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

作品数:1,359 被引量:4,634H指数:40
相关作者:张先康王夫运刘保金段永红酆少英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震科学联合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建筑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840篇期刊文章
  • 429篇会议论文
  • 38篇专利
  • 17篇科技成果
  • 3篇标准

领域

  • 1,128篇天文地球
  • 71篇建筑科学
  • 35篇自动化与计算...
  • 32篇经济管理
  • 9篇交通运输工程
  • 8篇电子电信
  • 6篇石油与天然气...
  • 6篇水利工程
  • 6篇环境科学与工...
  • 6篇医药卫生
  • 5篇矿业工程
  • 5篇政治法律
  • 5篇文化科学
  • 5篇理学
  • 3篇一般工业技术
  • 3篇社会学
  • 2篇电气工程
  • 2篇农业科学
  • 1篇化学工程
  • 1篇金属学及工艺

主题

  • 630篇地震
  • 257篇地壳
  • 117篇剖面
  • 110篇断层
  • 98篇地壳结构
  • 96篇深地震
  • 96篇勘探
  • 92篇测深
  • 86篇地震测深
  • 82篇盆地
  • 73篇地质
  • 68篇地震勘探
  • 65篇反演
  • 60篇活断层
  • 59篇浅层
  • 58篇震源
  • 54篇深部
  • 53篇青藏高原
  • 48篇重力场
  • 46篇裂带

机构

  • 1,327篇中国地震局
  • 71篇中国地震局地...
  • 68篇中国科学院
  • 50篇中国地质科学...
  • 45篇中国科学技术...
  • 37篇中国地质大学...
  • 26篇华北水利水电...
  • 26篇中国地震局兰...
  • 20篇宁夏回族自治...
  • 18篇福建省地震局
  • 16篇河北省地震局
  • 16篇中国地震局地...
  • 13篇中国科学院大...
  • 12篇陕西省地震局
  • 11篇南京大学
  • 11篇中国地震局工...
  • 11篇四川省地震局
  • 10篇长安大学
  • 10篇青海省地震局
  • 9篇防灾科技学院

作者

  • 241篇张先康
  • 143篇王夫运
  • 124篇刘保金
  • 117篇段永红
  • 109篇酆少英
  • 89篇方盛明
  • 86篇赵金仁
  • 85篇杨卓欣
  • 77篇张成科
  • 76篇赖晓玲
  • 76篇李松林
  • 69篇嘉世旭
  • 69篇刘明军
  • 60篇张建狮
  • 59篇秦建增
  • 59篇李清林
  • 59篇田晓峰
  • 58篇刘宝峰
  • 54篇贺为民
  • 52篇刘志

传媒

  • 105篇地球物理学报
  • 80篇大地测量与地...
  • 65篇地震地质
  • 49篇地震学报
  • 31篇地球物理学进...
  • 28篇地震工程学报
  • 27篇华北地震科学
  • 27篇中国地震
  • 24篇CT理论与应...
  • 20篇2014年中...
  • 19篇地震研究
  • 19篇国际地震动态
  • 19篇世界地震译丛
  • 17篇震灾防御技术
  • 15篇2016中国...
  • 13篇2015中国...
  • 12篇地震地磁观测...
  • 12篇中国地球物理...
  • 11篇物探与化探
  • 11篇西北地震学报

