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作品数:1,557 被引量:4,488H指数:26
相关作者:丁家永李小平蒋京川张军郑红更多>>
相关机构: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化科学医药卫生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162篇期刊文章
  • 302篇会议论文
  • 1篇标准

领域

  • 909篇哲学宗教
  • 342篇文化科学
  • 197篇医药卫生
  • 150篇经济管理
  • 100篇社会学
  • 23篇政治法律
  • 17篇文学
  • 13篇自动化与计算...
  • 12篇自然科学总论
  • 11篇语言文字
  • 7篇历史地理
  • 6篇艺术
  • 5篇交通运输工程
  • 5篇农业科学
  • 4篇机械工程
  • 4篇轻工技术与工...
  • 4篇环境科学与工...
  • 3篇建筑科学
  • 2篇电子电信
  • 2篇一般工业技术

主题

  • 306篇心理
  • 172篇心理学
  • 139篇理学
  • 115篇大学生
  • 100篇教育
  • 92篇社会
  • 79篇中介
  • 72篇自我
  • 66篇儿童
  • 65篇中介作用
  • 54篇道德
  • 54篇心理健康
  • 51篇情绪
  • 40篇抑郁
  • 37篇家庭
  • 36篇干预
  • 34篇人格
  • 31篇内隐
  • 31篇阶层
  • 30篇幸福感

机构

  • 1,465篇南京师范大学
  • 42篇北京师范大学
  • 33篇绍兴文理学院
  • 25篇华中师范大学
  • 25篇南京医科大学...
  • 22篇广州大学
  • 22篇西安交通大学
  • 21篇南京晓庄学院
  • 21篇南通大学
  • 17篇中国科学院
  • 16篇南京医科大学
  • 15篇西南大学
  • 14篇南京理工大学
  • 12篇河海大学
  • 12篇东南大学
  • 12篇浙江大学
  • 11篇江西科技师范...
  • 9篇南京师范大学...
  • 9篇河南大学
  • 9篇曲阜师范大学

作者

  • 75篇郭本禹
  • 47篇汪凤炎
  • 38篇丁家永
  • 29篇陈巍
  • 26篇刘昌
  • 25篇杨莉萍
  • 25篇邓铸
  • 22篇傅宏
  • 20篇张宁
  • 19篇谭顶良
  • 19篇张田
  • 19篇叶浩生
  • 15篇李小平
  • 15篇吴杰
  • 14篇王礼军
  • 14篇余嘉元
  • 13篇沈汪兵
  • 13篇陈庆荣
  • 13篇安媛媛
  • 10篇薛艳

传媒

  • 73篇心理科学进展
  • 70篇心理技术与应...
  • 63篇心理科学
  • 48篇大众心理学
  • 41篇中国临床心理...
  • 40篇心理学探新
  • 38篇南京师大学报...
  • 38篇心理研究
  • 37篇南京晓庄学院...
  • 29篇第十六届全国...
  • 25篇社会心理科学
  • 24篇江苏教育
  • 23篇心理与行为研...
  • 20篇心理学报
  • 20篇中国特殊教育
  • 17篇中国健康心理...
  • 16篇心理发展与教...
  • 16篇心理学进展
  • 15篇苏州大学学报...
  • 14篇校园心理

