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环境气象与健康研究院

作品数:21 被引量:59H指数:4
相关机构:青海师范大学计算机学院兰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甘肃省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电网公司科技项目四川省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医药卫生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2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3篇天文地球
  • 5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医药卫生
  • 1篇经济管理

主题

  • 7篇系统疾病
  • 7篇呼吸系
  • 7篇呼吸系统疾病
  • 6篇气候
  • 6篇气象
  • 5篇气温
  • 5篇污染
  • 4篇疫情
  • 4篇气象条件
  • 4篇疾病
  • 3篇人体舒适度
  • 3篇发病
  • 3篇肺炎
  • 2篇疫情防控
  • 2篇气象要素
  • 2篇污染物
  • 2篇县域
  • 2篇旅游
  • 2篇疾病影响
  • 2篇城市

机构

  • 20篇成都信息工程...
  • 13篇攀枝花市中心...
  • 5篇海南省第二人...
  • 3篇兰州大学
  • 2篇攀枝花学院
  • 2篇青海师范大学
  • 2篇中国气象局
  • 2篇四川省医学科...
  • 1篇海南省人民医...
  • 1篇四川省人民医...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中国气象局兰...
  • 1篇中国气象局沈...
  • 1篇中国电力科学...
  • 1篇河北省气象与...
  • 1篇内蒙古自治区...
  • 1篇秦皇岛市疾病...
  • 1篇贵州省气候中...
  • 1篇遵义市气象局
  • 1篇安阳市气象局

作者

  • 13篇尹立
  • 5篇孙羽
  • 2篇杨燕
  • 2篇宋旭萍
  • 2篇雷应朝
  • 1篇王式功
  • 1篇龙怀聪
  • 1篇郑江平
  • 1篇杨丽桃
  • 1篇洪也
  • 1篇尚可政
  • 1篇周马
  • 1篇靳双龙
  • 1篇石彦军
  • 1篇杨旭
  • 1篇丁立国

传媒

  • 8篇沙漠与绿洲气...
  • 3篇中国医药导刊
  • 3篇干旱气象
  • 2篇兰州大学学报...
  • 2篇成都信息工程...
  • 1篇中国环境监测
  • 1篇气象学报

