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西南大学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水稻研究所

作品数:47 被引量:291H指数:10
相关作者:王楠罗远章郭超丛云飞冯丽更多>>
相关机构:贵州大学农学院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广东省植物分子育种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3篇农业科学
  • 5篇生物学

主题

  • 38篇水稻
  • 13篇基因
  • 10篇性状
  • 10篇杂交
  • 10篇基因定位
  • 9篇杂交水稻
  • 9篇突变体
  • 5篇代换系
  • 5篇SATIVA
  • 4篇农艺
  • 4篇农艺性
  • 4篇农艺性状
  • 4篇籼型
  • 4篇SSR标记
  • 4篇ORYZA
  • 3篇单片段代换系
  • 3篇稻米
  • 3篇稻瘟
  • 3篇稻瘟病
  • 3篇上位性

机构

  • 46篇西南大学
  • 11篇四川省农业科...
  • 5篇贵州大学
  • 3篇安徽省农业科...
  • 3篇华南农业大学
  • 2篇吉林师范大学
  • 1篇中华人民共和...
  • 1篇重庆市农业科...
  • 1篇绵阳市农业科...
  • 1篇纽约市立大学
  • 1篇学研究院

作者

  • 39篇何光华
  • 30篇杨正林
  • 30篇凌英华
  • 27篇赵芳明
  • 26篇桑贤春
  • 11篇查仁明
  • 9篇谢戎
  • 8篇李云峰
  • 8篇钟秉强
  • 5篇王楠
  • 5篇刘成元
  • 4篇方立魁
  • 4篇卢瑶
  • 4篇罗洪发
  • 3篇李楠
  • 3篇杨前进
  • 3篇陈春燕
  • 2篇丛云飞
  • 2篇李永洪
  • 2篇彭涛

