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媒大学国家传播创新研究中心
- 作品数:189 被引量:905H指数:15
- 相关机构: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政治法律经济管理社会学更多>>
- 新时代民航企业分众化国际传播探索——以东航企业形象在意大利传播为例被引量:1
- 2022年
- 在国际传播实践中,民航企业是建立国家形象的重要窗口与平台。中国东方航空集团有限公司以海外社交媒体为抓手,紧扣“责任、人文、文化、互动、互鉴”等核心要素形成了分众化国际传播的策略体系,向世界展示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树立起大国民航企业的形象典范,为新时代民航企业讲好中国故事、提升中国国际传播场域的话语权提供了有益经验。未来,民航企业在国际传播建设过程中亟需突破圈层壁垒、锻造讲故事本领、增强文化感召力以全方位提升国际传播效能。
- 王宇孙鹿童曹伟张云卫玎
- 关键词:分众化中国故事
- 重建公共传播体系:媒体深度融合的关键理念与实践路径被引量:23
- 2022年
- 中国的媒体融合进入纵深发展阶段,从局部转型演变为系统重建,这需要探寻价值问题,构建深层理论。面向已经到来的5G和人工智能时代,媒体深度融合应当重建公共传播体系,注重四个关键理念:兼顾物质性和社会性,建设数字时代的社会基础设施;兼顾顶层设计与基层创新,开展协同治理;兼顾供给侧改革与需求侧匹配,打造智能传播生态;兼顾技术驱动与社会效益,以公共算法描绘未来传媒图景。具体而言,实践路径有五个要点:通过建设自主可控的公共平台来确保公共利益的方向,通过创新先进技术支撑体系来促进公共技术的涌现,通过打造新型业态体系来塑造公共服务的生态圈,通过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来提升公共治理的效果,通过完善全媒体人才培养来奠定公共参与的根基。
- 张磊张磊
- 关键词:媒体融合基础设施协同治理
- 从媒介到平台:中国国际传播的认识论转向被引量:9
- 2022年
- 以社交网络为代表的跨国数字平台正在推动国际传播的平台化进程,成为国际传播的新型基础设施。中国的国际传播认识论也需要随之进行转向,进而引导国际传播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变革,助力国际传播效能提升和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如何超越传统的媒介逻辑,重新思考曾经的媒体身份,进而主动融入一个以数据和算法为技术支撑、资本和市场为运行机制、地缘政治为重要背景的国际传播平台化新生态,成为这一认识论转向的核心问题。
- 姬德强张毓强
- 关键词:平台化认识论转向
- 中外人文交流机制的“人本化”传播模式探索——以中国—南非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为例被引量:4
- 2017年
- 人文交流是增进中外民众互信理解的重要途径,与政治互信、经贸合作共同构成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三大支柱。中外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的国际传播是实现其价值和功能的必要途径,但目前却还存在可见度偏低、公众关注度不高、有效信息含量不足等问题。本文以中国—南非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为例,结合定性、定量研究方法,深入分析其国际传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并在此基础上尝试提出符合中外人文交流机制特征与内涵的"人本化"传播模式。
- 周培源朱瑞娟
- 全球多语种媒体视野中的“一带一路”传播研究被引量:6
- 2017年
- 本文以全面描绘"一带一路"相关议题在全球多语种媒体中的传播状况、分析研判传播中的突出问题为主旨;使用机器与人工相结合的数据采集和分析方法,对2017年1月至6月全球18个语种、27个国家和地区的482家境外媒体(包括社交媒体和海外华文媒体,不包含中国媒体海外版)和20家高端智库的相关报道进行采集;从媒体报道的热度和走势,媒体来源和地区分布,媒体报道的话题分布,媒体报道的情感倾向和态度变化,重点国家、重点工程及重点智库言论等多个维度对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一带一路"已经成为世界认知和认同中国价值观的重要议题,但是境外媒体对其报道大多集中在宏观层面,对重点工程的报道未能进入媒体尤其是对象国媒体的议程;有关人文交流的话题鲜有提及;负面批评焦点集中;公众、媒体和精英的舆论场分化。针对这些传播特点,本文试图提出未来"一带一路"国际传播的方向性建议。
- 周亭程南昌
- 物质性与实践性:基于界面分析的手机主屏幕管理研究被引量:7
- 2022年
- 看似二维平面的手机屏幕下隐藏着一个复合空间,构成了用户日常数字生活展演的舞台。在屏幕理论和界面分析的基础上,采用物本分析和数字民族志的方法研究发现:智能手机主屏幕在竖屏、玻璃材质和与人体交互三个物质性基础上形成了相应的技术剧本,用户在进行主屏幕管理时并无一定之规,而是以“情景化”为核心原则来进行封面“装修”和内部“排列组合”。作为界面的手机主屏幕既连接了硬件、软件和湿件,也连接了用户的数字自我和外部的社会关系,成为用户自我表达和寄情于物的数字画框、实现理想自我的数字镜子及走向广阔社会关系的数字窗户。
- 张磊孙晗
- 关键词:手机屏幕
- 融媒体时代国际传播的新特点与新格局被引量:13
- 2017年
- 媒介融合的持续深化导致媒介形态、传播规律的颠覆性变化,国际传播工作面临着媒介整体格局变迁、传播环境重构、价值期待更加多元等现实课题,是机遇亦是挑战。"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是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重要体现,也为把握融媒体时代国际传播的特点与格局,以及未来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思路。
- 王润珏胡正荣
- 关键词:媒介融合
- 谁的TikTok:国际传播视野中的数字平台
- 2024年
- TikTok事件展现出数字平台在全球扩张中不得不认真处理的市场、政治与文化关系。从国际传播的视角分析TikTok事件,需要综合多方观点,深入理解其技术能力、市场优势、文化身份、政治内涵,特别是与中国的关系,以及对中国互联网企业“出海”带来的启发与警示。
- 姬德强张毓强
- 日常陪伴与成长引导:欧洲公共广播电视体系中的少儿视听节目服务
- 2020年
- 公共广播电视机构是欧洲国家少儿视听服务的主要提供者。以英国、法国、意大利及北欧五国为代表的公共广播电视机构少儿视听服务体系均以确保视听服务安全性为生产准则,以满足各年龄段青少年成长需求为生产逻辑,并与家庭和学校教育形成呼应,具有鼓励以儿童为本位的文化传承与创造的要义。同时,上述国家的少儿视听服务也呈现出制作能力突出且服务系统化、艺术情怀与问题思维并重、重视第二语言习得与经典传承、遵循自然法则引导青少年认识世界等差异化特征。
- 王润珏张帆
- 媒介可供性视角下有声读物的实践逻辑与创新路向
- 2024年
- 媒介技术的进步促使有声读物需要在新的媒介技术框架下进行理念创新与实践创新。文章以媒介可供性为理论路径,从生产可供性、价值可供性、移动可供性、社交可供性、感知可供性、情感可供性六方面剖析了有声读物生产传播的实践逻辑。此分析过程是对西方引进理论媒介可供性在中国互联网情境下的实践探索和本土适应。为全面增强有声读物的可供性与服务力,文章进一步从内容生态范式革新、情感性移动阅读场景构建、社群成员身份认同强化、身体全感官要素激活等维度勾勒出有声读物出版创新的新图景。
- 卫玎王宇
- 关键词:有声读物出版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