年份

  • 1篇2024
  • 10篇2023
  • 5篇2022
  • 1篇2021
  • 3篇2018
2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四川盆地城市群6种大气污染物的时空分布被引量:17
2018年
利用四川盆地18个城市2015-2016年6种大气污染物质量浓度资料,采用了集中期、集中度和变异系数等统计学方法,对该地区大气污染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将四川盆地划分为3个区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四川盆地18个城市中,大气污染最严重的是自贡市,年均空气质量指数为100,污染天数占总天数的37.6%;污染最轻的是广元市,年均空气质量指数为57,污染天数占总天数的4.5%.四川盆地3个区域按照污染物质量浓度高低以及出现污染天数的长短排序均为:川南经济区>成都平原经济区>川东北经济区.研究时间段内,18个城市PM2.5年均质量浓度达标的只有广元市;PM10年均质量浓度达标的只有广元市和巴中市;SO2年均质量浓度18个城市均达标;NO2年均质量浓度除成都市和重庆市外,其他16个城市均达标;所有城市的CO和O3日质量浓度均达标.近36年来,颗粒物和SO2质量浓度呈现不同程度降低,表明国家对大气污染物排放的管控措施对颗粒物和SO2污染改善明显.污染物PM2.5、PM10、CO、NO2和SO2质量浓度的季节变化为冬季高,夏季低;O3质量浓度季节变化则为冬季低,夏季高.PM2.5、PM10和O3质量浓度高的时段相对于SO2、NO2和CO来说更为集中,PM2.5、PM10、SO2、NO2和CO高质量浓度时段主要集中在1月左右,O3高质量浓度时段主要集中在6月左右.不同城市间SO2和NO2质量浓度差异明显,其他污染物质量浓度分布则较为均匀.
肖丹华王式功张莹韩晶晶谢佳君
关键词:四川盆地
攀枝花地区气候康养资源优势及其对呼吸系统疾病影响研究
2024年
选取2010-2019年攀枝花地区气象数据,采用基于“黄金分割率”的人体舒适度指数计算和等级划分法,分析攀枝花地区气候康养资源,并与南北方典型城市对比探析其优势;分析2015-2019年攀枝花地区呼吸系统疾病就诊人数特征及其受当地同期气候、舒适度的影响,同时与北方典型城市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攀枝花地区日平均气温14.6℃~26.8℃、日平均气压876.2~885.3 hPa、相对湿度59%~74%、冬季月均日照时数217.5~247.2 h。气候上属于无冬区,具有避寒康养优势;夏季最热月在5月,而盛夏时(7-8月)比中国东部地区气候宜人,具有避暑康养优势。舒适度研究显示,当地“舒适”、“凉爽”等级天数最多,无“严寒”、“寒冷”和“冷”等级天气,多年平均年广义舒适期可达246.4天,宜居利养。当地呼吸系统疾病发病呈现低温效应,“舒适”、“微热”等级天气康养效果最佳,21℃~23℃气温范围及6-9月雨季气候可有效降低发病风险。相对危险度(RR)研究显示,若北方候鸟人群冬季前往相对温暖的攀枝花避寒旅居,此气候趋利行为对应呼吸系统疾病发病人次占比降低,降幅在24.62%及以上,表明攀枝花“暖冬”气候对相关候鸟人群的发病风险降低效应,即避寒康养效应。
雷应朝胡孟然龙怀聪赵婉露李永军吕艳林颖仪王式功
关键词:呼吸系统疾病
我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成效量化表征研究
2022年
我国对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举措得到众多国家政府和民众的高度评价。如何科学地量化表征我国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成效成为亟需探究的课题。鉴于此,本研究基于2020年1月9日至2021年12月31日我国和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数据,梳理分析了我国及全球疫情的演变特征;基于Logistic函数模拟出我国不同地区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发展的实际过程,对比了我国(未含港澳台地区,下同)7个地理分区和国外早期疫情最严重的前10个国家第一波疫情的发病人数增加速率r值;站在疫情拐点与持续时间的角度,探讨了我国早期疫情主高发阶段与2021年多起零散性局地疫情反弹阶段的防控能力;统计分析了我国7个地理分区新冠肺炎确诊病例高峰和其治愈病例高峰的时间差以及患者群体治愈所需时长。结果表明,虽然我国新冠肺炎疫情初期发病速率较国外增长快,但由于控制及时、措施得力,所以早期国内疫情持续时间短;且我国2021年反弹疫情的发病日新增峰值病例数与疫情持续时间比值的平均值是我国早期疫情主高发阶段的5.1倍,表明2021年我国对局部地区聚集性疫情反弹的防控能力较早期更为成熟、防控成效也更为显著;我国7个地理分区从日新冠肺炎患者确诊病例数达到峰值到治愈病例数达到峰值的时间范围为12~21 d,与国内外报道的新冠肺炎患者治愈所需的时间基本一致。本研究全面量化表征我国早期关于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成效,旨在为今后更科学有效地防控新冠肺炎疫情、更好地推广抗疫经验和举措提供科学依据。
