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

作品数:20 被引量:38H指数:3
相关作者:袁成琛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工程院清华大学中南大学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经济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文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2篇文化科学
  • 6篇经济管理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4篇教育
  • 2篇学科
  • 2篇知识
  • 2篇强国
  • 2篇自主创新
  • 2篇污染
  • 2篇发展观
  • 2篇高校
  • 1篇大学教育
  • 1篇大学科
  • 1篇大学科研
  • 1篇殿堂
  • 1篇动摇
  • 1篇新时期高校
  • 1篇学部
  • 1篇学部委员
  • 1篇学科建设
  • 1篇学者
  • 1篇循环经济
  • 1篇在线课程

机构

  • 18篇中华人民共和...
  • 6篇中国工程院
  • 2篇清华大学
  • 2篇中南大学
  • 1篇北京大学
  • 1篇东北林业大学
  • 1篇深圳大学
  • 1篇西安交通大学
  • 1篇教育部

作者

  • 2篇倪维斗
  • 1篇李坚
  • 1篇李坚
  • 1篇袁成琛
  • 1篇李宇红
  • 1篇李政
  • 1篇谢和平
  • 1篇蒋庄德
  • 1篇林建华
  • 1篇任若恩

传媒

  • 5篇中国高等教育
  • 2篇中国高校科技...
  • 1篇经济研究参考
  • 1篇科技导报
  • 1篇中国科技产业
  • 1篇宁波经济(财...
  • 1篇四川教育
  • 1篇中国人大
  • 1篇大学教育科学
  • 1篇管理学报
  • 1篇中国教育政策...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1
  • 2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7
  • 1篇2006
  • 3篇2004
  • 1篇2003
  • 1篇2000
2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高等学校要努力抢占世界高新科技制高点被引量:1
2004年
袁成琛
技术创新与体制创新——从节能减排谈起
<正>~~
倪维斗
文献传递
开拓创新 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更大贡献
2011年
2010年,是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推进教育改革深入发展的一年,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实施的第一年,也是第六届科技委开展工作的第一年。一年来,科技委在教育部党组的正确领导下,在全体科技委委员和学部委员的共同努力下,以“三个规划纲要”(《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i0—2020年)》)为指针,
钟掘
关键词:创新型国家科学发展观教育改革学部委员
改革大学科研管理体制,建立合理科研事业费制度
2007年
在我国现行的科研资助体系中,通常只计算科研项目的直接成本,忽视了项目承担单位在项目执行过程中付出的间接成本。缺乏合理的科研间接成本补偿机制不仅损害了学校财务的健康运行,更严重的是阻碍了大学的管理机制改革和建立现代大学管理体制的进程。建议根据项目经费来源不同,承担单位的属性不同,采取不同补偿模式,比如对于科学院的研究院所,可以继续按现有的事业费和知识创新工程方式拨付科研事业费,且作为常规经费按年度拨付,同时根据国家整体科技发展规划和科学院事业发展需要,定期调整事业费额度;对于设在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国家实验室和国家重点实验室,根据五年一次的评估结果确定科研事业费标准,按年度拨付,对于研究型大学和改制的大院大所,国家财政可以根据学校承担国家科研项目的情况,按项目经费的25%一40%向学校拨付科研事业费,并要求学校提供必要的研究条件,保障教师和研究人员的工作时间。
林建华
“2011计划”正引发创新系统的整体变化被引量:2
2014年
我参加两届“2011协同创新中心”区域组的认定评审现场考察。一共走访8所大学,看到了8个中心自我培育过程所作的努力,总体感觉:“2011协同创新计划”正在构建一种新的创新系统.它将引发社会的各种变化。
钟掘
关键词:协同创新高校
循环经济是一种多赢的发展被引量:4
2006年
左铁镛
关键词:循环经济人与自然关系环境污染环境约束资源约束经济发展
打牢根基,坚持发展制造业不动摇
2017年
振兴制造业从短期看是实现经济良性循环的关键,长期看是国家经济命脉。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要实施《中国制造2025》,加快建设制造强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工业是立国之本。在当前国际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大背景下,世界各主要国家均高度重视制造业的发展。制造业物化了最新的科技成果,是各国科技创新的主战场。
蒋庄德
关键词:制造强国立国之本国际经济基础零部件
加强雾霾污染治理扎实推进绿色发展——评《中国雾霾污染的形成机理、动态演变与治理效应》
2024年
《中国雾霾污染的形成机理、动态演变与治理效应》一书对中国雾霾污染问题进行了深度剖析,它不仅揭示了雾霾污染的形成原因和演变过程,还探讨了治理措施的效果。通过丰富的数据和深入的分析,该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面而深入的雾霾污染全景,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这一严重的环境挑战。该书由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是一部较为系统、完整研究雾霾污染问题的高质量著作,它不仅为读者提供了深入了解雾霾污染的机会,还为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对于新时代中国雾霾治理和促进中国参与全球治理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樊治平
关键词:环境挑战
对大学教育的几点思考被引量:19
2021年
作为教育工作者特别是教育管理者可以从对教育的认识、目前大学教育的缺失、"课堂+课程"的作为、大学教育的好老师、一流大学与教育强国的方向等五个方面对我国的大学教育进行深入的思考。深化对教育的认识,首先应对教育的本质、责任及生命进行深入的思考。教育的本质是不仅要培养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更要启迪学生的心灵,唤醒学生自身的潜在力量,把学生的创造力诱导出来,激励学生有理想、有信念、有追求,鼓励学生有知识、有文化、有智慧、有责任,让每个学生都能身心健康、勤奋阳光。教育的责任,可以从党和国家、社会、家长、大学功能、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等多个不同的视角来认识,其根本宗旨是把每个学生培养成才。教育的生命在于爱心的传递,在于教与学的互动,在于情感的投入。换言之,教育的生命就是爱心,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当前大学教育的缺失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大学"学术殿堂"之环境。大学只有坚持把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相互融合,才能真正让大学校园成为神圣的学术殿堂、社会的精神家园,才能真正建设好一流大学。二是对"钱学森之问"的认识。深层次回答"钱学森之问",在人才培养问题上必须更加关注学生的素养、境界、视野的培养。对于大学"课堂+课程"的作为,我们必须深刻地认识到,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只有课堂进行了革命,教育才能真正革新;在课程设置方面,必须注重培养学生艺术科学人文相融合的多学科知识面和广阔学科视野,充分实施个性化教育。培养一流人才,实施教学改革,关键在老师;只有好老师,才能培养出好学生。教师的水平就是一个大学的水平。高等教育承载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希望和梦想,其中一流人才的培养是最重要的。办最好的本科教育,是中国一流大学和教育强国建设的方�
谢和平
关键词:大学教育钱学森之问本科教育课堂革命个性化教育
创办世界一流大学务必找准基点——兼谈改进论文博士的招生与培养被引量:1
2003年
倪维斗李政李宇红
关键词:知识结构入学考试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