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濉溪县五铺农场

作品数:18 被引量:122H指数:6
相关作者:陈峰王秉刘景星张开文刘波更多>>
相关机构: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安徽农业大学濉溪县科学技术协会更多>>
发文基金: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火炬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7篇农业科学
  • 2篇经济管理

主题

  • 6篇小麦
  • 5篇土壤
  • 5篇作物
  • 4篇大豆
  • 3篇选育
  • 3篇养分
  • 3篇作物产量
  • 3篇耕层
  • 2篇性状
  • 2篇玉米
  • 2篇栽培
  • 2篇生育
  • 2篇施肥
  • 2篇土壤理化
  • 2篇土壤理化性
  • 2篇喷施
  • 2篇品种选育
  • 2篇夏大豆
  • 2篇夏玉米
  • 2篇肥料

机构

  • 18篇濉溪县五铺农...
  • 3篇安徽省农业科...
  • 3篇安徽农业大学
  • 2篇濉溪县科学技...
  • 1篇南京农业大学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安徽养分循环...
  • 1篇肥东县农技推...
  • 1篇濉溪县农技中...
  • 1篇济宁市农业科...
  • 1篇淮北市种子协...
  • 1篇宿县地区农业...
  • 1篇安徽丰和农业...

作者

  • 11篇陈峰
  • 4篇张存岭
  • 4篇王秉
  • 3篇武际
  • 3篇李敏
  • 3篇张开文
  • 3篇刘景星
  • 2篇郭熙盛
  • 2篇陈若礼
  • 2篇王允青
  • 2篇唐杉
  • 2篇纪永民
  • 2篇胡岩
  • 2篇刘波
  • 1篇李素真
  • 1篇赵晋铭
  • 1篇卢昌艾
  • 1篇桑亚松
  • 1篇魏平民
  • 1篇朱卫生

