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北京语言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

作品数:133 被引量:381H指数:9
相关作者:高旭东安佰鸿郭艳娟郑毅陈小龙更多>>
相关机构:广西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哲学宗教社会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20篇期刊文章
  • 8篇会议论文

领域

  • 93篇文学
  • 14篇哲学宗教
  • 14篇文化科学
  • 4篇经济管理
  • 4篇社会学
  • 3篇语言文字
  • 2篇历史地理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艺术

主题

  • 38篇文学
  • 26篇文化
  • 13篇跨文化
  • 10篇小说
  • 8篇代文
  • 7篇神话
  • 7篇审美
  • 7篇国文
  • 7篇比较文学
  • 5篇中国文学
  • 5篇中西
  • 5篇宗教
  • 5篇文学研究
  • 5篇现代文
  • 5篇现代文学
  • 5篇美学
  • 5篇基督
  • 5篇基督教
  • 5篇国文学
  • 4篇学科

机构

  • 128篇北京语言大学
  • 4篇广西民族大学
  • 3篇辽宁师范大学
  • 1篇长沙理工大学
  • 1篇北华航天工业...
  • 1篇北京林业大学
  • 1篇广西师范大学
  • 1篇伯明翰大学
  • 1篇哈佛大学
  • 1篇南京师范大学
  • 1篇河北大学
  • 1篇上海师范大学
  • 1篇山东大学
  • 1篇首都师范大学
  • 1篇上海戏剧学院
  • 1篇怀化学院
  • 1篇美国波士顿大...
  • 1篇斯坦福大学
  • 1篇安阳职业技术...
  • 1篇美国宇航局

作者

  • 21篇高旭东
  • 17篇李庆本
  • 12篇赵冬梅
  • 10篇王刚
  • 10篇张华
  • 7篇陈戎女
  • 6篇黄悦
  • 5篇蒋永国
  • 4篇何云燕
  • 4篇贾蕾
  • 3篇谷野平
  • 3篇朱静
  • 2篇徐立钱
  • 2篇郭艳娟
  • 2篇周阅
  • 2篇马若飞
  • 2篇安佰鸿
  • 2篇华媛媛
  • 2篇杨肖
  • 1篇方丽

