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北京协和医学院皮肤病医院

作品数:505 被引量:1,611H指数:16
相关作者:夏隆庆许昌春盛楠陈正琴陈琴芳更多>>
相关机构: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南京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协和青年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445篇期刊文章
  • 57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89篇医药卫生
  • 4篇自动化与计算...
  • 4篇环境科学与工...
  • 4篇文化科学
  • 2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农业科学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108篇皮肤
  • 63篇细胞
  • 39篇皮炎
  • 35篇免疫
  • 32篇银屑
  • 32篇银屑病
  • 28篇基因
  • 27篇蛋白
  • 26篇痤疮
  • 25篇特应性
  • 25篇天疱疮
  • 25篇疗法
  • 22篇皮肤病
  • 22篇红斑
  • 20篇特应性皮炎
  • 20篇病理
  • 18篇淋巴
  • 17篇大疱
  • 17篇大疱性
  • 13篇皮肤疾病

机构

  • 502篇北京协和医学...
  • 15篇南京医科大学
  • 10篇北京大学第一...
  • 10篇苏州市第五人...
  • 9篇南京中医药大...
  • 8篇重庆医科大学
  • 8篇中国医学科学...
  • 7篇第二军医大学
  • 6篇首都医科大学...
  • 5篇靖江市人民医...
  • 5篇苏州大学
  • 5篇中南大学湘雅...
  • 5篇中国医学科学...
  • 4篇复旦大学
  • 4篇江苏省人民医...
  • 4篇上海交通大学...
  • 4篇南通大学
  • 4篇北京协和医院
  • 4篇中国疾病预防...
  • 3篇安徽医科大学

作者

  • 28篇顾恒
  • 16篇王宝玺
  • 16篇陈浩
  • 14篇孙建方
  • 12篇鞠梅
  • 11篇王焱
  • 10篇张怀亮
  • 10篇方方
  • 10篇任发亮
  • 9篇姜祎群
  • 9篇冯素英
  • 9篇赵亮
  • 9篇姚煦
  • 8篇陈旭
  • 8篇常宝珠
  • 8篇张韡
  • 8篇李志量
  • 7篇尹跃平
  • 7篇刘倩
  • 7篇张倩

传媒

  • 199篇中华皮肤科杂...
  • 49篇国际皮肤性病...
  • 25篇中国麻风皮肤...
  • 16篇中国皮肤性病...
  • 13篇中国艾滋病性...
  • 13篇2013全国...
  • 11篇中华临床免疫...
  • 10篇中华医学美学...
  • 10篇中国中西医结...
  • 9篇皮肤科学通报
  • 8篇中国美容医学
  • 7篇临床皮肤科杂...
  • 6篇实用皮肤病学...
  • 5篇中国性科学
  • 4篇医学综述
  • 4篇中国医学文摘...
  • 4篇2014全国...
  • 3篇实用老年医学
  • 3篇中国医药导报
  • 3篇中华医学会第...

