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海南大学海洋学院水产系

作品数:32 被引量:301H指数:11
相关作者:邢增祥唐泽锋苏文强刘美华更多>>
相关机构: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海洋学系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武汉市青年科技晨光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天文地球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31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0篇农业科学
  • 13篇生物学
  • 1篇天文地球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6篇对虾
  • 6篇盐度
  • 5篇凡纳滨对虾
  • 4篇石斑
  • 4篇石斑鱼
  • 4篇斑鱼
  • 3篇点带石斑鱼
  • 3篇养殖
  • 3篇饲料
  • 3篇组织学
  • 3篇组织学结构
  • 3篇繁殖
  • 2篇东寨港
  • 2篇养殖技术
  • 2篇生物学
  • 2篇人工繁殖
  • 2篇人工育苗
  • 2篇人工育苗技术
  • 2篇转氨酶
  • 2篇文昌鱼

机构

  • 32篇海南大学
  • 7篇华东师范大学
  • 5篇中国科学院
  • 3篇厦门大学
  • 2篇中国水产科学...
  • 2篇武汉工业学院
  • 1篇浙江海洋学院
  • 1篇上海海洋大学
  • 1篇海南高速公路...
  • 1篇海南东寨港国...
  • 1篇生物技术有限...

作者

  • 10篇周永灿
  • 8篇陈国华
  • 8篇张本
  • 6篇黄勃
  • 5篇李二超
  • 4篇陈雪芬
  • 4篇熊泽泉
  • 4篇陈立侨
  • 4篇曾嶒
  • 4篇王红勇
  • 3篇吴洪流
  • 3篇潘金培
  • 3篇苏永全
  • 2篇林琛
  • 2篇邢增祥
  • 2篇朱传华
  • 2篇欧宗东
  • 2篇王嫣
  • 2篇禹娜
  • 2篇刘立鹤