传媒

  • 7篇作物学报
  • 6篇西南农业学报
  • 5篇分子植物育种
  • 5篇西南大学学报...
  • 4篇中国水稻科学
  • 4篇植物遗传资源...
  • 3篇科学通报
  • 2篇山地农业生物...
  • 2篇植物学报
  • 1篇种子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河南农业科学
  • 1篇生物数学学报
  • 1篇中国农学通报
  • 1篇核农学报
  • 1篇西南师范大学...
  • 1篇Agricu...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3
  • 2篇2020
  • 1篇2016
  • 2篇2015
  • 2篇2012
  • 3篇2011
  • 10篇2010
  • 10篇2009
  • 8篇2008
  • 6篇2007
4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EXO70基因在甘蓝和白菜基因组中的倍增与趋异进化
2015年
为探明EXO70基因在白菜和甘蓝基因组中的倍增,从BRAD数据库中分别搜索并鉴定出39和45种不同的EXO70基因.分析发现,同种EXO70及其编码基因在白菜和甘蓝中极度保守,不同类型EXO70的氨基酸组成存在差异,pfam03081是每个EXO70蛋白所共有;不同EXO70基因的外显子数目差异明显,尤以EXO70A的外显子数目最多;Bo EXO70在进化过程中发生了较BrE XO70程度更高的DNA丢失情况;白菜和甘蓝EXO70基因总的密码子偏性近乎相同,而不同类EXO70基因之间的密码子使用却出现程度不同的差异.得出推论,尽管EXO70基因在两物种中拥有近乎相同的倍增模式,它在甘蓝中的倍增程度高于白菜;同种类型的EXO70基因在白菜和甘蓝中高度保守,pfam03081是决定EXO70蛋白功能的关键因素;EXO70基因在两个物种内的倍增表现出趋异的进化.
杨昆吕俊张毅赵永斌张贺翠韩叙许军红卢会翔施松梅
关键词:基因倍增
一个水稻抽穗期主基因Hd(t)的遗传分析及分子定位被引量:8
2007年
从缙恢10/1t21的杂种后代中发现了一个抽穗期稳定遗传的迟熟恢复系N91(110~114d),以早熟不育系金23A(89~94d)作为杂交和回交亲本,获得的F2和BC。F。群体抽穗期均表现双峰分布,X^2检测表明其抽穗期受一对主基因控制,暂命名为Hd(t)。在400多对SSR引物中筛选出5对在早熟基因池和迟熟基因池中表现差异的引物,进行单株验证,用回交群体进行基因定位,发现位于第7染色体长臂末端的SSR标记RM1364和RM3555与Hd(t)连锁,遗传距离分别为32.7cM和22.5cM。在目标区域进一步合成8对SSR引物,将Hd(t)基因定位在RM22143与第7染色体末端之间,与RM22143相距12.9cM。该结果为Hd(t)基因的精细定位、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和基因克隆奠定了基础。
龚晓平杨正林赵芳明钟秉强凌英华何光华
关键词:水稻抽穗期基因定位SSR标记
基于单片段代换系的水稻粒型QTL加性及上位性效应分析被引量:11
2011年
以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的手段有目的地进行基因聚合育种,对于加快育种进程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基因的加性和上位性效应是决定基因聚合能否成功的关键。本文以16个单片段代换系(SSSL)及15个双片段代换系分析了水稻粒型性状QTL的加性及上位性效应。共检测到9个水稻粒型性状QTL,包括4个粒长QTL、1个粒宽QTL和4个籽粒长宽比QTL,分别位于第2、第3、第4、第7和第10染色体上。此外,还检测出7对双基因互作,其中3对为有显著效应的两座位间互作,1对为两座位均没有显著效应的座位间互作,3对为1个有显著效应的座位与1个没有显著效应的座位间互作。本文结果进一步揭示了同一粒长QTL与不同单片段代换系聚合时会产生不同的互作效应,只有当上位性效应与目标基因的加性效应同向时,才可以达到明显改良粒长的效果。而且,2个长粒或2个短粒QTL聚合很难再产生更长或更短的籽粒。以上结果对于通过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手段改良水稻粒型具有重要意义。
赵芳明张桂权曾瑞珍杨正林凌英华桑贤春何光华
关键词:水稻单片段代换系加性效应上位性效应
不同遗传背景下杂交籼稻功能叶与产量构成因素的相关性被引量:6
2009年
为明确水稻功能叶与产量构成因素间的相关性,以不同遗传背景下籼稻的10个不育系和16个恢复系为亲本,按照NC II设计配制两套双列杂交组合,对水稻12个功能叶性状与8个产量性状构成因素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3片功能叶叶长与叶面积、剑叶宽、倒2叶宽等性状之间均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功能叶夹角之间也存在极显著正相关,但不同遗传背景对夹角性状与9个形态性状之间的相关性则存在明显差异,在第1套组合中,其相关系数均为负值,且相关均不显著;而第2套组合则相反。8个产量构成因素中,单株穗数与平均穗长、着粒密度、穗实粒数以及穗着粒数之间存在极显著负相关,平均穗长与穗着粒数、结实率与单株产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遗传背景对产量组成上有较大影响,在第1套组合中单株产量主要由结实率、单株穗数以及穗实粒数等性状决定,而在第2套中则主要由穗实粒数和结实率等性状决定。在功能叶与产量构成因素的相关中,叶长、叶面积、剑叶宽、倒2叶宽与着粒密度、穗实粒数以及穗着粒数等3个性状之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12个水稻功能叶性状与8个产量构成因素之间的主成分分析表明,在不同的遗传背景下,产量构成因素均主要受叶面积和叶夹角影响,两种不同遗传背景中其累积贡献率分别为69.8%和84.0%。
凌英华赵芳明杨正林桑贤春何光华
关键词:籼稻功能叶产量构成因素
用SSR标记分析不同时期主要杂交水稻亲本的遗传差异变化被引量:1
2009年