年份

  • 1篇2024
  • 23篇2023
  • 28篇2022
  • 30篇2021
  • 42篇2020
  • 39篇2019
  • 49篇2018
  • 87篇2017
  • 74篇2016
  • 101篇2015
  • 101篇2014
  • 60篇2013
  • 54篇2012
  • 69篇2011
  • 34篇2010
  • 40篇2009
  • 48篇2008
  • 54篇2007
  • 60篇2006
  • 45篇2005
1,35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龙门山南段不同块体深部结构
本文利用得到的地震波组,采用多种一维方法(W-H方法、T2-X2方法和TF方法)对资料进行了初始分析处理,得到了一维地壳结构模型。结果显示:在地壳表层约0-2.Okm是一个速度随深度加深而增大的强梯度层,地表速度为3.5...
邓晓华田晓峰
关键词:地震学地壳结构
文献传递
重力-地震联合反演应用及效果
本文通过实例表明,重力-地震联合反演结果不但对纵向地层结构有清晰的划分,对横向上各个地质区域的变化也有明显的反映,而且,联合反演所反映的各地质区域内部结构特征,在稳定地质单元和地震多发区域也有明显不同。结合联合反演结果和...
Guo Wenbin郭文斌Duan Yonghong段永红Wang Fuyun王夫运
关键词:地球物理勘探
龙门山南段不同块体深部结构
<正>芦山地震发生在龙门山断裂带南段,震后建立芦山地震区的地壳上地幔结构模型,获得地震区深部地壳结构特征,探明芦山地震的发震构造、孕震环境及深浅部构造关系及芦山地震发生的深部动力学背景,对芦山地震区的地震活动趋势和地震危...
邓晓华田晓峰
电阻率层析成像测量在城市活断层调查中的应用
本文首先介绍了电阻率探测的基本原理以及常用仪器的功能.分析了常用野外工作方法,并以勘探实例说明了电阻率勘测资料处理及软件功能.
李清林张建志秦建增黄邦武韩建秀
关键词:活断层电阻率层析成像
文献传递
利用初至P震相测定石嘴山M_L4.4地震序列的震源深度被引量:3
2017年
基于初至P震相较易辨识、读取误差小、有效震相丰富等优点,提出联合Pg与Pn震相到时数据测定震源深度的方法,并将其应用于石嘴山ML4.4地震序列(11次)的震源深度计算,结果显示该地震序列的震源较浅,这也是此次有感地震震感强烈的原因之一.然后利用初至P震相到时方法分别计算了双层和4层地壳速度模型下的震源深度,并与双差定位所得深度进行对比,结果显示:利用初至P震相到时方法较双差定位方法得到的震源深度整体上一致性较好,但前者得到的震源深度较之后者略深;对于双层与4层地壳速度模型,二者的震源深度计算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因此,基于可靠区域地壳速度模型下的初至P震相到时方法可以应用于震源深度的计算,并能够取得较好的结果.另外,石嘴山M_L4.4地震序列的主震深度为7—8km,最大余震深度为6km,根据银川盆地的速度成像结果可知,主震和最大余震发生于银川盆地基底下部;其余地震的震级偏小,多集中于3—5km深度,主要发生于银川盆地基底顶部或基底覆盖层内.
曾宪伟莘海亮马翀之许晓庆
关键词:震源深度银川盆地
由诸城-宜川人工地震剖面反演结果看太行山两侧岩石圈结构的差异被引量:36
2011年
利用诸城-宜川人工地震折射/宽角反射剖面的资料,得到了华北克拉通南部岩石圈二维速度结构.结果表明,太行山东西两侧岩石圈结构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东侧较薄,为70~80km;西侧较厚,为85~120km.在太行山重力梯度带附近,岩石圈厚度出现了约30km的突变.岩石圈地幔和下地壳介质的P波速度值东侧较低,西侧较高.东侧的中下地壳内存在不同尺度的低速体,西侧则尚未发现.这些差异表明,太行山重力梯度带也是一条岩石圈厚度突变带和岩石成分分隔带.根据Pm波的波形特点,推测东部地区的莫霍面不再是一个尖锐的间断面,而是一个复杂的过渡带.初步分析认为,上地幔物质的热机械-化学侵蚀作用是引起太行山东侧岩石圈减薄和破坏的主要机制,太平洋板块俯冲是改变华北克拉通岩石圈地幔性质的重要动力学因素.
李松林赖晓玲刘宝峰王志铄何加勇孙译
关键词:克拉通破坏
基于盆地效应的抗震设防研究之若干进展被引量:1
2022年
