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金属基复合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

作品数:1,764 被引量:11,388H指数:45
相关作者:周尧和马乃恒胡克鳌覃继宁仵亚婷更多>>
相关机构: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材料工程学院江苏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上海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一般工业技术金属学及工艺理学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422篇期刊文章
  • 339篇会议论文

领域

  • 908篇一般工业技术
  • 572篇金属学及工艺
  • 257篇理学
  • 188篇化学工程
  • 79篇电气工程
  • 53篇电子电信
  • 44篇机械工程
  • 38篇医药卫生
  • 37篇冶金工程
  • 20篇航空宇航科学...
  • 17篇自动化与计算...
  • 17篇交通运输工程
  • 13篇生物学
  • 1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0篇动力工程及工...
  • 9篇轻工技术与工...
  • 6篇建筑科学
  • 2篇矿业工程
  • 2篇核科学技术
  • 2篇兵器科学与技...

主题

  • 513篇复合材料
  • 513篇复合材
  • 372篇合金
  • 203篇力学性能
  • 203篇力学性
  • 195篇纳米
  • 124篇金属
  • 107篇铝基
  • 104篇钛基复合材料
  • 98篇镁合金
  • 87篇铝基复合材料
  • 85篇金属基
  • 78篇微结构
  • 75篇铝合金
  • 71篇金属基复合
  • 68篇金属基复合材...
  • 68篇TIB
  • 64篇显微组织
  • 56篇电池
  • 55篇原位合成

机构

  • 1,761篇上海交通大学
  • 23篇上海航天精密...
  • 19篇中国科学院
  • 16篇宝山钢铁股份...
  • 16篇江苏大学
  • 16篇上海大学
  • 15篇上海工程技术...
  • 14篇上海电机学院
  • 14篇宝钢集团中央...
  • 12篇上海交通大学...
  • 12篇上海钢铁研究...
  • 10篇哈尔滨工业大...
  • 10篇江苏科技大学
  • 10篇国家工程研究...
  • 9篇湖南大学
  • 8篇北京科技大学
  • 8篇华东理工大学
  • 8篇中南大学
  • 8篇河北科技大学
  • 8篇江苏豪然喷射...

作者

  • 244篇张荻
  • 165篇李戈扬
  • 161篇丁文江
  • 134篇吕维洁
  • 120篇顾明元
  • 115篇孙宝德
  • 107篇吴人洁
  • 104篇胡文彬
  • 98篇王俊
  • 90篇孙康
  • 73篇张国定
  • 72篇王浩伟
  • 63篇刘磊
  • 58篇范同祥
  • 57篇覃继宁
  • 56篇曾小勤
  • 52篇吴国华
  • 49篇胡克鳌
  • 48篇沈彬
  • 42篇张小农

传媒

  • 106篇材料导报
  • 84篇上海交通大学...
  • 76篇机械工程材料
  • 76篇中国有色金属...
  • 56篇金属学报
  • 50篇Transa...
  • 48篇热加工工艺
  • 48篇中国材料进展
  • 47篇材料工程
  • 41篇稀有金属材料...
  • 39篇电子显微学报
  • 37篇功能材料
  • 35篇无机材料学报
  • 32篇物理学报
  • 30篇复合材料学报
  • 27篇特种铸造及有...
  • 17篇功能高分子学...
  • 17篇铸造
  • 16篇航空材料学报
  • 15篇宇航材料工艺

