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大连理工大学环境与生命学院工业生态与环境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作品数:192 被引量:1,270H指数:17
相关作者:王法琦王玉新王艳青秦伟杰于鹏飞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大连民族学院环境与资源学院中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社会医学教研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理学化学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38篇期刊文章
  • 5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44篇环境科学与工...
  • 31篇理学
  • 12篇化学工程
  • 8篇动力工程及工...
  • 6篇医药卫生
  • 5篇一般工业技术
  • 3篇自动化与计算...
  • 2篇生物学
  • 2篇建筑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电子电信

主题

  • 28篇催化
  • 22篇污染
  • 21篇全氟辛烷
  • 21篇全氟辛烷磺酸
  • 21篇降解
  • 19篇纳米
  • 17篇PFOS
  • 14篇光催化
  • 13篇污泥
  • 13篇反应器
  • 12篇硝化
  • 9篇电催化
  • 9篇污水
  • 9篇纳米管
  • 9篇反硝化
  • 8篇生物降解
  • 7篇生物膜
  • 7篇细胞
  • 7篇好氧
  • 6篇厌氧

机构

  • 192篇大连理工大学
  • 17篇中国医科大学
  • 7篇大连民族学院
  • 7篇香港科技大学
  • 4篇北京师范大学
  • 3篇香港中文大学
  • 3篇中国科学院生...
  • 2篇南京大学
  • 2篇鞍钢股份有限...
  • 1篇东北师范大学
  • 1篇清华大学
  • 1篇天津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华人民共和...
  • 1篇学研究院
  • 1篇辽宁药联制药...

作者

  • 44篇杨凤林
  • 36篇全燮
  • 29篇周集体
  • 26篇李爱民
  • 24篇金一和
  • 23篇刘薇
  • 17篇柳丽芬
  • 17篇陈硕
  • 13篇李新勇
  • 13篇赵慧敏
  • 13篇高宁博
  • 11篇赵雅芝
  • 10篇张捍民
  • 9篇张耀斌
  • 8篇张树深
  • 8篇金若菲
  • 8篇董光辉
  • 7篇项学敏
  • 7篇胡绍伟
  • 7篇陈国华

传媒

  • 28篇环境科学
  • 9篇环境工程学报
  • 8篇中国环境科学
  • 6篇生态毒理学报
  • 6篇第四届全国环...
  • 5篇现代化工
  • 4篇科学通报
  • 4篇环境污染与防...
  • 4篇环境科学与技...
  • 3篇环境科学学报
  • 3篇感光科学与光...
  • 3篇功能材料
  • 3篇Chines...
  • 3篇安全与环境学...
  • 2篇环境工程
  • 2篇燃烧科学与技...
  • 2篇高等学校化学...
  • 2篇太阳能学报
  • 2篇化工学报
  • 2篇膜科学与技术