年份

  • 4篇2024
  • 88篇2023
  • 94篇2022
  • 103篇2021
  • 68篇2020
  • 117篇2019
  • 113篇2018
  • 158篇2017
  • 145篇2016
  • 138篇2015
  • 145篇2014
  • 188篇2013
  • 78篇2012
  • 6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 2篇2008
  • 5篇2007
  • 1篇2006
  • 6篇2005
1,55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社会建构论心理学及其发展:对话科尼斯·格根被引量:6
2012年
社会建构论作为一种知识的元理论,同经验主义一样,是有关知识的一切主张之理论,同时也是一种实践着的理论。作为一种新的研究范式,社会建构论打开了通往多种理解、多元价值和多样化生活的大门。传统的实证主义研究方法和实践可以被社会建构论范式整合。许多新的研究方式,如叙事研究、行动研究、话语研究等,得到社会建构论强有力的方法论支持。社会建构论赋予人一种批判意识,要求澄清某种特定的社会建构的实践意义,并关注对美好未来的创造。对于社会建构论是"反实在论"或"相对主义"的批评大多出于某些误解。
杨莉萍Kenneth J. Gergen
关键词:社会建构论
科学主义的抵抑,人文主义的彰显——论描述心理学的基本特征被引量:3
2015年
描述心理学是科学心理学初创时期由布伦塔诺和狄尔泰共同开创的一门彰显人文主义精神的重要学科形态,表现出与追求科学主义精神的发生心理学或说明心理学截然相对的基本特征。它反对心理学的自然科学观而坚持人文科学观,反对剥离社会文化情境的机械对象论而坚持寓于社会文化情境的生机对象论,反对实证主义导向的客观实验范式而坚持现象学或解释学导向的主观经验范式,反对方法中心论、元素论、因果决定论、主客二元论和价值中立论的理论观而坚持问题中心论、整体论、自由意志论、主客同一论和价值负荷论的理论观。描述心理学构成了科学心理学早期与自然科学心理学相对抗的强大力量,开辟了不同于科学主义的人文主义路线,在心理学史特别是人文科学心理学史上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王申连郭本禹
关键词:描述心理学人文主义科学主义
自身尴尬与共情尴尬对助人决策的影响被引量:3
2019年
尴尬作为一种道德情绪,其对助人决策的促进作用或抑制作用尚未取得一致结论。选取92名南京市大学本科生为被试,随机分成自身尴尬组、共情尴尬组和中性组,创设捐赠金钱和提供帮助时间两个情境,让被试在诱发自身尴尬、共情尴尬后进行助人决策,与中性组的基线助人决策相对照,并比较了性别差异。结果发现,在捐赠金钱助人决策中,不同尴尬类型和性别的主效应显著;在提供帮助时间的助人决策中,不同尴尬类型的主效应和交互效应均不显著。这表明尴尬对助人决策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其作用的大小与具体的助人情境有关,这对尴尬和助人决策及行为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王小金徐家颖郝芳
关键词:尴尬
《荀子》的生活德育思想探析
2020年
荀子以“性恶论”为理论基础,阐述了生活德育的德目和方法。他将“礼”“义”作为两个核心德目,将“乐”作为一个鲜明德目,具体的德育方法则是终身学习、诚心慎独、专一坚持、理性节欲以及榜样学习。这种德育模式对当代德育工作的启示是:德育主体要善于进行持久的道德学习和实践,更加重视教育者和教育环境的作用,更加注重生活德育实践,改变道德习俗。
孙梦辉汪凤炎
关键词:生活德育性恶论化性起伪《荀子》
为了学生幸福快乐的学习被引量:1
2017年
简要描述了快乐学习的起源与现状,揭示了快乐学习的基本内涵及促进学生快乐学习的基本教学途径,并对本专题发表的四篇文章做了简要的评价。
谭顶良
关键词:愉快教学教学策略
人类数字、时间和空间加工的关联性与独立性被引量:2
2013年
数字、时间和空间的认知问题是人类认识世界时所面临的根本问题.人脑对这三者的加工均涉及数量的加工.对数字和时间加工来说,研究揭示出二者的加工具有内在联系,但时间加工可能涉及一些特异性的过程;对数字和空间加工来说,除了数字本身具有空间特性之外,二者还表现出了共同的加工特点,但同时也表现出了一定的分离;对时间和空间加工来说,研究发现时间表征也存在空间特点,并且二者的加工相互影响,尤其是人类在加工时间时无法避免无关空间信息的影响.当前有研究者指出,存在着多重数量系统负责数字、时间和空间的加工,也有研究者认为存在着共享的数量系统是这三者加工的基础.未来研究应注重系统地探讨数字、时间和空间的共同机制,探讨其他加工过程的相关性(如运算过程),以及探讨其他相似维度(如声音、亮度等)的加工等.
陈亚林刘昌
“惊慌失措”与交通事故控制被引量:1
2014年
"惊慌"是出乎预料的危险情境引发有机体身心高度紧张的应激状态,它会自动触发有机体"战斗-逃跑反应"机制,具有一定生物学意义。但人类因技术发展而远离了自然生态,原始的防御机制有所退化,更多以意识控制行为来保障机体安全。在交通领域,"惊慌失措"是一种无效的应激反应,成为引发交通事故的重要人因之一。为了有效控制交通事故,需要研究"惊慌"后反应的先天性和可训练性,加强驾校培训、驾照核发环节的心理测试、筛查与情绪控制训练。
张哂邓铸
关键词:交通事故心理测试
消费者自我类型与品牌个性关系研究
2014年
消费者自我类型与品牌个性关系对品牌选择的影响越来越受到经营者的关注。本研究采用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对南京516名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研究表明在消费情境下年轻人自我结构主要包括结构自我、理性自我、表现自我、成熟自我四部分,品牌个性可分为"乐""智""勇""惠"四类。不同类型的自我与品牌个性的偏好关系将影响消费者的品牌选择。这为未来品牌管理提供了重要启示。
丁家永
关键词:大学生自我
游戏三问,走近真实的自己
2019年
“玩既指人存在的最佳状态——一种深度放松而又高度专注的状态,又指进入这种状态的操作过程”。本文将结合玩的定义、玩的境界与玩的方法这三个方面探索与寻找真实的自己。
李沁
关键词:玩游戏
当代美学研究的交叉前沿性视域及概念——理论创新探索
2019年
现当代的美学研究囿于西方经典的二元主义认识论,尽管形成了诸多中阶和低阶层面的学说和局部性的大脑功能解释理论,但是缺少对审美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多层级思想路径和心脑中介机制的深入阐释,现有的美学概念与范畴零散不整、缺少多层级架和一体化建制,尤其缺乏审美主客体相互作用的概念——范畴表征,受制于单学科突进的研究格局,现有研究缺乏高阶、贯通性和系统化的思想学说与元理论模型。针对上述境况,《当代神经美学研究》通过多学科及交叉学科的文献研究、理论旁证和间接实证,分析比较了美学及神经美学的基本概念,深入揭示了审美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心脑中介机制及美与美感突现的高阶思想原理和元理论模型,进而结合中国古代的美学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的人本美学观,从而有助于完善当代美学的概念范畴体系、有力提升与完善美学研究的理论范式及思想框架,具有原创性的学术价值与深广的应用意义。
刘昌
关键词:主客体相互作用
共147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