冯虹玫尹立张葵张思璇甘建红马盼甘亚男王式功
秦皇岛市气温及其变化对居民死亡风险的影响研究被引量:3
2022年
气温及其变化是影响人群健康特别是死亡的重要环境危险因素。为了揭示气温对秦皇岛市居民死亡人数的影响,基于2014—2020年该市各区、县逐日气象资料和居民死亡资料,采用广义相加模型(GAM)和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LNM)研究了气温、气温日较差和24 h变温对非意外死亡、循环系统疾病死亡、呼吸系统疾病死亡人数的影响。按性别、年龄分层建模,使用相对危险度(Relative Risk,RR)量化了暴露在特定气温变化状态下的死亡风险。采用非参数双变量响应模型分析了气温与变温的协同影响效应。结果显示:(1)秦皇岛市居民非意外死亡、循环系统疾病死亡、呼吸系统疾病死亡人数全年峰值均出现在最冷的1月,气温对3类死亡人数的影响以冷效应为主且具有滞后效应,而高温具有即时效应。(2)气温日较差与非意外死亡、循环系统疾病死亡的总体暴露反应曲线呈“U”型分布,较大的气温日较差与上述两类死亡存在显著的风险效应,其中循环系统疾病死亡受影响最大,大的气温日较差(19℃)累积3 d相对危险度为1.27,其95%的置信区间(95%CI)为1.15—1.4,而其对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的风险效应未通过显著性检验。(3)24 h变温对非意外死亡、循环系统疾病死亡总体影响效应的暴露曲线呈非线性递增趋势,其中正变温呈现显著的风险效应。(4)性别、年龄分组结果显示,女性对气温变化更敏感,男性对气温变化存在一定的滞后效应,老年人群更容易受到气温变化的影响。(5)低温与变温的协同作用加剧了死亡风险。总体上,冬季低温背景与大幅度气温变化相叠加对当地老年居民死亡影响风险最大,应予适时重点预防。
李俊林徐静尹立王式功周马
关键词:气温气温日较差
中国主要城市疫情管控期间大气环境改善效应研究被引量:2
2022年
利用我国31个省会(省府)城市、直辖市站点大气污染物数据,对全国主要城市2020年新冠疫情管控期间以及复工复产后的大气污染状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叠加疫情管控影响,相比往年,2020年春节假期前后全国主要城市整体上PM_(10)、NO_(2)、SO_(2)、CO平均质量浓度降幅分别达到22.46%、60.13%、13.71%、17.64%;疫情管控期间全国主要城市PM_(2.5)与PM_(10)偏相关系数为0.952,PM_(2.5)与SO_(2)、NO_(2)、CO的偏相关系数分别为0.705、0.791、0.831。复工复产初期相较疫情管控期间仅有NO_(2)平均质量浓度上升;随着复工复产进程深入,PM_(10)、SO_(2)、NO_(2)平均质量浓度则均有大幅度上升。采暖区SO_(2)和CO平均质量浓度在疫情管控期分别为非采暖区的2.6倍及1.6倍,两大区域在复工复产后各大气污染物质量浓度变化情况有所差异,也反映出采暖区与非采暖区的大气污染情况的不同。
张家熙韩晶晶尹立郑甲炜甘亚男王式功
关键词:中国主要城市
春季沙尘天气对内蒙古地区颗粒物污染影响研究被引量:4
2018年
利用内蒙古11个环保监测站提供的2014—2016年颗粒物浓度监测日均值和同期沙尘天气观测资料,从统计分析和个例剖析两方面探究了沙尘天气对颗粒物污染年变化的影响,研究表明:近3 a春季内蒙古沙尘天气的发生呈逐年增加的态势,中西部是沙尘天气频发地带,与之相对应,中西部地区颗粒物浓度的年变化高于东部,表明沙尘天气对颗粒物浓度的影响显著;春季沙尘天气对PM_(10)浓度的影响强于PM_(2.5),而当地供暖排放与之相反;沙尘输送以粗颗粒物为主,当地颗粒物污染排放以细颗粒物为主;沙尘暴过程对颗粒物污染的影响明显大于扬沙过程。
朱蓉杨丽桃柳志慧王式功
关键词:春季沙尘天气颗粒物污染
气候康养旅游指数和人体舒适度研究进展
2023年
气候康养旅游指数是人体舒适度在气候康养旅游中的应用,旨在表征旅游目的地气候环境状态,是综合衡量旅游者气候幸福感的指标。本文检索了Web of Science和中国知网数据库进行可视化分析,阐释气候康养旅游和人体舒适度指数的内涵,总结气候康养旅游和人体舒适度指数的历史演进,探讨气候康养旅游指数研究存在的问题和对策,以期为未来气候康养旅游指数的深入研究和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结果表明:(1)英文研究更关注旅游满意度和竞争力,而中文研究更关注人体舒适度、气候舒适度和康养旅游。(2)人体舒适度指标主要由气象因子和服装热阻等构成,旨在反映人体对环境舒适度的感受,而气候康养旅游指数不仅涵盖了气象因子、审美因素,还考虑了空气质量、氧含量等康养因素,旨在综合评估旅游活动的适宜性和旅行者气候康养的效果。
