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气象科学院
- 作品数:60 被引量:744H指数:12
- 相关作者:江玉华叶小峰林之光韩经纬朱福康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水利工程农业科学更多>>
- 北方一次MCC暴雨天气的新一代天气雷达探测与分析
- 对2006年8月11日凌晨,发生在蒙古高原河套地区的一次典型MCC暴雨过程,应用新一代天气雷达进行了探测与分析。分析表明,发生在高原上的MCC移动性强且发生发展过程同西风带上斜压槽与其南部低层暖湿气流中低值系统的并入关系...
- 孙永刚孟雪峰宋桂英韩经纬
- 关键词:中尺度对流复合体暴雨新一代天气雷达
- 绍兴市雷电灾害风险区划分析被引量:5
- 2021年
- 根据自然灾害风险评估理论,采用层次分析法(AHP法),利用绍兴市闪电定位数据、地理信息数据、人口及经济数据等,对雷电灾害风险区划进行研究,建立评价指标与风险评估的定量关系。结合GIS技术,分析绍兴市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敏感性以及区域承灾体暴露度的分布特点,基于风险区划评估模型,绘制了绍兴市雷电灾害风险区划图。结果表明:极高风险区主要位于新昌县的东南部、诸暨市的中部及北部、嵊州市与诸暨市的接壤处;高风险区主要分布于新昌县的南部、嵊州市的西部、上虞市的东部沿线;其余大部分地区为一般风险等级。开展地区雷电灾害风险区划,能够有效规避风险,为项目规划及防雷等级判定提供必要的参考依据,为防灾减灾工作提供理论支撑。
- 李霞李祥超李祥超张枨王彦辉崔俊彦
- 关键词:雷电灾害GIS技术层次分析法风险区划
- 大气化学·气候变化
- 1992年
- 大气的化学成份变化可导致大尺度和长期的气候变化,对流层普遍增暖,平流层冷却和地面太阳紫外辐射增多,成为控制全球气候环境的主要因子.由于这些变化大多数与人类活动的直接和间接影响有关,因此,如何合理地控制与规划人类活动,保护大气层改善人类生存的环境已成为当今全球人类密切关注的问题.
- 朱福康吕越华张虎强李术华
- 关键词:气候变化大气化学太阳紫外辐射臭氧洞气候系统地球气候
- 战场环境灾害天气信息保障技术及其发展趋势
- 2024年
- 战场遭遇灾害天气,会增加战术进攻或防守的难度。掌握战场环境灾害天气的时空特征,能够助力空天地海作战单元增强应对灾害天气的韧性能力。综述了战场环境大风、暴雨、冰雪等典型灾害天气监测预警研究现状,分析了不同基于作战空间影响的灾害天气特征,探讨了一种多尺度战场环境灾害天气信息智能保障模式;并面向未来智能化作战场景,分析了灾害天气战场环境信息保障研究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提出需要进一步研究战场环境气象信息精细化保障以及灾害性天气智能监测技术,进而为保障作战部队安全和提升作战平台武器装备战斗力提供技术支撑。
- 张红萍邵振峰胡滨黄俊姜明波
- 关键词:灾害天气战场环境信息化战争
- 淮河流域暴雨的时空变化特征及成因和预报物理模型
- 本文从淮河流域暴雨的时空变化特征出发分析了大旱大涝年暴雨强弱的气候成因,并且进一步得到了淮河流域暴雨的集成物理预报模型.