年份

  • 13篇2024
  • 49篇2023
  • 55篇2022
  • 58篇2021
  • 45篇2020
  • 40篇2019
  • 22篇2018
  • 55篇2017
  • 40篇2016
  • 28篇2015
  • 31篇2014
  • 31篇2013
  • 12篇2012
  • 11篇2011
  • 5篇2010
  • 5篇2009
  • 2篇2008
50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热带念珠菌致病机制
李岷
双半圆相切排列等面积供皮法修复皮肤巨大缺损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 探讨一种新的供皮区取皮方法,在获取较大面积全厚皮片的同时,可缩短供皮区宽度、减少缝合张力,供皮创面可直接拉拢缝合关闭.方法 运用数学原理,在面积相等的原则下,设计两个半圆相切排列的供皮法,所取的两个半圆皮片经拼接后即可形成一较大面积皮片,满足修复大面积皮肤缺损的需要.用该方法治疗9例皮肤恶性肿瘤患者,其中头、面部3例,足部6例,包括鳞状细胞癌3例,恶性黑素瘤6例.皮损面积1 cm×2 cm至6 cm×9 cm不等,切除后创面缺损面积为5 cm×6 cm至8 cm×9.5 cm.结果 供皮宽度缩小后,供皮区缺损能够直接拉拢缝合,同时也避免了供皮区皮源的浪费.头面部3例患者中,2例全部成活,1例边缘少许糜烂;6例足底部患者约有10% ~ 20%坏死,经换药处理,1~2个月后愈合.结论 修复较大面积皮肤缺损,相切法等面积供皮是一种较好的选择.
赵亮张倩陆鑫锋王焱布文博吴信峰方方
关键词:皮肤肿瘤外科手术皮肤移植
肠-皮肤轴在三种炎症性皮肤病中的研究进展被引量:5
2022年
肠道和皮肤具有多种相似之处,两者均定植有大量菌群。其中,肠道菌群对机体健康具有重要影响。肠道菌群的紊乱可能引发炎症反应,进而导致组织损伤或自身免疫反应。大量研究表明,肠道菌群与皮肤健康密切相关,并据此提出“肠-皮肤轴”理论。该文探讨了肠道菌群对银屑病、特应性皮炎、寻常性痤疮这3种常见炎症性皮肤病的影响,展望了肠道菌群在炎症性皮肤病治疗中的重要作用。
陈毅王永芳宋莎莎吴黎莉李新宇
关键词:肠道菌群银屑病特应性皮炎寻常性痤疮
中医理论与皮肤屏障的损伤与修复
本文就中医皮肤科学在物理学屏障与化学屏障的损伤与修复,在中医基础与中医临床方面就展开讨论,内容主要包括皮肤屏障-化学损伤-漆疮(接触性皮炎)、皮肤屏障-光生物损伤-日晒疮、中医对皮肤屏障损害的认识-尿布皮炎、皮肤屏障物理...
张怀亮
关键词:皮肤屏障中医理论化学损伤
文献传递
桥粒芯糖蛋白抗体与天疱疮临床表型和疾病活动度的关系及其变化规律被引量:9
2019年
目的评估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桥粒芯糖蛋白1(Dsg1)、Dsg3抗体与天疱疮患者临床表型、疾病活动度的关系及变化规律。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就诊的天疱疮患者111例,按临床分型,采用ELISA测定患者初发时、控制阶段、维持阶段及复发时血清Dsg1、Dsg3抗体水平变化,并分析其变化规律。采用SPSS22软件,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结果天疱疮初发时、控制阶段、维持阶段及复发时分别有92例、53例、33例、9例患者完成检测。92例初发患者中,36例落叶型天疱疮患者Dsg1和Dsg3抗体水平阳性率分别为100%277%,10例黏膜型寻常型天疱疮分别为20%、80%,46例黏膜皮肤型寻常型天疱疮分别为97.82%、95.65%。初发时、控制阶段、维持阶段和复发时落叶型天疱疮患者Dsg1抗体水平分别为(137.43±77.74)/13.94±14.81),(21.50±58.33)、(121.13±86.89)U/ml;黏膜型寻常型天疱疮患者Dsg3抗体水平分别为(125.61±94.81),(34.5±16.26)、0.6、258U/ml;黏膜皮肤型寻常型天疱疮患者Dsg1抗体水平分别为(115.39±70.62)、(15.74±25.10)、(3.62±12.09)、(78.60±92.25)U/ml;Dsg3抗体水平分别为(137.98±81.25)、(58.14±63.46)、(29.26±64.70)、(136.9±101.47)U/ml。落叶型天疱疮Dsg1抗体水平和黏膜型寻常型天疱疮、黏膜皮肤型寻常型天疱疮Dsg3抗体水平在控制阶段、维持阶段均低于初发时、复发时(P<0.05),治疗过程中2例患者出现表位扩展现象,4例患者病情稳定期时出现Dsg抗体高滴度现象:结论Dsg抗体谱与天疱疮临床表型相关,其ELISA值可用于监测疾病活动,并可对治疗的有效性作出评价。
