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防沙治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作品数:63 被引量:611H指数:15
相关作者:邹学勇严平伍永秋郑影华王雯更多>>
相关机构: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河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61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8篇天文地球
  • 23篇农业科学
  • 6篇环境科学与工...
  • 3篇历史地理
  • 2篇生物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水利工程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文学
  • 1篇理学

主题

  • 9篇风沙
  • 8篇土壤
  • 7篇粒度
  • 5篇沙地
  • 5篇粒度特征
  • 5篇风沙活动
  • 4篇地表
  • 4篇沙尘
  • 4篇沙丘
  • 4篇气候
  • 4篇京津风沙源
  • 4篇灌丛沙堆
  • 4篇风蚀
  • 3篇植被
  • 3篇土地利用
  • 3篇气候变化
  • 3篇毛乌素沙地
  • 3篇化学元素
  • 3篇公路
  • 3篇黑土

机构

  • 63篇北京师范大学
  • 6篇中国林业科学...
  • 4篇中国科学院
  • 4篇西北师范大学
  • 4篇陕西师范大学
  • 3篇中国科学院西...
  • 2篇河北师范大学
  • 2篇佛山大学
  • 2篇首都师范大学
  • 2篇太原师范学院
  • 2篇重庆师范大学
  • 1篇长江科学院
  • 1篇兰州大学
  • 1篇鲁东大学
  • 1篇宁夏大学
  • 1篇华南师范大学
  • 1篇甘肃省治沙研...
  • 1篇清华大学
  • 1篇青海省农林科...
  • 1篇南京信息工程...

作者

  • 14篇严平
  • 14篇伍永秋
  • 11篇邹学勇
  • 10篇张春来
  • 8篇汪言在
  • 7篇程宏
  • 6篇潘美慧
  • 5篇哈斯
  • 4篇刘连友
  • 4篇吴波
  • 4篇李小妹
  • 4篇董一帆
  • 4篇吴晓旭
  • 4篇吴伟
  • 4篇钱瑶
  • 3篇张国明
  • 3篇亢力强
  • 3篇张萍
  • 3篇朱孟郡
  • 3篇杨硕

传媒

  • 16篇中国沙漠
  • 5篇水土保持研究
  • 4篇地理研究
  • 4篇干旱区地理
  • 3篇科学通报
  • 3篇地理科学
  • 2篇干旱区资源与...
  • 2篇地球科学进展
  • 2篇北京师范大学...
  • 2篇第四纪研究
  • 2篇应用基础与工...
  • 1篇资源科学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工程热物理学...
  • 1篇土壤学报
  • 1篇环境科学
  • 1篇地理科学进展
  • 1篇水土保持通报
  • 1篇冰川冻土
  • 1篇沉积学报