- 程华琼陈菊英
- 关键词:淮河流域暴雨时空变化特征
- 江西三类致灾大风天气活动与回波特征分析被引量:52
- 2011年
- 使用常规天气资料、灾情资料、自动气象站、卫星云图和雷达回波等资料,对江西出现的灾害性大风天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江西致灾大风天气主要有三种类型。(1)与飑线回波带和超级单体等雷达回波系统相伴随的雷雨大风天气,同时还伴随强雷电、强降水、冰雹和龙卷等灾害性天气;(2)与冷锋雷暴回波带和冷空气大风相伴随的混合大风天气,具有雷雨大风天气和冷空气大风天气活动的特征;(3)由雷暴下沉气流触发、中高空动能下传和气压梯度风共同作用产生的无降水致灾大风天气,没有降水、雷电等天气现象伴随。
- 马中元叶小峰张瑛许爱华马晓琳贺志明肖安陈云辉
- 关键词:雷雨大风雷达回波卫星云图
- 2013-2017年夏季东北冷涡下东北地区MCS的统计特征被引量:6
- 2020年
- 利用2013-2017年6-8月FY-2E和FY-2G地球静止卫星相当黑体温度(Black Body Temperature,TBB)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我国夏季东北冷涡下东北地区MCS的分布和活动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 MCS的活动具有明显的月际变化和日变化特征,6月对流活动最活跃。MCS的主要移向是东、东北和东南,平均移动距离3.99个经纬距。(2) MCS成熟时刻的面积、偏心率和生命史均小于江淮地区以及中国中东部,云顶高度低于江淮地区,整个生命史表现出发展快消亡慢的特征,与江淮地区相反。(3)基于MCS的定义得到的Z标准,对2016-2017年的MCS作了统计分析并与J标准统计得到的MCS进行对比,得出,两种定义下的MCS环境场特征基本一致,主要表现为MCS多生成于500 hPa槽前和槽后,对流层高层MCS位于双急流之间靠近北支急流的辐散区,南侧急流高度在200 hPa,北侧的急流高度在250 hPa。低层,位于低空急流左侧,低涡南侧、东南侧,有较强的水汽和动量输送。槽前生成的MCS南侧中层存在垂直反环流向MCS输送干暖空气与位涡,槽后生成的MCS两侧均有大值位涡向其输送,同时北侧冷干空气的输送使锋区及上升运动加强,更有利于MCS的形成。(4)两种标准下的MCS造成的降水明显不同,在统计强降水方面Z标准要优于J标准。由于Z标准空间与时间尺度较小,统计得到的MCS较多;但同时会遗漏部分相对弱的MCS。
- 窦慧敏丁治英郭春燕沈新勇沈新勇
- 关键词:中尺度对流系统统计特征
- 两类动力因子对四川盆地一次低涡暴雨的应用研究被引量:21
- 2018年
-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FY-2E卫星云顶黑体亮度温度(TBB)资料、欧洲中心0. 25°×0. 25°资料,选取质量散度、垂直螺旋度、质量垂直螺旋度、水汽垂直螺旋度、散度垂直通量、密度散度垂直通量、水汽散度通量等7个动力因子对2015年8月16-18日四川盆地一次暴雨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1)此次降雨过程是由高原低涡、高原切变线、西南低涡等多个天气系统共同作用造成。(2)随着高原低值系统的东移、减弱,西南低涡的生成、发展,伴随的对流云团经历了连续生消的过程。(3)动力因子对此次暴雨过程的发展和演变有较好指示意义。动力因子大值区基本覆盖强降水区。西南低涡形成初期,动力因子大值区和高原切变线分布一致,降雨中心位于动力因子大值区和高原切变线右侧,与西南低涡中心对应。西南低涡强盛时期,动力因子大值中心、西南低涡中心、降雨中心趋于重合。降雨区上空存在质量散度辐合、气旋性涡度和水汽通量涡度的垂直向上输送及辐合上升运动。
- 宋雯雯李国平龙柯吉郭洁
- 关键词:动力因子四川盆地暴雨
- 郑州市降雨-径流关系不确定性分析被引量:12
- 2021年
- 为研究郑州市变化环境下的降雨-径流关系,利用1963—2012年郑州市年降水量和年径流量作为基础数据,运用时间突变理论确定径流突变点,将其作为降雨-径流关系的变化点,并将多时间尺度小波分析和集对分析结合研究降雨-径流在多时间尺度上的联系。结果表明:郑州市年降水量无明显变化趋势,年径流量在1985年和2002年发生显著突变,降雨-径流关系愈发复杂;郑州市年降水量具有准2~4 a、5~7 a、6~11 a、23 a、32 a的波动周期,而年径流量具有准2~4 a、4~9 a、8~11 a、17 a的波动周期;郑州市降雨-径流的不确定性关系在短、中、中长周期以同一性为主,在长周期以差异性为主,根据变异年份划分的3个时段基本符合这一规律。
- 张金萍王宇昊
- 关键词:小波分析集对分析累积距平波变换
- 江淮流域两次中尺度对流涡旋的结构特征研究被引量:10
- 2013年
- 对2003、2007年江淮梅雨期的中尺度对流涡旋(MCV)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我国梅雨锋上MCV活跃,这些MCV与强降水有关。2003、2007年江淮梅雨期有9个MCV发生,大多数的MCV发生在32°N~35°N之间的江苏境内。采用ARPS(Advanced Regional Prediction System)的资料分析系统(ADAS)和WRF模式模拟了2个MCV的发展过程,并使用数值模拟结果分析了它们的结构特征。MCV一般发生在强对流系统的北侧,其涡旋环流一般在600hPa以下,对应涡旋区域对流层高层为强辐散,涡度最强的中心在对流层中层,但正涡度区可伸展到300hPa。初始阶段MCV的中心为上升运动和中性层结,成熟阶段MCV的中心转为下沉运动,同时其南侧有新的对流发生。发展型和不发展型的MCV对比发现,涡旋对流层高层有涡度增加以及二次对流的潜热释放多,可能是发展型MCV维持时间较长的原因。此外,MCV发展过程中南侧急流的增强对MCV中对流的触发和维持有一定作用。
- 张元春孙建华徐广阔齐琳琳
- 关键词:结构特征数值模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