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澳凌水产种业科技有限公司 作品数:28 被引量:34 H指数:4 相关机构: 上海海洋大学 深圳市澳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镇江华优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 上海市科技兴农推广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农业科学 生物学 文化科学 更多>>
不同放养密度对河蟹生长性能的影响 2023年 于2021年2—11月开展了不同放养密度对纯雄河蟹生长性能的影响试验。设置2个不同密度组,分别为密度Ⅰ组(2只/m2)、密度Ⅱ组(3只/m2)。结果表明,河蟹平均体质量、质量增加率及特定生长率与蟹种放养密度呈负相关关系,其中9月份时密度Ⅰ组个体的平均体质量显著高于密度Ⅱ组个体(P<0.05);河蟹性腺发育速度同样与蟹种放养密度呈负相关关系,性腺发育期间密度Ⅰ组个体的生殖蜕壳率及性腺指数均高于密度Ⅱ组个体,但差异并不显著(P>0.05);试验结束后,密度Ⅰ组个体平均体质量及最终成活率均高于密度Ⅱ组,与之相反,密度Ⅰ组最终产量及饵料系数均低于密度Ⅱ组,但两密度组之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指出,高密度养殖可以提高河蟹养殖产量,但会影响河蟹平均规格及成活率,因此需要根据实际需求,合理选择蟹种放养密度。 孔娣 曹正华 荆晶 吴旭干 姜晓东关键词:中华绒螯蟹 放养密度 一种鱼类长途运输保护箱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鱼类长途运输保护箱,包括保护箱体,所述保护箱体的顶部设有密封盖,所述密封盖的四周铰接有电磁锁,且密封盖的顶部设有电控盒,且密封盖的内壁顶部安装有照明灯,所述保护箱体的内部设有陶瓷板,所述保护箱体与陶瓷板之... 王平川 郑海地 苏念 苏玉晶文献传递 中华绒螯蟹二龄早熟和晚熟品系第三代成蟹可食率和生化组成的比较研究 本文采用养殖实验、活体解剖和生化分析方法,测定和比较了中华绒螯蟹(以下简称河蟹)二龄早熟和晚熟品系第三代(G3)成蟹的可食率和常规营养成分,并采用未经选育的河蟹养殖群体作为对照组。 王海宁 姜晓东 吴旭干 郑海地 龙晓文 成永旭关键词:中华绒螯蟹 遗传选育 可食率 一种水产养殖运输车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水产养殖运输车,包括水产运输车厢,所述水产运输车厢的内部设有多组定向轨道,且水产运输车厢的底壁上位于每组定向轨道之间安装有电磁锁,所述定向轨道的上方架设有水产运输箱,所述水产运输车厢内部的顶部架设有曝气机... 王平川 郑海地 苏念 苏玉晶文献传递 野生和野生亲本子一代大眼幼体在扣蟹阶段养殖性能的比较 被引量:3 2019年 通过养殖实验,比较野生捕捞大眼幼体(G0)和野生亲本人工繁育大眼幼体(G1)在扣蟹养殖阶段的生长、成活率、早熟率和最终产量等指标,结果显示:(1)无论雌体还是雄体,野生群体在扣蟹阶段的平均体质量一直低于野生子一代群体,其中雌体120和150日龄时规格差异显著(P <0. 05);(2)两群体的增重率(weight growth rate,WGR)均呈下降趋势,且野生群体在扣蟹阶段的WGR总体低于人工繁育群体,仅雌体150~180日龄及180~210日龄这两个时间段内高于人工繁育群体;特定增长率(specific growth rate,SGR)变化趋势及差异性与WGR类似;(3)野生群体养成扣蟹的最终平均规格和一龄早熟率均低于人工繁育群体,但平均成活率和最终产量却高于人工繁育群体;(4)野生群体养成的最终扣蟹体质量主要集中于0~4. 00 g(36. 76%),并且显著高于野生G1人工繁育群体(P <0. 05),人工繁育群体体质量主要集中于4. 00~5. 99 g(26. 93%)和6. 00~7. 99 g (25. 43%)这两个范围内,两群体扣蟹在≥12 g体质量范围内的占比均较低,分别为8. 46%和7. 60%。野生亲本繁育子一代的大眼幼体在扣蟹阶段的平均体质量较大,但成活率和平均产量相对较低。通过养殖实验初步比较了两种不同来源的野生大眼幼体在扣蟹阶段的养殖效果,为合理选育和利用野生大眼幼体提供实践依据。 王海宁 姜晓东 邓登 吴旭干 王少兵 成永旭关键词:大眼幼体 亲本 养殖性能 野生 长江水系和闽江水系野生中华绒螯蟹子一代在扣蟹阶段养殖性能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3 2019年 为探究长江水系和闽江水系中华绒螯蟹野生亲本子一代在扣蟹阶段的生长速度和养殖效果差异,在相似的池塘网箱条件下,将两个地理种群野生中华绒螯蟹所孵化的大眼幼体培育至扣蟹,比较了这两个地理种群扣蟹的平均体质量、体质量增长率和特定生长率在养殖期间的变化情况,并进一步比较了其成活率、1龄性早熟率和最终产量的差异。