传媒

  • 4篇安徽农学通报
  • 3篇农技服务
  • 2篇中国农学通报
  • 2篇现代农业科技
  • 1篇植物营养与肥...
  • 1篇玉米科学
  • 1篇大豆科学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土壤
  • 1篇中国种业
  • 1篇第三届全国磷...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0
  • 1篇2019
  • 2篇2018
  • 2篇2016
  • 3篇2015
  • 1篇2012
  • 1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8
  • 2篇2006
  • 1篇1999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深耕结合秸秆还田提高作物产量并改善耕层薄化土壤理化性质被引量:48
2020年
【目的】小麦–玉米轮作区土壤耕层变薄,直接深耕往往导致土壤肥力降低。在存在该类问题的土壤上,研究不同耕作方式和秸秆还田对作物产量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以期实现在增加耕层厚度的同时维持作物产量,并提升土壤肥力。【方法】试验于2012-2016年在华北平原南部濉溪县进行,供试土壤为砂姜黑土。在人工剥离5 cm土层的耕层薄化土壤上开展试验,设旋耕(RT)、深耕(DT)、旋耕+秸秆还田(RTS)、深耕+秸秆还田(DTS)4个处理。在每年玉米和小麦成熟期进行田间测产;在第4季小麦收获后采集0-10和10-20cm土层土样,分析土壤有机碳各组分和土壤养分含量、土壤团聚体分布。【结果】与旋耕(RT)相比,单纯深耕(DT)不能明显提高玉米和小麦产量,显著降低土壤总有机碳含量、0-10 cm土层有机碳各组分含量和土壤速效钾含量,并显著降低10-20 cm土层胡敏酸与富里酸比值及各土层粒径>0.25 mm水稳性团聚体的比例。深耕配合秸秆还田(DTS)处理玉米和小麦4季平均分别增产7.72%和8.06%,旋耕配合秸秆还田(RTS)处理分别增产7.55%和7.05%。在0-10 cm土层,DTS和RTS处理均明显提升土壤胡敏酸与富里酸比值,提高总有机碳及多数组分碳含量、提高土壤养分含量,RTS处理效果好于DTS处理;而在10-20 cm土层,DTS处理显著提高土壤胡敏酸、全氮和有效磷含量,效果好于RTS处理。DTS和RTS处理均可以显著提高粒径>0.25mm水稳性团聚体的比例,在0-10 cm土层,以DTS处理效果最高,比RT处理增加23.09%,而在10-20cm土层,以RTS处理效果最好,相比RT处理增加6.32%。【结论】在耕层薄化处理的土壤上,单纯深耕提升作物产量的效果不显著,也不利于土壤有机碳及各组分含量、土壤养分含量的提升,还破坏了土壤团粒结构。秸秆还田配合深耕或者旋耕均能显著提高作物产量,秸秆还田配合旋耕能有效培肥0-10 cm土层土壤,但对10-20 cm
韩上武际李敏陈峰王允青程文龙唐杉王慧郭熙盛卢昌艾
关键词:耕作方式土壤团聚体
农作物秸秆炭化后养分变化及还田效应被引量:8
2019年
旨在明确不同农作物秸秆炭化和焚烧后氮、磷、钾养分含量变化,秸秆直接还田和炭化还田下对旱作区玉米和水旱轮作区水稻产量及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本研究选取水稻、油菜、小麦、玉米秸秆,测定炭化和焚烧后氮、磷、钾含量和损失率变化及秸秆直接还田和炭化还田的旱作区玉米和水旱轮作区水稻产量及土壤理化性状变化。结果表明,作物秸秆炭化和焚烧后氮、磷、钾含量均不同程度提高,水稻和油菜秸秆炭化处理较焚烧处理氮含量显著提高5.79%和30.06%,4种作物秸秆焚烧处理较炭化处理均显著提高磷、钾含量。炭化处理较焚烧处理有效降低氮和磷养分的损失率。不同轮作制下秸秆炭化还田较秸秆还田均能提高作物产量和土壤理化性状。秸秆炭化还田较秸秆还田能提高旱作区玉米产量和水旱轮作区水稻产量,通过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来培肥土壤,且水旱轮作区施用效果优于旱作区。
李敏韩上武际武际桑亚松陈峰桑亚松
关键词:土壤理化性状
广适高产稳产中强筋国审小麦新品种大地1087
2023年
安农1106×秦农18杂交、改良系谱法选育的大地1087在HHN科企联合体试验中,表现出增产幅度大、离优度小,产量变异系数较小、高稳系数高,适应度、增产点率、≥2%增产点率居第1或第2位,依试点产量的回归系数接近1,具有三要素协调、丰产性突出、稳产性好、品质优良、适应性广等优点,2023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国审麦20230089),适于黄淮南片早中茬种植。
程高亮李亮朱治国王秉孟晓明刘洋汪丽陈心蕊王叶凡刘景星刘景星张存岭
关键词:品种选育
小麦叶面肥料喷施技术简述
2015年
叶面施肥作为促进小麦的养分吸收和预防某些缺素病状的一种有效措施已经得到大面积的推广和应用。本文主要对小麦叶面喷施肥料的种类、施用方法和注意事项进行了论述。
陈峰张开文胡岩程高亮王秉
关键词:小麦叶面肥料喷施技术
氮磷钾配施对大豆产量的影响
本文对大豆作物进行田间试验,探讨氮磷钾配施对大豆作物产量、土壤肥力的影响,以此来合理利用肥料,提高作物产量。结果,通过施肥方式补充氮磷钾是获得大豆高产的重要措施,本试验施肥最高能增产29.1%-29.3%。且大豆单株粒数...
纪永民张存岭陈峰曹杰
关键词:大豆作物产量肥料配施土壤肥力
文献传递
皖麦19的选育及开发
1999年
皖麦19具高产、稳产、广适、综抗特点,为充分发挥该品种增产效应,实施科技为先导,良繁场为依托,以种子部门为龙头,共同开发,严把质量,经过制定推广方略、明确方向,实施“窗口”工程,建立推广机构,变革繁育程序,强化宣传,跟踪服务等具体措施,并付诸实施,效果显著。利用自身技术人才优势,通过科技开发,实现利场、利所、利民,体现科技面向市场的潜能,实现了以科研促开发,以开发促科研有机结合。
李明兵朱卫生张开文陈峰夏恒民刘良柏
关键词:小麦选育
夏玉米增密后生长中出现的问题及防御对策
2010年
为充分挖掘玉米的增产潜力,我国正大力推广实施玉米"一增四改"技术,但是在生产实践中,出现了诸如倒伏、结实不良、病害加重等问题,严重制约玉米丰产增收,结合生产实际,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防御对策。
魏平民
关键词:玉米
淮北地区春季小麦生育特点和管理措施
2008年
麦田的春季管理就是控群体,壮个体,控制和减少年后分蘖的滋生,并促使无效分蘖早枯黄退化,具体的措施有镇压或深中耕,拔节时适当追肥并要及时防治病虫害。
王秉陈峰陈若礼
关键词:小麦生育特点
不同密度与肥水处理对鲁黄1号大豆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被引量:16
2012年
以鲁黄1号为试材,研究了不同密度、氮磷钾肥料配比及灌溉对鲁黄1号的产量和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密度和肥水条件下,大豆产量存在显著差异,鲁黄1号适宜密度为20~30万株·hm-2,最佳密度为25万株·hm-2左右;不同灌水处理间花荚期灌水增产效果最好,鼓粒期灌水次之;氮磷钾配施、基肥和追肥相结合的增产效果好;花荚期灌水配合N75P112.5K112.5施肥配比产量最高,达到3 250.8 kg·hm-2。淮北地区鲁黄1号的建议施肥量为氮肥50~90 kg·hm-2,磷肥和钾肥70~120 kg·hm-2。
李洪杰张小燕赵晋铭纪永民陈锋李素真
关键词:夏大豆施肥灌水
夏玉米播种出苗和生长发育与耕层土壤水分含量的关系被引量:20
2006年
降水量在年际间变幅大小和时空分布是影响淮北夏玉米高产稳产的重要因子。特别是播种出苗期和大喇叭口期的干旱少雨对夏玉米产量的影响最为显著。生产上要根据淮北地区的气候特点,立足抗灾,采取科学的管理措施,提高夏玉米单产。
陈若礼王兴于张存岭陈峰
关键词:夏玉米出苗生长发育土壤水分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