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农业部作物栽培与耕作学重点开放实验室

作品数:36 被引量:977H指数:19
相关作者:周祥利伍芬琳李素娟陈继康李琳更多>>
相关机构:湖南农业大学农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35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1篇农业科学
  • 2篇生物学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理学

主题

  • 15篇玉米
  • 12篇土壤
  • 9篇氮肥
  • 9篇夏玉米
  • 7篇水分
  • 6篇冬小麦
  • 6篇小麦
  • 6篇利用效率
  • 6篇华北平原
  • 5篇水分利用
  • 5篇耕作
  • 4篇稻田
  • 4篇生长发育
  • 4篇水分利用效率
  • 4篇土壤水
  • 4篇免耕
  • 3篇氮素
  • 3篇性状
  • 3篇土壤水分
  • 3篇轮耕

机构

  • 36篇中国农业大学
  • 3篇湖南农业大学
  • 2篇湖南省土壤肥...
  • 1篇河北省农林科...
  • 1篇吉林省农业科...
  • 1篇湖南省农业科...
  • 1篇北京市农业技...
  • 1篇北京市农林科...

作者

  • 16篇陈阜
  • 15篇张海林
  • 15篇王璞
  • 11篇陶洪斌
  • 5篇伍芬琳
  • 5篇李琳
  • 4篇易镇邪
  • 4篇刘明
  • 4篇陈继康
  • 3篇屠乃美
  • 3篇吕丽华
  • 3篇肖小平
  • 3篇李素娟
  • 3篇张雅杰
  • 2篇张丽丽
  • 2篇张宇
  • 2篇田晓莉
  • 2篇董学会
  • 2篇陈平平
  • 2篇孙国峰

传媒

  • 7篇玉米科学
  • 5篇中国农业大学...
  • 3篇华北农学报
  • 3篇农业工程学报
  • 2篇植物营养与肥...
  • 2篇中国农业科学
  • 2篇环境科学
  • 2篇干旱地区农业...
  • 2篇作物学报
  • 1篇土壤通报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中国生态农业...
  • 1篇光谱学与光谱...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农业环境科学...
  • 1篇灌溉排水学报
  • 1篇2008全国...