试验结果显示:(1)闽江种群亲本子一代在大眼幼体至仔蟹阶段的生长速度略低于长江种群,但差异不显著( P >0.05);(2)闽江种群亲本子一代在仔蟹至扣蟹养殖阶段的体质量始终低于长江种群,其中10月份和11月份两个种群雄蟹的体质量差异显著( P <0.05),养殖期间闽江种群的体质量增长率和特定生长率整体略低于长江种群,但无显著差异( P> 0.05);(3)闽江种群中华绒螯蟹的体质量、最终产量和1龄性早熟率均低于长江种群,其中整体性早熟率和雄蟹体质量差异显著( P <0.05),成活率的差异则相反,且闽江种群雄蟹的成活率显著高于长江种群。结果表明,闽江水系中华绒螯蟹野生亲本子一代在扣蟹阶段的生长速度和最终产量均低于长江种群,但其成活率较高,且1龄蟹的性早熟率相对较低。 周永昌 姜晓东 王海宁 邓登 成永旭 吴旭干关键词:中华绒螯蟹 子一代 扣蟹 养殖性能 中华绒螯蟹微卫星多重PCR体系的建立及其亲子鉴定应用 被引量:5 2018年 利用自主开发的微卫星标记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进行微卫星多重PCR体系构建,最终成功建立4组多重体系,每组体系包含4个微卫星位点,并成功应用于3个家系的亲子鉴定中。结果显示:(1)本研究筛选的16个微卫星标记,平均观测杂合度为0.8206,平均期望杂合度为0.8164,平均多态信息含量为0.7927,具有丰富的多态性;(2)运用Cervus 3.0软件对已知系谱信息的3个中华绒螯蟹家系共95个子代个体进行亲子鉴定分析,结果显示,选用任意两组微卫星多重PCR体系时,累积实际正确鉴定率均超过94.74%;使用任意三组微卫星多重PCR体系时,累积实际正确鉴定率均大于98.95%;使用四组微卫星多重PCR体系时,累积实际正确鉴定率达到100%。并且当选用组合1、2和组合3,或者选用组合1、3和组合4时,对3个家系的累积正确鉴定率达到了100%,因此选用这些组合不但可以获得准确的系谱信息,还能减少工作量,降低成本。本研究构建的微卫星多重PCR体系能为中华绒螯蟹的种群选育和家系管理提供便捷、高效的途径。 肖起珍 刘青 李清清 郑海地 吴旭干 成永旭关键词:中华绒螯蟹 微卫星 多重PCR 亲子鉴定 一种池塘养殖水产的打捞设备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池塘养殖水产的打捞设备,包括底座、支撑横梁和打捞网框,所述底座与支撑横梁之间通过支撑杆连接,所述支撑横梁的底部安装有电动缸,所述支撑横梁的底部靠近电动缸的两侧固定有投料箱,所述电动缸的底端通过螺杆与打... 王平川 郑海地 苏念 苏玉晶文献传递 中华绒螯蟹二龄早熟和晚熟品系第三代成蟹可食率和生化组成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8 2018年 采用养殖实验、活体解剖和生化分析等方法,以未经选育的中华绒螯蟹(以下简称河蟹)养殖群体作为对照组,测定和比较了河蟹二龄早熟和晚熟品系第三代(G3)成蟹的可食率和常规营养成分。研究结果显示:(1)在体重接近的情况下,无论雌雄,三群体成蟹的性腺指数、出肉率和总可食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但二龄晚熟群体雌蟹的肝胰腺指数显著大于二龄早熟群体(P<0.05);(2)就雌体常规生化组成而言,三群体肌肉、肝胰腺和性腺的水分、粗蛋白、粗脂肪和灰分含量都没有显著差异(P>0.05),尽管二龄早熟品系肝胰腺中的粗脂肪含量明显高于二龄晚熟品系,但是两者统计学上无显著差异;(3)就雄体常规生化组成而言,二龄早熟品系生殖系统(含量精巢、副性腺和输精管)中粗蛋白和灰分显著高于晚熟品系(P<0.05),雄体肌肉、肝胰腺和性腺中的其余指标均没有显著差异性(P>0.05)。综上,整体上遗传选育对二龄早熟和晚熟品系G3成蟹的组织系数、可食率和可食部位中的常规营养成分影响不大,其中仅二龄早熟G3雄体的肝胰腺指数显著低于二龄晚熟品系而其生殖系统中的粗蛋白和灰分含量显著高于二龄晚熟品系。 王海宁 姜晓东 吴旭干 郑海地 龙晓文 成永旭关键词:中华绒螯蟹 遗传选育 可食率 一种水产养殖用换氧设备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水产养殖用换氧设备,包括底座,所述底座的上方安装有密封壳,所述密封壳的内部安装有智能电路板,所述智能电路板的顶部设有充电接口,且智能电路板斜上方设有氧气传感器,所述智能电路板的下方设有蓄电池,所述蓄电池的... 王平川 郑海地 苏念 苏玉晶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