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学出版社
- 作品数:90 被引量:117H指数:5
- 相关作者:徐雁华江振新傅玉芳张天志陈强更多>>
- 相关机构: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湖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东北大学出版社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文学艺术历史地理更多>>
- 两重形象的观照——许地山小说世界研究被引量:4
- 2002年
- 许地山小说有两重形象:一重是一个宗教意识笃信者形象;一重是一个人道主义诚信者形象,而并不是以往评论者言及的仅一重形象。宗教意识贯穿整个小说世界,是小说世界的主体意识;人道主义涉及小说世界各个角落,是小说世界不可或缺的思想核心。
- 江振新
- 关键词:许地山小说宗教意识人道主义
- 邵力子、于右任对上海大学“赤化”的辩白被引量:2
- 2018年
- 20世纪20年代的上海大学,由于师生站在反帝反封建运动前列,被英、日等帝国主义者看作中共宣传共产主义"赤化"的大本营。1924年12月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在上海大学搜得宣传共产主义的资料,将上海大学代理校长邵力子逮捕。邵力子在法庭上为上海大学辩护,不承认上海大学有共产党组织,声称有研究自由;1925年五卅运动期间学生被捕及上大被工部局武装占领后,校长于右任发表声明,极言学生反帝爱国的合理性,否认上海大学受过激党指使,并强调上海大学师生的行动,是对国民党主张的实践。他们不公开承认学校有共产党人的活动,一方面是为了保护学校和学生,更主要的是当时在反帝反封建问题上与共产党人的理念相一致。
- 刘长林刘强
- 关键词:邵力子于右任
- 网络环境下学生工具书的编纂与创新
- 在网络环境下,传统学生工具书的编纂、出版,如果能在对网络阅读局限性充分认识的基础上探寻自身的发展规律,既能进一步发挥自身的权威性、稳定性、适用性、整体感和物质性等优势,又能及时吸取数字化、网络化工具书方便、快捷、信息量大...
- 傅玉芳
- 关键词:网络环境
- 通识教育下如何策划高校教材--基于上海大学大类招生的探索
- 从通识教育的本义出发,结合上海大学通识教育的实践和成效以及对上海大学部分学生使用通识教育教材的问卷调查,对目前使用的通识教材的有效性进行了分析,并对策划和选择通识教育的教材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
- 张景高晓晨
- 关键词:策划通识教育
- 叙事类语篇分析的研究
- 2022年
- 本文拟针对叙事类语篇的审读和编辑加工需求,制定出一个结构功能评价的三层次模型,期望这个模型能够有效指导叙事类语篇的审读和编辑加工。本文的分析方法是文献定性研究方法,即从结构、功能和评价三方面对叙事类稿件涉及的叙事学理论、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和叙事批评理论等作出简要的概括,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独特的观念。最后,本文得出一个以叙事学的方法体现结构、以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方法体现功能意义、以叙事学评价的方法体现评价的三层次模型。
- 许家骏
- 关键词:编辑出版叙事学系统功能语言
- 成套词收词的完整性与释义的一致性——写在《汉语大词典》修订之前
- <正>《汉语大词典》(以下简称《汉大》)修订在即,作为曾经参与这部对发展我国文化事业、提高全民族文化水准产生深远影响的词典的编辑出版人员,甚感欣慰。如此一部皇皇巨著,不可能编写得准确无误,没有缺漏。特别是经过二三十年的使...
- 傅玉芳
- “语丝文体”简论被引量:7
- 2000年
- 《语丝》192 4年 11月在北京创刊 ,1930年 3月在上海自行停刊 ,前后历时 5年多。本文通过对《语丝》杂文的世界、精神和文体的分析 ,表明了《语丝》的成就在于杂文 ;探讨了《语丝》杂文具有鲜明的现实批判精神 ;说明了《语丝》的杂文被认为是“语丝文体”的原由。《语丝》聚集了一流的写作队伍 ,创造了别具特色的“语丝文体”,为现代文坛增添了迷人的亮色。
- 江振新
- 关键词:杂文艺术风格
- 作为文化遗产的革命军事遗存——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文化遗产》被引量:1
- 2007年
- 李旭
- 关键词:文化遗产军事遗存
- 网络环境下学生工具书的编纂与创新
- 2013年
- 在网络环境下,传统学生工具书的编纂、出版,如果能在对网络阅读局限性充分认识的基础上探寻自身的发展规律,既能进一步发挥自身的权威性、稳定性、适用性、整体感和物质性等优势,又能及时吸取数字化、网络化工具书方便、快捷、信息量大等优点,注重个性化编制,注重条目内容的深度加工,注重相关内容的链接和检索方式的创新,注重版面设计和印装质量,就一定能找到新的发展空间,前景会更加美好。
- 傅玉芳
- 关键词:网络环境
- “我”和“你”见证中国力量
- 2009年
-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有个亮点,象征着我们走过的30年改革开放的道路,那就是它的主题歌《我和你》。歌词非常短,但词短情长。歌词里“我”和“你”其实是中周和世界的关系。这里,我和你之问已经有了一种比肩淡定的从容平和,有了一种相互守望、共同创造未来的自信。我们“同住地球村”的意识,“永远一家人”的愿望,
- 张颐武
- 关键词:《我和你》开幕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