宋旭萍罗棋尹韩云则胡月王锐马盼王式功
关键词:人体舒适度可视化分析
我国新冠肺炎疫情与气象条件的关系研究被引量:1
2022年
我国新冠肺炎疫情从一开始就呈现出冬半年疫情更为严重的态势,这与天气气候状况的季节性变化密切相关。基于此,本研究在梳理2020年1月9日至2022年2月28日我国新冠肺炎疫情数据、分析我国疫情演变特征的基础上,对比分析了新冠肺炎疫情与2003年急性重症呼吸综合征(SARS)疫情的前期气候背景,同时将新冠肺炎确诊高峰与环境空气温度(以下简称“温度”)展开统计分析,进而对确诊达到峰值的当日温度与当地纬度进行二次函数拟合,并利用国内反弹疫情事件(奥密克戎毒株除外)进行验证。结果表明,两次重大疫情发生之前,都出现了“厄尔尼诺”事件,且都突发于暖冬期间,由此产生“温床效应”。据统计,我国(未含港澳台地区)各省会城市疫情达到峰值(拐点)时当日对应温度阈值在5.0~14.8℃之间,其中,温度为9.2℃时累加确诊病例数达最多,总体上疫情高发时对应的温度阈值与当地的纬度符合二次函数关系,即高纬度地区疫情发生对应的温度阈值较低,低纬度地区则较高,且该二次函数同样适用于我国2020、2021年冬季反弹疫情。这一方面对国内外其他学者发现各地新冠肺炎疫情与空气温度之关系不一致的现象给出了科学阐释,另一方面可为新冠肺炎疫情反弹气候环境风险预测提供新的参考依据。
冯虹玫尹立孙羽苏春芳李愉王式功
关键词:气象条件
基于机器学习的两个代表城市上呼吸道感染与气象要素关系及其发病风险预测研究被引量:2
2023年
选取华南地区深圳市、西南地区攀枝花市2个不同气候区的当地医院上呼吸道感染发病逐日就诊病例数据和同期气象数据,采用随机森林方法和RNN(Recurrent neural network)深度学习方法,通过对两地上呼吸道感染发病特征及其与气象条件关系进行研究,分别构建了两地上呼吸道感染发病风险预测模型。结果表明:(1)深圳市上呼吸道感染就诊人数峰值出现在6—8月,谷值出现在1—2月,呈现以热不舒适的效应为主;而攀枝花市上呼吸道感染就诊人数峰值出现在11月—次年1月,谷值出现在3—7月,呈现以冷不舒适效应为主。(2)逐日平均气温的变化对两地上呼吸道感染发病的影响最明显,当日平均气温>25℃或者<10℃时,两地上呼吸道感染发病风险明显上升。(3)日平均风速影响次之,它与日平均相对湿度和日平均气温一起,通过对气候舒适度产生影响,进而影响人群上呼吸道感染发病情况。(4)在上呼吸道感染与气象要素关联性分析及预测方法优选的基础上,基于RNN深度学习方法构建的两城市上呼吸道感染发病风险预测模型,可为当地相关疾病风险预测及防控提供重要科技支持。
郑甲炜王式功尹立吴千鹏张祥健杨燕黄开龙
关键词:上呼吸道感染气象条件
辽宁省两县域城市气温对呼吸系统疾病住院人数的影响被引量:2
2023年
为了探明气温与呼吸系统疾病住院人数的关系,合理实施辽宁省县域城市疾病预防预警,基于2016—2018年辽宁省北票市和西丰县两县域城市的逐日气象观测资料和呼吸系统疾病住院病例资料,分析当地呼吸系统疾病住院就诊人数的季节分布特征及其年龄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采用广义相加模型(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GAM)和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the Distributed Lag Non-linear Model,DLNM)探究了气温对呼吸系统疾病住院人数的影响,并按性别、年龄分层建模,使用归因分值(Attributable Fraction,AF)量化了暴露在特定气温(极端低温、中度低温、中度高温、极端高温)范围内的患病风险。结果表明,两地呼吸系统疾病住院人数全年峰值出现在冬春季,患病人群以少儿和老年人群居多。北票市、西丰县人群的最适宜气温分别为26.2、22.2℃;气温对呼吸系统疾病患病的影响以低温滞后效应为主,高温存在即时效应但并不显著。北票市和西丰县分别有27.0%(95%置信区间为20.3%~32.9%)和29.0%(95%置信区间为22.1%~35.0%)的呼吸系统住院人数归因于气温,且患病风险主要以中度低温为主,北票市和西丰县患病归因于中度低温分别占25.9%(95%置信区间为19.5%~31.5%)和28.1%(95%置信区间为21.5%~33.9%)。就年龄分布而言,与成年组相比,少儿组和老年组中归因于中度低温的患病百分比均较高,此外老年组对极端低温也较敏感。就性别而言,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受低温影响。辽宁省两县域城市的气温对不同人群的影响不同,气温对女性与老年居民造成的发病风险较大。
殷宁潞李俊林洪也郭勇王式功
关键词:气温呼吸系统疾病
共2页<12>
聚类工具0