年份

  • 1篇2019
  • 1篇2015
  • 2篇2013
  • 1篇2012
  • 7篇2011
  • 27篇2010
  • 73篇2009
  • 41篇2008
  • 30篇2007
  • 9篇2006
19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温度对三氯乙烯在土壤中土/气分配系数的影响被引量:1
2007年
采用批量实验测定了三氯乙烯(TCE)在三种土壤(黄土,稻田土,黑土)中的土/气分配系数(KSA),考察了温度对TCE在土壤中KSA的影响.结果表明:三种土壤的lnKSA与1000/T都呈良好的线性关系,TCE在三种土壤上的相变热ΔUSA分别为84.48,60.32,59.86kJ.mol-1.另外低温时的KSA同样符合Boltzmann方程.
何欣赵慧敏陈硕赵雅芝全燮
关键词:三氯乙烯
有机废物气化-焚烧处理尾气排放灰色预测模型研究被引量:1
2008年
由于气化焚烧过程NOx和SO2产生机理的复杂性,利用动力学方程对其进行预测存在较大的困难,运用灰色理论及方法建立了固体废弃物气化-焚烧两段处理中NOx、SO2排放的灰色预测模型.以灰色理论GM(1,1)和GM(2,1)模型为基础,通过不同工况条件下固体废弃物的实验数据用灰色理论建立了相应的模型方程,对所建模型进行了误差检验.计算表明,所建模型的预测结果与实验值比较接近,能够很好地预测固体废弃物气化-焚烧两段处理中NOx和SO2排放特性.
高宁博李爱民
关键词:固体废弃物
蓄热式高温带压蒸汽发生器设计被引量:3
2008年
介绍了自制蓄热式高温带压蒸汽发生器的工作原理及运行过程,对炉体结构进行了设计计算,设计并计算了保温层的厚度,通过部分热态实验,验证了高温带压蒸汽发生器设计的合理性和系统运行的可靠性。试验结果表明,经过高温带压蒸汽发生器蓄热室的换热,可以生产出压力在0.2-0.4 MPa、温度在650℃以上的高温过热水蒸气。从而说明系统的整体设计能满足要求。
高宁博李爱民宋庆彬
关键词:火道耐火材料气化
原油污染土壤的颗粒活性炭增强微波热修复研究被引量:10
2009年
利用微波加热技术的加热速度快、内外同时加热及选择性加热特点,快速修复原油污染土壤并将污染油有效回收.在污染土壤中加入一定量的强微波吸收体——颗粒活性炭,提高土壤体系利用微波的能力,使土壤在微波场中加热到较高温度,从而去除污染油并将其在冷凝装置中冷凝回收.考察了相关参数对修复效果的影响及污染油的回收情况.结果表明,在颗粒活性炭剂量(质量分数)为10.0%、微波功率为800W、系统压力为0.08MPa、载气流速为150mL·min-1条件下,该修复方法可在15min内将土壤中污染油去除99%以上;同时将91%左右的污染油回收,与初始污染油相比,回收油的化学组成没有明显变化.此外,研究结果显示,颗粒活性炭可重复用于增强微波热修复污染土壤且重复使用中其增强能力基本不变.
李大伟张耀斌全燮赵雅芝
关键词:污染土壤原油微波颗粒活性炭
用动态膜技术回收半导体加工中的含硅废水被引量:1
2010年
应用动态膜技术回收半导体厂晶片切割废水,研究了动态膜的形成条件及其水处理效果.通过恒压过滤形成动态膜:恒压过滤压差5 kPa,曝气强度10 L/min,过滤高浓度(TS=1 800 mg/L)含硅废水,形成了均匀而阻力较小的动态膜;之后在一定的过滤运行条件下,研究膜过滤低浓度晶片切割废水的运行周期和水处理效果:要处理的废水TS(总固形物)=40mg/L,恒速过滤滤速为0.6 m/d,曝气量为15 L/min.结果表明:该动态膜可保护基膜不被污染,维持较长的过滤周期,稳定运行时间达260-360 h.膜过滤单元中的TS(总固形物)可被浓缩达到1 200 mg/L.动态膜对原水浊度、TS的去除效果很好,产水水质稳定,浊度为0.14NTU,TS几乎为0,SDI15为0.5,电导率为12μS/cm,满足反渗透深度处理的进水要求.当压力上升至14 kPa时,排出浓缩液、用产水冲刷清洗基膜表面的滤饼层,以回收高纯硅,同时基膜经过擦洗后通量可以完全恢复.
闫晗柳丽芬杨凤林张扬
关键词:动态膜
低温湿化学法制备ZnO纳米棒阵列膜
采用一种简单的低温湿化学方法,即将预处理好的锌片直接放入5%甲酰胺水溶液中,在65℃烘箱中加热24h,则在锌片基底上成功制备出大面积具有良好取向的ZnO纳米棒阵列。用XRD、SEM、PL等测试手段对其进行了表征。研究结果...
王玉新李新勇
关键词:ZNO纳米棒
文献传递
生物质与聚乳酸塑料共热解特性被引量:4
2009年
生物质与塑料、煤等物料之间的共热解是环境友好、具有极大发展潜力的生物质热解升级处理方式。通过自制快速固定床热解反应器研究了玉米芯与聚乳酸的热解。结果表明,玉米芯与聚乳酸的共热解使热解油产率和热值增加,而水分含量降低。通过TGA/FTIR联用实时考察了玉米芯、聚乳酸及其二者混合条件下的热解气体析出特性,FTIR分析表明玉米芯与聚乳酸在共热解条件下存在明显的耦合作用。
王刚李爱民全翠
关键词:生物质热解聚乳酸
对氨基苯磺酸降解菌的分离鉴定及降解特性研究被引量:5
2009年
对大连某城市污水处理厂活性污泥进行长期驯化,筛选得到好氧条件下以对氨基苯磺酸(4-aminobenzenesulphonate,4-ABS)为唯一碳源和能源生长的高效降解菌株W1.根据菌株W1的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征及16S rDNA序列分析,初步鉴定为Pannonibacter菌属.通过考察生长条件对降解效果的影响,确定了该菌株降解4-ABS的优化条件为:接种量10%、30℃、pH 7、摇床转速150 r/min,并且在有外加碳源的情况下仍保持较高的4-ABS降解活性.在4-ABS的降解过程中,4-ABS自身含有的氨基和磺酸基会以NH4+和SO42-的形式释放到水体中,但浓度仅为理论释放量的77.6%和91.5%,推测原因是部分释放的NH4+和SO42-被菌株W1作为氮源和硫源利用;菌株W1可以耐受2500 mg/L的4-ABS,且在32 h内实现90%的降解率;4-ABS降解率为94.7%时,可以实现84.4%的TOC去除率,且没有检测到其它芳香化合物生成,表明菌株W1可以实现4-ABS的彻底矿化.
王艳青张劲松周集体王竞
关键词:对氨基苯磺酸生物降解矿化
沈阳城市污水中全氟化合物浓度水平的日间变化趋势
<正>1.引言全氟化合物(Perfluorochemicals,PFCs)作为表面活性剂和表面保护剂,已被广泛地应用于多种工业与民用产品的生产中。PFCs可通过生产过程中的释放、其前体转化及城市污水排放等多种途径进入环境...
鲍佳金一和刘薇
文献传递
膜法处理H酸废水的初步研究
2007年
采用磺化聚醚砜中空纤维管膜萃取技术处理含H酸的水溶液,研究了流动方式、溶液pH、温度以及初始浓度对萃取效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水走壳程,有机相走管程,两相并流流动时,提高水相流速和有机相流速都会影响萃取效率。在两膜器串联、两相并流的情况下,可使初始质量浓度为2 000 mg.L-11的溶液降至30 mg.L-1,证明了膜萃取去除H酸废水的可行性和高效性。
张凤娟柳丽芬杨凤林
关键词:膜萃取H酸染料中间体废水处理
共20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