更显著。基于机器学习的随机森林回归模型能够考虑包括施肥、灌溉、土壤条件和气象等多因素对氮淋失的影响,未来在定量预测中有较好前景。同等氮肥投入条件下,由于氮供应与作物吸收契合度高,有机无机配施能显著降低氮淋失。以缓控释肥、尿酶和硝化抑制剂为代表的肥料增效剂可以降低约1/3的氮淋失,值得重点推广应用。秸秆还田可以实现包括提高土壤有机物和微生物氮库、增加无机氮缓冲容量等综合效益,有利于降低氮淋失风险(降低比例达10%),但免耕的阻控效应较低且呈现较大不确定性。调整种植制度、休耕、间作套种和种植填闲作物等措施会影响粮食产量,推广过程中应慎重。氮淋失的阻控效果更多受到社会、经济和政策等因素的影响,今后应采取包括生态补偿等手段发挥农民主动性,从政策和法律法规层面创造实施氮淋失阻控措施的社会环境。 孟凡乔 王坤 肖广敏 王开永 胡正江 张海霞 许秀春 张薇 杨轩关键词:粮田 氮淋失 施氮肥 肥料增效剂 生态补偿 垃圾分类背景下北京市厨余垃圾理化特性变化 2020年5月1日,北京市新修订的《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随着分类工作的开展,全市厨余垃圾分出率大大提高。对比了北京市实施垃圾分类政策前后厨余垃圾的物理组成及理化性质的变化。结果表明:目前北京市厨余垃圾分出率... 肖悦 王丹彤 梁雄英 李国学 马若男 袁京关键词:垃圾分类 厨余垃圾 化学特性 资源化 桓台县冬小麦和夏玉米秸秆长期还田的生态效益分析 被引量:13 2020年 山东省桓台县作为江北第一个“吨粮县”,1980年以来农业集约化得到了快速发展。随着燃料需求的减少以及畜牧养殖与作物生产的分离,作物秸秆处理已日益成为当地农民和技术人员面临的巨大挑战。该地区冬小麦和夏玉米秸秆从1980年开始,还田比例逐步增加,到2010年两季秸秆接近全部还田。我们查阅年鉴数据,结合长期定位试验,收集相关数据计算和分析桓台地区1980—2014年期间的作物和秸秆产量、秸秆养分含量、土壤养分及有机碳状况、温室气体排放和氮淋溶等,并对秸秆还田的农田生态效应进行系统评估。研究发现,到2014年,两季秸秆还田对N、P、K养分的贡献率(即还田秸秆养分量与还田秸秆和肥料养分总量的比值)分别为19.3%、15.8%和59.8%。随着秸秆还田量的增加,土壤有机碳(SOC,0—20 cm)含量从(7.8±1.6)g/kg(1980年)增加到(11.0±2.3)g/kg(2014年),土壤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分别提高了134.0%、138.5%和62.2%。秸秆还田可以降低农田氮素损失,2010年代全县县域内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为24528 Mg CO2-eq a^-1,氨挥发和氮淋溶分别减少156.4 Mg N hm^-2和287.4 Mg N hm^-2。综上,秸秆还田能显著改善农学和环境效益,提高土壤固碳减排潜力,降低氮素投入量并减少氮素损失。今后农业生产中,在直接还田基础上,秸秆综合利用可以进一步优化(如进行堆肥或替代畜牧饲料等),从而增加秸秆还田的经济和环境效应。 张鑫 李菁园 孟凡乔 吴文良 李洪波 胡正江关键词:集约化农业 土壤有机碳 生态效应 放射性废水典型核素去除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022年 重点分析了膜分离技术中微滤、超滤、纳滤和反渗透在放射性废水处理中的研究现状,总结了不同种类膜在处理放射性废水中的优势和待解决的问题。总体而言,膜技术在处理放射性废水中的表现良好,应用前景广阔,但新型膜材料研发、膜技术与其他工艺组合以及膜污染问题尚需进一步研究。 赫东煜 李研 王钰淇 宫艳玲 张悦 赵长伟关键词:放射性废水 核素 膜技术 纳滤 反渗透 不同价态铬和土壤理化性质对大麦根系毒性阈值的影响 被引量:9 2020年 三价铬和六价铬的化学性质不同,对植物的毒性也不同,但我国土壤质量标准中铬的限值未区分三价和六价.因此,选取8种土壤,基于土壤溶液中铬的变化趋势,通过模型计算,分析8种土壤中土壤性质对大麦根部Cr(Ⅲ)和Cr(Ⅵ)毒性阈值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价态铬和土壤性质对大麦根长的影响均显著.同一土壤条件下,Cr(Ⅲ)的10%抑制浓度的毒性阈值(EC10)、半抑制浓度(EC50)和无观察效应浓度(no-observed-effect concentrations,NOEC)显著高于Cr(Ⅵ), Cr(Ⅲ)的EC50比Cr(Ⅵ)高2.8~101.7倍.添加Cr(Ⅲ)时,EC50的变化范围为298.8~2 014.1 mg·kg^-1, 8种土壤间相差6.7倍;添加Cr(Ⅵ)时,EC50的变化范围为8.0~126.6 mg·kg^-1, 8种土壤间相差15.8倍.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土壤pH和土壤有机质是影响铬对大麦根部毒害的主要因子,而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和土壤黏粒含量对铬的毒性无显著影响.当Cr(Ⅲ)添加量低于1 280 mg·kg^-1时,其土壤溶液中铬的质量浓度均低于检测限;而在Cr(Ⅵ)添加量高于40 mg·kg^-1时土壤溶液中能检测到铬的存在.因此,土壤固定Cr(Ⅲ)的能力显著强于Cr(Ⅵ),土壤中Cr(Ⅵ)的生物毒性显著高于Cr(Ⅲ),土壤理化性质对铬的生物毒性影响显著. 付平南 贡晓飞 罗丽韵 王琪 李花粉关键词:土壤特性 大麦 生态毒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