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近红外光谱术(functional near infrared spectroscopy,fNIRS)是一种基于大脑血液光学吸收测量的无创神经成像技术,但目前尚未有关于脑激活程度与时间的研究。通过对特定运动想象任务下近红外数据的分析,探讨了脑激活程度与任务重复时间之间的关系。共有20名被试参与实验研究,在数据采集和预处理后,通过绘制各实验数据的地形图及脑激活程度随实验天数变化的折线图,探究了实验过程中脑激活程度的变化。随着实验的进行,每种任务引起的脑激活程度逐渐下降,下降速度与任务难度有关,任务难度越大,则脑激活程度下降到较低水平所用的时间越长,一般在三天后达到较为稳定的状态。因此,在进行脑机接口(brain-computer interface,BCI)实验研究时,需要考虑随时间变化的脑功能活动的影响。研究结果揭示了实验范式设计及实验进程对采集数据的影响,对实验数据的分析有一定辅助作用。
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是一组临床、影像、病理综合征,主要累及颅内小血管,起病隐匿。CSVD与卒中、认知下降、情感障碍、步态异常及尿便失禁密切相关,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疾病负担和经济负担。但CSVD的致病机制仍不明确,临床诊断标准不统一,临床诊疗和试验研究面临重大挑战。本文旨在汇总当前CSVD的可能病因、发病机制和临床诊疗研究的进展及局限性,展望CSVD未来可能的临床研究方向。
脑小血管病(small vessel disease,SVD)是一类以脑内小血管受损为主的临床影像综合征,可能会导致卒中、血管性认知障碍、神经心理疾病与其他功能障碍等。自2013年血管性神经病变的影像报告标准(standards for reporting vascular changes on neuroimaging,STRIVE)发布以来,SVD的神经影像学特征得到了初步的分类与标准化。然而,在临床实践与科学研究中,对SVD影像特征的认识和应用仍存在诸多不一致和不规范之处。随着对SVD病理生理机制的深入探索与影像技术的不断进步,新的SVD影像特征和定量标志物被相继发现,为SVD的诊断和评估提供了更为全面且精准的信息。在此基础上,STRIVE-2应运而生,以期能更全面地揭示SVD对脑功能与结构的影响。为了规范中国SVD的神经影像学评估和诊断,本共识将在STRIVE-2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具体国情,对SVD的神经影像学特征进行深入解读,旨在推动SVD影像学诊断术语的标准化,提高临床诊断的准确性,进一步促进相关领域的研究与进步。
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是由各种病因影响脑内小血管所导致的一系列临床、影像、病理学综合征,其在国际上尚无统一诊断标准,症状轻微,故临床上主要根据神经影像学表现分为新近皮质下小梗死、假定血管源性腔隙、假定血管源性脑白质高信号、血管周围间隙、脑微出血、脑皮质表面铁沉积和脑萎缩。证据表明,CSVD可能与诸多神经心理学症状相关,然而,神经心理症状与CSVD发生和发展之间的关系目前尚不明确。本文对情感淡漠、疲劳、焦虑、抑郁和心理应激与CSVD影像学关系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