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顶山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经济与管理系
- 作品数:20 被引量:135H指数:7
- 相关机构: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社会学政治法律更多>>
- “走出去”战略下我国企业的国际税收筹划探究被引量:9
- 2006年
- 在“走出去”战略下,我国企业的跨国投资经营活动将越来越频繁,规模将越来越大。在此语境下,国际税收筹划正成为我国跨国经营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对企业国际税收筹划的方法及应用、企业进行国际税收筹划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
- 李建军李楊
- 关键词:国际税收筹划避税地
- 我国政府主导型农地大规模流转演化动力分析被引量:17
- 2012年
- 基于农地流转利益相关者视角,本文以政府主导土地流转为研究对象,首先论述政府主导型大规模流转的新特征;其次分析了政府主导型崛起的短期有利因素;再次论述政府主导型演化长期动力及趋势;最后是针对政府主导型缺点提出建议。
- 于传岗
- 关键词:政府主导型演化动力
- 我国农户主导型集体土地流转模式特征、动力与趋势研究被引量:2
- 2013年
- 自2009年以来,政府介入土地流转,对促进土地规模经营、现代农业发展、农业技术推广与经营创新等起到了积极作用,人们由此认为以家庭承包制为基础,以农户主导的土地流转难以与时俱进,最终扭曲了农村经济资源在城乡统筹配置的目标。但是,农户主导型解决不好的土地流转,政府或集体主导的配置也解决不了,对此必须引起足够警惕。如何看待作为'三种流转模式'之一的农户主导型流转模式的最新特征、演化动力及趋势,既是甄选最优土地流转模式的前提,也是优化土地流转对策的基础。因此,从'五类农户'土地权益的视角,分析农户主导型如何在理性与现实、传统与现代、内因与外因的互动中最终演化为最受农民欢迎的主体流转模式。由此得出,'三种模式三分天下'的流转格局是农户禀赋与城乡产权体系长期匹配或错配的结果,任何冒进或盲动的流转行为不仅造成'三农'问题长期恶化,而且违背了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同步发展的基本规律。
- 于传岗
- 关键词:土地流转
- 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对策被引量:1
- 2010年
- 资源型城市的经济发展对全国经济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较深,城市空间结构分散,环境污染严重,生态遭到一定破坏。必须因地制宜,制定发展规划;合理开发资源,发展替代产业,实现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 郑国强
- 关键词: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
- 我国地方政府主导型土地流转模式、流转成本与治理绩效分析被引量:17
- 2011年
- 基于地方政府流转土地治理绩效的经济学分析,本文着重分析了政府流转土地的内在路径与特征,及流转成本与治理绩效,最后提出降低中央治理成本的对策。
- 于传岗
- 关键词:地方政府治理绩效
-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我国农民幸福问题研究被引量:1
- 2008年
- 分析了近几年一些社会调查认为的"我国农民比市民幸福"的实质,初步探讨了物质和非物质因素对农民增福的贡献率大小,得出在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农民增收依旧是农民增福的主旋律。
- 于传岗
-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民
- 农村自然资源配置现状、原因及优化对策
- 2010年
- 本文以河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资源优化配置课题组的408份调查问卷为基础,结合98次乡村干部访谈材料,试图客观、全面地描述、论证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河南省自然资源配置的现状,分析原因,进而提出新农村建设中自然资源优化配置的措施和路径。
- 郑国强
- 关键词:自然资源新农村建设
-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我国农村综合改革的新思维被引量:2
- 2009年
- 农村综合改革是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关键,是建立现代农业基础。对城乡统筹发展与社会和谐发挥巨大作用,随着我国城乡社会经济发展,农村综合改革滞后加速资源配置二元社会特征,最终导致农村经济资源配置无效率。因此,要改造传统农业,启动新村建设,必须建构一套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制度,以此减少农民,发动一场以资源配置为核心的城乡涉农综合农村改革。
- 于传岗
- 一个人力资本观点:我国农村教育培训的“是”与“非”
- 2007年
- 针对"民工荒"问题,本文分析了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培训对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是"与"非",以及人力资本开发对克服"民工荒"的经济学价值。从而得出,加强农村劳动力教育培训是克服"民工荒"的必由之路。
- 于传岗
- 关键词:人力资本教育培训
- 农业现代化进程中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综合改革的新思维被引量:23
- 2009年
-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克服土地流转陷阱建立土地流转长期化改革。虽然河南农民有加速农地流转与重新发包耕地的意愿,但土地流转补偿机制残缺严重制约了农地流转长期化、束缚了农业现代化发展。从利益补偿视角出发,本文初步分析了我国农地流转滞后的原因,并提出建立现代农业改革的三步:一是建立土地换社保的补偿机制,减少农民总量;二是启动农地集中发包机制,建立大家庭农场;三是构建地权量化流转机制,发展现代农业。
- 于传岗
- 关键词:农村土地流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