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医科大学附属白云医院 作品数:445 被引量:1,077 H指数:15 相关作者: 雷静静 卢天虎 马兆雷 曹贤 田茂 更多>> 相关机构: 贵州大学材料与冶金学院 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 北京中医药大学管理学院 更多>> 发文基金: 贵州省科技计划项目 贵阳市科学技术计划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轻工技术与工程 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 化学工程 更多>>
口腔临床诊疗中放射影像技术的应用研究 2017年 目的:研究放射影像技术在口腔临床诊疗中的应用及其效果。方法:选择我院口腔科室在2016年2月—2017年3月期间所收治的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有患者40例;对照组采取传统牙片检查法,观察组在诊疗中应用放射影像技术,对两组患者的病症诊断准确率和影像图片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病症诊断准确率为97.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患者的影像图片在投照角度、曝光时间和成像效果等方面也要优于对照组。结论:在口腔临床诊疗中应用放射影像技术能够使得图像数字化,极大程度的提高了病症诊断的准确率,体现出较高的应用价值。 毛艳燕关键词:口腔 临床诊疗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介入治疗现状及其研究进展 被引量:9 2016年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是由于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引起下肢动脉狭窄、闭塞,进而导致肢体慢性缺血.随着社会整体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的老龄化及饮食结构改变,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发病率逐年提高.近年来随着介入新器材的不断面世和基因药物临床研究的出现,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接受动脉腔内介入治疗的比例逐渐增加,患者的保肢率明显提高[1].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主要累及髂、股、胭动脉,目前随着TASC II 共识文件的出现,有助于选择治疗方案,越来越多的患者接受腔内介入治疗[2].介入治疗具有微创、可重复、高效等优点,可显著降低其对患者机体的刺激,减少对机体创伤,安全性高.随着对介入治疗方面的深入研究,其运用价值能得到了明显提升. 杨熙园 沈雅平 龙吉甫 刘卫新 王婷 周石关键词:下肢动脉闭塞症 疗效 沉默血红素加氧酶-1对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小鼠模型的影响 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探讨沉默血红素加氧酶-1(heme oxygenase-1,HO-1)的表达对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acute monocytic leukemia, French-American-British classification M5)小鼠模型白血病疾病的影响。方法通过慢病毒转染U937细胞株沉默HO-1的表达,采用不同处理组的U937细胞皮下注射NOD/SCID小鼠的腋下,建立模型,分为空白组及实验组(U937组、沉默HO-1组、空载体组)。鉴定模型构建成功后,比较不同组小鼠的肿块形成时间、肿块体积的大小、肿瘤对周围组织的浸润、外周血白细胞及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含量及生存时间。结果荧光显微镜及Western blot证实慢病毒转染成功。与空白组相比,实验组小鼠腋下形成肿块,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明显升高、涂片见白血病细胞,且骨髓液中发现一群细胞表达CD13、CD14、CD64,证实造模成功。与U937及空载体组相比,沉默HO-1组M5小鼠模型出现皮下肿块所需时间明显延长(P<0.05)、肿块生长的速度较慢(P<0.05)、外周血白细胞数升高及血小板下降的速度更慢(P<0.05)、且生存时间显著延长(P<0.05)。结论沉默HO-1的表达可减缓M5小鼠模型的白血病进展,HO-1有望成为M5的治疗靶点之一。 林晓静 赵臻怡 陈舒雅 方琴 王季石关键词:血红素加氧酶-1 急性髓系白血病 小鼠模型 NOD/SCID小鼠 VEGF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侧支循环及预后的相关性探讨 目的:探讨 VEGF(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侧支循环及预后的相关性。 方丽萍 毛诗贤 傅阳俊 邓秀梅 彭俊关键词:VEGF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侧支循环 预后 帕金森病患者血尿酸水平分析 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观察帕金森病(PD)患者血尿酸水平。方法:比较71例帕金森病患者(PD组)和79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的血尿酸水平,并比较早、中、晚期及不同性别PD患者的血尿酸水平。结果:PD组血尿酸水平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男性和女性PD组血尿酸水平均低于对应的健康对照组(P<0.05);男性PD患者血尿酸水平低于女性PD患者血尿酸水平(P<0.05);早期和中期女性PD患者血尿酸水平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高于晚期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男性PD患者,随着病情加重,血尿酸逐渐降低,各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血尿酸水平可能是帕金森病的重要生物学指标之一,并且存在性别差异。 马兆雷 焦玲关键词:帕金森病 氧化应激 血尿酸 多巴胺能神经元 不同麻醉方式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预后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4 2021年 目的研究全身麻醉与清醒镇静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的预后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的方法。将80例接受血管内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全麻组(41例)和清醒镇静组(39例);两组患者均行血管内治疗(机械取栓、抽吸取栓、动脉溶栓)。