传媒

  • 10篇中国文化研究
  • 7篇中国比较文学
  • 6篇科学与无神论
  • 6篇理论学刊
  • 5篇鲁迅研究月刊
  • 5篇南都学坛
  • 4篇江西社会科学
  • 4篇江苏行政学院...
  • 3篇山东社会科学
  • 3篇百色学院学报
  • 2篇文艺研究
  • 2篇齐鲁学刊
  • 2篇东岳论丛
  • 2篇天津社会科学
  • 2篇辽宁师范大学...
  • 2篇扬州大学学报...
  • 2篇邵阳学院学报...
  • 1篇教育与职业
  • 1篇国外理论动态
  • 1篇江汉论坛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19
  • 4篇2018
  • 1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4
  • 5篇2013
  • 12篇2012
  • 9篇2011
  • 8篇2010
  • 10篇2009
  • 18篇2008
  • 15篇2007
  • 14篇2006
  • 6篇2005
  • 16篇2004
  • 3篇2003
13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间性研究与中国当代文艺美学的理论创新被引量:1
2008年
间性研究包括学科间性、文化间性、主体间性、文本间性四个方面内涵,对于当代中国文艺美学的理论创新具有重大价值和意义。文艺美学在当代中国近三十年的发展,经历了"审美转向"和"文化转向",而目前则逐渐展现出"文化间性转向"的态势。可以说,间性研究正成为文艺美学理论创新的一个学术生长点。
李庆本
关键词:文艺美学文化间性主体间性文本间性
游走在现实与虚幻之间——从《河湾》中的意象看奈保尔笔下的两个世界被引量:2
2006年
《河湾》记录了深入非洲过程中一段辛酸的心灵和肉体之旅,深入探究了私人流放、堕落和政治腐败。它表达了奈保尔对新独立的国家建立自己的可行性政治体制的怀疑。在这部小说中,奈保尔以冥想和叙述作为两条主线,借助于新领地、面具、蚂蚁、尤其是水葫芦等意象,为我们揭示出游走在现实与虚幻之间的无所归依的两个世界。
王刚
关键词:奈保尔意象虚幻
季羡林:学科复兴的主将 跨文化研究的典范
2009年
2009年7月11日上午,朋友发来短信,说是季羡林先生逝世了……我感到悲痛异常。虽然,我知道季先生近年一直住院,而且已是望百高寿了,然而突闻噩耗,仍然抑制不止自己的哀痛,眼前总浮现出季先生慈祥的面容……季先生对比较文学学科的贡献,在跨文化研究中的杰出成就,对年轻学子的培养,仗义执言的仁者形象,都涌现在我的脑海中。
高旭东
关键词:跨文化研究文学学科
间性研究与中国当代文艺美学的理论创新
间性研究是当前文艺美学研究中涌现出的一种新的研究观念和方法,它包括四个方面:学科间性、文化间性、主体间性和文本间性,它追求和强调的是学科之间、文化之间、主体之间、文本之间的综合性、跨越性、开放性、互动性。本文分别探讨了学...
李庆本
关键词:文艺美学
文献传递
在两岸文学史中读林斤澜的《台湾姑娘》
文献传递网络资源链接
中国文体意识的中和特征被引量:3
2008年
方长安认为,中国现当代作家大都倡导文体间的相互渗透,追求文体的互文性效果,这种文体意识使他们的许多作品因文体融合而具有了新的外在形态与内在的结构性张力,从而开风气之先;而既有的文学史著作,基本上是以小说、诗歌、散文与戏剧四大体裁为结构框架,这一文学史模式不仅看低了作品的语体和风格特点,而且四大体裁之外的作品或被误读,或遭盲视。罗振亚揭示了"文体互渗"中的悖论现象,认为创作和阐释者们潜心于具有民族特色的文体学建设,在各个文体领域内构筑日臻成熟的文体审美规范和理论体系,但新文学的每一种文体又并不按预设的理论模式生长和发展,而是经常以逸出、偏离乃至对抗的"姿态"给相对稳定的理论规范制造尴尬与麻烦。高旭东认为,中国从先秦开始有了文体意识,但是这种意识的自觉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与西方更强调分析与明晰的文体意识相比,中国的文体意识具有中国文化的中和特征,更注重文体之间的和合,也就是在差异的基础上讲求文体之间的互渗。
高旭东
关键词:中国文化文体意识中国人
移情:文化交流的一种审美路径——从罗蒂新实用主义的视角分析被引量:1
2010年
当今世界的文化多元的现实使我们一方面要避免囿于一己文化的框架而突出独立冲突,另一方面又要在防止文化霸权和殖民的情况下尽可能地实现文化间的平等沟通交流。面对复杂的形势,新实用主义代表人物罗蒂关于移情的论述给我们提示了一种新的文化交流机制。移情发生作用的心理机制以及它与道德的紧密关联不仅能帮助人们处理个体之间的关系,而且能够帮助人们从个体走向群体的团结。罗蒂认为文学作品及审美移情对此贡献良多。个体之上的审美移情及其作用同样适用于文化自身的发展及之间的交流,尽管具有一定的乌托邦色彩,但不失为一种极有理论和实践价值的选择。
安佰鸿
关键词:移情文化交流罗蒂新实用主义
《伤逝》:传统乐章的现代变奏与升华——兼与宗先鸿先生商榷被引量:9
2006年
贾蕾
关键词:《伤逝》变奏乐章新文化运动爱情小说爱情故事
科学与宗教是冲突的还是调和的?——兼论对它们分界的思考被引量:1
2006年
肯特里克.弗瑞泽王刚
关键词:人类文化
孤单而有联系--关于加缪的《第一个人》的访谈被引量:1
2003年
1960年1月,法国作家、哲学家加缪在一次车祸中身亡,同时遇难的还有他的朋友兼出版商米歇尔·伽俐马.从车祸的残骸中人们找到了一部未完成的手稿,那就是加缪的最后一部小说<第一个人>.在此之前,加缪就曾因他最著名的小说<局外人>和<鼠疫>而获得1957年诺贝尔文学奖.
拉塞尔·威尔金森卡特琳娜·加缪奥拜尔·伽利马郭艳娟
共13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