李锁李志量荆可向睿宇张寒梅冯素英林麟
关键词:天疱疮临床表型疾病活动度
多发性结节型皮肤淀粉样变病一例
2021年
患者女性,33岁。周身多发性斑块、结节6年。皮肤科检查:颈部、躯干及四肢散在多发坚实的结节或斑块,边界清晰,表面光滑,呈淡红色至黄褐色。皮肤组织病理检查:真皮内血管、附属器周围见团块状、嗜伊红性物质沉积;刚果红染色均质嗜伊红性物质、结晶紫染色均(+),诊断为多发性结节型皮肤淀粉样变病。
徐西光孙建方
关键词:淀粉样变皮肤疾病结节型多发性
评介《常见皮肤病性病自我保健上上策》
2017年
有幸在新书发布会前夕见到由顾恒、范卫新教授主编、江苏凤凰科技出版社出版的健康导航丛书《常见皮肤病性病自我保健上上策》。该书为科普书籍,由63位中西医皮肤科专家集体编写,约20万字,涵盖400个问题、112张图片,以问答方式通俗易懂地回答了很多有关皮肤病性病防治及自我保健等方面一些问题。正如书名《常见皮肤病性病自我保健上上策》,对许多不明白、
吴绍熙
关键词:皮肤科专家自我保健病性科普书籍中西医
氨基酮戊酸孵育不同时间对光动力疗法抑制痤疮丙酸杆菌生物膜效应的影响被引量:3
2022年
目的探讨氨基酮戊酸(ALA)孵育不同时间对ALA光动力疗法(ALA-PDT)抑制痤疮丙酸杆菌生物膜效应的影响。方法在预先放置细胞爬片的24孔和96孔细胞培养板中构建痤疮丙酸杆菌生物膜,使用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CLSM)观察生物膜的形成情况,用甲基四氮盐(XTT)法观察生物膜生长活力情况。确定生物膜体外模型构建成功后,分成6组,阴性对照组不加入ALA、不照光;ALA组仅予ALA孵育30 min,不照光;LED组仅予照光但不加入ALA;ALA-PDT1组、ALA-PDT2组、ALA-PDT3组分别与ALA孵育15、30、60 min后,接受LED光照射。处理完成后采用CLSM检测生物膜结构、死菌/活菌比例,XTT法观察生物膜生长活力差异。组间差异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LSD-t检验。结果CLSM观察显示,痤疮丙酸杆菌生物膜体外模型构建成功。ALA-PDT1组、ALA-PDT2组、ALA-PDT3组死菌/活菌比值分别为0.90±0.16、1.75±0.19和2.57±0.32,均显著高于阴性对照组(0.31±0.01,t值分别为55.56、138.62、74.64,均P<0.001);生物膜活力值分别为0.35±0.02、0.26±0.02和0.18±0.01,均显著低于阴性对照组(0.43±0.00;t值分别为35.66、2.64、110.96,均P<0.001)。CLSM显示,痤疮丙酸杆菌生物膜在ALA-PDT作用下结构被破坏,且随着ALA孵育时间延长,生物膜破坏越严重。结论ALA孵育时间延长会增强ALA-PDT抑制痤疮丙酸杆菌生物膜效应。
刘宇甄曾荣郑娜娜段志敏徐浩翔吴秋菊林彤李岷
关键词:痤疮丙酸杆菌光化学疗法氨基酮戊酸孵育时间
甲鞘肿瘤2例
2023年
例1男,41岁,因左拇指反复甲下溢脓2年余就诊。患者2年前开始左拇指反复出现甲下溢脓,且甲板近端逐渐出现分层样改变,疼痛不明显。否认外伤及家族疾病史。皮肤科检查:甲板中央见一宽约3mm的粉色条带,甲周组织正常(图1)。
王晓晴刘珍如刘梦茜李芳苏婷苏忠兰陈浩王大光
关键词:拇指甲板皮肤科检查
反常性痤疮17例临床分析被引量:9
2014年
目的探讨反常性痤疮患者的临床特点以及治疗方案。方法对门诊诊治的17例反常性痤疮患者的一般情况、临床特点、治疗方案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7例患者均为男性,发病年龄20岁左右,病程2~50年,主要临床表现为颈部、腋窝、腹股沟、会阴、臀部出现疼痛性炎性丘疹、结节、脓肿,伴瘘管窦道形成,反复发作。10例患者有家族史,7例为散发病例。治疗方法主要是口服维A酸类药物联合抗生素治疗,较严重的患者采用外科手术治疗。结论反常性痤疮患者以顶泌汗腺部位出现脓肿、窦道、瘢痕为主要临床表现,治疗应根据皮损的严重程度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案。
惠云李海玲李志量徐浩翔李诚让张国毅王宝玺
关键词:痤疮反常性化脓性汗腺炎
共51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