年份

  • 5篇2023
  • 4篇2022
  • 4篇2020
  • 2篇2019
  • 4篇2018
  • 1篇2017
  • 4篇2016
  • 1篇2015
  • 3篇2014
  • 5篇2013
  • 2篇2012
  • 6篇2011
  • 5篇2010
  • 6篇2009
  • 4篇2008
  • 5篇2007
  • 2篇2006
6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青海湖湖东沙地沉积记录的全新世以来风沙活动变化被引量:9
2018年
青海湖湖东沙地典型剖面的AMS14C测年数据表明该剖面记录了当地约10 ka BP的风沙活动及环境变化。对沉积物的粒度组成特征、粒度参数、粒度环境敏感指标等分析,并结合沉积物磁化率和青海湖盆地相关研究中风成砂、黄土和弱发育古土壤、古土壤的OSL、AMS14C年代数据等,进行全新世以来的风沙活动及气候环境变化讨论。结果表明:(1)粗颗粒敏感组分(138~156μm)可以用来指示风沙活动的强弱,细颗粒敏感组分(2~5μm)可以用来指示成壤作用。(2)10~9ka青海湖盆地气候状况较全新世之前略有好转,暖湿程度增加,部分区域开始发育古土壤,但总体上古土壤、弱发育古土壤、黄土、风成砂共存;9~4.2 ka青海湖盆地水热组合条件较好,风沙活动弱,大部分沙丘固定成壤,但9~8 ka和4.2 ka左右风沙活动较为频繁的特征可能指示了8.2 ka和4ka冷事件;4.2 ka之后特别是2 ka之后风沙活动显著增强,气候朝干冷化发展。
吕志强鲁瑞洁刘小槺杜婧杜婧李腾飞
关键词:粒度风沙活动
西拉木伦河流域地表沉积物粒度、化学元素分布特征被引量:4
2017年
通过对内蒙古西拉木伦河流域沉积物的采样分析,结果表明:西拉木伦河地表沉积物的粒度组成以63~250μm粒径为主,粒度特征表现出一定的风成特点;化学组成以Si、Al为主,与上陆壳平均化学组成相比,除Si O_2、Co、As Ni、Ba、Ce等元素外,均处于不同程度的亏损;不同河段沉积物粒度参数、化学元素的分布具有一定相似性,且化学元素含量之间存在高度的相关性,均表明其具有相似的的物源;不同河段A-CN-K图解及CIA(化学蚀变指数)揭示了西拉木伦河不同河段地表物质化学风化程度均较低,处于较弱的去Na、Ca阶段。不同河段化学风化程度差异与其局地气候及地貌格局息息相关;不同地貌单元沉积物粒度组成、地球化学过程的递变规律与距河道远近、地貌、植被等因素有关;西拉木伦河平均粒径与一些元素的相关性,说明粒度和化学元素之间存在一定关系。总之,在不同空间尺度上,西拉木伦河地表沉积物理化特征的分异实质上反映了风动力和水动力的差异性分选。该研究对于构建风水两相沉积物综合判别指标等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
李小妹严平钱瑶吴伟
关键词:粒度化学元素风化过程
中国海岸风沙沉积记录的环境变化
2022年
海岸是陆、海、气相互作用的地带。海岸风沙沉积是这一特殊动力环境的产物,是研究海岸环境演变及海平面变化的良好信息载体。中国海岸主要存在3种风沙沉积,分别为“老红砂”、沙丘岩及海岸沙丘。本文通过比较已报道的风沙堆积的物质组成、地层变化等,进一步总结了海岸风沙沉积的特征;选择已开展绝对测年的沉积剖面,利用概率密度函数分析了风沙沉积年代的分布特征,考察了中国海岸风沙活动历史,结合其他气候记录,探讨了不同地质历史时期海岸风沙堆积的关键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老红砂”沉积主要记录了冰期-间冰期尺度的风沙活动,在120 ka BP前后、73—55 ka BP等时期,风沙活动主要与海平面下降时陆架提供的丰富沙源和强盛的冬季风有关;而在105 ka BP、80 ka BP前后,风沙活动与高海平面时期丰富的沙源或季风气候的季节性增强有关;55 ka BP以来风沙活动强度降低更多地反映了沉积记录保存环境的变化,末次冰期海岸风沙沉积大多分布在现代海面之下,并不代表实际的海岸风沙活动减弱。相比之下,海岸沙丘沉积所记录的风沙活动主要发生在近3000 a,可能与中国海岸冬季风的增强有关。
贾虹孙智妍谢金明陈杰郑影华强明瑞
关键词:海岸风沙风沙活动环境变化
粤北石漠化地区137Cs分布特征与背景值研究被引量:8
2007年
土壤侵蚀是决定土壤中^137Cs含量及其再分配的主要因素。粤北岩溶山区^137Cs背景值为1433.60±131.40 Bq/m^2,低于北半球的平均值,^137Cs剖面分布基本符合指数分布型式。石漠化地区土壤137Cs活度平均为6.54±0.57 Bq/kg,土壤中^137Cs水平随石漠化程度增加有先降低然后升高的趋势,表明在重度石漠化阶段。
张素红李森严平魏兴琥高尚玉
关键词:背景值
呼伦贝尔沙质草原风蚀坑积沙区沉积物理化性质的变化
风蚀坑的出现及其下风侧风沙流蔓延、堆积是呼伦贝尔草原近地面风沙活动的主要形式。本文选择呼伦贝尔沙质草原平缓草地的风蚀坑,分析风蚀坑积沙区各样带的土壤理化性质特征。结果表明,风蚀坑积沙区沉积物以中、细砂为主(占80%以上)...
张萍哈斯
关键词:风蚀坑沙质草原植被类型
文献传递
采用不同方法测量切沟的误差分析被引量:6