年份

  • 1篇2024
  • 37篇2023
  • 37篇2022
  • 23篇2021
  • 31篇2020
  • 29篇2019
  • 38篇2018
  • 61篇2017
  • 50篇2016
  • 59篇2015
  • 67篇2014
  • 85篇2013
  • 75篇2012
  • 76篇2011
  • 91篇2010
  • 107篇2009
  • 56篇2008
  • 69篇2007
  • 90篇2006
  • 101篇2005
1,76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原位合成纳米Ag掺杂PVP薄膜的AFM研究
金燕苹征茂平金国良顾明元
文献传递
6FDA型聚酰亚胺的合成及其分子量调控被引量:1
2012年
以4,4′-(六氟异丙烯)二酞酸酐(6FDA)为二酐单体,2,2-双(3-胺基-4-羟基苯)六氟丙烷为二胺单体,采用"溶液缩聚-亚胺化反应"两步合成法,获得了可溶性聚酰亚胺材料。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凝胶色谱(GPC)、热重分析(TGA)、X射线衍射(XRD)等分析测试,考察了原料配比、亚胺化温度、亚胺化时间及催化剂等因素对产物重均分子量等特性参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调节合成条件,该聚酰亚胺重均分子量可达4.5×104,具有优良的热稳定性,其起始分解温度高于490°C,且在NMP、DMF、DMAc、DMSO、THF、丙酮等有机溶剂中具有优良的溶解性能,能于80°C的低温下亚胺化制得,对材料的大批量制备具有重要意义。
伍慧雯李华康红梅刘河洲
关键词:聚酰亚胺溶解性
非连续增强Zn23Al2Cu基复合材料的DSC研究被引量:2
2000年
采用示差扫描量热法(DSC)研究了SiC晶须、SiC颗粒和短碳纤维混杂对Zn23Al2Cu合金的时效动力学及熔融过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增强体的加入改变了基体合金的时效动力学,使时效析出温度提前,同时又减少了时效析出相的数量,在两种复合材料中,SiC晶须的影响最大。增强体的加入对共析转变温度和β相的固相线温度影响不大,但它使复合材料的基体中出现了在纯基体合金中没有的共晶相。
金燕苹顾明元施忠良
关键词:SIC晶须时效DSC
石墨烯类材料电磁屏蔽性能研究进展被引量:9
2016年
石墨烯是以单层碳原子紧密堆积而成的二维蜂窝状结构的碳质材料,其优异的光、电、热及力学性能使其成为材料领域研究的热点。介绍了复合材料的几种重要电磁屏蔽机制,对导电复合材料的电磁屏蔽机制进行了分析讨论。重点介绍了石墨烯类复合材料的几种主要制备方法及优缺点,阐述了在各种制备条件下的电磁屏蔽性能研究进展。
曹海峰张琪吴忠
关键词:石墨烯复合材料电磁屏蔽
高温高湿加速老化对聚碳酸酯结构和性能的影响研究被引量:5
2017年
通过观察和表征聚碳酸酯在高温高湿条件下放置不同时间后的外观形貌、红外光谱、玻璃化转变温度、拉伸性能、弯曲性能和冲击性能,研究了高温高湿加速老化对聚碳酸酯结构和性能的影响,并分析了聚碳酸酯在高温高湿加速老化后的材料失效情况。实验结果表明,聚碳酸酯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下,分解的原理符合热氧老化机理。聚碳酸酯老化14 d后性能下降明显,老化30 d后已经完全失效。
顾华卿乔秀颖金辅伟孙康
关键词:聚碳酸酯高温高湿
铝铜合金阳极氧化新工艺被引量:4
2005年
在低浓度复合电解液中,利用分阶段升压技术,高温下在阳极氧化较难的铝铜合金LY 12上制备了具有较高厚度、硬度和良好外观的银白色氧化膜层.实验研究了各工艺参数对膜层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磷酸是主要成膜物质;由定量的有机羟酸和导电盐组成的添加剂可大大提高膜层的厚度;电流密度的大小对膜层性能影响较大;采用分阶段升压方式可使电流密度在较长时间内保持较大的值;阳极氧化电压,氧化温度及氧化时间等对成膜过程也有一定影响.
王慧王浩伟
关键词:铝铜合金阳极氧化
中子衍射测量残余应力研究进展被引量:19
2015年
中子衍射技术是一种测量材料或工程部件内部的三维应力状态的方法。综述了近年来中子衍射在宏观部件焊接、热加工与热处理过程中残余应力测量的应用,在探究材料微观变形机理方面的应用,在金属基复合材料与多相合金中各相微观应变测量的应用,以及与其他残余应力测量技术对比等方面的研究情况,并展望了中子衍射测量技术的应用前景。
徐小严吕玉廷张荻吕维洁
关键词:中子衍射残余应力测量技术
SiCp 与 Gr 混杂增强 Al 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和摩擦磨损性能被引量:10
1998年
利用真空压力浸渍工艺制备了SiCp增强和SiCp、Gr(石墨)混杂增强铝基复合材料,Gr能降低复合材料的摩擦系数,减少偶件的磨损,但Gr的片状和针状外形对其耐磨性不利。
卢德宏陈仕明金燕苹施忠良顾明元
关键词:混杂复合材料铝基复合材料
氧化铝一维纳米材料制备方法的研究进展被引量:2
2009年
氧化铝一维纳米材料由于其独特的结构成为材料研究的热点之一,近年来国内外有关其制备方法的报道也相对较多。较全面地介绍了氧化铝一维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VLS法、VS法、水热法、溶胶-凝胶法和模板法等。分析了各类方法的特点,指出了制备氧化铝一维纳米材料存在的问题,并展望了其未来的发展。
王浩然邓意达杨琪胡文彬
关键词:氧化铝一维纳米材料
AZ31合金用于镁二次电池负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被引量:7
2010年
采用扣式电池循环伏安测试(CV)、充放电测试和扫描电子显微(SEM)技术,研究AZ31合金与工业纯镁(99.95%)作为镁二次电池负极材料时的电化学性能和镁在电极表面的沉积形貌。结果表明:作为镁二次电池的负极材料,AZ31合金与工业纯镁相比,其镁的溶解-沉积的过电位稍高,初始循环过程的库仑效率略低,但长期循环的库仑效率稳定,并能有效抑制枝晶镁的形成,且其长期循环性能优于工业纯镁的。
石春梅曾小勤常建卫努丽燕娜丁文江
关键词:AZ31合金负极材料电化学性能表面形貌
共177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