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机构详情>
西南石油学院勘探系
西南石油学院勘探系
- 作品数:236 被引量:1,732H指数:21
- 相关作者:张永贵陈伟俞剑华林维澄吕国祥更多>>
- 相关机构: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地球环境计算工程研究所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成都理工大学石油系更多>>
- 发文基金: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国家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理学文化科学更多>>
- 华莹市溪口镇山岩高速滑坡与泥石流的形成
- 1992年
- 四川华莹市溪口镇灾害性泥石流是由高速滑坡造成的。在其影响因素中,除了岩性和地质构造外,最重要的是大气降水和地下水位动态变化,促使高坡上的泥质岩类蠕变带的形成和发展,加之雷暴震动就导致了巨大的泥石流。
- 冯玉刚
- 关键词:泥石流灾害地质
- 文23断块的形成演化及其对气水分布的影响
- 1992年
- 文23断块是东濮凹陷中央隆起带文留构造北部一个地垒型断块。沙四气藏为一南倾的鼻状构造。断块的形成是先后受近东西向拉张东推应力作用和右旋平移应力复合作用结果,形成现今的被断层分割的地垒块构造格局。文东,文西两组断层既是该断块东、北、西边界,又控制着断块区內气水分布。
- 颜其彬
- 关键词:断块油气分布
- 川东嘉二段(T_1j^2)储层概念模式被引量:1
- 1996年
- 川东嘉二段储层的形成受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的双重控制,受限海台环境是储层发育的有利相带,早期暴露溶蚀和白云化作用是孔隙层形成的必要条件。提出了反映储层形成机制、演化和分布规律的沉积模式、成岩模式、孔隙层成因模式和储层分布模式。这些多层次概念模式对嘉二段气藏勘探和开发挖潜具积极的指导意义。
- 曾伟黄继祥
- 关键词:成岩作用油矿床储集层
- 最优化分析使网络电路输出功率最大
- 1992年
- 用最速上升法分析具有多负载的有源线性网络电路,使其输出功率最大,它可以为电子器件端口的合理布置提供最优数据。
- 陈超炀
- 关键词:电子网络电路
- 川东飞仙关组鲕滩储层测井识别被引量:18
- 2001年
- 应用测井资料识别川东飞仙关组鲕滩储层是个新课题。文章从鲕滩层的测井响应特征出发 ,在提取岩性特征测井参数和建立电相—岩相库统计模式的基础上 ,采用极值方差聚类法实现自动分层 ,以灰色关联法识别单井剖面的鲕滩相地层 ;同时 ,结合储层物性参数解释建立了鲕滩储层测井识别模式 ,编制了鲕滩储层测井识别处理程序。应用表明 ,该套方法具有较高的分辨力 ,能识别出单井剖面中 0 .5m以上的鲕滩储层 。
- 夏宏泉杨华斌刘红岐朱仕军任兴国
- 关键词:四川盆地储集层
- 确定孔隙结构分形维数的新方法被引量:34
- 1999年
- 储层岩石的孔隙空间具有良好的分形特征。将分形几何学的原理运用于储层岩石的孔隙结构研究,能建立毛细管压力曲线、相对渗透率、孔喉大小分布等的分形模型。但这些模型只有在求取了孔隙结构分形维数D 的基础上,才可能对孔隙结构作出预测。本文提出了在建立毛细管压力分形模型的基础上,运用毛细管压力资料预测分形维数D。通过实测检验证明,该方法不仅简便易行、精度高,而且能直接得到三维空间的信息,值得研究和推广应用。
- 何琰吴念胜
- 关键词:孔隙结构分形维数储集层岩心分析
- 断层相关褶皱理论在准噶尔盆地南缘山前带构造研究的应用被引量:25
- 2005年
- 利用断层相关褶皱的构造几何分析方法,对准噶尔盆地南缘山前复杂构造带内基干地震剖面进行了构造解析,搭建了中、东段的构造轮廓和构造组合样式,认为东段阜康断裂带主要表现为至地表的推覆逆掩。由于位移量大部分转移至地表,阜康断裂带的前陆部分无喜山期构造带;西段造山带内的挤压往前陆方向传递过程中以前列式不断释放其位移量,造成在纵向上呈现三排主要的断层相关褶皱带。根据正演平衡地质剖面制作技术对山前复杂构造区地震剖面反射波的构造识别进行了模拟与探讨。
- 邵雨陈伟张伯友
- 关键词:断层相关褶皱山前带地震剖面推覆准噶尔盆地南缘构造带
- 油气储层评价方法
- 本标准规定了碎屑岩、碳酸盐岩、火成岩(重点是火山岩)及变质岩(重点是区域变质岩)类油气储层评价的内容、方法、要求和成果。 本标准适用于上述不同储集岩类各勘探阶段或区域油气储层的评价。
- 关键词:油气储层储层评价
- 文献传递
- 油层污染评价模型及其应用
- 1993年
- 采用不稳定试井法,室内常规岩芯或特殊岩芯分析法评价油层污染是有效的,其缺点是周期长,成本高,测试条件苛刻。在充分利用测井信息的基础上,结合钻井、试井、岩心及工程资料,本文建立了油层污染测井评价模型,并应用该模型对某地区的油气层污染程度进行了定性和定量评价,分析了其规律,
- 陈福煊燕军刘堂晏夏宏泉
- 关键词:地层损害电测井油层污染
- 四川及邻区晚二叠统吴家坪碳酸盐缓坡沉积被引量:10
- 1993年
- 四川及邻区上二叠纯吴家坪组石灰岩属于碳酸盐缓坡沉积,与北、东及东北方向的同期盆地相沉积渐变过渡;在西南近滨地区发育浅水高能带,与同期龙潭组陆源沉积过渡,形成特殊的陆源碎屑——碳酸盐混合沉积。由于持续的海侵及碳酸盐的快速沉积作用,碳酸盐缓坡逐渐向台地转化。最终形成该区晚二叠晚期的碳酸盐台地。吴家坪碳酸盐缓坡的古地理控制着该区上二叠统不同类型生物礁油气藏的分布。
- 张帆文应初强子同王生海
- 关键词:碳酸盐晚二叠世油气勘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