传媒

  • 10篇海洋科学
  • 3篇水产学报
  • 3篇海洋学报
  • 2篇科学养鱼
  • 1篇上海水产大学...
  • 1篇海洋渔业
  • 1篇海洋与湖沼
  • 1篇水产科技情报
  • 1篇水产科学
  • 1篇水生生物学报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海洋通报
  • 1篇动物营养学报
  • 1篇海洋水产研究
  • 1篇北京水产
  • 1篇热带海洋学报
  • 1篇水产研究
  • 1篇2007年中...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10
  • 2篇2009
  • 2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6
  • 6篇2002
  • 12篇2001
  • 4篇2000
  • 1篇1999
  • 1篇1996
3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两种盐度下凡纳滨对虾饲料中的最适动植物蛋白比被引量:4
2009年
试验研究了不同盐度下(3和22),以鱼粉和大豆浓缩蛋白为蛋白源,配制6种不同动植物蛋白比的饲料对凡纳滨对虾生长、成活和肝胰腺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影响,饲养试验为期40d。结果显示:(1)饲料动植物蛋白比可显著影响凡纳滨对虾增重率、成活率、肝体指数、肥满度和肝胰腺中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增重率随饲料动植物蛋白比升高而升高,但当饲料中动植物蛋白比升至29:8时,增重率不再明显升高,其它指标均先随饲料动植物蛋白比升高至一定程度,而后则稍有下降;(2)盐度22组对虾的增重率、成活率和肥满度显著高于盐度3组对虾,肝体指数却显著低于盐度3组,不同的盐度对凡纳滨对虾肝胰腺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不显著;(3)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盐度和饲料动植物蛋白比对凡纳滨对虾增重率、成活率和肝体指数存在显著交互作用,最大值分别出现在盐度22下全动物蛋白饲料组、盐度22下全动物蛋白和动植物蛋白为29:8的饲料组、盐度3下饲料动植物蛋白比为14:23的饲料组中;(4)Broken—Line分析表明,3‰盐度下凡纳滨对虾最适饲料蛋白比为29.12:7.79~30.29:6.71,盐度22时为26.05:10.95~29.03:7.44。结果提示,饲料中氨基酸的组成和含量会随配方中动植物蛋白配比而改变,且不同盐度下凡纳滨对虾对饲料中动植物蛋白比的要求有所不同,但配饵中适当的动植物蛋白比可以满足虾对各种氨基酸的适宜需求。因此,在养殖过程中,需结合实际的养殖环境和饲料蛋白源种类,来设计适宜的实用饲料配方,这样才能达到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李二超曾嶒禹娜熊泽泉陈雪芬刘立鹤陈立侨
关键词:凡纳滨对虾盐度动植物蛋白比饲料
不同环境条件下文昌鱼耗氧的比较被引量:4
2002年
王嫣朱锦天
关键词:文昌鱼耗氧
尼罗鳄在我国的引种与人工繁殖
2002年
周永灿
关键词:引种人工繁殖
埋植17α-甲基睾酮诱导点带石斑鱼性转化技术被引量:12
2001年
论述了埋植 17α 甲基睾酮诱导点带石斑鱼 (Epinephelusmalabaricus)性转化的方法 ,包括药物的处理、用量、手术操作等 .3龄的雌性点带石斑鱼经过 2次埋植外源激素手术转化为功能性雄鱼 ,139d后 5 8%可挤出精液 ,30 1d后 10 0 %可挤出精液 .功能性雄鱼用于人工繁殖 ,亲鱼自然产卵 ,1999~ 2 0 0 0年 2年内共孵出仔鱼710 3万尾 .所得仔鱼用于鱼苗培育 ,得到发育正常的幼鱼 .认为埋植外源激素诱导点带石斑鱼完成性转化的方法简便可行 ,能满足规模化人工繁殖的需要 .
陈国华张本
饲料蛋白质和维生素B_6对低盐度下凡纳滨对虾生长和转氨酶活力的影响被引量:6
2010年
本文旨在研究低盐度下饲料蛋白质和维生素B6水平对凡纳滨对虾生长、成活和肌肉中转氨酶活力的影响。根据凡纳滨对虾的营养需求,以不含维生素的酪蛋白为蛋白质源,配制成蛋白质水平为25.5%和40.8%的2种等能基础饲料,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和200mg/kg的维生素B6配制成4种试验饲料。试验选用480尾平均体重为(0.0144±0.0047)g的凡纳滨对虾,随机分为4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40尾。试验期间盐度为3‰,试验期30d。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200mg/kg的维生素B6可以显著提高凡纳滨对虾的增重率、成活率、肥满度及谷草转氨酶和谷丙转氨酶活力(P<0.05);虽然25.5%和40.8%的饲料蛋白质水平对凡纳滨对虾增重率、肥满度及谷草转氨酶和谷丙转氨酶活力均无显著影响(P>0.05),但40.8%蛋白质组对虾的成活率显著高于25.5%蛋白质组(P<0.05)。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饲料中维生素B6和蛋白质对低盐度下凡纳滨对虾各项测定指标均无显著交互作用(P>0.05)。结果提示,配制饲料时应同时满足凡纳滨对虾对蛋白质和维生素B6的营养需要量,期望只满足或提高其中的一种而节约另外一种营养素以获得凡纳滨对虾的最佳生长和成活率的方式是不可行的。
李二超曾嶒禹娜熊泽泉王悦如陈雪芬陈立侨
关键词:凡纳滨对虾维生素B6转氨酶
毛嵌线螺的研究 Ⅲ.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被引量:3
2001年
毛嵌线螺 (Cymatiumpileare)的消化系统包括口腔、食道、胃、肠、肛门、唾液腺和肝脏 .其头部有可伸缩的“Argobuccinum”型吻 ,口腔位于吻前端 ,其中有 1对颚片和 1条齿舌带 .颚片表面有整齐排列的小齿 ;齿舌的齿式为 :2·(7) 1·(5~ 6 ) 1 (5~ 6 )·1 (7)·2 .在食道中央有一膨大的嗉囊 ,它能暂时储存和初步消化食物 ;胃呈U形 ,腹面有 2个肝管的入口 ;肠较短 ,前肠的内壁上皮为复层柱状上皮 ,后肠的内壁上皮为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 .毛嵌线螺的唾液腺已特化为毒腺 ,其分泌的毒素对辅助捕食具重要作用 ;肝脏只有 1叶 ,为复管泡状腺 ,肝细胞内有线粒体、粗面型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和溶酶体等细胞器 .
周永灿曾水香苏永全
关键词:口腔肝脏消化腺
东寨港红树林区海水物理化学环境及其特征被引量:5
1996年
研究了海南东寨港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高、中、低潮区的海水物理化学环境周年变化及其与红树林生长的关系.本区海水透明度43.9±13.8cm、盐度31.01±0.81、pH值8.07±0.13、溶氧量5.87±0.58mg/L,均低于对照组.然而,海水温度26.7±0.9℃、化学需氧量4.00±0.23mg/L、硫化氢含量0.015±0.025mg/L、总氮含量2.239±0.620mg/L、活性磷酸盐含量1.117±0.452μmol/L、活性硅酸盐含量75.070±34.908μmol/L,均高于对照组.以上海水环境指标随红树林的消长呈季节性变化,显示出一定的特征.
张本陈雪芬邢谷潮刘美华章华忠陈国华卢子襄王恭礼
关键词:红树林物理化学特征
毛嵌线螺的研究Ⅰ.繁殖及幼虫发生特征被引量:14
2000年
毛嵌线螺( Cymatium pileare)的繁殖过程包括交配、产卵、孵育及幼虫从卵囊中游出等4个阶段.交配一般在产卵前10~15d进行,产卵后母体并不离开卵群,而是持续静伏在卵群的开口上进行孵育,直至其中的幼虫离开卵囊.温度和盐度对毛嵌线螺受精卵的发育有重要影响,在22~30℃的适宜温度区域内,将受精卵孵育成能自由生活的晚期面盘幼虫需438日度左右的总积温.毛嵌线螺受精卵的发育与其他前鳃类腹足动物相似,包括卵裂、囊胚期、原肠期及面盘幼虫期4个阶段.
周永灿陈国华潘金培
关键词:繁殖幼虫
MII三倍体杂色鲍生长优势的初步比较研究被引量:9
2002年
自1999~2001年在三亚市渔业贸易公司龙坡鲍鱼基地对热带、亚热带暖水型杂色鲍(Haliotisdiversicolor)三倍体诱导进行了初步探索研究 ,采用冷休克抑制第二极体方法获得MII三倍体杂色鲍的胚胎、鲍苗及成鲍 ,并比较了低温 :3 ,9 ,13 ,15℃及低温与药物相结合两种方式的变化情况 ,结果表明在水温13℃并结合药物刺激方法产生的三倍成活率、倍化率都比较高 ,适合于产业化推广。在2001年3~4月用此方法共培育MII三倍体杂色鲍1.4×105粒。三倍体与二倍体杂色鲍相比 ,在生长速度。
黄勃张本
东寨港红树林区大型底栖动物生态与滩涂养殖容量的研究 I.潮间带表层底栖动物数量的初步研究被引量:13
2002年
于2000年1~3月 ,对东寨港红树林区潮间带表层大型底栖动物进行调查 ,初步分析了东寨港红树林区潮间带表层大型底栖动物的生物量、密度等生态特点。研究结果表明 ,东寨港红树林区潮间带表层大型底栖动物平均生物量为120.38g/m2,栖息密度为80.53个/m2。
黄勃张本陆健健欧宗东邢增祥
关键词:东寨港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