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北京热带医学研究所

作品数:319 被引量:935H指数:15
相关作者:张月清冯曼玲薛燕萍周茉张浩燕更多>>
相关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首都医科大学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北京市青年科技骨干培养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轻工技术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47篇期刊文章
  • 35篇会议论文
  • 35篇科技成果
  • 1篇专利

领域

  • 292篇医药卫生
  • 14篇农业科学
  • 2篇轻工技术与工...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生物学
  • 1篇化学工程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95篇虫病
  • 45篇麻风
  • 33篇免疫
  • 33篇寄生虫
  • 31篇流行病
  • 30篇旋毛虫
  • 30篇流行病学
  • 30篇抗原
  • 29篇吸虫
  • 26篇麻风病
  • 26篇抗体
  • 21篇吸虫病
  • 21篇病毒
  • 20篇弓形虫
  • 20篇阿米巴
  • 19篇热带医学
  • 19篇酶链反应
  • 19篇寄生虫病
  • 15篇基因
  • 14篇旋毛虫病

机构

  • 318篇北京热带医学...
  • 56篇首都医科大学...
  • 16篇首都医科大学
  • 9篇中国预防医学...
  • 6篇中国医学科学...
  • 4篇河南省农业科...
  • 4篇中国科学院
  • 3篇温州医学院
  • 3篇首都医学院
  • 3篇西昌市皮肤病...
  • 2篇北京理工大学
  • 2篇中国医科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遗...
  • 2篇美国夏威夷大...
  • 2篇四川省皮肤病...
  • 1篇福建省卫生防...
  • 1篇北京大学第三...
  • 1篇广东省卫生防...
  • 1篇北京大学
  • 1篇哈佛大学

作者

  • 50篇甘绍伯
  • 45篇温艳
  • 39篇张月清
  • 37篇郭增柱
  • 26篇吴赵永
  • 25篇李桓英
  • 24篇黄敏君
  • 18篇安亦军
  • 17篇翁小满
  • 16篇王正仪
  • 15篇薛燕萍
  • 15篇冯曼玲
  • 13篇袁联潮
  • 10篇卢思奇
  • 10篇黄松如
  • 10篇周茉
  • 9篇赵高潮
  • 9篇胡永秀
  • 8篇王凤莲
  • 8篇张浩燕