年份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7篇2010
  • 10篇2009
  • 12篇2008
  • 3篇2007
  • 1篇2005
3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纤维素分解菌复合系MC1分解木薯淀粉厂残渣被引量:16
2008年
木薯渣木质纤维素含量较高,是有开发潜力的生物质资源,目前,木薯渣主要用来生产饲料和酒精.用其进行甲烷发酵也是很有前景的应用途径,但是木薯渣含水量大,颗粒分散,不利于固体发酵.利用纤维素分解细菌复合系MC1分解木薯渣,可将其转化为可溶的小分子有机物,提高其甲烷发酵效率.在分解过程中测定了木薯渣各成分的减少和分解产物.结果显示,经18 d分解,木薯渣的总干重减少了47.3%,其中纤维素减少了22.7%,半纤维素减少了90.4%,木质素减少了11.3%,其总分解量的85%在前6 d被分解.MC1分解木薯渣过程中可溶性物质总含量开始为18%,3 d后达到最高,为33%,GC-MS测定挥发性产物的总量在培养6 d后达到最高,挥发性产物共检测出12种,其中量较大的化合物为乙醇、乙酸、乙二醇、丁酸及甘油,这些产物为甲烷发酵菌可直接利用或者容易转化为甲烷菌直接利用的成分.因此利用MC1分解木薯渣作为甲烷发酵的前发酵手段将很有应用前景.
郭鹏王小芬朱万斌程序崔宗均
关键词:纤维素分解菌复合系木薯渣
前期控氮对夏玉米产量、物质生产及氮素利用的影响被引量:4
2010年
试验以郑单958为材料,在79500株/hm2密度下研究了前期控氮对玉米产量、物质生产及氮素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大喇叭口期施氮120kg/hm2的条件下,前期按30~60kg/hm2进行适度控氮,产量可达到10108.5~10170.0kg/hm2,氮肥利用率为32.78%~33.35%。前期适当控氮保证玉米苗期对氮素的需求,达到蹲苗的效果,控上促下,培育壮苗,提高根系的吸收和合成能力。前期适度控氮还可保持植株后期较强的光合生产能力,增强根系吸氮能力,保证子粒有充足的碳氮来源,并促进干物质及氮素向子粒的运转,实现玉米产量与氮素利用的协同提高。
王彩彩陶洪斌王璞戴明宏
关键词:玉米氮肥源库关系氮素利用
木薯加工废弃物堆肥化中氰化物的降解及腐熟度的研究被引量:23
2009年
为了探讨木薯加工废弃物堆肥化中氰化物的降解速度和快速处理效果,将木薯皮、木薯渣与猪粪混合制作堆肥,通过发酵过程中温度、pH、氰化物、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及碳氮比等的测定,评价了堆肥化过程对氰化物无害化处理的效果及堆肥的腐熟进程.结果表明,氰化物含量迅速降低,30 d后达到2.08 mg/kg,分解率达到94.16%,符合食品安全标准.堆制材料中淀粉、纤维素、半纤维素等主要含碳成分及氰化物在15 d内分解,分解率达80%以上,基本趋于稳定.经过30 d的堆肥化过程,堆体温度也回落至常温,趋于稳定,pH一直稳定在7.2.堆体中碳氮比(C/N)、硝态氮(NO-3-N)、铵态氮(NH+4-N)等腐熟度判定指标数据也表明,木薯加工废弃物经过15 d的堆肥化过程,堆体内各种理化性质稳定,在发酵结束时,C/N为17.55,硝态氮和铵态氮的含量分别达到了2.5 g/kg和10 mg/kg,NO-3-N/NH+4-N的比值为250,全部达到腐熟标准.证明木薯加工废弃物经30d堆肥化处理可达到稳定安全状态.
吕育财王小芬朱万斌程序崔宗均
关键词:木薯加工废弃物堆肥化氰化物腐熟度
华北平原免耕冬小麦生长发育特征研究被引量:61
2008年
2004—2006年在河北栾城中国科学院农业生态试验站开展了不同耕作方式下冬小麦生长发育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的比较研究。冬小麦基本苗数和分蘖率在不同耕作方式间差异显著,表现为免耕<旋耕<翻耕。免耕处理冬小麦分蘖成穗率高于翻耕和免耕处理,但基本苗数低,2004—2005生长季比翻耕和旋耕处理分别低28.9%和29.7%,2005—2006生长季分别低11.7%和10.0%;免耕处理冬小麦株高、叶面积指数、地上部干物质积累和产量均低于翻耕和旋耕处理,其中叶面积指数在2004—2005和2005—2006生长季的最高值分别为2.9和6.0,产量比翻耕降低30.1%和27.19%、比旋耕降低15.3%和25.20%。免耕可保持耕层较高的土壤水分含量,总体上高于翻耕和旋耕处理;免耕处理在冬小麦苗期和返青期表现出明显的"降温效应",耕层土壤日均温度低于翻耕和旋耕,冬小麦出苗和返青较翻耕和旋耕分别晚1~3d和4~5d。
李素娟陈继康陈阜李琳张海林
关键词:免耕冬小麦生长发育华北平原
冬小麦产量形成过程模型及群体优化设计方法被引量:3
2010年
为满足冬小麦生产管理这一要求,需研究冬小麦群体设计及产量形成过程模型构建的技术方法。本文根据冬小麦阶段生长发育特点,以均匀设计与栽培优化相结合的动态试验方法为基础,深入研究不同发育阶段干物质积累量对冬小麦产量及其性状的影响,利用逐步回归和经验判别相结合的方法,论述了基于干物质积累动态的冬小麦产量形成模型的构建过程;根据非线性优化理论,提出了以产量为目标的群体优化设计方法。按上述方法,用冬小麦品种"石家庄8号"在吴桥2年(2007-10-2009-06)的田间试验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产量形成过程各模型(包括冬前茎数、拔节茎数、单位穗数、穗粒数和产量)的复相关系数介于0.92~0.97之间,进行群体优化设计后得出最优产量目标为9165.00kg/hm2的群体动态指标,所提出的群体设计方法可以满足生产决策中对群体设计的要求,试验方法可用于多因素、多水平作物生产模型的试验研究。
张竹琴周顺利乔嘉赵姣廖树华
关键词:冬小麦干物质
氮肥类型对夏玉米氮素吸收和利用的影响被引量:56
