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上海市消化疾病研究所

作品数:246 被引量:1,417H指数:21
相关作者:江绍基刘颐潘志军吴之辉沈敏更多>>
相关机构: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仁济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重点学科基金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资助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电子电信金属学及工艺更多>>

文献类型

  • 230篇期刊文章
  • 12篇会议论文
  • 2篇科技成果

领域

  • 236篇医药卫生
  • 4篇生物学
  • 3篇电子电信
  • 1篇金属学及工艺
  • 1篇文化科学
  • 1篇理学

主题

  • 49篇细胞
  • 44篇肿瘤
  • 27篇幽门螺
  • 27篇胃癌
  • 27篇螺杆菌
  • 26篇幽门螺杆菌
  • 26篇基因
  • 24篇肝炎
  • 18篇蛋白
  • 18篇肝病
  • 17篇溃疡
  • 15篇慢性
  • 14篇胃肠
  • 13篇脂肪
  • 12篇自身免疫
  • 12篇病毒
  • 11篇消化系
  • 11篇免疫
  • 11篇甲基化
  • 10篇炎症

机构

  • 244篇上海市消化疾...
  • 72篇上海第二医科...
  • 46篇上海交通大学...
  • 12篇上海第二医科...
  • 6篇上海市第一人...
  • 5篇第二军医大学
  • 3篇上海市闸北区...
  • 2篇福建医科大学
  • 2篇复旦大学
  • 2篇大连医科大学...
  • 2篇南京大学医学...
  • 2篇上海交通大学
  • 2篇上海交通大学...
  • 2篇上海医科大学...
  • 2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河北医科大学
  • 1篇北京军区总医...
  • 1篇北京医科大学
  • 1篇上海市肿瘤研...
  • 1篇上海医科大学

作者

  • 75篇萧树东
  • 38篇曾民德
  • 35篇邱德凯
  • 27篇房静远
  • 24篇李继强
  • 21篇陆伦根
  • 20篇范竹萍
  • 20篇陈晓宇
  • 19篇江绍基
  • 18篇刘文忠
  • 16篇彭延申
  • 13篇马雄
  • 12篇施尧
  • 12篇莫剑忠
  • 12篇冉志华
  • 9篇戈之铮
  • 9篇范建高
  • 8篇张达荣
  • 8篇华静
  • 7篇李恩灵

传媒

  • 61篇胃肠病学
  • 29篇国外医学(消...
  • 26篇中华消化杂志
  • 26篇肝脏
  • 7篇上海医学
  • 7篇上海交通大学...
  • 5篇世界华人消化...
  • 4篇应用激光
  • 4篇中国处方药
  • 3篇上海第二医科...
  • 2篇上海医药
  • 2篇中华医学杂志
  • 2篇肿瘤
  • 2篇上海医学检验...
  • 2篇新医学
  • 2篇中华肝脏病杂...
  • 2篇新消化病学杂...
  • 2篇中国临床药理...
  • 2篇国际消化病杂...
  • 2篇中华医学会第...