对两组患者影响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临床预后的高危因素(高血压病、高脂血症、吸烟、饮酒、心房颤动、糖尿病等)和年龄、性别、发病时间、术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和术前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颅内血管闭塞部位、术前静脉溶栓、穿刺时间、血管再通时间、术中平均动脉压(MAP)进行比较。对两组患者的血管再通[改良脑梗死溶栓分级(m TICI)≥2b]率、术后30 d、90 d的NIHSS评分、mRS评分及改善率、神经功能预后良好(术后90 d的mRS评分≤2分)、死亡率、并发症等各项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本研究80例患者治疗后,其中77例患者(96.3%)实现血管不同程度再通,3例患者(3.7%)血管未通。全麻组与清醒镇静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发病时间、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房颤、术前NIHSS评分、mRS评分、术前静脉溶栓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的死亡率、血管再通率、血管再通时间、术后90 d预后良好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穿刺时间、术中MAP及术后颈动脉夹层、肺部感染发生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0.001)。两组高龄(≥80岁)患者术后肺炎发生率、死亡率、ICU住院时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两种麻醉方式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管内治疗的预后没有明显影响。但全麻手术患者术中MAP的波动较大,应注意及预防MAP波动导致的神经功能损害。高龄患者(≥80岁)采用全麻方式手术的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较清醒镇静患者高;建议高龄患者� 张松 王凡关键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血管内治疗 预后 应用关节松动术对1例颈源性眩晕患者的即时疗效 王永福 郑栋华 仇辉依帕司他联合甲钴胺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效果 2024年 目的:探究依帕司他联合甲钴胺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12月—2022年12月贵州医科大学附属白云医院收治的94例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47例。对照组予以甲钴胺治疗,观察组予以依帕司他联合甲钴胺治疗,均持续治疗4周。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神经传导速度、临床症状体征、氧化应激指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神经传导速度、临床症状体征、氧化应激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正中神经、腓总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多伦多临床评分系统(TC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均高于对照组,丙二醛(MDA)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12.77%,高于对照组的8.51%,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48,P=0.504)。结论:依帕司他联合甲钴胺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效果显著,可增加神经传导速度,减轻氧化应激、临床症状,且安全可靠。 唐琪关键词:依帕司他 甲钴胺 神经传导速度 氧化应激反应 冰冻病理切片技术在评估保乳手术中切缘状态的应用价值 2024年 目的:探讨冰冻病理切片技术在评估乳腺癌保乳手术中切缘状态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4月-2023年10月于贵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行乳腺癌保乳手术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术中使用冰冻病理切片、石蜡切片评估切缘状态。以石蜡切片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评估冰冻病理切片检查效能。结果:100例患者石蜡切片病理结果显示,切缘呈阳性状态24例。冰冻病理切片检查准确率为95.00%(95/100),灵敏度为87.5%(21/24),特异度为97.37%(74/76),阳性预测值为91.30%(21/23),阴性预测值为96.10%(74/77)。结论:冰冻病理切片技术在评估保乳手术中切缘状态的应用价值较好,能准确评估切缘状态,便于医生了解患者病情,制定适合的后续治疗方案。 李晓旭 粟阳清 唐珊 杨勇关键词:保乳手术 石蜡切片 后路手术内固定融合术在脊柱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2024年 目的:探讨后路手术内固定融合术在脊柱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3年1月贵州医科大学附属白云医院收治的86例脊柱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行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PVP)治疗,观察组行后路手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情况、椎体恢复情况、脊柱功能、疼痛评分、创伤应激指标及术后并发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3个月椎体前缘高度百分比、椎体后缘高度百分比高于对照组,Cobb角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3个月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7 d皮质醇(Cor)、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低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手术内固定融合术在脊柱骨折中疗效更佳,可减轻患者手术创伤,降低应激反应,加快脊柱功能恢复,且并发症风险低。 余立钦关键词:脊柱骨折 脊柱功能 术后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