本研究采用SSR标记技术分析了我国不同年代广泛应用的野败型杂交水稻9个恢复系和9个不育系的遗传差异。结果表明,(1)我国水稻亲本间的遗传差异较大,且在不育系与恢复系间>恢复系内>不育系内,较大的不育系与恢复系间的遗传差异是杂交水稻高产的原因;(2)与前期恢复系相比,虽然后期恢复系内的遗传差异没有显著增加,但选育出了以明恢63等为代表的遗传差异大的恢复系,这为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中国杂交水稻产量大幅度提高提供了基础;(3)不育系内的遗传差异后期并没有扩大,是20世纪90年代后中国杂交水稻产量徘徊不前的重要原因,增加不育系的遗传差异十分必要;(4)不同年代亲本的分子标记遗传差异变化与杂交水稻产量变化相关,分子标记揭示的遗传差异可为杂交育种中亲本的选择提供参考。
查仁明罗洪发何光华
关键词:杂交水稻SSR
水稻籽粒直链淀粉含量非破坏性活体测定方法研究被引量:6
2007年
对533份杂交稻和常规稻材料的糙米和精米直链淀粉含量进行化学分析,并结合近红外透射光谱数据,采用改进偏最小二乘法(MPLS)分别建立糙米、精米的直链淀粉含量(AC)预测定标模型,并对其进行内部和外部验证.结果表明,杂交稻糙米及精米模型的定标相关系数(RSQ)分别为0.873和0.922,常规稻糙米及精米模型的RSQ则分别为0.924和0.939,定标标准偏差(SEC)分别为1.100,0.956,1.537,1.547;内部交叉验证预测值和真实值之间的RSQ分别为0.866,0.901,0.892和0.921,外部验证的RSQ分别为0.9506,0.9352,0.9116,0.9180,所建模型的相关性较高,预测值与真实值之间的误差小.常规稻模型可应用于大量育种材料快速、无损的早代筛选,杂交稻模型可用于新组合直链淀粉含量的快速鉴定,促进稻米品质改良,提高育种效率.
陈春燕凌英华杨正林何光华
关键词:糙米精米直链淀粉含量
不同环境条件下籼型杂交稻株高的发育遗传研究被引量:5
2008年
采用数量性状的加性-显性发育遗传模型分析了按NCⅡ交配设计的两套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两种环境条件下株高的发育遗传规律。供试材料和环境均会影响水稻株高表现,且环境对株高的影响随发育进程的推进不断减小。在不同发育阶段,水稻株高主要受加性和显性效应基因共同控制,但影响程度会随供试材料的改变而有所不同;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会对株高产生一定影响;控制株高的遗传效应在各发育时期均有新的表现,且加性效应的表达比显性效应的表达更为活跃;条件环境互作效应亦会对株高发育遗传产生一定影响,前期影响尤其大;水稻株高的群体平均优势总体上随发育进程的推进而逐渐增加,至成熟期达到最大;群体超亲优势的变化规律因供试材料的不同而略微出现一些差异,但均在后期趋于稳定,且均为正值。在多数发育时期,水稻株高条件群体平均优势达到正向显著或极显著水平,而条件群体超亲优势达到负向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即群体平均优势和群体超亲优势在各时期均有新的表现,但其表现的大小和方向均有所不同。
彭涛钟秉强凌英华杨正林查仁明谢戎刘成元何光华
关键词:籼型杂交水稻株高发育遗传环境效应
分子标记增效座位在不同生长环境下预测籼型杂交稻籽粒外观性状的效应被引量:7
2008年
以两套杂交水稻不完全双列组合(按NCⅡ设计)及其亲本为材料,在重庆和泸州两个环境条件下种植,利用SSR和AFLP技术分析32个亲本材料的1085个标记座位,并从这1085个标记座位中筛选出与F1粒形性状相关的阳性位点和增效位点,分别用此两类座位计算的遗传差异对F1谷粒、糙米和整精米的长、宽和厚共9个籽粒外形性状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增效位点的亲本遗传距离与相应F1粒形性状的相关系数在0.321 ̄0.892间,平均0.736,高于阳性位点的相关系数。对不同亲本组合(套间)的预测结果表明,增效位点的预测效果明显好于阳性位点,其预测值为0.138 ̄0.805,平均0.451,其中对谷宽、糙米宽和整精米宽预测值分别为0.704、0.707和0.654,达到了可预测水平。同一套组合在不同环境下(环境间)预测结果表明,增效位点的预测效果明显好于阳性位点,预测值平均达0.653,除谷厚、糙米厚和整精米厚外的6个粒形性状其预测值均在0.640以上,达到了可预测水平。部分性状在组合间和环境间达到可预测水平,这将为育种家们对这些性状进行早期选择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卢瑶杨正林赵芳明凌英华桑贤春谢戎刘成元邹志勇何光华
关键词:杂交水稻粒形性状环境因素杂种优势预测
EXO70在拟南芥和水稻基因组中的倍增被引量:2
2015年
作为胞泌复合体的一个重要组件,EXO70在人类、小鼠及酵母中均由单基因编码.为研究EXO70在拟南芥和水稻基因组中倍增的异同,从拟南芥和水稻基因组中钓取所有的EXO70家族基因,分析后发现,拟南芥中包含23个EXO70基因,其中15个基因位于染色体的负链;选择性剪接的存在共产生27种成熟的m RNA.水稻中共发现47个EXO70基因座,它们分别分散于12条染色体的正负链,其中的29个基因位于正链;分别包含Os EXO70H3和Os EXO70H4在内的11号染色体和12染色体的5′端存在一段约2×106 bp区段的序列高度同源;Os EXO70基因倍增的复杂性高于拟南芥EXO70.EXO70基因在拟南芥和水稻中均存在密码子使用偏好性,At EXO70和Os EXO70的密码子偏好性存在较大的差异.Pfam03081是EXO70蛋白质共有的结构域,且在三维结构上极为保守,这可能决定不同的EXO70蛋白存在相同或相近的功能.结果表明,EXO70在拟南芥和水稻2个物种进化中均存在多次加倍,Os EXO70倍增的次数、方式和复杂性都高于At EXO70;高度保守的Pfam03081可能是决定EXO70蛋白功能的关键因素;像其他基因一样,EXO70同义密码子的偏性模式存在明显的物种特异性.
杨昆张毅吕俊赵永斌张贺翠韩叙何光华
关键词:基因倍增密码子偏好性
携带空心莲子草DNA片段的水稻导入系耐旱生理评价被引量:2
2011年
以8个导入了空心莲子草DNA的水稻导入系和2个对照品种(原受体6527和巴西陆稻)为材料,采用裂区试验设计,在干旱胁迫条件下测定其剑叶的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电导率、脯氨酸、叶绿素a、叶绿素b和总叶绿素含量等生理指标,并进行主成分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导入系H8的产量、综合评价值和耐旱指数明显大于对照,其耐旱性强。主成分分析和最优回归方程分析均表明丙二醛、脯氨酸、叶绿素和电导率等对水稻耐旱性有显著影响,可作为水稻耐旱性生理评价的重要参考指标。
凌英华赵芳明杨正林张海军桑贤春杨前进何光华
关键词:导入系耐旱生理指标综合评价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