年份

  • 1篇2023
  • 2篇2022
  • 1篇2019
  • 1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5
  • 3篇2014
  • 10篇2013
  • 5篇2012
  • 5篇2011
  • 2篇2010
  • 7篇2009
  • 4篇2008
  • 13篇2007
  • 6篇2006
  • 11篇2005
  • 4篇2004
  • 18篇2003
  • 19篇2002
  • 14篇2001
24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尿液中卟啉的导数分光光度测定法
1991年
本文介绍用Sep-Pak C18处理尿液,用甲醇洗脱卟啉,加盐酸试剂后,在记录分光光度计中进行吸收光谱扫描,并将它转换为二阶导数光谱,以峰高距离D402进行粪卟啉定量测定。本法操作简便,样品以新鲜尿为宜。蛋白质、胆色素、尿沉淀和某些药物对测定有干扰,使结果偏低。
李蓉蓉李立群
关键词:尿液分光光度法
自身免疫性肝病2018年研究进展被引量:10
2019年
自身免疫性肝病是一组因异常免疫介导的肝胆损伤,其主要包括自身免疫性肝炎、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以及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等。近年来,由于诊疗技术的进步,自身免疫性肝病的检出率大大提高。与此同时,易与其他肝脏疾病混淆又使得自身免疫性肝病诊治的规范性成为当务之急。2018年,自身免疫性肝病在基础研究和临床治疗方面皆有新进展。现就诊疗与研究的最新进展进行介绍。
陈勇王绮夏王绮夏
关键词: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
荧光图像早期癌症诊断仪的临床应用研究
2010年
论述以自发荧光技术为基础的荧光图像诊断的原理和产生机制,应用荧光光谱比值的阈值定则这个可量化、客观和可靠的检测方法能提供消化道粘膜直观的自发荧光图像,根据图像颜色的差异能够快速地找到可疑病灶,在临床应用的消化道肿瘤诊断研究中取得了敏感性、特异性、诊断率分别为94.0%、95.5%和94.8%的效果,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叶衍铭萧树东戈之诤郑家骠夏敬芳姜智敏
关键词:自发荧光
ALA联合HPD光动力学治疗鼠S180肉瘤研究被引量:1
2005年
目的通过鼠肿瘤动物模型确定ALA配合小剂量HPD激光光动力疗法促使肿细胞死亡及凋亡的疗效及光敏药物最佳用药剂量。方法以不同剂量的ALA口服(20μg/ml、40μg/ml、60μg/ml)、HPD2.5μg/ml静脉注射、24小时后,以630nm半导体激光250mW/cm2照射,每光斑照射20分钟剂量,照光前及照光后不同时间以肉眼、肿瘤大小测定、病理、电镜、流式细胞仪观察单纯ALA-PDT、HPD-PDT、二者配合的疗效差别并与未作光动力学治疗的空白对照组模型作比较,寻找最佳的光敏药物配合的剂量。结果ALA20-40μg/ml口服配合HPD2.5μg/ml静脉注射作半导体630nm激光250mW/cm2照射20分钟组光动力学治疗组,从形态学观察,肿瘤大小测定、病理、电镜、流式细胞仪观察是能达到较佳的肿瘤坏死变性、细胞凋亡、肿瘤消失的最小用光敏剂剂量。结论ALA20-40mg/kg配合HPD2.5mg/kg,630半导体激光250mW/cm2,照射20分钟是能到小鼠S180肉瘤肿瘤模型光动力学治疗最佳疗效的最小光敏剂剂量。
朱菁严敏张慧国陆丽萍李恩灵罗鸿予史桂英
关键词:HPD光动力学治疗ALAS180肉瘤半导体激光半导体光斑
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的临床和内镜下表现被引量:3
2003年
原发性胃B细胞淋巴瘤发生于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与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密切相关。内镜检查是早期诊断胃MALT淋巴瘤的重要方法。目的:探讨胃MALT淋巴瘤的临床和内镜下表现。方法:分析总结经术后病理检查证实为胃MALT淋巴瘤的20例患者的临床、内镜和病理资料。20例患者中,男10例,女10例,男女比例为1:1,平均发病年龄为55.6岁(21~78岁)。结果:20例患者的临床表现均无特异性,上腹疼痛最为常见,其次是饥饿痛、腹胀、恶心、呕吐、黑便等。内镜下表现:病变发生于胃窦部5例,胃体部5例,胃角部1例,贲门部1例,多部位8例;形态表现多样,其中溃疡型10例,弥漫浸润型3例,结节型5例,结节溃疡型2例;内镜活检确诊率较低,仅为5%。20例患者中有12例检测了H.pylori,阳性率为83.3%(10/12)。手术标本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均为B细胞恶性淋巴瘤。结论:胃MALT淋巴瘤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内镜下表现多样,病变范围较大。H.pylori感染率高可能与胃MALT淋巴瘤的发病有关。
张林陈晓宇戈之铮
关键词: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内镜幽门螺杆菌
脂肪肝与肝纤维化的关系及其机制被引量:69
1997年
本文综述了脂肪肝的病因、病理学类型及其程度等与肝纤维化、肝硬化的关系,并探讨了脂肪肝发生肝纤维化、肝硬化的机制以及肝内脂肪本身在肝纤维化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范建高
关键词:脂肪肝肝纤维化肝硬化
泰胃美的症状自我疗法与持续维持疗法的比较
1998年
张达荣萧树东
关键词:消化性溃疡SSC
胆囊收缩素对胃蛋白酶原和胃酸分泌的影响被引量:2
1995年
胆囊收缩素(CCK)广泛分布于胃肠道和神经系统,对胃蛋白酶原(PG)和胃酸分泌具有双重影响。体外研究表明CCK由主细胞、壁细胞上相应受体介导促进PG和胃酸的分泌;在体内CCK通过某种途径(如刺激D细胞释放生长抑素)间接抑制PG和胃酸的分泌。CCK对PG和胃酸分泌具有生理性调节作用。十二指肠溃疡患者CCK抑酸机制可能有缺陷。
王承党
关键词:胆囊收缩素胃蛋白酶原胃酸十二指肠溃疡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是冠心病的驱动因素?被引量:1
2017年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在普通人群中的发病率至少为25%~30%~,作为发达国家最常见的慢性肝病,其已成为不容忽视的全球性公共健康问题。NAFLD普遍伴随包括腹型肥胖、胰岛素抵抗及糖脂代谢紊乱等代谢异常。这些因素的存在共同增加了NAFLD患者的心血管疾病(CVD)风险,因此,CVD是NAFLD患者最主要的死亡原因。过去10年间,研究人员一直致力于探究NAFLD和这些因素间复杂的相互关系.
唐颖悦唐洁婷茅益民
关键词:糖脂代谢紊乱慢性肝病腹型肥胖非致死性肝脏病变
健康成人餐后胃内食物分布和排空的研究──应用双核素标记试餐及SPECT技术被引量:10
1995年
应用双核素标记试餐和SPECT检测12例健康志愿者液体、固体食物排空及排空过程中胃内食物分布情况。摄食后液体很快在胃内分布,液体的近端胃排空及远端胃内容量与排空时间均有相关性,排空曲线呈指数相,无延迟时间存在;而固体的胃排空有个体差异,摄食后常在近-远端胃之间形成一局部收缩带,影响固体的分布。与液体排空相似,固体的近端胃排空及远端胃内容量与排空时间亦有相关性,排空曲线呈双相性,即先缓慢后快速排空,存在延迟时间。液、固体半排空时间之间无相关性。
莫剑忠王承党王少先朱翠英朱志仁欧阳春萧树东袁济民张德中江绍基
关键词:胃内分布胃排空餐后胃内食物
共25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