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岩学院资源工程学院资源工程系
- 作品数:67 被引量:260H指数:10
- 相关作者:吴传始刘明松连斌金其中傅树增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矿业大学力学与建筑工程学院深部岩土力学与地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矿业大学力学与建筑工程学院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矿业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 上京井田构造特征及其成因分析被引量:1
- 2005年
- 利用井田勘探和矿井生产的地质资料,对上京井田的构造特征进行了总结,认为该井田以褶皱为主,尤以翻卷褶曲为特征,并且其复杂的构造格局是在经受了多次构造运动而形成的,其形成过程可概括为四个阶段:含煤盆地形成阶段;Ⅰ级褶皱和辗掩断层形成阶段;Ⅱ、Ⅲ级褶皱和一系列正断层形成阶段;构造体系的叠加、改造和定型阶段。
- 许福美
- 顶峰山井田煤厚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3
- 2003年
- 根据福建省顶峰山井田的钻孔资料和已揭露的井下地质情况,通过对井田构造特征和煤层特征的研究,分析了影响井田煤层厚度变化的主要地质因素,对煤矿生产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许福美
- 关键词:煤层厚度
- 煤矿环境问题分析及防治对策被引量:11
- 2005年
- 煤矿环境污染与破坏问题是当前我国煤炭行业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对煤矿区固体废弃物、矿区大气、水资源、噪声、地表沉陷等方面造成的环境问题进行了阐述 。
- 王世潭
- 关键词:煤矿环境问题
- 煤层围岩破裂过程中的自然电位响应被引量:6
- 2013年
- 煤层开采过程中,围岩破裂伴有电子逃逸现象,引起自然电场的变化。通过建立数值模型与设计岩层开采模拟实验,发现岩层裂隙发育部位自然电位降低,且裂隙发育越完全电位越低;岩层压缩区自然电位升高。煤矿开采过程实际监测发现:在煤层顶板"三带"中,垮落带自然电位低,且变化比较稳定;断裂带自然电位表现较为不稳定,变化频繁;弯曲下沉带表现为高电位,且极为稳定,变化较小。
- 吴超凡刘盛东杨胜伦路拓王勃
- 关键词:自然电位电法勘探
- 福建省煤矿回采面顶板事故分析与预防
- 2005年
- 福建省煤矿几乎都是地下作业,采掘工作面又是我们的主要生产“车间”,生产工艺的每一个过程几乎都要同顶板打交道。为了深刻接受顶板事故教训,探索各类顶板的冒落原因和规律,制订有效的预防措施,防止同类事故重复发生。
- 刘加来
- 关键词:回采面顶板
- 煤相研究历史的回顾及其国内外研究现状被引量:5
- 2005年
- 通过简要回顾国内外煤相的研究历史,系统总结了煤相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对煤相的划分依据进行了论述,在此基础上提出以煤层成因类型为主要依据的煤相划分方案,最后对煤相研究的现状进行了归纳,并对其今后的发展方向进行了预测。
- 许福美方爱民
- 关键词:煤相微相
- 以科学发展观指导采矿工程学科建设被引量:2
- 2007年
-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采矿工程学科建设为龙头,审时度势赢得主动,谋求学科专业建设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塑造精品、突出优势、凝聚特色。
- 吴传始
-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学科建设
- 福建太华铁矿区矿体特征及其控矿因素分析
- 2014年
- 太华铁矿区地处新华夏系第二隆起带东南缘之戴云山脉西侧,属中低山侵蚀地貌。为屏南-梅林断陷带中段偏北部位,政和-大埔深大断裂在其西面通过。由于多期的构造及岩浆活动造成区内二叠系下统栖霞组灰岩内外接触带围岩的硅化、矽卡岩化、角岩化和金属硫化物矿化,并形成以铁矿为主的多金属矿(点)体。在充分认识矿区地质特征和矿体特征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铁矿床的控矿因素。
- 郭新强何晓柏兰启发唐杨丰邱占林吴超凡许福美
- 关键词:矿体特征铁矿床黑色金属矿床控矿因素
- 矿井可采煤量规划问题探析
- 2006年
- 结合福建龙岩罗厝山煤矿的实际情况,研究用动态规划理论合理安排可采煤量大小,使可采煤量既能满足煤矿生产任务的需要,又能使巷道的掘进与维护总费用最小,从而较好地解决采煤与掘进这一煤矿生产矛盾。
- 王世潭
- 关键词:动态规划
- 浅析煤矿安全状况滑坡的原因及对策被引量:2
- 2005年
- 从6个方面剖析了福建省煤矿安全状况近来出现滑坡的原因,结合煤矿生产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几条切实有效的措施,以创造良好的安全生产环境和氛围,促进煤矿安全生产。
- 林世豪吴明清
- 关键词:煤矿安全滑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