2008年
使用卷尺测量切沟的体积和面积是研究土壤侵蚀中最常用也是传统的测量方法,着重分析使用卷尺测量切沟时,测得切沟体积的误差。其误差主要包括由卷尺精度限制而导致的误差,以及由测量原理所造成的系统误差。运用误差传递公式计算由卷尺精度限制导致的误差,这种误差与测量相邻横截面的间隔长度无关,只与测量仪器即卷尺有关;对于不同的切沟,卷尺精度导致的误差占所测切沟体积的百分比也基本相同,不到2%。由测量原理造成的系统误差又可分为两种:由于横截面不规则造成的系统误差,最多可达到体积的2%;由于相临2个横截面之间形状不规则造成的系统误差。在野外测量的时候,每次测量距离保持在10 m左右比较合适。卷尺测量与差分GPS测量的切沟体积的比较表明,单次测量误差较大,在10%左右,而两次测量的体积差,即两种方法所得的切沟体积的年际变化量相差不大,说明用卷尺测量切沟体积的年际变化是有效的。
尹佳宜伍永秋汪言在
关键词:误差分析
利用虚拟插钎对切沟沟底不同部位短期变化的初步研究被引量:7
2010年
插钎法是研究侵蚀的常用方法,但精度不高且易受人为因素影响。文章探讨以虚拟插钎点代替实物插钎的可行性,并对黑龙江鹤北小流域的一条切沟沟底高程的年际变化进行研究。对研究所需的DEM精度进行检验,其能达到cm级,满足研究需求。研究发现,切沟头部为沟底下切最剧烈的区域,而在降雨偏少的年份,主要的堆积区域在切沟的中上部和中下部,沟尾部无论降雨强弱,变化最细微。
董一帆伍永秋
关键词:DEM
东北漫岗黑土区地形因子对浅沟侵蚀的影响分析被引量:37
2007年
浅沟侵蚀是坡耕地上重要的产沙方式之一,地形是控制其发生及发展的关键因素。通过对东北漫岗黑土区两个小流域的地形因子和浅沟侵蚀进行相关分析发现,浅沟长度、侵蚀体积与坡面长度呈显著相关,与汇水面积也有较好的相关。根据地形临界理论,确定了研究区浅沟和切沟侵蚀发生的地形临界(S-A)关系:SEG=0.052A-E 0G.148和SG=0.072 A-G 0.141,可以用来预测小流域内可能发生浅沟侵蚀以及浅沟向切沟侵蚀转变的部位。在地形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预测浅沟长度的回归模型,交叉验证表明模型对单条浅沟长度的预测误差较大,平均误差37%;而预测浅沟总长度效果较好,预测浅沟总侵蚀量与实测值的误差也只有6%。
张永光伍永秋刘洪鹄刘宝元
关键词:浅沟侵蚀典型黑土区
近20年祁连山地区土地荒漠化时空演变分析——以张掖市为例
2022年
为了有效开展祁连山地区土地荒漠化的防范和治理,以甘肃省张掖市为研究区,基于2000—2020年遥感数据对研究区内土地荒漠化进行长时间序列监测,以归一化植被指数指标表征土地荒漠化,揭示土地荒漠化时空格局演变特征,并运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识别土地荒漠化变化驱动机制。结果表明:近20年间研究区土地荒漠化面积整体呈现下降趋势,荒漠化土地总体呈现“北高南低、西高东低”的分布特征;极重度荒漠化是主要的转出者,而轻度荒漠化和中度荒漠化是主要的转入者;气温、降水等内部驱动因素是土地荒漠化最重要、最根本的影响因素,人口数量、耕地面积、牲畜数量及荒(沙)地造林面积是土地荒漠化最直接的影响因素。研究结论:祁连山地区土地荒漠化的形势整体向好的方向发展,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一系列政策与治理项目对区域生态恢复与建设和遏制土地荒漠化具有重要作用。
程东林王雯王雯刘芳堉
关键词:土地荒漠化植被覆盖度
京津风沙源土壤风蚀时空格局及其演化被引量:3
2023年
为了控制土壤风蚀及其产生的沙尘释放对京津地区大气环境的影响,中国政府于21世纪初实施了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通过植树种草、轮牧禁牧、土地利用优化等措施,丰富了区内生物多样性,提高了区内植被盖度,生态环境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基于野外调查、室内实验、遥感影像反演以及气象数据,本文采用《全国水土流失动态监测规划(2018~2022年)》和《区域水土流失动态监测技术规定(试行)》中指定的土壤风蚀模型,计算了京津风沙源治理以来典型年份、土地利用变化和气候变化共计3种情形下土壤风蚀,揭示了京津风沙源土壤风蚀模数和强度的时空格局及其演化规律,明确了土地利用变化、气候变化对京津风沙源土壤风蚀时空格局的影响,发现气候变化导致风蚀模数和面积的变率,与当年对应的变率相当,大于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此外,土地利用变化情形风蚀面积总体减少,尤其是2010~2015年间减小了4.10%,说明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效益评估以及优化布局提供科学依据.
赵晓萌程宏蒋宁邹学勇邹学勇蒋玲梅吴波贺伟伟
关键词:京津风沙源风蚀气候变化土地利用变化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