传媒

  • 31篇中国人兽共患...
  • 22篇中国寄生虫病...
  • 22篇临床和实验医...
  • 13篇中国麻风皮肤...
  • 13篇中国热带医学
  • 11篇中国寄生虫学...
  • 10篇寄生虫与医学...
  • 10篇中国麻风杂志
  • 8篇首都医学院学...
  • 7篇中华实验和临...
  • 7篇中华内科杂志
  • 6篇北京医学
  • 6篇友谊医学
  • 5篇中华传染病杂...
  • 4篇传染病信息
  • 4篇中华流行病学...
  • 4篇实用寄生虫病...
  • 4篇首都医科大学...
  • 4篇热带病与寄生...
  • 4篇中国病原生物...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20
  • 1篇2019
  • 2篇2018
  • 5篇2017
  • 6篇2016
  • 5篇2015
  • 7篇2014
  • 8篇2013
  • 1篇2012
  • 5篇2011
  • 1篇2010
  • 8篇2009
  • 4篇2008
  • 3篇2007
  • 8篇2006
  • 14篇2005
  • 10篇2004
  • 19篇2003
  • 20篇2002
31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旋毛虫p49基因的克隆、序列分析及表达被引量:5
2002年
目的 获得旋毛虫排泄分泌抗原(excretory antigen,ES)p49基因的克隆、测序及表达。 方法 通过RT-PCR,从旋毛虫幼虫总RNA中扩增得到特异片段,利用TA克隆将PCR产物克隆入pUC-T载体中并进行测序及同源性比较,并定向克隆到表达载体pEG-4T-3中,转化感受态细胞,诱导表达。 结果 RT-PCR扩增得到p49基因,其核苷酸序列与已发表的p49基因序列一致;BLAST分析表明其与旋毛虫p49基因、43 KDa分泌性糖蛋白同源性均为99%。经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重组蛋白诱导表达在67 KDa处有一新蛋白带。 结论 提取旋毛虫幼虫总RNA,用RT-PCR方法克隆并表达了p49基因。
温艳甘绍伯劳为德高虹张传生刘思国
关键词:旋毛虫基因克隆基因表达
基于CLINPROT技术鉴定弓形虫感染的血清分子标志物
2014年
目的旨在通过液体蛋白芯片-MS/MS技术(即CLINPROT技术)发现并鉴定弓形虫感染的血清分子标记物,并分析其应用于临床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方法运用CLINPROT技术对弓形虫感染患者的血清样本进行分析,并进一步采用蛋白电泳、质谱鉴定等方法对筛选的蛋白分子进行鉴定,最后通过ELISA方法对其在健康正常人和弓形虫感染患者的血清样品中的表达情况进行了检测,并采用ROC曲线评价了其临床应用价值。结果通过CLINPROT技术,发现了一个在弓形虫感染的血清样本中特异性上调的蛋白,进一步通过蛋白电泳和质谱鉴定方法,发现该特异性上调蛋白为SAA;采用ROC曲线分析显示,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4.1%和80%。结论可将CLINPROT技术应用于弓形虫感染血清分子标记物的寻找和鉴定;可将SAA蛋白用作为弓形虫感染的血清分子标志物。
徐安健赵高潮乌姗娜靳庆娥邹洋吕治谷俊朝
关键词:弓形虫病
多菌型麻风病人固定疗程的联合化疗被引量:7
1998年
1983年作者等曾在山东和云南用 WHO—MDT 治疗过80例 MB 病人,疗程为24和27个月,停药后每年随访1次,发现其临床、细菌和病理表现均持续好转。1986~1994年又在四川凉山州(17个县)和攀枝花市(3个县)治疗657例 MB 病人,疗程24个月;到1995年底有190例未治和235例用其它药物或方案治过者,完成 MDT 疗程后随访已满5年,结果是原未治组(1477人年)中无1复发,原经治组中的复发率为0.17%或2/1172人年;未复发者中 BI 的阴转率,在随访的第5年为99.6%(226/227),只有1例 LL 在第5和第6年仍为0.33;B 型比 L 型的 BI 阴转快。用 MDT 前,35例 MB 的 BI>4.0,随访已5年,只1例复发(0.24%或1/420人年);358例 BI>3.0者5年中复发1例(0.08%或1/1224人年);治疗6个月后麻风反应逐渐减少,但停药1年后逆向反应增多,到第4年随访时已无麻风反应;MDT 前Ⅱ和Ⅲ级畸残占22.7%(149/657),用 MDT 期间12例(1.8%)出现新畸残或畸残加重;有11例发生了 DDS 过敏,3例肝功检查阳性,经对症处理均未影响抗麻风治疗。
李桓英胡鹭芳罗九思刘学明翦大明邬佩玮
关键词:多菌型麻风病
用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肝脓液中溶组织内阿米巴复制基因片段被引量:1
1995年
试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肝脓液中有无溶组织内阿米巴致病株编码30000蛋白的复制基因的存在,结果23例阿米巴肝脓肿患者的PCR反应均呈阳性,而3例细菌性肝脓肿、1例肝癌及10例其他部位脓肿患者的对照标本呈PCR阴性反应,提示PCR可用于阿米巴肝脓肿的病原学诊断。