2008年
连续两年在吴桥实验站进行田间试验,研究了3种类型氮肥(尿素、包膜尿素和复合肥)对夏玉米郑单958(紧凑型)和农大108(半紧凑型)氮素吸收与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施氮量增大,夏玉米氮累积量(NAA)显著增加,氮素吸收效率(NUPE)、氮生理效率(NPE)、氮素利用效率(NUTE)、氮收获指数(NHI)降低,氮肥利用率(NUE)、氮肥效率(NFE)显著降低。氮肥类型影响夏玉米氮素吸收与利用效率,NUE、NUPE以包膜尿素和复合肥处理较大,而NPE和NUTE以尿素处理较高,但差异不达显著水平;NHI一般以尿素处理较高,其差异显著性存在品种间、年际间及施氮水平间差异。夏玉米NAA、NHI、NFE等具有较明显的基因型差异,均表现为郑单958大于农大108;两品种在氮素利用上均属敏感型,但郑单958的敏感性强于农大108。可见,施氮量是影响夏玉米氮高效利用的关键因素,而合理选择品种与氮肥类型也能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本试验条件下,选择紧凑型品种与复合肥对提高华北平原夏玉米氮利用效率较为有利。
易镇邪王璞陈平平屠乃美
关键词:华北平原夏玉米氮肥类型氮高效利用
粮食主产区农户采用农业新技术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以吉林省榆树县为例被引量:13
2008年
【目的】为粮食主产区农业新技术的普及提供参考,促进粮食生产能力的提升。【方法】采用参与性农户评估方法(PRA)对东北粮食主产区榆树县245户农户进行了分层随机抽样调查,从农业新技术的接受途径,农户主要的技术需求以及影响农户接受新技术的因素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96.3%的被调查农户主要收入来源于种植业;38.4%的农户获取农业新技术主要来源是农业技术推广,64.9%的农户通过向邻居学习来获得农业技术信息;48.2%和51.4%的农户需求新型肥料和新型农机等农业新技术;90.2%的农户认为栽培粗放制约了玉米产量的提高;89.4%的农户对农技推广是很欢迎的,但有近50%的农户得不到推广服务。【结论】粮食主产区农业技术进步需要重点选育抗逆性强的高产品种,研究新型长效肥技术,研制适合单个农户的农业机械以及开发与品种配套的栽培管理模式。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应注重技术的增产和增收,加大公益性技术推广服务和典型农户的示范带动。
李奇峰张海林刘武仁边少锋陈阜
关键词:农业新技术农业技术推广粮食生产
播期对春玉米生长发育、产量及水分利用的影响被引量:48
2009年
以郑单958和鲁单984为材料,研究了两个播期条件下春玉米的生长发育、产量形成和水分利用情况。结果表明:播期对春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影响显著,且品种间表现趋势一致。晚播春玉米生育期缩短,在各时期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积累均显著高于早播春玉米。晚播春玉米产量(干重)提高,粒重在播期间、品种间差异均不显著。晚播春玉米穗粒数显著提高,品种间差异不显著。推迟播期后总耗水量增加,但增加幅度小于产量增加的幅度,水分利用效率略高于早播春玉米。在本试验条件下,晚播春玉米具有较优叶面积指数,有利于干物质积累并向子粒转移,增加穗粒数。因此,在春玉米播期的选择上不应单纯考虑生育期的延长,应重视早播春玉米前期营养生长受限对产量的影响。
刘明陶洪斌王璞张雅杰
关键词:春玉米播期生长发育水分利用效率
氮肥对夏玉米冠层结构及光合速率的影响被引量:5
2009年
在不同施氮量和施氮时期条件下对夏玉米冠层结构及光合速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对于不同施氮量和施氮时期,夏玉米冠层内不同部位叶向值表现为上层>中层>下层。基施氮180kg/hm2的处理各层叶向值均大于其他处理;拔节期施氮75kg/hm2的处理各层叶向值表现最大。各处理冠层内光合速率以上层>中层>下层,在吐丝期达最大值;在吐丝期表现为基施氮180kg/hm2处理>拔节期施氮180kg/hm2处理>大喇叭口期施氮180kg/hm2处理;拔节期施氮75kg/hm2处理>基施氮75kg/hm2处理>大喇叭口期施氮75kg/hm2处理;到灌浆中期基施氮180kg/hm2处理下降程度大于其他处理。对光合速率和叶向值进行相关性分析表明,吐丝期光合速率与叶向值呈正相关关系。
张丽丽王璞陶洪斌郭步庆冯烁
关键词:夏玉米氮肥冠层结构光合速率
华北平原免耕土壤积温特征对冬小麦的影响被引量:6
2010年
为研究不同耕作方式农田土壤积温特征及其对冬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本试验将土壤积温与冬小麦的生育时期结合,合理评价免耕农田热量资源的利用状况,为该技术的改善提供理论依据。研究于2005年在河北省栾城县设置了翻耕、旋耕、免耕处理,系统测定了冬小麦田耕层土壤温度和冬小麦的生长动态。结果表明:免耕各生育时期土壤平均温度最低;土壤活动积温在出苗期高于翻耕,幼苗期和返青拔节期高于旋耕,但耗时较长;免耕越冬期寒冷度较低,具有保温效应;免耕农田低温使冬小麦出苗晚1d,分蘖晚3d,返青推迟2d;免耕冬小麦株高降低,分蘖率、叶面积指数、干物质量在各时期均显著低于翻耕和旋耕,且显著降低产量37.3%和33.7%。免耕农田土壤低温阻碍作物生长,推迟冬小麦生育时期是降低地上部生物量和产量的主要原因,热量资源利用效率低,建议发挥免耕节约农时的作用适时早播,利用强分蘖力品种提高免耕冬小麦产量。
陈继康李素娟陈阜张海林
关键词:耕作冬小麦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