沉积盆地能够加重震害,在抗震设防中需要定量考虑盆地效应。本文叙述了盆地效应的主要表现形式以及对震害的影响;详细介绍了盆地效应的研究方法以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同时也指出了各个方法的优缺点;讨论了抗震设防中对盆地效应考虑的必要性;着重回顾和总结了当前在抗震设防中考虑盆地效应的两种方法:(1)在场地地震动预测模型中加入盆地基底埋深项。(2)求取盆地模型相对一维层状模型的附加放大因子,提出针对当前抗震设防规范中地震动参数的校正系数。最后指出开展盆地抗震设防研究面临的问题及工作展望。
王冲王冲齐文浩薄景山
关键词:地震动模拟抗震设防
阴山造山带—鄂尔多斯盆地岩石圈层、块速度结构与深层动力过程被引量:53
2010年
阴山造山带位于鄂尔多斯盆地的北缘,这一地带不仅是构造活动强、弱的变异地域,且为盆、山的耦合地带,故在造山带与盆地地域具有各异的深层动力过程.本文基于高精度人工源地震宽角反射、折射探测和高分辨率的数据采集,通过反演求得了满都拉—鄂尔多斯—榆林—延川长达650 km剖面辖区的岩石圈精细层、块结构.研究结果表明:①沿该剖面由南向北地壳厚度为40~45 km;在不同构造单元其介质、结构均不相同;速度分布、空间结构形态和界面起伏及属性亦存在着明显差异;上地幔顶部速度为8.0~8.1 km/s;②沿剖面存在5条深、大断裂,且将该区切割成为壳、幔结构明显差异的4个构造单元,即鄂尔多斯盆地、盆山耦合地带、阴山造山带、内蒙构造带,它们各自具有固有的深层过程和动力学响应.同时厘定了阴山造山带与内蒙构造带之间的白云鄂博深、大断裂带是古亚洲洋的南界.在这里不仅导致了阴山造山带的形成,而且聚集了诸多的金属矿产资源,地震亦频繁活动.基于上述研究表明,阴山造山带—鄂尔多斯盆地耦合地带的壳、幔结构复杂、呈现出速度结构各异的层、块状展布.显然,在这一错综的成山、成盆、成岩、成矿和成灾地带,有着特异的深层过程和动力机制.
滕吉文王夫运赵文智张永谦张先康闫雅芬赵金仁李明杨辉张洪双阮小敏
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深层动力过程
利用地震成像技术研究我国首个国际认可的陨石坑被引量:3
2016年
20世纪80年代起,辽宁省岫岩县境内的一个环形构造由中国科学家从地质、地球化学推断为陨石撞击坑,后经地质钻探进行了证实.但该环形构造的深部整体特征仍有待用地震勘探方法来确认.为了对该环形构造的深部有个整体认识,利用三维地震成像方法首次对岫岩坑的地震波折射数据进行了研究,获得了该坑的三维速度结构.结果表明:该撞击坑从地表到深度100 m的速度层对应坑内上部107 m厚的湖泊相沉积物,深度100 m到300 m的速度层对应坑内下部厚度为188 m的角砾岩堆积透镜体.大约250 m深处的波阻抗界面与地质钻孔的260 m深处的陨石冲击分界面相对应.深度300 m到650 m的低速度层可能对应角砾岩堆积透镜体下面的下元古界变质岩系的程度较低的撞击裂隙层.坑中心深度约700 m周围以及向下出现的7.0 km/s以上的高波速可能是陨石撞击时所产生的高温高压使表层岩石达到熔融状态,改变了围岩的性质,致使围岩速度升高.
樊计昌刘明军韩艳杰海燕赵成斌
关键词:地震波走时
京津地区顺义-塘沽高分辨地震折射剖面的走时成像结果及其揭示的上地壳断裂构造特征
2020年
在大中型城市汇集的城市群及其邻近区域,利用高分辨地震折射探测方法开展城市活断层探测,对于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提升城市韧性、构建城市减灾参考模型和防范地震及地质灾害具有重要的科学和现实意义。文中运用正则化层析反演方法,对穿越京津地区的高分辨折射地震剖面进行走时成像,构建了控制京津地区的上地壳精细速度结构模型。结果显示,京津地区存在巨厚的沉积盖层,近地表速度低至1.6km/s,结晶基底最浅埋深位于北京凹陷(约2km),最深位于武清凹陷(约8km),研究区不同构造单元的结晶基底埋深与结构性质主要受新生代期间的断陷沉降作用影响。文中还利用成像结果的速度差和地震记录的横向变化,对速度差异较大的断裂构造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获得了研究区主要构造单元主控断裂的成像结果及其在上地壳的展布特征,为活断层探测中利用地震折射成像方法判定断层形态提供了参考。
田晓峰田晓峰熊伟王夫运徐朝繁段永红
共133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