郭增柱安亦军祝宏王正仪
关键词:聚合酶链反应阿米巴性阿米巴肝脓肿
用层次分析法探讨健康教育与早期发现麻风病人之间的关系被引量:6
1998年
在云南文山县进行了麻风健康教育后,对问卷调查结果用层次分析法进行综合评价,探讨健康教育与早期发现病人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这种教育可以提高目标人群的麻风知识水平,从而导致病人主动就医,有助于早期发现病人。
温艳赵燕平袁联潮杨忠民李桓英杨军杨荣德季锋龙恒刘聪华余秀峰
关键词:健康教育层次分析法麻风
第八届北京热带医学与寄生虫学论坛通知
2016年
为进一步促进热带医学与寄生虫学领域的学术交流,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北京热带医学研究所定于2016年4月12日—15日在北京举办“第八届北京热带医学与寄生虫学论坛”。届时将邀请国内相关领域知名专家共聚一堂,就热带医学与寄生虫学方面国内最为关注的问题作专题报告,
关键词:热带医学寄生虫学
蓝氏贾第鞭毛虫病流行近况被引量:7
1999年
蓝氏贾第鞭毛虫病是由蓝氏贾第鞭毛虫引起的一种腹泻性疾病[1]。过去对本虫的致病力没有充分认识。自70年代以来,由于许多国家曾多次发生本病的流行或甚至造成暴发流行,人们才确切认识到本虫的致病力。在旅游中本虫感染也甚为常见,故有“旅游者腹泻”之称[2,3...
张月清温艳
关键词:流行病学传染源
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肺炎支原体感染率和耐药率的调查被引量:4
2016年
目的了解北京地区成人住院社区获得性肺炎(CAP)患者肺炎支原体(MP)感染、耐药情况及健康成人的MP携带率。方法入选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呼吸内科病房的CAP患者109例及同期同科室无呼吸道症状健康医护人员18例,采集咽拭子标本进行巢氏PCR扩增和琼脂糖凝胶电泳,记录CAP患者病史、吸烟史、饮酒史、采样前是否应用喹诺酮或大环内酯类药物。结果 1住院CAP患者咽拭子标本MP阳性率为52.3%(57/109),耐药率为57.9%(33/57);无呼吸道症状健康医护人员MP阳性率为33.3%(6/18),耐药率为0;住院CAP患者与无呼吸道症状健康医护人员的MP阳性率无显著差异(χ~2=2.222,P=0.136),住院CAP患者MP耐药率明显高于无呼吸道症状健康医护人员(P=0.009)。2CAP患者MP阳性率春季高于其它季节(χ~2=15.576,P=0.001),在性别、年龄方面无明显差异。3是否有呼吸系统基础疾病、吸烟、饮酒,采样前是否应用喹诺酮类和/或大环内酯类药物对CAP患者MP阳性率和耐药率无显著影响(所有P〉0.05)。结论成人对MP普遍易感,北京地区成人住院CAP患者MP感染率和耐药率不容忽视,合理应用抗生素至关重要。健康成人MP携带率需进一步研究。
翟惠芬胡文娟郭东星王良玉蔚然徐波辛德莉
关键词:社区获得性肺炎肺炎支原体大环内酯
鼻分泌物及皮肤组织中麻风菌及其PGL-1抗原的检测被引量:2
1998年
为了更好地理解麻风菌鼻携带在麻风病传播、维持中的作用,以及运用鼻携带检测来评价麻风病防治效果,比较了PCR和Dot-ELISA/ECL平行检测32例活动性麻风患者、13例愈后者和143名麻风家内接触者鼻分泌物及皮肤组织中的麻风菌及其PGL-1抗原。结果显示,Dot-ELISA/ECL具有较好的敏感性、特异性,是一项适用于现场研究的简便、快速、经济的麻风流行病学工具。此外,用于免疫学试验,GVHP是一种吸附性好,适合于检测粘膜分泌物抗原的载体。
翁小满钱立石朱伉李桓英J.T.Douglas
关键词:聚合酶链反应
从基因水平对新型佐剂在旋毛虫疫苗中免疫调节作用的探讨
2005年
目的 从细胞因子的基因转录水平探讨两种新型佐剂霍乱毒素 B亚单位(CT B)和皂素(Saponin)在旋毛虫疫苗中的免疫调节作用。 方法 36只NIH小鼠随机分为CT B佐剂免疫组、Saponin佐剂免疫组和对照组。将CT B和Saponin分别与旋毛虫肌幼虫可溶性抗原混匀后,以口服或皮下注射途径免疫小鼠,隔周1次。第3次免疫后 1 周,经口感染旋毛虫感染期肌幼虫。感染后第8 d,采用RT PCR技术分析各组小鼠脾细胞在体外旋毛虫肌幼虫抗原刺激下,转录细胞因子 IFN γ、IL 2、IL 4及 IL 5 mRNA的水平。 结果 各组小鼠的脾细胞在体外抗原诱导下均未能转录 IL 2和 IFN γmRNA,但均有不同程度的 IL 4和 IL 5特异扩增,两免疫组的 IL 4 及 IL 5 mRNA转录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Th2细胞及其分泌的细胞因子在机体抗旋毛虫的保护性免疫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从佐剂角度提高旋毛虫疫苗的保护性是可行的。
姜春燕薛燕萍黄敏君
关键词:新型佐剂旋毛虫细胞因子基因转录
共32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