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内蒙古师范大学社会学民俗学系

作品数:9 被引量:32H指数:4
相关机构:内蒙古大学外国语学院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社会学经济管理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经济管理
  • 3篇社会学
  • 3篇历史地理
  • 2篇文化科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文学

主题

  • 3篇社会
  • 3篇文化
  • 2篇人类学
  • 2篇生态人类学
  • 2篇狩猎
  • 2篇狩猎文化
  • 2篇民族
  • 2篇个案
  • 2篇鄂伦春族
  • 1篇少数民族
  • 1篇社会变迁
  • 1篇社会文化
  • 1篇社会文化环境
  • 1篇审美
  • 1篇审美特征
  • 1篇审美追求
  • 1篇生态
  • 1篇碎片化
  • 1篇清代
  • 1篇自然环境

机构

  • 9篇内蒙古师范大...
  • 1篇内蒙古大学

作者

  • 4篇何群
  • 1篇王静安
  • 1篇乌仁其其格
  • 1篇常宝

传媒

  • 4篇内蒙古师范大...
  • 3篇满语研究
  • 1篇内蒙古大学学...
  • 1篇黑龙江民族丛...

年份

  • 1篇2008
  • 2篇2007
  • 3篇2006
  • 1篇2005
  • 2篇2004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论现代化与牧区传统社会变迁被引量:8
2006年
现代化使得蒙古族牧区传统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刻变迁,牧区社会要迎合这种变革和挑战并实现自身现代化,就不能“外来模式”生吞活剥、简单套用,而必须以传统社会文化、经济、社会组织和制度的精华部分作为理论与实践的基础。
常宝
关键词:牧区传统社会
《大兴安岭鄂伦春》评述
2006年
本文对关小云女士的著作《大兴安岭鄂伦春》进行了评述。
何群
从滇、川蒙古族文化现状谈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被引量:8
2004年
 传统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具有不断沿革、变异、创新的特性。具体表现在文化的相互影响与互渗;文化的异己与创新;文化的认同与复兴;文化的相融性与多元性等方面。因而,传承与发展少数民族文化必须以发展经济为基础,以民族平等与团结为保证,以不断提高民族文化教育素质为动力,同时要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从而确保我国多元一体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杨.巴雅尔王静安
清以来大小兴安岭环境与狩猎文化的生态人类学观察——鄂伦春族个案(下)被引量:5
2007年
何群
关键词:自然环境鄂伦春族狩猎文化生态人类学个案社会文化环境
当代小民族教育:社会碎片化场景中的边缘化压力被引量:1
2008年
小民族中的部分群体,在现代化潮流冲击下,其社会遭遇到巨大的冲击,以致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残存无几。作为小民族社会系统重要组成部分的民族学校,同样承受着边缘化的压力。因而,应当围绕怎样才能改善小民族生存发展状况的核心,对包括小民族教育在内的民族教育理念,进行反思和调整。这一问题涉及到教育与社会的关系,应观察教育在民族社会发展链条中的作用。
何群
关键词:民族教育边缘化
试析蒙古族人名的文化内涵被引量:1
2005年
蒙古人名蕴含着浓厚的民族文化内涵,是蒙古族传统文化的折射。它蕴涵着蒙古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本民族的古代文明和现代文明。同时,它也是中国人名文化的组成部分。笔者简要论述了蒙古人取名的主要习俗、蒙古人名的主要特点、类型以及结构等,揭示了蒙古人名的文化内涵。
莫.巴特尔
关键词:结构类型文化内涵
当代社会与民俗复兴被引量:4
2006年
中国民俗学的发展大致经过了三个阶段。在这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两次复兴。当今我国的民俗学正处于二次复兴的大好时期,这是当代社会的需求和时代的呼唤,预示着我国民俗学走向一个新的辉煌时代。民俗学应在国民行为规范、道德建设和社会秩序的建立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确立民俗学在社会科学中的重要地位,更好地为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服务。
杨.巴雅尔
京派小说的审美追求被引量:2
2004年
 京派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着鲜明的艺术追求和创作个性的小说流派。它的发生、运演从一个方面丰富了中国现代文学的总体风貌。京派作家多学贯中西,但他们更多地继承了中国文学传统,在小说创作中,较多地借鉴民族文学的传统艺术技巧,追求和谐、圆润、完美的艺术境界。作品圆润精美,情感蕴藉、含蓄,语言古朴、简约。
乌仁其其格
关键词:京派小说审美特征含蓄
清以来大小兴安岭环境与狩猎文化的生态人类学观察——鄂伦春族个案(上)被引量:6
2007年
鄂伦春族是中国东北边疆大小兴安岭深山密林中的世居狩猎民族,其传统狩猎文化是适应所在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的产物。适应特有的单一环境的结果,形成简单文化。20世纪中叶以来,鄂伦春族传统生存环境发生急剧变化,狩猎文化的自然进化过程遭致断裂,后来日益表现出文化的衰落,生存问题引人注目。问题关键在于,面对环境的急剧变化,传统文化所具有的简单文化的特点,束缚了鄂伦春族适应新环境的能力。在主体社会现代化进程中,在环境的进一步变化中,鄂伦春族表现出很强的不适应。
何群
关键词:清代鄂伦春族生态人类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